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春秋我为王 >

第417部分

春秋我为王-第417部分

小说: 春秋我为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尽管狄骑擅长骑射,也有悍不畏死的勇气,可毕竟不像赵无恤部下的这些轻骑转战鲁、宋、晋,久经沙场,经验丰富。兼之他们虽有马鞍,却无马镫,不擅长贴身近战,所以很快就落入了下风。

虞喜身先士卒,率领着数百骑士首先突入到混乱的狄人骑兵阵中,急冲如电掣,重击如流星,进退如风,转圜如意,击之无不破。他麾下的骑兵亦驱马持刀,呼喝奋战,敌骑无人可阻其进势。

纵观全局的赵无恤不由赞道:“静若处子,动若脱兔,赵氏铁骑是也。驰如狼奔,猛如枭击,虞喜是也!”

……

夜里火中,尸横遍野,伤马哀嘶。

翟封荼身上也挨了一刀,血流不止,痛彻骨髓,他呆呆地看着眼前这一幕,感到有些不可思议。

赵氏铁骑,竟然强大如斯,这是他先前从未想到过的。

“打不下去了,吾等不是赵骑对手……”翟封荼讷讷地说了这么一句,再也鼓不起勇气与之对面冲杀。

他们狄人,一向是形势有利就进攻,不利就后退,不以逃跑为羞耻之事,可现如今,连逃跑都没机会了。

交战不过半刻,狄骑的阵型便被赵骑撕裂开来,他们被分割包围成几个小块,每个小块外都围了人数占有优势的赵骑,自诩骑射无双的白狄人完全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

如今不单狄人骑兵遭受重创,范氏步卒那边,在被箭雨射了足足半刻后,也几乎没了声息,也不知道公孙尨是生是死。而腾出手来的赵氏步卒和弓弩手,也正准备朝这边赶来。

这还打个屁啊!再这样下去,自己的部众将会遭到一场单方面的屠杀!

于是翟封荼先是用狄语大声呼和,让众人放弃抵抗,然后果断扔掉了自己的武器,高举双手,用晋人的语言喊道:“且勿赶尽杀绝,吾等愿降!吾等愿降!”

……

与此同时,刚才尚还安静非常的中行大营中却鼓声、角声大作,各种声音响成一团。火光相继亮起,整个数里之长的营地登时脱离了黑暗,如灿烂星河。

只见范氏、中行氏的兵卒乱哄哄地从帐篷中奔出,这些兵卒本正在睡觉,此时忽闻乱起,茫然不知所故,或以为是赵兵夜袭,又或者是以为营中走了水。所以仓促出来,乃至有因太过急躁而光着身子跑出来的。

出来后才得了命令,说是让他们各自汇集,多点火把,准备出营。

“这是要作甚?”

“是要去攻击敌营么?”

“这黑灯瞎火的,我可看不清东西啊,怎么打?”

“卒长让吾等多点火把,可就这样过去,敌人数里远就能发觉,也没法夜袭啊!”

人人畏惧黑暗,除非是军令如山,否则都不愿意踏出安全的营垒。

不多时,这些兵卒就像无数条的小溪,在军吏的带领下,绕过层立重叠的帐篷,急匆匆地往这个营门处汇聚赶去,花了小半个时辰,终于集结了两师之众。

众人在两名师帅的带领下出了营地,大张旗鼓地朝西面走去,他们得了命令,要去策应公孙尨、翟封荼的近千先锋。想来以一千之众追击一百,还有狄人骑兵为羽翼,应该能获全功吧,两名师帅如此想着,可到了那片先前杀声大起的粟米地旁边,却惊得目瞪口呆。

平坦的路面上,靠前的几辆戎车像是被万千箭雨射成了筛子,人马俱死,其周围的路埂、阡陌上趴满了想要躲避箭矢攻击的范兵。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几个如血窟窿般的箭孔,血已流尽,淌入沟渠中,让失足踩入的人惊骇莫名,渗进粟米地里,连粟杆都染上了一丝妖异的殷红。

而数百步之隔的树林边,则是另一番惨像:死马遍地,满是折断的矛和被踩进泥地里的旗帜,看来翟封荼的狄骑也遭遇了不幸。

他们追击敌人,却陷入伏击,这是全军覆没了啊!四下搜索,数里内皆无敌人踪迹,而己方连伤者都没剩一个,都被结果了性命。

“死者的左耳都被割下带走了,箭矢也没浪费,都被拔走了……”两名师帅面色铁青,这是一边倒的胜利啊,而且伏击者如闲庭信步般撤离。

他们正商量着接下来应该如何是好,却有兵卒指着那株横亘在路中央的大木道:“两位师帅,这里有字!”

第648章 大风(5)

火光映照在那株大木上,能看到上面的树皮被剥去,用粘稠的血写着一排篆字。

“邯郸授首,范禾身死,二卿已葬送万人性命,与赵氏为敌者,亦如是!”

火光也映照得两名师帅脸上阴晴不定,随即让人将这些字尽数抹去,但等他们无功而返后,这场全军覆没的遇伏,还有这些触目惊心的血字,便迅速在范、中行氏的军营流传开了。

对于这件事,范吉射自然是气得七窍生烟,中行寅听闻失了翟封荼和狄人骑兵,也是破口大骂不已。

大营中普通将士对此事态度差不多,范氏因为沁水一战输得太惨,一路奔逃早已成了惊弓之鸟,如今更是惊惧不安,只觉得除了城池和营垒之内,哪儿都不安全了。

若说昨日午后的鏖战时,中行氏气势正盛,能和赵兵斗个五五开的话,今夜过后,他们不但损兵折将,而且连范禾的头颅也未夺回,锐气已失,一个个有些泄气。

赵无恤打击他们士气的战术目的,已经达到了。

高强听说公孙尨的尸体未找到,或许被俘虏,不由为之惋惜,他凭着一双慧眼,将营中百态一一看在眼里。

“这样下去不行。”

于是高强当即入二卿大帐,献策道:“军无常势,贵鼓其气,不如大肆宣扬君辱臣死,君辱臣忧之义,调动将士们同仇敌忾的心情,让士气恢复,才能与赵氏一战!”

……

夜色褪去,太阳照常升起,遥远的地平线上,初起的红日喷薄着炫目的光芒,赵无恤和麾下众人也押送着俘虏踏上归程。

一路上,无恤便颇有兴趣地观察狄人们的相貌,那个带头投降的狄人骑吏膀大腰圆身材健壮,一脸的络腮胡子,两只眼睛也颇大,浓眉,一副相貌堂堂的好汉模样。

更重要的是,就相貌而言,狄人和晋人其实没多大区别,只是圆脸比较多。

他暗想道:“白狄果然是其旗号、服色尚白,且习俗颇受华夏影响,比起其他戎狄要开化,故称白狄,而不是所谓的白种人……”

回营后,赵无恤在营门口进行了一场押送俘虏的仪式,看着范兵和白狄士兵垂头丧气地列队从营外经过,赵、韩联军的士卒们顿时士气大振。

赵无恤向赵鞅报功后,径直将俘虏的那个狄人骑吏带到了帐内,他对这个担任“旅帅”,算是中层军官的家伙所知的东西很感兴趣。

胜利者坐在铺着虎皮的坐席上,失败者则被五花大绑,翟封荼低垂着眼睛,作出一副顺从的模样。

昨夜的鏖战里,在翟封荼弃械投降后,他的族众也纷纷效仿,只有不属于他这一族的几伙狄人仍在反抗,自然被轻骑围住分尸。

翟封荼对失败并不陌生,他今年也有三十岁了,三十年前,中行氏灭肥国,二十年前,中行氏又灭鼓国,他算是在中行氏统治下长大的第一代白狄人。

他清楚这些晋人的性情和喜好,他们征伐戎狄,感兴趣的是土地、人口、兵赋、财富以及胜利者的荣誉,而不在于赶尽杀绝,比起戎狄部落间的仇杀温和多了。

所以翟封荼此刻拼命开动脑子,暗想自己要如何做才能免除一死。

却听赵无恤问道:“你叫什么名?”

翟封荼一个激灵:“小人乃是鼓城白狄,故以翟为氏,名封荼。”

“我素问狄人轻死易发,你为何要投降?”

“上国骑兵远胜吾等,自知必败,故而只能投降。”

赵无恤道:“说起投降,我倒是想起了一件事。”

“三十年前,中行穆子出兵伐白狄,包围了鼓国的都城。鼓国形势严峻,城里有人偷偷告诉中行吴,说愿意投诚,但却被中行吴拒绝了。他的儿子中行寅不解地询问:‘这种不用兵卒劳苦攻城就能达到目的的美事,父亲为什么不干呢?’不善言辞的中行吴说了一些叔向教他的漂亮话,随即,居然把鼓国叛徒出卖给鼓国人,让他们杀死叛徒,并修缮工事……我初闻时很不相信,所以想问问你,可有此事?”

翟封荼咽了一口唾沫,说道:“有,那时候小人的父亲和叔父正好在鼓城中,见证了此事。当时中行氏大军围鼓三月,鼓国又有人带着部属出来投降,中行穆子吴看了看投降者的部属,说:‘汝等脸上还没什么饥色,还是回去好好守城吧’,再度拒绝投降……”

赵无恤摇了摇头,当时那些白狄人的表情一定是沮丧而无奈的,之后又过了段时间,鼓国人再次来告:粮食尽了,力也竭了。中行吴这才光明正大地开进城去,期间没有杀戮一个鼓国人,只是带着鼓子凯旋回国。在绛都举行献俘仪式后,又把鼓子放了回去,继续做他的鼓国国君……

以赵无恤想来,中行吴这是在讨好鼓国的狄人,为自己家族在东阳地区的长久统治做准备。当时晋国六卿各有自己的势力范围,世代统治,根深蒂固,如赵氏家族对晋阳的苦心经营。因为六卿都知道,这样下去,六族难免大打出手。

果然,后来那位鼓君不领情,降而复叛,但鼓国的白狄人却心念中行穆子的好,心甘情愿投靠他,鼓地从此便成了中行氏的领地,虽然华狄混杂,却没生出什么大乱来。

“那么问题来了,我听说因为中行穆子的恩泽,鼓、肥的狄人对他心服口服,将自己视为中行氏的领民和家臣,愿意为之效劳,可为何你却说降就降?”

见翟封荼一脸紧张,赵无恤道:“你放心,我与中行氏已是生死之敌,绝不会效仿中行吴,做出出卖投降者的事情来,我只是想知道,汝等白狄人是怎么看待中行氏,看待这种君臣关系的。”

翟封荼松了口气,说道:“不错,因为中行穆子的余威,许多白狄部族在为中行氏效力,但这更多是被迫的,并无外人看起来那么心甘情愿,若非中行氏强大,吾等说不定就叛逃到鲜虞去了!何况白狄之俗,只要有利可得,就不管礼义是否允许,背叛家主,在晋人看来不可容忍,对于吾等狄人而言,却不算什么。”

他诚恳地说道:“我不但会舍弃中行氏,还愿意为将军效劳,还望将军能放过我的族人。”

赵无恤暗道:“难怪常言道,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夷狄无信,易动难安,的确不可以中原的观念理解。”

不过他巴不得中行氏内部多一些这样的人,就算没有,也可以用手段逼出来。和赵氏一样,中行氏的军队里也成分杂糅,只需要一点点猜忌之心,就够瓦解一支军队,一个邦国了。

但赵无恤嘴上却道:“哦?当年中行吴拒降时曾说过他的理由,鼓励忠臣,惩罚背叛,这是国家的大法。如果对投降的人不予奖赏,就是失信;如果给予奖赏,就是奖赏奸恶。狄人中有心怀不满的人,晋国亦有之。若招纳奸降,就是用鼓国的例子来鼓励家臣怀有二心。若因为想取下一座城而亲昵奸人,那中行氏的损失就太大了……由此看来,我若纳降,也要承担不少风险啊,你且说说看,除了已经残损近半的部众,你还能为我带来什么?”

“我观赵氏之志,不但在击败二卿,还在席卷河内、东阳,小人愿回鼓地说服白狄各部,一起投靠赵氏……”

想金蝉脱壳?那边山林密布,翟封荼若回去,就是鸟飞深林,他上哪寻去?赵无恤心中好笑,摇了摇头道:“这件事太远,日后再说不迟,你可有立刻就能为我效力的事情?”

翟封荼自知脱身之计被赵无恤识破,暗道面前之人虽然年轻,却是白手起家在鲁国混成正卿的人物,自己失策了。

他心虚地低下头,被赵无恤盯着冷汗直冒。对翟封荼来说,比起自己和族人的性命,对中行氏的那点儿忠诚,是随时可以摈弃的东西。

思索之后,他终于咬着牙说道:“小人还知道中行氏营寨的虚实,以及他们行军布阵的弱点!”

……

在请降后,翟封荼的待遇得到了改善,赵无恤亲自来给他松绑,还安排案几就坐,让他将中行氏的虚实一一道来。虽然旁边还有亲卫死死盯着,但翟封荼觉得,这是情况好转的征征兆,至少,自己不会因为一言不合,而被推出去砍掉脑袋了。

“中行大营背靠共城南墙,其南部防备严密,但也有一段超过了城墙,深入到西面的溪流去,因为有流水阻隔,所以没有设置太多的兵力,南重而西北轻,这就是中行氏营寨的虚实所在……”

“我记得那些溪流是从百泉一带流出来的……”赵无恤目光北移,他的关注点不仅是中行氏的营寨,而是整条河流的形势走向。

聊了一会后,日上三竿,赵无恤便让翟封荼下去歇息,等到飨食时再带他去面见赵鞅,陈述中行氏军阵的弱点。

“下臣一定为赵氏尽心尽力,从今日起,中行氏便不再是我的旧主,而是我的仇敌!”

翟封荼表了一顿诚意后躬身退下,他过了这一关,心情大好,在侍卫指引下昂着头走出营帐。

进来时,他是阶下囚,出去时,他便是坐上宾了,翟封荼心中,还是有一丝得意的。

然而他刚出营帐,被赵无恤侍卫刻意指引下绕到一条小道上,又“恰巧”碰上了一个浑身是绷带和伤口的青年军吏被人推攮着往这边走来,正是在伏击中被一箭击晕的公孙尨。公孙尨看了看被松绑的翟封荼与赵氏黑衣谈笑风生,不由大惊,隔着老远大声质问道:

“翟封荼,你这是背叛中行氏了么?”

第649章 大风(6)

“翟封荼是否叛中行氏?恕我无可奉告。”

营帐内,面对被审问者的反质问,赵无恤一概不答。

“此事暂且不提,但外臣久闻赵氏君子招贤纳士,在鲁、宋、卫也做出了一番大事业,甚至逼得齐、郑不能与敌,本以为是位坦荡豪杰,孰料却是个阴谲之人!居然做出侮辱死者,半道埋伏之事!”公孙尨狠狠地说道。

翟封荼先自称“小人”,投降后又称“下臣”,但公孙尨却坚持称“外臣”,表明他的不降态度,但赵无恤的反应却出乎他的意料。

“侮辱死者?这是怎么回事?”无恤故作疑惑,询问身边的侍卫漆万,漆万附耳说了如此这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