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春秋我为王 >

第650部分

春秋我为王-第650部分

小说: 春秋我为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恰逢六卿战乱,当时的一些记忆锻造了他坚韧尚武的性格,所以在成年后被赵无恤送入学宫三年,便投笔从戎,带着一批学宫士人加入赵军。

赵葭没有凭借赵氏子弟的身份自傲自得,而是矜矜业业,一点也不像他那浮夸的父亲,学宫里的学习经历让他在勇敢之外更有一些同辈人难以企及的智慧。赵无恤也对这个年轻后辈关注颇多,认为是可造之材,虽然赵卿没有直言让邮成关照此子,但看着他一副冲劲十足的样子,邮成就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他将赵葭拉起来拍着他的肩膀道:“子芦说的不错,过去的辉煌都已化作枯骨灰土,至多为吾等起了个好榜样,现在是赵军横扫诸侯的时代!”

“所以吾等要比麻隧之战里的晋国四军走的更远。”赵葭却再度下拜,请战道:“葭请帅偏师渡过泾水,入秦国腹地!”

……

“渡过泾水?”邮成和新稚狗对视一眼,恢复了严肃的神情道:“上卿的军令是兵临泾水,泾水以西,赵军暂时不必攻略。”

在太原、代郡、上郡几处军中摸打滚爬十年后,邮成见证了太多死亡,重担在肩,他早已不再是那个一脑子建功立业的功勋子弟,而是一名成熟的将军了。

他很清楚赵无恤不让赵军冒进的原因,从河东河西数次大战里可以看出来,秦国人有一股子韧劲,虽然现在兵卒已去一半,可若被逼到危亡的地步,困兽犹斗之下,也会爆发剧烈的抵抗。

就好比麻隧之战二十年后,时值晋国明君悼公在位,为了报复栎之役战败之耻,便让上卿中行偃率晋师,会同诸侯,发兵伐秦。这场被称为迁延之役的战争声势不亚于麻隧,然而秦军抵抗激烈,联军损失不小。好不容易抵达泾水,又遭秦人在上游下毒,饮者纷纷腹泻生病,诸侯不肯渡河,晋军逼迫他们强渡后,抵达泾水以西二十里的棫林,结果这时候晋军自己闹起了别扭,于是大军只能无功而返,沿途还遭秦人袭击,死伤不少。

后来,晋人把这叫做迁延之役,迁延,退却之意也。

赵无恤是经过深思熟虑,才做出了只取泾水以东的决定,因为现在秦国尚未丧失抵抗的能力。入秦这段时间邮成能看出来,秦人在以空间换取时间,集结战力……渭南已经有一两万人,雍城那边若全民皆兵,只怕更多,越是向西,抵抗就越是频繁。

如此看来,赵氏想要一战灭亡秦国?至少现在不太可能,还不如拿下自己能控制的土地,适时结束这场战争,若深入太多,再来一场迁延之役,反倒不美。何况东方的盟友需要帮助,敌人如齐、郑也需要去惩罚,何苦死死耗在广袤的秦地呢。

然而赵葭却也有自己的考虑和想法。

“小子认为,想要让秦国惊惧害怕,在和谈时任我宰割,就必须走到他们家门口示威。”

邮成思索一番后,觉得赵葭此言虽然有理,但骑兵孤军深入太过冒险了,正要好言劝他放弃,却见赵葭目视邮成,又目视新稚狗,意有所指。

邮成会意,不动声色地请新稚狗去看看各路斥候是否都回来了,同时告诫士卒们不要饮用泾河里的水,以防秦人投毒。

新稚狗走后,赵葭才道:“司马,这一次赵军必须比麻隧之役、迁延之役里的晋军走的远!”

“为何必须如此?”邮成微微皱眉。

赵葭靠近了邮成,对他坦言道:“因为赵氏必须证明给晋人看,比起晋君,赵氏能更好地开疆扩土,保护百姓,驱逐外敌,其中的差距好比泾清渭浊!邮氏乃赵氏世代家臣,清楚家主之志,想必司马能明白我的意思,早则今年,迟则明年,上卿或有大事于晋!”

“故小子再拜稽首!还请司马给我一百老卒,三百匹马,我率领精骑渡河西去,走到我能走到最远的地方,勒石扬威!”

第1015章 西岐有凤,鸣于昆岗

哗啦哗啦,数百匹马儿趟过水流,慢慢从河中露出躯干,攀爬上岸后抖动身体甩去水渍,场面蔚为壮观。

赵葭任由麾下整理马鞍,他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那张有些模糊不清的地图上,计算着这是他们渡过的第几条溪流,他必须弄清楚自己所在的位置。

在他的请战下,邮成最终还是准许了他的计划,本来打算派更多兵马追随,可赵葭却认为他的目的是侦查,而非作战,带的兵马越多越容易被发现。一旦深入秦川,遭到秦人车骑追杀,一百骑和两百骑有区别么?

于是一行人趁夜渡过泾水后,昼伏夜出,争取不要被严阵以待的秦人发现。

他们所行经的平原正是后世咸阳以北地区,赵军对这一片区域的情报所知不多,地图也是猗顿的商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拼凑起来的。

这里远没有后来的文化璀璨,人烟稠密,但星星点点的小邑已经在渭水平原上分布得到处都是,若是赵军骑兵们耐心观察,还能看到那条宽敞笔直的“周道”上,一直有兵卒由此向东而去。他们是秦国从境内召集到的青壮,为了保卫邦国而赶赴渭南,赵氏大军正在那隔水与秦国大庶长对峙。

赵葭也见识到了秦人的民风彪悍,一些偶尔瞥见赵军游骑的秦人不但不躲,反而手持农具兵器朝他们怒目而视。

他不想浪费时间,一路上避开了所有城邑,沿着靠北的山地丘陵向西前进,较之南方的沿河平原,这边的地势较为崎岖难行,但好处是沟壑纵横,容易隐匿行踪。

第一天时,他们越过了迁延之役时晋军停驻的棫林,第二天傍晚,又把麻隧之战后联军抵达的侯丽甩在身后……

“还不够,吾等还能向前。”到了第三天,当麾下兵卒请示是否要调头时,赵葭却断然拒绝了。

他已经超越了前人,现在,他想超越的是自己。

赵葭目光热切地看向西面,在连绵的丘陵深处,隐隐能看到一座鹤立鸡群的高峰……

“岐山,吾等的目标,是岐山!”

……

“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虽然多次在书中读到类似的句子,可真正抵达岐山脚下时,赵葭也不由对这里的壮丽叹为观止。朝阳映照在岐山上,其主峰高千丈,余脉也山势耸拔,岭麓回复,草木萋萋,鸟鸣喈喈。

正所谓“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剪商。”他在学宫里听大祭酒讲过,岐山,是周室肇基之地。当年周人作为后起之族,自称“小邦周”,远不能和“大邑商”相比,但他们就靠着这座大山以南的百里区域兢兢业业,耕作纺织,打造了一个庞大的王朝。

后来这里一度被戎狄攻占,可随即又被秦人收复,秦德公时正式将都城迁到了周原,称之为“雍”,至今已两百年了。

“也就是说,秦人的都城,就在这座大山的西南方不远处……”

赵葭这么一解释,他麾下的兵卒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辛苦跋涉六天六夜后,竟然已经到了这么远的地方!

他们百骑渡泾,行三百里至岐山,马匹亡去三分之一,途中也有数人坠马而死,加上不小心被秦人抓获的、夜间掉队的,现在只剩下八十骑。

好在此行目的已达成一半,不过真正的冒险,现在才正式开始。

“我不敢说能带所有人活着获取,二三子此举必将载于史册,为后人所称道!”

对着蓬头垢面的众骑兵长拜及地以示感谢后,赵葭带着他们沿岐山北麓继续前进,他们的目标是附近一座名为“杜阳”的小邑……

……

五月末的一天迟暮,岐山北麓的杜阳小邑外,金灿灿的田地里稀稀拉拉地散布着些妇人、孩童,弯着腰在田中努力收割。

随着战争的愈演愈烈,赵军入秦,秦伯大恐,发各邑丁壮兵卒集结于雍城,准备在和谈不果的情况下拼死一搏,男丁都走了,所以杜阳就只剩下一些妇孺。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五六月间正是冬小麦收获的季节,虽然秦地不像晋、鲁那样大规模种植冬小麦,但是种缓解青黄不接很好的作物,尤其像今年这样兵役连绵的时节,那些黄灿灿的麦子更是救命的口粮。

男耕女织,按照性别分工是常态,虽然秦妇们干起农活来也是飞快,但没一会就腰酸腿疼,正在那满头大汗地锤着背喘息,身后捻着麦穗吃的孩子却哇哇大哭起来。

妇人正要回头呵斥,却见远处的涂道上尘烟弥漫,从东边来了一支军队,人人骑马,杀气腾腾,更有数骑朝这边打马奔来,这就是孩子哭闹的原因……

杜阳以北百里之外,便是秦国的北境密须,秦国西、北两面被群戎团团包围,虽然秦穆公时“称霸西戎”的威势仍在,但偶尔也会有穷疯了的义渠、空同戎人过来劫掠,虽然秦人也不比他们富裕多少。

见游骑靠近,秦妇们顿时变了颜色,护子心切的连忙将孩童抱在怀里,朝反方向逃去,来不及走的则伏身于草中,希望能不被发现。不过,却也有镇定胆大的,翘着脚望了会儿,说道:“这不像是戎贼,倒像是秦兵。”

戎人喜欢披头散发,而且他们的骑兵也没有马鞍,这些游骑却是甲胄鲜明,兵器精良,头上是华夏标志性的插簪发髻。

不过那些骑兵很快就证明自己来者不善,他们下马后点燃随身携带的火把,从路边往田亩里投掷,干燥的麦秆麦穗遇上烈火,加上风势助阵,顿时烧了起来,一时间整块麦田均是熊熊烈焰……

这下连妇女们也嚎嚎大哭起来,有的人更加飞快地逃走,也有的舍不得田地,返身回来挥舞手里的陋衣,徒劳地想要扑灭火势,一边骂这些放火的畜生断子绝孙。

有赵骑不忍此景,别过脸露出怜悯之色,赵葭却没有轻易动摇,战争是无情的,在敌后造成巨大的恐慌,是他这次孤军深入的目的,所以手段也是无所不用其极。

他让麾下众骑将这片田地点燃后,一行人开始朝杜阳汇集,邑内人口不过三百户,男丁全都集中到雍城去了,邑中极为空虚,加上不少人外出割麦,邑门大开,等反应过来时已来不及了,老弱妇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数十骑赵兵破邑而入。

抵抗没能持续多久,杜阳很快陷落,此邑的邑主被绑在一根木柱上杀害,当地用来宣布秦君和庶长法令的露布被撕下,蘸着邑主的血,赵葭略加思索,便在上面逼走龙蛇般书写起来……

而他的麾下将邑中民众驱逐出去后,又一把火将整个小邑付之一炬,是夜远在数十里外的雍城也能隐隐看到来自岐北的火光……

……

杜阳邑的大火被点燃一天后,秦都雍城,大郑宫。

一声巨响传来,案几上的卷宗被震得落到地上,殿内的秦国大夫们垂着头,面色凄苦……

“边境无警,若不是赵军在杜阳放了把火,寡人还不知道他们已经兵临城下了!”

秦伯盘怒不可赦,拍着案几对群臣发怒,他继位才四年,却恰好碰上秦国立国以来最大的一次危机,日日夜夜都操心前线战况,几个月下来像是年迈了十岁。

本来他觉得虽然秦军战败,但好在国大物博,从河西到岐阳整整六百里,赵军没那么快打过来,大庶长一定能挡住他们,让赵军觉得再前进无利可图,能坐下来给秦国一个谈判的机会。

可杜阳那一把火彻底将秦伯盘烧醒了,就在他以为敌人远在天边时,赵骑却已经蹬鼻子上脸,在雍都附近向他耀武扬威了!

而且烧了杜阳的赵军还留下了一样东西,更是让秦伯怒火中烧,却又心惊胆战……

那篇宣言是写在杜阳邑露布上的,纯黑色的布面全是密密麻麻的血字:

“赵氏之先,与秦共祖。殷相飞廉有子二人,一子曰恶来,事帝辛,为周所杀,其后裔沦为皂隶,镇守西陲,为周天子牧马,是为秦。恶来之弟曰季胜,其后裔为天子御者,是为赵。季胜玄孙造父助周穆王西巡东归,灭徐偃王有功,天子乃赐造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是时秦之祖乃天子圉、牧,无氏,亦无封邑,遂以造父之宠,大骆、非子皆蒙赵城,以赵为氏……”

“是时秦赵实乃一家,其后秦襄公列为诸侯,赵氏入晋为卿,两家虽离,亦戮力同心,两家若壹,盟誓曰:赵秦,兄弟也,叶万子孙,毋相为不利。”

“然今秦伯盘无道,淫佚耽乱,不畏皇天上帝。内则暴虐不辜,外则穷兵黩武,伙同叛贼魏氏而谋血亲兄弟,使庶长率郑魏之兵,以临加我,入我河东,伐我新绛,我是以有龙门、韩之役。秦犹不悛,又引南蛮(楚国)伐我陆浑,翦我河外,欲隳赵氏家庙,伐灭我百姓……我是以有风陵渡之战,数万秦卒不得返乡,皆秦之过也!”

“今赵氏上卿,顺应皇皇上帝之命,惟恭行天之罚,统全晋之力,挥师渡河,以临泾渭。张矜亿怒,饰甲底兵,旌旗十万直指雍城,吾等乃上卿前驱,烧尔小邑,以予告诫:若秦之社稷危亡,七庙隳为土瓦,非赵氏敢忘伯益、飞廉,乃秦先绝我之好也!望秦君三思,勿谓言之不预也!”

当秦国大夫将这篇檄文读完后,整个大郑宫内已是一片噤若寒蝉。此文体例模仿当年的《绝秦书》,但书写者却只字未提晋国、晋君,反而通篇都以赵氏、赵无恤为主角,直接以卿的身份,跟秦伯平起平坐叫板了。

且不说此人颠倒黑白能耐颇有吕相几分真传,就说这里面“秦之社稷危亡,七庙隳为土瓦”的威胁,随着杜阳的大火,已经化为现实!

秦伯盘咬牙切齿半晌后,终于发话道:“速速派人去渭南,将此事告知大庶长,不惜一切代价,要与赵氏达成和平,让他们退兵,除此之外……”

他努力掩饰内心的害怕,恨恨地说道:“杜阳幸存的人说,赵骑人数不多,不过上百。传我诏令,让岐北密须等邑出动车骑,追剿这批胆大妄为的赵兵,秦国可以战败,可以请平,可以接受赵无恤的条件,可这批蔑视我秦国的小卒,一定要统统杀死!”

第1016章 蒹葭苍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在河岸上对着如画河川吟诵此诗,赵无恤对旁边的子夏嗟叹道:“《秦风》有其肃杀悲壮的一面,却也有委婉凄美的一面,只需要寥寥八字,便能将人拉到诗情画意里,民风里蕴含的智慧,真让人叹服。”

“上卿的诗也不逊色。”虽然没有拜入孔门,但子夏对诗书也很精通,他这么夸赞赵无恤倒并非恭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