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春秋我为王 >

第267部分

春秋我为王-第267部分

小说: 春秋我为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盟友。直接发兵去对方国土里攻城掠地,那得举国而战才行,赵氏也这条件,只能见好就收。

赵鞅有些烦躁了:“那吾等应当出兵何处?”

赵无恤道:“不在齐卫,而在萧墙之内,小子觉得,吾等应当攻取须句!”

……

“须句?”

此言一出,在场的赵氏家臣们面面相觑,直以为是自己听错了。

“没错,就是秦邑东面不到百里的五千户大邑须句。”

傅叟提醒赵无恤道:“君子,须句尚在鲁国大夫手中,并未被齐人陷没啊,君子也是鲁国大夫,如何攻取同邦?”

赵鞅也看向了赵无恤,面带疑惑。

“攻须句的理由有三。”

“其一,攘外必先安内,早先齐人扬言攻鲁,三桓尸位素餐,对此地防务不闻不问,小子无可奈何之下,只得组织西鲁诸邑的大夫、邑宰们互保。在廪丘会盟,商定以我为主,共同抵抗齐人兵锋,大夫们莫不敢从。可唯独须句大夫自持地势险要,不愿参与,甚至在齐侯南下时,还与之暗通款曲,提供粮秣资敌,是可忍孰不可忍!”

“既然外寇已退,惩处内奸的时候也到了,正所谓攘外必先安内,明年开春想要再与齐人交锋,就得拔除须句这个不稳定因素,以此为攻守进退的要塞,此其一也。”

赵鞅颔首,赵无恤这话说白了,就是须句大夫当时不给面子,如今他要跟父亲借兵去抖一抖威风了,若是想让西鲁彻底服从,须句这个反面典型的确不能不打掉。

既然对自家儿子有利,那对赵氏的“狡兔三窟”之策也是有利的,将西鲁这个洞穴挖得大一点并无坏处。

“但须句位于大野泽北注,堤道两侧是黑色的泥沼,一向易守难攻,你所谓的小战能否攻下此邑?此外须句大夫虽与齐人暗中往来,但他也是鲁国公族,与你同等的中大夫,光凭这理由,恐怕不足以悍然伐之。”

赵无恤道:“这便是第二和第三条了,其二,如今天寒地冻,从郿邑通往须句的淤泥沼泽已经冻结,小子的骑从回报说人马车舆皆可通行,这是难逢的机会。”

“其三,因为沼泽封冻,人马可以通过,故伤寒也从齐地平阴传播到了须句,现如今那儿已经是疫病肆虐了。本来须句大夫若是能听我派去使者的建议,进行有效隔离和防疫,也不至于此,但此人迂腐,只信鬼神巫术,不用医术,竟然将我的好意当成阴谋,扣押了使者,对治疗疫病漠不关心。故伤寒在须句造成了不少死亡和恐慌,人心思乱,防备空虚,这是小子亲耳听须句逃出来的人所言……”

……

这件事,赵无恤还是听扁鹊的弟子们说的,郿邑虽然封锁了边境,但总有一两个漏网之鱼从须句过来了,最后被逮住后关到了隔离区内。

无恤听闻有从须句过来的人后,还特地去看了看,却见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在隔离区的病榻上,嚎嚎大哭向子阳悲呼。

“邑大夫不理政务,不封锁边境,那些齐人便带着疫病到了须句。伤寒夺走了小民幼子之命,邑大夫每日只知道派巫祝在居室里占卜祈求,说这是晋人和齐人交战惹怒了昊天,降下灾祸,只要诚心侍奉鬼神,伤寒自然能消除。”

“小民一开始也信了,只是伤寒非但没消,粟米钱帛倒是被那巫祝收走了不少。最后小民次子、长孙也死了,小民全家恐极,眼见邻里纷纷倒毙,只能西行逃难,到此地后,只剩下幼孙与老朽了。若是须句能像贵邑这样延医送药、放粥赈衣,小民全家焉能落到如此下场!”

他说起往事时悲痛至极,捶胸大哭一番后,又抱着奄奄一息的幼孙向众人祈求道:“这是小民一家唯一的血肉,还请疾医能救之,小人世代愿为隶臣,肝脑涂地,不能为报!”说完稽首不已。

当时扁鹊师徒听得是勃然大怒,虽然此时去古未远,许多人认为鬼神作祟是致病的原因,赵氏下宫之难后“晋景公梦大厉”的故事就是著名的事例。但那些实事求是的顶尖医者,却开始与巫术分离,他们拨开鬼神笼罩的迷雾,探寻疫病的真正源头。

半个世纪前,晋平公有病,虒祁宫内的卜者说是参商之星神作祟。晋侯又派人问郑国的博物君子子产。子产一方面承认,星辰山川之神可能为水旱疫病之灾,但平公的病与之无关,而在其太过好色无厌,劳逸饮食哀乐不当。

晋人又请秦国名医医和为平公治病。医和视之,说,病不能治了,病因不在鬼神,而在太好女色。他讲了一番道理,要点是,六气调和,过则为灾。“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四肢)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今君不节不时,能无及此乎?”总之跟鬼神作祟没有半毛钱关系,晋人称他为“良医也”,厚礼而归之。

到了扁鹊一派,更是自行与巫术划清了界限,在每次治疗前都会宣称的“六不治”里,本就包括“信巫不信医,不治”一项。前年赵无恤提出的“细蛊致病说”,更是为扁鹊一派注入了理论上的立脚点,绝对是划时代的事情,所以扁鹊才那么激动,在赵氏一留就到了现在。

总之,当时扁鹊师徒在为那须句老者遭遇的不幸而哀叹,咒骂须句大夫不救民而害民,非民主,是民贼也!扁鹊还萌生了立刻赶往须句,救治万民的想法,现在或许还来得及。

但在赵无恤那颗越来越像成熟政治家的脑袋里,同情和愤怒之余,一个想法也脱颖而出。

“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这便是他今日在赵鞅和赵氏众家臣面前,认为要攻取须句的缘由。

“须句大夫资敌,害民,两罪并立。小子作为鲁国小司寇,西鲁诸邑之首,不能再坐观其残害须句数万斯民,还望父亲以霸国次卿的身份,允许我率半师之众,随医扁鹊去武装救疫!”

第439章 灵鹊(上)

时间进入十二月下旬后,秦邑的疫病基本绝迹了。

虽然荒野里多了数百无名坟堆,其中多数是齐人俘虏,而幸存下来的人在赵无恤的有心宣传下,得知齐国境内也是伤寒肆虐,导致了数千人死亡,吓得不敢想归家的事情,暂时就在秦邑和西鲁各邑老实地度过这个冬天。

他们甚至开始庆幸自己战败后能被赵兵俘虏,毕竟齐国俘虏里身份最高的人,齐公子阳生也被迫出面,向他们宣扬赵氏的俘虏政策。

“赵氏不会肆意虐待俘虏,但汝等这些日子里吃的食物,用的医药也不是免费的……”

五千不到的齐卒就样成了免费劳役,修缮城防,帮各乡里重新搭建起齐军南下时破坏的房屋阡陌。待到开春后,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会被赎回,但大多数人可能就得永远离开东国,跟随赵鞅回千里之外的晋阳拓荒了。

随着隔离区里的病患逐渐痊愈离开,扁鹊的治疗压力也减轻了不少,有更多的时间写那本记载如何防疫治疗伤寒的小册子了。此刻他就跪坐在案几后,提笔在光滑的楮皮纸上书写,而一旁就有弟子帮忙传抄。

纸张是种好东西,劣质的麻纸可以用来包裹松散的药材,中等的公输纸则能用来传抄医书,无论是书写还是阅读传播,都比笨重的简册要方便。但此物才出现不久,众人尚不习惯,所以也会在竹简上刻一份副本,藏于府库。

“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

写完这句话后,扁鹊才抬头看着对面席上的赵无恤道:“小君子此话当真?赵氏真愿意让部分疾医与吾等同行,前往须句救疫?”

赵无恤今天还是一身暖和厚实的常服,面含微笑坐在扁鹊对面,恭敬地一拜后道:“别看夫子这几日安坐,可小子却知道,夫子心念须句的疫病灾情,早已心急如焚了。夫子和众弟子虽然医术精妙,但也只是几人,投入有千余病患的须句就成了杯水车薪,根本忙活不过来。”

“然也,还是小君子考虑的周到。”

“我父子深受夫子大恩,怎能不出几分力?而且同行的不止是疾医,还有兵卒。”

“兵卒?去救疫带兵卒作甚?”扁鹊眼睛一闪,正要说话,却被赵无恤制止了。

“大灾之后,须句周边必然十分混乱,堤道旁有齐国的一些残兵,有从大野泽流窜出的盗寇,还有饿极了见人就抢的灾民,所以沿途需要兵卒保护。而须句大夫信巫不信医,一向对延医施药不闻不问,难说还会插手阻止,就像他拒绝了我的防疫建议,又扣押了传信使者一般。所以到时候,说不得还得靠赵兵逼他就范。一旦救灾开始,搭建粥棚和施药之所都需要劳役,到时候还要靠赵兵出力,夫子说,兵卒是不是很必要?”

要知道,后世天朝遇上灾荒,战斗在第一线的基本是“人民子弟兵”,牺牲自然是难免的,但成效也极大。所以赵无恤在治疫时也有意效仿,驻留在秦邑的赵兵身体比较健壮,扛过了伤寒的流行,再去的话染病的概率就低了。

扁鹊虽然担心这次“武装救疫”背后,赵氏父子也有别样的用心,但赵无恤说的句句在理,他也无法否认。只是心里还是有些不情愿吗,不情愿让单纯的救疫举动被政客利用。

就这么,当扁鹊这无私的“人道主义”碰到了赵无恤的阳谋后,场面一时间有些沉默和僵持,只听得到屋内扁鹊弟子的抄书沙沙和捣药咚咚声。

迟疑了一会,赵无恤又开口了,虽然他不知道这个主意对扁鹊,对时代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且不提这些,小子还有一个想法,想说出来与夫子探讨一番,可乎?”

扁鹊还在思虑着让赵氏介入这次治疫究竟孰利孰害,就含含糊糊地答应了。

他没料到,这是一场划时代的对话,影响之深远不亚于赵无恤在他面前提出“细蛊致病说”的那一次!

……

雪已经不再降了,虽然鲁国人过的是鲁历新年,如今早已到了鲁侯宋十年,但赵兵们是晋人,过的是夏历,所以接近年关,又逢腊祭之日,虽然身在异乡,营中却也分发了些酒食,热闹不已。而齐国俘虏们则只能咽咽口水,继续做着安排下来的劳役。

秦邑现在处于宝贵的和平时期,但只是短短的休战,连赵无恤也不知道,下一场战争将会以何种方式展开,最终演变为席卷整个中原的大战。

他从窗外安逸的休战气氛里回过神来,对扁鹊说道:“传闻宗周礼乐尤存时,君子作战时不重伤,不擒二毛。宋襄公效仿此举虽然被人笑作迂腐,但若是诸侯卿大夫人人都能如此,战争对民众的杀伤或许能降低许多。”

扁鹊感慨道:“不可能了,弭兵之盟还维系的那些年尚好,但从吴师入郢开始,就老朽所见,吴楚两国争于攻取,兵革更起,淮汉之间城邑数屠。此番齐国攻夷仪,赵氏败之于西鲁也是一样。败绩之军,死者蔽草,尸且万数;若逢饥馑之岁,则饿者满道,温气疫疠,千户灭门,这是常态。”

“何苦来哉。”

后世深入骨髓的大一统观念,浓郁的文化熏陶,让赵无恤眼中对无论晋、齐、秦、楚,甚至于在春秋时中原人看来是蛮夷的吴越,纵然如今互为敌人和竞争对手,却没有太多的此疆彼界,不会有灭其国还要亡其族的残酷想法。

因为他知道,不用几个世纪,当秦汉第一帝国形成时,所以以上邦国族别都会真正融合成赫赫华夏。

争霸统一的战争必有死伤,但像伊阙斩首二十四万,长平埋骨四十万等惨重杀伤,即便是记述夸张,哪怕有其时代的合理性,但在无恤看来,每一条在战后屈死的生命都是极为可惜的。

冠带之国何苦难为冠带之国?

反正他是绝不会超越自己的底线,去做“人屠”的。

以前的感触还不明显,但雪原之战是赵无恤参与过的最大战事,齐赵双方当场死伤数千,更多的人却是在战后治疗无效死去的。伤病营房里的嚎哭和惨叫,还有那带着腐败的死亡气息,让巡视其间的赵无恤印象深刻,心生忐忑。

所幸有扁鹊,这才让赵兵的伤亡降低到了一定程度。

这时代的苦难又何止战争一种?疫病横扫而过,一邑二三成人口消失是常态。

无恤道:“然,正如诗言:旻天疾威,天笃降丧;瘨我饥馑,民卒流亡。本来这些是由周室天子来赈济的,此乃为人君,为民主者必行的义务之一。可到了平王东迁后,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霸主迭兴。于是扶助诸侯,防治疫病灾荒的职责也落到了侯伯的身上,当年齐桓公和管子做的就极好。”

“到了晋楚争衡时,在第一次宋之盟上也有盟约,曰:凡晋、楚无相加戎,好恶同之,同恤灾危,备救凶患。那几年里但凡王室、诸侯有灾荒,晋侯或执政还是会召集诸侯共同输粟,出劳役去救援的。”

第一次弭兵之会上的这些盟约,到了第二次弭兵之会时依然有效,那四十年算是中原不可多得的好时代了。叔向、季札、子产、晏婴四杰辈出;老子、孔子、扁鹊、邓析等开后世百家先河的人也成长于这时代里,并不是巧合。

“但如今诸侯也失权了,礼乐征伐由卿大夫出,说句不客气的,晋国六卿中,除了我赵氏还心存邦国外,其余都是乐于私战而缺少公义之辈。于是,同恤灾危,备救凶患的举措也无人主持。所以正如晏子和叔向大夫所言,现在真是到了季世了,今岁有疠疫,万民多有勤苦冻馁、转死沟壑中者谁不胜数,见者心怜。我虽为卿族、大夫,也是如此。”

赵无恤说的诚恳,扁鹊也忘了方才的小小不快,他知道无恤新奇的想法和主意最多,便焦急地问道:“那小君子觉得,应当如何做,才能挽救此季世,让民众少些苦难?”

若是自己的到来只给时代带来苦难,赵无恤不觉得自己和泯然历史的那些暴君有何区别。也许,在私心争强之余,是该为这时代做点什么了?

在这个理想主义者草创文明的时代,他这个满腹现实的人时不时理想一把,也是改变世界的契机。

“饥馑疾疫焦苦,此乃臣主士人共忧患也,既然天子、霸主、诸侯都不能主持救患,莫不如……莫不如就由士人自己来救!就像夫子现在行走列国,救死扶伤一般!”

扁鹊有些灰心,他叹息道:“就像小君子之前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