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春秋我为王 >

第526部分

春秋我为王-第526部分

小说: 春秋我为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不同于虒祁宫、章华台等诸侯宫室的奢靡繁华,这里恰恰相反,透着一股朴素简单,与雍城风格如出一辙。宫内刚即位数年的秦伯宁端坐只有少许装饰好让他显得与臣子不同的君榻上,他的几位臣子则分列殿中,宫女寺人远比黑衣带剑的公族武士少,且脸上还有风霜沙土之痕迹,这也是秦国的特色之一。

半晌之后,秦伯宁操着干涩的嗓音发言了:“二三子应当知晓,大河以东,晋国的内乱已接近尾声,知氏彻底被赵魏韩三卿击败,知伯退守河西。就在昨日,他派使者来到秦国,说知氏不能守住河西之地,就要被魏氏吞并,但知氏与赵魏韩三家有深仇大恨,宗族和官吏百姓都愿意归属秦国,不愿归属晋国。河西有城邑九个,愿再拜归入秦国,希望我接纳……”

秦伯说完后,殿中的四位庶长中的三个开始相互议论起来,唯独中间长须及胸的贵族依然闭眼入定,只是眼皮微微动了动。

在春秋之际,秦国政权由国君和公族共同掌握,称之为“庶长”,从上到下以大庶长、右庶长、左庶长、驷车庶长。四位庶长都是职爵一体,既是爵位,又是官职。大庶长赞襄国君,大体相当于早期丞相;右庶长为公族大臣领政,左庶长为非公族大臣领政,驷车庶长则是专门执掌公族事务。

四种庶长之中,除了左庶长可由非公族大臣担任外,其余全部是公族专职,可见秦国公族庶长势力之盛,秦君强势时,他们自然而然会俯首帖耳,秦君幼弱时,庶长甚至能行废立之事。

只不过秦国权力一向集中,公子公孙无故不授予封地,导致公族的底子没有东方诸侯那般厚实,质朴的国人也只认国君不认旁人,堵死了公族演变为世卿的可能,不管庶长多么强势,只要国君稍微振作,国人铁定支持君主,就能很轻松地夺回权势。

秦伯宁便是颇有振兴之志的一位国君,秦哀公死后,太子未及继位便突然暴死,于是公孙宁继位,秦国也由此陷入公族庶长争斗中,直到去年才尘埃落定:控制了兵权的子蒲、子虎兄弟二人完胜政敌,分别担任大庶长和右庶长,秦国终于有时间抬起眼,正视强邻晋国的六卿内战。

只可惜,战争已接近尾声,秦国能做的事情,已经不多了。

秦伯宁不甘心,偏偏这时候瞌睡来了枕头,于是便颇有些渴望地说道:“河西是先君穆公、景公梦寐以求之地,几次被秦国获取,最后却又被晋人夺回,如今知氏献河西九邑投降,纳之何如?”

殿内众人发生了争论,其中一人起身说道:“此乃无故之利,吾君需慎重。”

“左庶长此言差矣!”庶长中虎背熊腰的将军反驳道:“知氏认为吾君有德,才起了献城投效之地,岂可言无故?”

秦伯放眼看去,这是右庶长子蒲在反驳左庶长。

左庶长心中有想法,坦然回答道:“晋国六卿相斗,赵魏韩联手反制知氏,蚕食知、范、中行的土地,如今已经只剩下河西一块了。知氏之所以想归顺秦国,是希望得到庇护。三家本来自以为会安安稳稳地得到河西的土地,到头来却一场空,他们付出了辛劳而秦国白白得利,必然恼怒,三家将把攻击知氏的矛头转而指向秦国。”

右庶长子虎是十年前受秦哀公之命,帅五百乘战车去支援楚国的公族大将,曾大破有伍子胥和孙武训练坐镇,号称“无敌”的吴军,所以对打仗并不惧怕。他虎目一瞪,质问道:“河西几次在秦国手中得而复失,一度曾发千乘之兵强攻河西,逾岁未得一城,如今却能坐受城邑九座,人口十余万,如此大利,不可失也!就算导致三家攻秦,那又怎样?左庶长怕了么?”

“并非惧怕,而是迫于形势,右庶长恐怕对大河以东的战事关注不多罢?”

他站起身来,伸手比划道:“赵氏家主无恤已经吞并了范、中行、鲁国的千里之地,加上晋阳等地,有口三百余万,两倍于秦国。又作代田法、制水车、通沟渠,积蓄了大量粟麦,用来养育人民兵卒,一步步蚕食知氏,终于在今年获得全功。赵氏之政行,其兵强悍,又有破城发石利器,可堕百锥高城,更有韩魏为羽翼,故不可与之为敌也!”

右庶长子虎大笑道:“左庶长祖上果然不是秦人,没有我老秦人的血性,赵氏虽强,但若我占据了河西地利,再给我五百乘之兵,我保证赵魏韩三家无一兵一卒能渡河半步!”

左庶长乃由于之后,殿上当面受辱,也脸色涨红,坚持道:“臣拳拳之心,还望君上明察,决不能接受河西,这是秦国的取祸之道!”

两边吵成一团,持反对意见的以左庶长为首,他认为知氏的此举是企图将祸患转嫁给秦国,秦国的实力不足以和赵魏韩三家抗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而赞成接收河西的是右庶长子虎,理由不用多说,河西是秦国的心结,不费吹灰之力得河西九城,更让子虎都觉得这是上苍送给秦国人的礼物。

争论不下,秦伯宁亦不能决也,他的目光只能放到殿中央位置处,一直沉默不语,闭眼养神的那位长须方脸庶长身上。

大庶长屠子蒲,如今秦国的执政,是接受还是放弃,其实全在此人一句话……

于是秦伯便用商量的语气小心翼翼地问道:“大庶长,你认为当如何?”

第817章 河西

子蒲年过五旬,是秦国的大庶长,作为一个远支公族,这个位置不是他靠父辈荫职得到的,而是靠自己一剑一矛打拼取得的。十年前吴师入郢,楚国将亡,申包胥入秦国乞师,在大郑宫内哭得稀里哗啦,七天之后,秦哀公实在不忍心,便赋诗《无衣》允之,表明秦楚两国同敌同仇。

他派子蒲子虎这对远房堂兄弟为主将和副将,帅五百乘之兵入楚。这位子蒲不但会领兵,却很机智,在与吴军交手前,他对楚国王子子期说:“我不知道吴军的战术,不能贸然为前锋。”

于是便让楚人先和吴军作战,秦军紧随其后,小仗坐享其成,大仗则突然切入打敌人一个猝不及防。双方合力大败吴国猛将夫概,还灭亡了唐国,最后在雍澨取得决战胜利,驱逐了吴人。

整个过程中,因为子蒲的机智,秦军损失甚小,却在事后得到了楚国表达谢意的“商於之地”这处秦楚险要之地,足足有数百里之广,秦国疆域突然多出了不少,同时获得的还有上面生活的十万民众。

子蒲由此成为庶长,经过十年政治斗争,登上了大庶长之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今日的争执和分歧,也是他掌权后从未遇到过的,在秦伯发问后,殿内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了子蒲。

“少梁、屠原、彭衙、北征、辅氏、新城、邧、汪、鄜……”

大殿之中,子蒲当着秦伯和三位庶长的面,掰着自己的手指,不慌不忙从一数到了九。

“河西的九座城池,不用拿地图查看,我一一都记得,因为河西,是秦国的百年之耻!”

在子蒲的絮絮道来下,秦国的河西心结,再度明明白白地呈现在众人面前……

……

秦国的历史是一个西陲小族不断东进扩张的历史,他们立国虽晚,但发展较快,经过历代向东扩张蚕食,武公、德公时期已控制了雍州西部中部地区,其影响已达大河以西,洛水以东的“河西”地区。

秦穆公十年,流亡的晋国公子夷吾欲却秦的力量回国即位,并承诺:‘诚得立,请割晋之河西与秦。’于是秦派兵护送晋公子回国登上君位,是为晋惠公。但晋惠公这个无耻的家伙食言而肥,背约不与秦河西地,由是两国结怨。

终于在秦穆公十五年即公元前645年,两国大战于韩原,晋军大败,国君被俘,时年十一月秦释放了晋惠公;作为回报,晋也献出了河西之地,数年后(前640年)秦穆公相继灭了梁、芮二小国,至此,秦控制了河西绝大部分土地,但晋国却不甘心,常有反扑,双方在河西拉锯,也拉开了秦晋长达两百年的河西争夺战序幕。

秦穆公去世后秦东进势头减弱,到了秦康公四年(前617年),少梁(陕西省韩城市南)被晋军攻占,秦国开始失去河西,随着秦的衰弱,九座城池陆续丢失,最后退回到秦穆公初年的疆界处。

这之后历代秦伯虽然见识有限,唯独一个念头是清晰的。

“属于秦国的土地一寸也不能丢失,河西是穆公称霸的梦想,必须夺回来!”子蒲今日便将历代国君和庶长的心声明明白白说了出来。

“如此说来,大庶长也支持接受知氏投靠,接收河西?”秦伯大喜,他又何尝不想如此?

子蒲颔首:“然也!”

开玩笑,但凡头脑清晰的秦国政客都知道,河西是秦人心里的一根刺,如果一个庶长不号召收复河西,他就会被国人舆情所鄙夷;若是一位大庶长拒绝了唾手可得的河西,他就会被万夫所指,失去国人支持,也意味着失去政治生命。

可以这么说,复河西,就是在秦国做庶长的政治正确……

子蒲此言一出,秦伯宁松了口气,右庶长子虎喜出望外,左庶长却连连摇头。

“大庶长,我祖上虽非秦人,但我也能理解,在秦人心中河西的地位,为了河西地开罪赵魏韩,引发战祸,实在是划不来啊,也许到时候秦国失去的,不止是河西……”

子蒲摇了摇头:“左庶长,你看到了其一,却没有看到其二。”

他侃侃而谈道:“河西之地乃雍州最开阔的地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又扼秦晋水陆通道,山河表里险阻可恃,常为孔道,为有国有家者必争的战略要地。秦有河西,则可进取东方,秦穆公时秦军一度到了郑国和滑国,还打过激荡人心的王官之役,让晋国不敢开绛都之门……”

“但若秦无河西,则晋人随时可以威胁秦国,秦桓公时的辅氏之战,秦国大败,复河西无望!麻遂之役,秦国大败,丧师一万!景公时的棫林之战,秦国大败!晋人甚至已经进击到了泾水以西,威胁到了雍城的安全!”

殿中所有人都沉默了,庶长们默默听着子蒲叙述。

“故在赵魏韩逼近之际,若无河西,则三家之患近矣,秦或许将和卫国一般,成为被三家随意宰割的牲畜。故于情于理,吾等都必须帮助知氏守住大河,将河西收归己有,如此才能将咄咄逼人的晋人再度挡在大河以西,好让耻辱不再重演……”

“至于赵魏韩三家会不会因此迁怒于秦,发兵进攻?”子蒲冷哼一声:“赵魏韩此刻大概在瓜分知氏和晋公室的领地,三家矛盾重重,必不同心,吾等占领河西后面对的敌人,很可能只是魏氏一家。左庶长担心秦国举国之力都敌不过赵氏,难道还敌不过魏氏么?”

左庶长无言以对,回到了座位上,右庶长子虎则想到了什么,兴奋地说道:“秦人口口相传,帝颛顼之女名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便是秦赵两族的祖先,直到殷周之际才分离开来,秦人先祖在犬丘时为了寻求庇护,还曾投效过赵志父,自称为赵氏,直到为诸侯后比赵氏地位高了,方正式为秦。既然秦赵同为大业之后,高举玄鸟旗帜,赵氏在晋国势大,莫不如派人去联络,若能达成盟约,永不交兵,秦国大可放心地接手河西……”

子蒲对堂弟的这个建议却嗤之以鼻,他想的也太简单了,若同姓同族就可以信任,这时间哪么多争斗:“秦赵虽为同族,却已经隔了二十几代人,血缘早已比水还淡。当年赵盾为晋卿时,是如何在令狐之战里欺瞒秦人的?当时他可曾念半分同姓之谊?还不是说欺骗就欺骗。国君,右庶长,还有左庶长、驷庶长,以及所有秦人,汝等必须牢牢记住一个教训,晋国人都不可信!哪怕对方是我嬴姓同宗也一样!”

在秦人眼里,以晋惠公、晋怀公、晋文公、晋襄公、先轸、赵盾、魏寿余这些晋国人的代表,实在是太过狡猾阴险了!在被坑了无数次后,春秋之世,老实巴交的秦人终于从晋人处学会了欺骗和毫无下限,并在战国时期如数还给山东诸侯……

不过子蒲话音一转,又道:“当然,虽然要提防赵氏不可信赖,但接洽还是要的,说不一定赵无恤自己也想削弱魏氏,秦赵甚至不用敌对,而是合作!”

随着大庶长子蒲的拍板,秦国接纳知氏之降,收复河西的决定便做出了,朝会结束之际,子蒲还拉住了子虎,对他说了几句话……

……

“什么?兄长不让我去河西?”子虎满心都是收复故土的壮怀激烈,有些不太高兴。

子蒲抚着长须道:“知氏无路可去,河西派驷车庶长去接收即可,汝另有要事要做。”

“何事?”

“先君刚死就发生太子暴死之事,我扶持君上继位,却有许多近支公族不服,内斗政争陆陆续续持续数年,乃至于秦国无暇顾及晋国六卿之乱,平白错过了大好时机。一年前我在朝堂上扫清政敌,也只来得及派兵去占据了桃林之塞。”

“桃林之塞?那荒芜的破地方,山川纵横,除了栗树桃树外都种不了别的,要来有何用?”

子蒲有些失望:“十年过去了,你还是一只知道冲锋的莽夫,这桃林之塞前据华岳,后临泾、渭,一直以来都是秦国喉舌、用兵制胜者必出之地也。崤函之战后,秦国一百五十年不能东出,就是因为晋人扼住了这里。”

“原来此地如此重要……”

“所幸去年我乘着知赵决战之际,占领了崤函的几处隘口,你这就帅一军之众,再带上擅长筑关隘的大夫尹喜,在开春后去桃林之塞修筑关卡。”

“关卡?是为了防范晋人?”

“主要是韩氏,在击败知氏后,韩氏正发兵河外,只怕韩氏的家主是看上这一片了,要强行插一手了。”

子蒲又语重心长地对子虎说道:“你与左庶长间虽然有分歧,但还是需要忍让,他说的也不算错,赵氏崛起太强势了,的确隐约可能成为我秦国的大敌!虽然僻在雍州,我依然能感受到赵无恤带来的威胁。”

“所幸有了桃林之塞的关隘,以及十年前你我助楚复国后得到的商於之地,加上河西,秦国在东北、东、东南三面便有了山河之固!”

子蒲信心满满,他不知道的是,因为历史已经面目全非,晋国内战那些细节的偏差,如知氏的提前败亡,赵魏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