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春秋我为王 >

第492部分

春秋我为王-第492部分

小说: 春秋我为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投降,无条件的投降,不是什么休兵。”赵无恤身边有许多黑衣侍卫护送,他得提防齐人玩当年曹沫劫盟的把戏,面对国夏,他举止彬彬有礼,口气却一点不客气。

国夏一愣:“无条件投降?”

“然,齐人不能提出任何交换条件,一切都应遵从我的指示和命令。”

国夏眉头大皱,大概是觉得有些屈辱,胸口起伏不已,若换了平时,他早就一挥袖子掉头就走,高无邳连忙在后面拉他袖子,提醒他齐人已经输得一塌糊涂,无法再战了。

这是无从争辩的事实,国夏沉吟片刻后,选择低头。

他卸下头盔,朝赵无恤诚恳地说道:“容许我说起一件几十年前的旧事。当初,陈哀公会合楚王进攻郑国,陈军经过的路上,水井被填,树木被砍,郑人很怨恨陈军。后来,郑国的子展、子产领着七百辆战车攻打陈国,夜袭成功后便进了陈城,他们没有大肆报复,子展命令军队不要进入陈哀公的宫室,和子产亲自守卫在宫门口,接受投降后点了点俘虏的人数就离开了。两人宽待降者的举动得到诸侯赞颂……”

“将军的仁德宽厚,吾等在齐国也有所耳闻,今日之败,全在我一人之过,还望将军能放过将士们,若能如此,就算将国夏枭首悬旗,亦无怨言。”

赵无恤笑道:“我若对国子做些什么,只怕要被诸侯君子诋毁一生,即便只是为了未来的名声,我也不会这么做。国子请放心,我的承诺依然有效,齐人只要放下武器,性命便能得到保证,让降礼完成罢,我会让人安排二位歇息的地方。”

国夏叹了口气,作为武夫,最难接受的就是屈膝投降了,好在他不是一旦打输就流行自刎以谢君王和家乡父老的楚国人,投降在中原国战里仍是常事,尤其是齐国向晋国人投降,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

仿佛鞍之战、平阴之战后的翻版,齐人军旗一面接一面被扔在赵无恤面前,国、高二人则免去甲胄,献上佩剑,下车朝赵无恤行礼。

赵无恤坦然受礼,他让人收下国、高二人的军旗,以及军中大鼓:国子之鼓,高子之鼓,齐人们看着两面曾激励他们奋战的大鼓被运入赵氏中军,赵兵发出山呼海啸的欢呼,他们则只能将武器扔到空地上,接受命运的安排,排着队等待赵氏看押。

国夏身边的僚吏献上大军编制和名册,入鲁时尚有四万余人的齐军,在历次小战大战的折损后,如今投降的,还剩余两万七千余人,加上对岸被乐子明和田贲逮住的两三千,约合三万。而赵军此战伤亡加起来也不超过三千,这是前所未有的大胜了,而且收尾漂亮,毕其功于一役,比雪原之战更加完美!

此战之后,齐国便折损了五分之二的兵力!剩下另五分之三,还有一半是陈氏的……

齐国的南大门,已经向赵军彻底敞开了!

可赵无恤在心动之余,看着这些人头黑压压的齐国人,也感到了一丝头疼。

接下来的事情还很多,比如战场上的尸骸需要收敛,无论敌方还是己方,四年前那场大伤寒,他记忆犹新。如今正值盛夏,正是细菌容易滋生的季节,尸体过不了几天就会腐烂变臭,污染整条汶水,这可是西鲁的命脉啊,西鲁本来就被齐人祸害了春耕,这下更是雪上加霜。

此外俘虏需要打散羁押,对他们的处置要拿出一个章程来,是杀?是关?还是遣散?这就够赵无恤手下的参谋和幕僚们争论上好几天了……

……

公子阳生也被田贲派人送过来了,他依然被五花大绑,身上湿漉漉的,见证了四年前骑兵突袭齐营一幕的虞喜看到他过来,便嘲笑着说道:“齐国公子,许久不见了,怎么今日光景,和四年前一模一样啊,你还记得我么。”

阳生很狼狈,早没了四年前的架子,他没认出眼前瘦高的骑吏是谁,但从中可以看出,赵无恤对他的公子身份毫不在意,这次只怕很难再放过他。于是入军帐后,便用哀求的目光看向坐在旁边,阴着脸不说话的国夏和高无邳。

“国子、高子,汝等为座上客,阳生为阶下囚,阳生虽有过错,还望国子能看在我是齐国公子,吾等同是姜姓后裔的份上,替小子向赵将军讨饶一二。”

高无邳很记仇,他对这位抢先逃跑,导致自己后方无人接应的公子看都不想看一眼,国夏则无奈地摇头道:“公子早知此刻,何必当初呢……”

公子阳生还来不及回答,便被一把推到大帐中间,赵无恤大马金刀地坐在案后,冷冷地看着他。

“还望将军饶恕小子,小子若能归齐,必以十座城邑奉上,外加美女钱帛无数。”

赵无恤感觉很可笑:“你还不是齐侯,就想要割地了?公子别忘了,你连太子都不是,在齐国朝廷里说的话,分量还比不上一个大夫!”

他接着露出了一个让国夏和高无邳心里发凉的冷笑:“更何况,若我想要齐国的城池和财富,自己去取不就行了?”

阳生战战兢兢地跪地求饶,赵无恤却不再搭理他,只是一挥手,让人推了出去。

一般而言,诸侯的公子王孙被俘虏通常会被赎回,但阳生一向不受齐侯宠爱,加上他在齐国内部名声已臭,这次又干出弃军而逃这样可耻的事,只怕没人想救他了。何况从赵无恤的口气里看,大概不会轻易绕过阳生。

待公子阳生讨饶的呼声远去后,国夏才转过身来道:“阳生不肖,这都是我治军不严之过,让将军见笑了,不知将军会如何安置他,能否给予他与我一样的待遇?”

赵无恤道:“国子,我虽然承诺保证齐人将士性命,可只有一样例外,在鲁国犯下滔天罪孽,滥杀无辜者,将被甄别出来明正刑典,如此才能给鲁人一个交待,高子,你手上可沾有僚吏和平民鲜血?”

被突然发问,一旁的高无邳心中一紧,像是身上无缘无故沾了什么脏东西般,连忙解释道:“在西鲁时我不在后军,阳生的作为与我无关,至于那闾丘明,他已在将军的追击中坠车而死,劫掠等事全是他私下所为……”

他看了看国夏:“也与国子无关。”

赵无恤眯着眼盯着高无邳看了半晌,直看得这位世子冷汗直冒,这才笑着说道:“我信你,也相信这不是国子的军令。二位若犯下了像他一样的罪恶,只怕也无法坐在宾客的席位上。”

他暗中敲打,但国夏犹不自知,依然恳求道:“阳生固然对鲁国有罪,可他也是一国公子,还请将军给予体面的待遇……”

“国子愿意将自己和他的处境换一下?”赵无恤打断了国夏的求情,国夏顿时便不说了,他恍然反应过来,赵无恤虽然以卿礼待他,看似敬他为座上宾,实际呢,他和阳生一样,不过是个稍体面点的阶下囚而已!

无条件投降的战败者,哪来这么多要求!自身都还不保,还想给别人求情?

“虽熟读兵法,但在判断时机上很成问题,且心中有太多的妇人之仁……”从国夏投降后的表现,赵无恤对他做出了如此判断,难怪在历史上,掌控齐国兵权的他会被陈氏父子坑得血本无归。

对国夏少了几分忌惮后,赵无恤继续道:“阳生不仅是俘虏,他还是一名对鲁国犯下滔天恶行的战犯,先羁押在营中,我会在战后将他和其余战犯带去西鲁,在郓城让司寇和士师审理彼辈的罪行!”

国夏一惊:“审理?将军是要让人诉讼阳生?他可是公子,齐国一向有规矩,刑不上大夫……”

赵无恤站起身来:“我不知道管夷吾当年给齐国立下的是什么规矩,可是在赵氏,在鲁国,是以法治家,以法治国的!不管是公子,还是齐侯本人,甚至是周天子,在鲁国犯了事,就得按我的规矩来办!”

第763章 战俘问题

距离汶水十几里远的小邑名为“夫钟”,原本是个人口不过百户的小地方,如今却变得极其热闹。

短短三天三夜的时间,一座巨大的“监牢”在此拔地而起。城邑外一处因汶水改道而干涸的河床被利用起来,河谷两面陡峭,正好被利用来来作为天然的监狱。还是用齐人的战车和一些树木做材料,两边竖起了一座粗糙搭建的围栏木墙,里面密密麻麻挤满了衣衫褴褛齐军战俘。

齐人的武器已经被收缴,甲胄甚至是御寒的衣褐也被无情地剥夺,仅剩贴身的短衣,幸好这是夏天,也幸好昨天的小雨没下多久,顶多是蚊虫叮咬带来的烦恼。

可比起性命之忧,这根本算不了什么。

齐人是惶恐而惊惧的,汶水的大败后,他们在军将国夏的带领下投降,然后就被打乱了建制,与原先的旅、师剥离开来,周围全是陌生的面孔,乡党也不知所踪。至于军吏,据说在另一处分开关押。

这几天来俘虏都吃不饱穿不暖,每天还得干活:即便囚禁他们的木墙完工后,也得继续挖土加高,赵无恤这么做是为了让他们疲惫不堪,生不出反抗的勇气和力量来。

他们在干完活后,便像牲畜一样悲被圈在里面,为争夺一张睡觉的草席相互怒目而视。但没人敢打架杀人,因为赵军士卒一直在河岸上冷冷地盯着他们,坚盾利矛、张弓搭箭守在坑四周,没有丝毫懈怠。

总之,齐人战俘一直提心吊胆,等待赵无恤对他们的判决,祈求八神主能保佑他们活命。

孰不知,赵无恤也在为战俘问题烦恼。

……

虽然对国夏许了诺言,可对于如何处置俘虏赵无恤却未下定论,赵氏僚吏里意见分为两种。

田贲、石乞等武夫,张口就是一个杀字,石乞直接建议说,最好是能将这些齐人统统活埋了,然后筑一个巨大的京观震慑齐人,只留下百余年纪不大的齐人小卒,戳瞎了眼睛用绳子拴在一起放回去震怖齐国人。

“臣闻克敌,必示子孙,以无忘将军武功!”他这番话让不少武夫心动,叫嚣着要让齐人付出代价,彻底让齐国失去战斗的勇气。

但,也可能反过来激发齐人的仇恨和斗志,就像历史上,战国的燕将骑劫面对的愤怒一样……

“这个楚国人,真是心狠手辣!”冉求、樊迟、项橐等有文化和道德底线的人则震惊于此计的歹毒,冉求当面反对,认为杀俘不祥。

“将军成立武卒的初衷何在?所谓的武,便是止戈二字相合,武卒是用来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的,岂能穷兵黩武,将已降的俘虏妄加杀戮呢?”

石乞一撇嘴:“冉司马忘记齐人在鲁国境内所做的事情了么?曲阜鲁兵都与齐人有仇,如今报复回去有何不可?”

“当然要给齐人惩罚,但不至于将三万人全部屠杀,杀俘不祥啊将军!”

两边争论不休,赵无恤却另有考虑。

石乞很功利,他说的也没错,杀俘,是短期内最简单有效的手段。在历史上,战国时白起在伊阙、鄢郢、长平都制造了数次战后大屠杀,死在他命令下的楚人、魏人、韩人、赵人多达数十万,虽然白起最后没落得好下场,但他也为秦扫平六合减轻了许多物质上的阻力。

当然,也造就了六国人对秦的仇恨,这仇恨埋在心里,就有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了。

赵无恤相对于其他诸侯卿大夫而言,一个巨大的优势就是能以史为鉴,无论在这时代发生没有。屠杀省事,但后患无穷,这其中的利弊教训他想的很清楚,更何况他所处的时代是春秋,还未到战国呢……

纵观春秋二百多年,除了柏举止战外,历次大战未有杀人累万者。直到后来车战废而首功兴,诸侯抛弃礼乐,变得急功近利,屠城、杀俘才渐渐流行起来,这也是后来孟子哀叹的“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旧时代一些腐朽的东西需要推翻、改革,可一些温情脉脉的传统,也应该流传下去。

总之要赵无恤做屠夫,他连手下大部分人这一关就过不去,更堵不住天下悠悠众口和左丘明笔下的史书。

于是他决定将两种意见折中,这三万人就是活生生的资源,他要物尽其用,不能简单地杀掉筑个京观吓吓人了事。

战后的第四天,赵无恤召集主要僚吏开会,将自己的决定告诉了他们。

……

“战争仍未结束,我不会放齐人回去,有昆父兄弟同为俘虏者将被挑出来,加入我军做僮仆。其他人则将作为补偿鲁国损失的人质,分散到鲁国各县服役。”

说白了,这些齐人要么做赵军中的填沟壑者,要么留在鲁国任由幕府驱使,修补城垣、清理尸体、重新耕种土地、在矿山开采矿石、伐木拉纤、开挖运河沟渠,鲁国在战后百废待兴,有的是事情等他们去做!

恩,他们其实就是奴隶,得以活命,却失去了人身自由。

对于赵无恤的决定,众人皆表示此策可行,要知道,赵无恤废除了殉葬,废除了人祭,规避野蛮的屠杀,却从未废除同样野蛮的奴隶制度。随着近些年战争的持续,许多卫国、齐国战俘都沦为氓隶,为鲁国经济的繁荣做贡献,军功授田里,也有可拥有氓隶人数一条,在场的冉求、虞喜等人,其实得到了广阔的食田和数以百计的僮仆,成为鲁国新兴地主阶层的代表人物……

赵无恤想避免历史上秦帝国统一时引发的国族仇恨,可在军功授爵授田,并留数额巨大的奴隶进行压榨,保证国人利益这方面,却走了秦的老路……当然,这时代的秦还是僻在雍州的宅男,离改革尚早,赵无恤就是要将他们的路占掉,让这些嬴姓老亲戚无路可走。

事情便如此决定了,不过常跟在赵无恤身边,俨然是第一顾问的计然却笑着摇了摇头。

“辛文子先生,你认为如何?可有不妥之处?”

计然站出来道:“并无不妥,我曾南游楚国,亲眼见到吴军入楚时屠戮百姓,残杀楚兵,以至于整个楚国都团结在楚王周围反抗,原本能鲸吞大半楚国,最后却只落得仓皇而逃,这就是孙武的因粮于敌做的太过了,吴人的做法是强盗劫掠,而不像谋国。”

“而将军的善后做法却有利有节,头脑清醒无可挑剔,老朽最佩服将军的,不是功业显赫,而是对待大胜后的谦和和节制。”

赵无恤被计然夸了一通,倒挺受用的,不过计然随即话音一转,说道:

“但将军如此处置,随之而来的也有一个问题。”

他将手从袖子里抽出来,指尖捏着什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