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春秋我为王 >

第693部分

春秋我为王-第693部分

小说: 春秋我为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夫差却一拂手:“寡人不想听淮南如何,要知道的是吴中如何,姑苏如何?先前赵无恤派人于我军中散播谣言,说吴城已被勾践攻下,太子也死了,是真是假!?”

“必为虚言。”胥门巢不假思索道:“臣最后一次与吴城沟通是在半个月前,从太子的帛书中得知,勾践虽已占据三江五湖,但吴城依然在太子坚守之下,而且越人兵少,根本不足以占领整个吴国!”

“善,大善,天不亡吴国!”这是数月以来夫差得知的第一个好消息,都城就是国家的心脏,领土没了可以再征服,兵卒没了可以再生聚,只要吴城还在一天,吴国就不会倒下!

胥门巢知道大王归国心切,等他高兴劲过了,才道:“吴城虽在,但是……据臣所知,越国大夫范蠡、泄庸二人率舟师屯海通江,断绝了淮南前往吴中的水路,淮南舟师先前被楚国司马子期在彭蠡泽攻击焚毁,故淮南虽有万余兵卒,却无法渡江回援都城,只能坐视越人横断大江……”

这就是太子友困守孤城无人援助的原因,夫差大骂勾践奸猾,范蠡狡诈,但他同时也表示无妨。

“吴国的舟师主力先前去了北方,在琅琊大败赵人,之后盘桓数月,协助齐人攻莒。就在寡人从彭城离开时,副将逢同统帅的舟师,也已从琅琊南下,吾等抵达大江时,舟师也应当归来了,对上楚、越舟师,亦有一战之力!”

吴国陆战虽然一败涂地,可舟战上却从来没虚过谁,胥门巢大喜:“大王何时继续南下?”

“在钟离休憩一日,即刻南下!”夫差归心似箭,对于北方却已经有几分胆寒,一路上他都在仓皇北顾。

他下令道:“淮南吴师,半数随寡人南下,半数随胥门将军。赵军骑兵已在淮北游弋,赵无恤也将抵达淮河,钟离与吴城太过辽远,楚赵二军若至,想必无法守住,将军不如率军去善道、卑梁,守住邗沟即可。其余地方,如夷虎、群舒,乃至于陈蔡,钟离,皆可放弃!”

话音刚末,胥门巢却大惊,连忙劝阻道:“臣知道大王是想集中兵力夺回吴中,但是钟离万万不能放弃!”

夫差是个刚愎自用的人,做事喜欢按着自己的计划,对别人忤逆自己极其受不了,胥门巢否定他的战略,夫差本欲大怒,但忽然想到自己不听季札、伍子胥、被离之言落得的惨状,连身边的专鲫也英勇战死,便忽然间没了争强好胜的心力。

每个男人都有自己成年的时候,但并不都是20岁行冠之时,赵无恤的成长,是在他目睹乐祁遇刺身死的时候;勾践的成长,是会稽之耻;夫差的成长,不是携李之战,不是当上吴王,而是伍子胥的死,是这次北上的失败,是专鲫的断后战死,这次刻骨铭心的教训,足以扭转一些他的暴戾性格……

于是夫差叹息一声,耐下性子来问胥门巢为何说不能放弃钟离。

“大王。”胥门巢说道:“钟离这地方府西连陈、蔡,东道徐、泗,为江南之门户。二十年前,吴国正是因为夺取了钟离,这才能西伐强楚,北图中原。虽然现在大王霸业受阻,但钟离也不容丢失,因为此地据淮河之中,形势便利,阻水带山,战守有资。若吴国失钟离,则必失淮南,失淮南,则江边卑外,将无以抗衡赵、楚!若仅剩吴中百里之地,恐怕连越国都敌不过!”

这话不中听,却有理有据,夫差皱眉:“但赵楚势大,钟离仅仅有一座涂山,一条淮河作为屏障,如何抵挡?”

“此言差矣,赵国楚国虽然一同进攻吴国,但彼辈不是盟友,前年赵无恤还与楚国交兵,使得楚昭王死于军中,这率兵进攻群舒的王孙胜,更是从赵国叛逃出来的!赵楚必然会在淮上生隙,淮南之地偏远,莽林江湖遍布,赵军没有舟师,骑兵又无从发挥作用,淮南得之不能守,弃之与楚国,则会让楚国强大,臣料想,赵侯一定不会主动进攻钟离,甚至会阻止楚国东进……”

“善!大善!”夫差茅塞顿开,十多年前,吴国最勇猛的将领是夫概,最深明战略的是孙武,两方面胥门巢都不如他们。然而当夫概和孙武相继“背叛”吴国后,胥门巢这位年过半百的老将却站了出来,试图力挽危局。于是夫差当面朝胥门巢施礼道:“人言楚材吴用,实则吴中也多壮士智者,寡人虽然没了伍子,没了孙子,但却仍有将军,有王孙骆,有太子!吴国不会亡!”

胥门巢连忙还礼:“大王只要拿出三年报越时的勇睿来,定能灭亡勾践,再兴吴国!”

夫差当即发誓道:“夫差必不忘此耻,吴中自有寡人去收复,若将军觉得钟离可守的话,淮南,便交付予将军了!”

……

翌日,在夫差帅军离开钟离,前往长江乌江渡后不久,赵无恤那浩浩荡荡的大军,也抵达了淮河,钟离邑的对岸……

看着对面城邑依旧旌旗不倒,一副严防密守的架势,无恤颇为遗憾地感慨道:“追了四百里,可惜还是让夫差跑了……”

对此,赵无恤心中有一些隐忧,吴国毕竟是有百年底蕴的大国,从专鲫等人毅然赴死一事,让他惊觉江东子弟多才俊,那夫差南渡后,有没有可能卷土重来呢?

第1081章 肯为君王卷土来?

并非是赵无恤不想追歼夫差,而是在进入淮北后,大军已经完全进入敌国疆域,人生地不熟。虽然这一年来也有不少细作描绘了地图送回赵国,但因为没有精准的绘图工具,更没有细细考察,地图上的道路走势与实际情况相差太多,以至于赵军骑兵几次走错了道。而大军追击就更难了,这时代山野从莽遍布,他们一旦误入沼泽树林,就很容易延误战机。

所以大军前进速度很慢,加上害怕吴国人来一出伏击,非得走一步看三步。就这么追追停停,以至于赵军主力一直拉在后面,仅有赵葭和田贲的前锋在灵璧和垓下追上吴军后队两次,击杀冲散了敌军万余人。

等到了淮河,连日赶路的赵军也已经疲惫不堪,已无从渡河阻止夫差逃窜了。

在淮河边踌躇了半日后,赵军的旗帜徐徐退去,似是放弃了。见此情形,钟离邑的吴将胥门巢顿时松了口气。

然而胥门巢虽然说对了赵无恤不会对夫差赶尽杀绝,但他却也料错了一件事。

那就是赵无恤比他更认识到了钟离邑的重要性,并且对此地志在必得!

出于麻痹对手,赵军在淮河边稍作停留后,便做出北返的姿态回去了,然而让胥门巢没有想到的是,赵军主力却绕道西边几十里外的州屈,在沙洲上搭建浮桥,悄然渡淮,接着在敌军刚发现时,便猛地朝钟离方向发动了进攻。

赵军来势汹汹,江北虽然仍有吴军万余,但却分散在夷虎、群舒、邗沟等处,钟离守军不过数千,还被夫差带走了一部分粮食,此时遇到十倍赵军进攻,胥门巢顿时没了战心,只得弃城向东南方向撤退,毕竟不是每支吴军都能像犀甲卫士那般悍不畏死,愿意放弃生命保卫疆土和尊严。

八月十八日夜,赵军不战而占领钟离。

当驾车步入钟离邑时,无恤发现这里几乎已成为一座空城,驻军和居民都逃窜一空。但赵无恤无所谓,他更看重的,是这里的战略价值。

和胥门巢所说的一样,钟离这地方后世被称为“凤阳”,虽然穷了点,但也是一处要地,西连陈、蔡,东道徐、泗,为江南之门户。赵无恤既然担忧夫差会不会卷土重来,索性渡淮占领了这里,没了钟离,江北便再无屏障,淮不能守,则江亦不能守。赵军若是想进攻吴国,随时可以集结军队来此,而吴国若是想反攻淮北,一举一动却都在钟离的眼皮子底下。

但大军在此休憩时,田贲等好勇斗狠之人却提议说,不如一路打到大江,甚至渡江直逼吴国都城,与越国共灭吴国!

对此,赵无恤是断然否决了的。

“没错,大军若是在此停留数日便继续南下,攻略江北诸邑,或许能兵临大江,甚至可以把夫差的军队再击败一次,使得越国能顺利攻下吴都,加上楚国东进,一年半载后,吴国可灭。可如此做,除了逞一时之快外,于赵国有何好处?”

渴望建功立业的田贲毫不迟疑地说道:“君上可以占领吴国江北之地!听说此处方圆千里,相当于赵国好几个郡了!”

赵无恤却摇头道:“可吴国江北之民,却不及赵国半个郡。”

江北,也就是后世的淮扬地区,这里地势平衍,河流众多,湖塘密布,战国后期楚国以此为东楚,汉代时淮南国也是一个富庶的王国,到了唐宋以后,江北更成了赋税重地,鱼米之乡,不是江南,近似江南。

可是在春秋时期,江北却与后世大为不同,比如这时代的江北没有洪泽湖,而是上百个大大小小的湖泊,水网交错,不利于骑兵行动。因为湿润温暖的气候,这里河泽水草丰美,平原地带则草莽从生,低山台地茂林密布,从钟离邑向外望去,可以看见大片的原始森林,入夜之后虎啸猿啼,告诉从北方来的众人,城外,便是域外之地。

这地方若是好好开发个几代人,大有可为,可惜短时期内利用价值不大,没有现成的城邑和百姓可以获取,远不如已经有许多熟田和城池的淮北,以及稍南一点的英、六、群舒诸邑构成的淮南。

所以赵无恤若是带着数万大军不管不顾地去追杀夫差,只怕还没到大江,大军便要半路饿趴下,因为这时代的江北,就算他想要因粮于敌也没处抢去。

更何况,对于赵无恤而言,既然吴国势力已经退出淮北,赵军也兵临淮河,那他就得面临另一个问题:楚国。

去年,因为楚昭王的死,楚国东境被吴国狠狠咬了一口,失地数百里,今年随着夫差在北方战败,楚国也开始了反攻,据说楚国司马子期帅军进攻淮上,已包围陈国。而从赵军叛逃的王孙胜则摇身一变,成了楚国右司马,帅军攻略群舒,眼看就要打到蔡国附近了。

这时候去追杀吴军,不是在为楚国人做前驱么?

“故江北之地,赵国得之而不能守,弃之而肥楚国,何益之有?”

至于先前对夫差能否“卷土重来”的担心,赵无恤不由想起了前世的一首诗。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在中原的失败,已经重创夫差,吴军辎重全丢,甚至连甲胄兵器也弃得差不多了,就凭这批败兵回去和勾践新胜之师较劲,反倒是勾践胜算大一些。

就算没有越国,光是楚国厚积薄发的压力,也足够夫差喝一壶的了。

如此情形,先不用担心夫差能否卷土重来,而是该思考吴国究竟能在楚越夹击和内部的民生凋敝下撑几年不灭亡。

所以赵无恤否定了田贲等人请求夺取江北,兵临大江的想法,他亲手划定,这次南征的终点,就是钟离了!

“以钟离为桥头之塞,留一师兵卒在此屯田,以控扼淮河,自此赵国即可遥遥监视吴国动静,坐视吴楚越三国交战,又可阻止楚军轻取淮南、江北。”

但这还不够,赵无恤的手指又滑向了地图的东边。

“除却留守钟离者外,大军分为两部,三万人随我东进,进攻吴国善道邑。”

善道,是邗沟的北段终点,连接淮泗,是邗沟上极其重要的节点,这里后世被叫做“盱眙”,和钟离一东一西,均为淮河流域的重镇,北方得到可以俯视江南,南方得到可以北伐中原,夺取善道,也就封死了徐地的门户,赵无恤可以回师全取淮北。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赵无恤尤不满足,他的手指又重重点在钟离西面百余里外。

“再有一万人,与赵葭部骑兵一同西进!汝等去蔡国!”

“蔡国?”赵葭等人不由精神一振。

“不错。”赵无恤笑道:“蔡侯与楚国结了死仇,又失了吴国庇护,想必此刻心中一定十分忐忑不安,若是能得到一强邻伸出援手,蔡国必然归附!”

第1082章 孙叔敖举于海

楚王章元年八月下旬,一支士气高昂的军队正在淮南群舒攻城略地。

轰隆,沉重的城门被楚军猛地撞开,城外顿时爆发了一阵欢呼,吴国在淮南群舒之地最后一个据点“六”也被攻陷了,至此,楚国彻底收复了一年前被夫差占领的东境。

杀光城内负隅顽抗的吴人后,在楚卒的簇拥下,他们的统帅王孙胜志得意满地驾车入城,作为光复者,接受六邑豪长、氏族们的逢迎。

比起在吴国齐国赵氏时的郁郁不得志,回到楚国的王孙胜可风光多了,乘高轮大车,驾清一色的枣红驷马,旌旗鹰扬,身边还带着这一年来他亲自训练出来的“楚武卒”一千人。这次奉令尹子西之命来进攻吴国,一来是试验一下这支新军的战斗力,二来是为王孙胜的义父伍子胥报仇,同时报复在吴国时夫差对他的冷遇;第三则是通过此次出征,好在楚国谋取功业封地。

王孙胜长期在赵氏为将,以赵氏练兵之法施加到楚国贵族庶子们身上,又给予他们最好的鲛革、犀兕为甲,大戈长戟为兵,结成方阵,效果果然不俗。在一万楚兵的配合下,加上群舒地区的吴兵并非精锐,故而一路上竟势如破竹,两个月不到就席卷淮南群舒。

这两淮之地,从夏代起便是淮夷嬴姓诸侯最为集中的地方,不论是群舒,还是英国、六国,都是皋陶的后裔子孙,起初附庸于徐国,徐偃王战败,徐国被肢解后才四分五裂,楚国势力乘机进入这一带,一百多年前的楚穆王时期,楚国灭六,将这里变成了城邑,投入了很大精力治理开发,但随着吴国的崛起,这一带经常沦为战场,归属不定,如今民生颇为凋敝。

王孙胜攻陷六邑后,第一件事是严肃军纪,不得冒犯百姓,第二件事则是前往城内的孙叔敖之庙。

孙叔敖乃楚国公族,芈姓蒍氏,他的祖父蒍吕臣曾官拜楚成王令尹,父亲蒍贾任楚国司马,不过到了孙叔敖成年时,正值楚国君权旁落,楚庄王三年不鸣、三年不飞的时候。蒍贾被权倾一时的大贵族斗氏所害,家族惨遭灭亡,孙叔敖带着母亲出奔,跑到被楚人称作海子湖的地方避难。直到数年后楚庄王消灭斗氏,重掌朝政后,才重新寻找孙叔敖,并让他承袭父亲的爵位,故楚国人常说“孙叔敖举于海”。

此人前半生的经历与王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