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春秋我为王 >

第617部分

春秋我为王-第617部分

小说: 春秋我为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燕国和中山相互攻伐,燕国说中山投靠了齐人,中山则说燕国投靠了齐人,都想要袭击自己,然后加入连横对抗赵氏……真是一场蜗牛角上的闹剧,王孙,你觉得谁说的才是真话?”

赵无恤不客气地将两国陈述的理由扔到案几上,转头对王孙胜询问道。

王孙胜在攻克虎牢后,在赵氏内的仕途终于开始顺畅起来,逐渐升到了军将副手的位置,他也曾随孙武学过兵法,故深知虚实之道,便应声道:“都真,也都假。”

“此言何意。”

“燕人与中山均是被迫服从赵氏的,自从上卿陆续将小宗分到卫、邹取代卿族执政,引发了一些诸侯的不安,燕国和中山也不例外,齐国陈氏为了摆脱被赵氏困死的局面,无所不用其极,既然能游说秦、魏,也一定与燕、中山打过招呼,引诱他们加入连横。”

“但燕国、中山均有自知之明,燕国居于北鄙苦寒之地,远离诸侯纷争,可代地的骑兵十天便能抵达其都城,他们不敢叛赵。至于中山,被赵氏和燕国四面包围,贸然反赵,就会让自己成为众矢之的,他们也不敢叛赵。同时两国又相互提防,一旦有风吹草动就认为是敌国要图谋自己,于是就反过来一口咬定对方先动手,如此便有了借口讨伐,这才有了今日的闹剧。”

王孙胜分析的在理,赵无恤现在勒令其停手也没什么用,只能让燕、中山在那自我消耗一阵,等战后再收拾他们。

可如此一来,他本来只打算让五花八门的盟邦军队帮自己拖住齐人的意图,就无法完美实现,至少齐国的北境是没有危险了。

如今的局势,对赵氏已经有几分不利,首先是宋国那边遣使来致歉,说是执政乐溷归国途中不知是水土不服还是吃错了东西,突然染病,南子也身体不适无法出面理政。一时间宋国的权力开始出现空白,国内不稳,无法发兵支援赵氏。

这就意味着,郑国从宋的牵制中苏醒过来,开始进攻韩氏和赵氏,展现出他们惊人的作战能力。

对此,赵无恤已经迅速派医者去宋国,这时候乐氏家主千万不能倒下。同时,他也不得不在河内留下部分军队,以防郑国人铤而走险,渡河北上。

其次,燕、中山的相互攻伐给整个合纵同盟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少了两支生力军,便打破了东线的既定计划。河间郡的兵卒调去牵制齐人,东阳郡和代郡的兵力也有部分西调,这两头疯狗相互撕咬,赵无恤暂时是控制不住了。

最后,是最迫在眉睫的,秦国和魏氏一路高歌猛进,他们已经占领了许多韩氏的河东城邑,进驻各城,从河西调过来的人数也越来越多,下一步,大概就是围攻新绛了。

一时间,晋国内部的反赵势力已经蠢蠢欲动起来,知、范、中行的余党们,他们从阴暗的角落里涌出,散发对赵无恤的不满,传播恐慌和不安。

在这种情形下,赵无恤毅然做出了决定。

“无论如何,西线之战决定了胜负走向,不容动摇。”

……

用示形的办法欺骗敌人,诱使其暴露企图,而自己不露形迹,使敌人捉摸不定,就能够做到自己兵力集中而使敌人兵力分散;我军兵力集中于一处,敌人兵力分散于十处,我就能以十倍于敌的兵力打击敌人,造成我众而敌寡的有利态势,便能做到以众击寡……

这是孙子兵法中的“虚实”,真正的战略大师,打的都是以多欺少的仗,赵无恤这次也不例外,对外张扬的是要同时对东西作战,一起消灭齐秦,实际上,太行以东的军队在结束春耕后就尽数西调,从太行山的各个隘口来到山西,为赵无恤的西线总攻做准备。

不过现在,是做出些许应变的时候了,赵无恤点了王孙胜名。

“汝立刻帅三千人前往温县,与柳下跖所帅的鲁军汇合。汝等以万五千人之众,从孟津渡河,借道成周,攻入伊洛之地,消灭郑人西征之师,解除韩氏之围,随后进入桃林之塞,等待下一步命令!”

王孙胜知道这是又一次立下大功的机会,领命而去。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郑国人肯定想不到,在河东情况如此紧急的时候,还有一支赵军会从成周杀过来。

而更让他心动的,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后的下一步计划。

据他所知,赵氏在引诱秦、魏主力进入河东后,已经调遣布置了近十万大军招待他们,此外,代郡的骑兵也在一月份时悄然南下,在塞外绕了个圈子后,已经抵达上郡,秦魏联军的脊背后方……

如孙子所言,既然战局处处都发生意外,那赵无恤也打算让敌人好好意外一番。

不过意外仍未停止,就在王孙胜奉命南下后不久,另一个楚国人石乞也匆匆赶来,他强行按捺下心中的喜悦,摆出了严肃脸,在赵无恤耳边说了如此这般。

“知道了。”赵无恤面上表情无太大变化,继续与家臣们商量完战略后,才回身对自己的羽林侍卫眉间赤,轻描淡写地说道:“调拨羽林卫,包围铜鞮宫!”

第960章 铜鞮宫

“寡人闻,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上下尊卑有序,以待百事。”

夜色低沉,铜鞮宫深处的晋侯寝宫里,幕纱在轻轻飘拂,寺人和女婢所执灯烛下,年近四旬的晋侯午跪坐在地板上。

“寡人不幸,自即位以来,恰逢晋国之季世,公室不振,诸卿混战,晋国一分为六。本以为赵氏无恤乃社稷之臣,不意却专国弄权,瓜分寡人之土地人民,又弃绛都祖宗之地于不顾,强行迁都于铜鞮,沿途常人未受之苦,吾与百姓共受之。幸而昊天有灵,降下大旱神蝗以示惩戒,然赵氏不思悔改,擅作威福,孤每每见之,便如芒刺在背。其名为晋卿,实为国贼,欺压君父,穷兵黩武,压榨友邦,敕赏封罚,不由寡人,更与夫人、太子幽闭深宫,不得见天日久矣!”

他的潺潺低语在殿堂中游走,手里却不停,在一张帛上写着什么,若是凑近了看,就会发现,他用的不是笔墨,而是指尖和咬破后渗出来鲜血!

这是一份血书,国君之血所染的诏书!

念到这里,晋侯午突然想到过去几年间所受的苦楚,顿时悲从中来,泪洒衣襟。

“父亲,要继续写下来,将赵氏的罪过恶行全部公之于百姓,公之于天下才行啊!”一旁的晋国太子凿也跪了下来,劝诫被软禁几年后,精神已经变得十分脆弱的晋侯。

“如今赵氏四境火起,魏卿更是引秦伯攻入河东腹地,赵氏岌岌可危,正是让晋国公室复兴之时。”

“你说的不错,这是吾等最后的机会。”

晋侯午擦了擦泪,点了点头后,又挤了挤指尖,让更多的血流出来,继续写道:“寡人夙夜忧思,恐晋国将危。幸而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魏氏乃国之重臣,魏武子从先君文公周游列国,忠心耿耿,其后魏庄子、魏献子、魏襄子,无不是晋国的肱骨之臣。魏卿驹当继承祖志,念唐叔虞创业之艰难,纠合忠义两全之烈士,引领友邦秦、齐、郑,高举勤君大旗,殄灭赵氏,复安社稷,则祖宗社稷幸甚,晋国百姓幸甚!破指洒血,书诏付卿,再四慎之,勿负寡人之意。二十三年春二月诏……”

写完之后,他又取来国君大印,呵气后重重盖在帛书上,顿时,一份血写的诏书便完成了。

太子凿小心翼翼地将这份在他看来重达千钧的血书举起,激动地对晋侯说道:“父亲,只要此诏书带出去,交到魏卿手里公诸于众,晋国的忠臣们一定会群起响应,共同颠覆赵无恤的残暴统治的!”

晋侯午心里依然有几分惧怕,毕竟从侯马之盟被劫后,他的胆子就吓没了,此刻喃喃说道:“满朝大夫均是晋国旧封,然赵氏专权后,竟无一人能救国难,寡人纵然写了血书,又要如何带出去,带给魏卿,让天下人知道呢?”

“父亲放心,小子已有安排!”

与年至四旬便呈现出一股神经衰弱之状的晋侯午不同,他的儿子,刚刚行冠的太子凿却十分精明强干。

他不但生得一表人才,从小便惹宫女傅姆垂爱,而且格外聪慧,被教育得很不错,娴熟于礼仪诗书,君子六艺无一不精。而且比起其父,他这个太子表现的更加不错。

当年赵无恤侯马之盟上掳走晋侯午,强行迁都时,太子凿还年幼,赵卒去虒祁宫“请”他离开时,当其余兄弟姐妹只知啼哭时,十多岁的他竟一身太子服饰,站出来呵斥赵卒,称自己乃唐叔虞后裔,堂堂太子,谁敢对他动手?

虽然一贯之知赵氏不知晋侯的武卒翻了翻白眼,就把这个错误估量了自己威势的小太子扛到肩头带走了,但太子凿拳打脚踢反抗之余,对赵氏的愤怒不满,也在那时候种下了根。

他成年后,虽然很少有机会能从铜鞮宫出去,但一旦有机会,他都会在世人面前展露自己。比如河东蝗灾时,太子凿就让人派宫人带着粮食出去“赈灾”,虽然被宫门的守卫挡了回来,但也让人印象深刻。

由此,这位小太子身边也纠结了一批公族旧人,被视为未来的希望。这一两年间,他但凡出去参加祭祀、狩猎,都会让人打探国际形势,见缝插针的齐国陈氏,也便是这样与他建立了间接联系。

故而在得知魏氏与赵氏翻脸,引秦国入河东,齐郑也一起建立连横抗赵后,太子凿兴奋不已,认为时机已到。

他不顾魏氏压根没想起已经丝毫没存在感的公室,悍然宣布叛晋归秦,依旧把秦魏当做解救晋国公室的唯一希望,便带着陈氏派到铜鞮的间谍,入宫对晋侯午陈述赵氏将亡,晋公室的复兴机会来了,怂恿他写下这份诏书。

血书写好后,晋侯父子便取出已经制作好的帛带一条,从中划开,将密诏缝在衬内,然后让他跟着日常出宫采买的寺人离开。在天真的太子凿想来,只要出去交给魏驹、陈恒,便能在晋国内部引起一些反应。

“小子相信世人当知晓君臣父子之义,这世间,应当还是忠臣多一些!”

然而他忘了一件事情,现在晋国朝野的臣僚士大夫,要么是赵氏的旧臣,要么是新投入其门下效力的,除了失去了一切,心怀不满的公族,谁还心向公室?这些人已经丢了权势,只能聚集在晋侯和太子身边嫉妒新贵,又能起到多大作用呢?

甚至连这铜鞮宫深处,赵氏也不知安插了多少人手眼线,晋侯午和太子凿自以为秘密的谋划,其实都能一一传到赵无恤的耳边……

果然,那些寺人出宫不久,便赫然发现,宫门已经站了一大排身着锦衣的“羽林侍卫”,在这里守株待兔,等的就是他们!

所有人都知道,这些人是赵无恤养大的战争孤儿,也是对他最忠心的鹰犬!

“时值非常之期,深夜宵禁,汝等为何要出来?”

明晃晃的剑戟逼近,想要蒙混过关的信使很快就被揪了出来,而指认他的,正是同行的寺人之一,他是赵无恤的人……

“密诏,就在他身上!”

心狠手辣的石乞骑马走了过来,盯着那故作镇定的信使,他一身旧衣,皂衣小帽,也没胡子,看上去无甚异常。

“解下衣冠。”

那信使大惊,迟延不解,石乞便呵叱左右道:“替他统统脱下来!”

还不待诏书找到,那人便先被发现是个假寺人,石乞指着他那因为恐惧而蜷缩的活儿哈哈大笑:“铜鞮宫什么时候开始招男人入内服侍了。”

那份诏书很快就被找出来了,石乞扫了几眼后,面色便如同冬日的霜雪一般,冰冷无比。

他打马在高大的铜鞮宫门前绕了一绕,在最后一刻却迟疑了一番。

这是晋平公建立的一座大型行宫,论规模和富丽堂皇的程度,比起虒祁宫有过之而无不及。

晋平公为此得意洋洋,在这里大会诸侯加以炫耀,和楚国的章华台类似,这里是晋侯权势的象征,让诸侯唏嘘羡慕的霸主盛世。

“入宫!”

然而今日,石乞,一个出身低贱,也从未得到晋侯褒奖,给予车马入宫特例的楚国士人,就这么堂而皇之的骑着马,带着剑,与一众全副武装的赵氏羽林侍卫鱼贯而入,他们的脚上,还沾着新鲜的泥土……

二月的月光照耀下,唐叔虞后数十代人的君侯尊严,晋国公室最后的遮羞布,这一刻彻底被这些赵氏的士踩在了脚下。

第961章 赵无恤之心(上)

“事情败露了,败露了……”

寺人们未出宫门就被逮住,好在有个机灵的没跟出去,见状连忙跑回来通报。

如今,密诏的事情已然泄露,外面的赵氏羽林卫还仗剑公然进入铜鞮宫,听闻这个噩耗,晋侯午顿时一屁股坐倒在地,国君的冠冕也歪到了一边,喃喃自语道:“这该如何是好?”

那些参与密谋时七嘴八舌的近侍此刻却像是霜打的柿子,在旁边战战兢兢地说道:“事已至此,君上应该主动去赵氏府邸,与赵卿解释清楚,如今河东大战在即,赵卿当不至于为难君上……”

“理当如此,理当如此。”晋侯午已经吓破了胆,这便要起身。

“荒谬!”不等他们出门,太子凿就走上殿来,对那些人怒喝了一声。

“我只听过卿大夫朝见国君,没听说有国君反朝卿大夫的,如今赵无恤已经逼进铜鞮宫来了,汝等不思反抗,竟想让君上去自取其辱?置晋国社稷于何地,置君父之威于何地?”

众人回头,却见太子凿已经披挂上了一身甲胄,身后跟着一群同样披甲持刃的年轻寺人,满脸怒色地走上来。

晋侯午便问道:“太子,你这是打算做什么?”

太子凿一抱拳:“父亲,如今既然事已败露,不能坐受废黜之辱,不如让我出去拼死一搏,将彼辈赶出去。”

“去和赵军拼命?”晋侯午听了以后,一口气没缓过来,顿时晕了过去,众人也大骇,纷纷劝道:“不可,不可。”

然而太子凿心意已决,公室这位刚烈太子便带着身后的随从们出殿门去了,留下一众人围着昏厥过去晋侯,面面相觑。

……

出了殿门没走几步,太子凿便遇到了一些居住在铜鞮宫内的公室子弟,以晋昭公之孙戴子雍为首,听闻赵氏派人入铜鞮宫,顿时大惊,纷纷来晋侯寝宫询问情况,不料却见到太子凿全副武装地走了出来。

他们便在阶下阻拦,问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