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春秋我为王 >

第695部分

春秋我为王-第695部分

小说: 春秋我为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1084章 死于安乐

司马子期名为公子结,是楚平王的庶子,昔日翩翩南冠公子已经是年近五旬的长者了。他这一生中虽然经历了太多事情:太子建被废、囊瓦专权、吴师入郢、昭王中兴、陆浑之变。

其人性格内敛,行事时却十分果决,比如十多年前,楚昭王逃入云梦泽不知所踪,在楚人惶惶无措,子西(公子申)也六神无主的时候,是子期毅然举起楚王仪仗,让王兄子西作为假王,坐在下面聚集人心。当楚国终于等来秦军支援侯,也是子期一路与秦将子蒲猛攻敌人,灭亡了助吴为孽的唐国。

最能体现他性格的是这样一件事,当时吴军主力驻扎在麇地,子期提议火攻吴军,子西犹豫说:“昆父兄弟的尸骨依然暴露在那里,不能收敛又要烧掉,这样不好罢。”子期却说:“国家都要灭亡了!哪里还管死人怎么想!死去的人如果有知觉,楚国若能因此复兴,他们的鬼魂就可以享有祭祀血食了,哪里还怕烧掉尸身?”于是楚军放火焚烧城邑,又接着进攻,吴军败退,这才仓皇撤离楚国。

正因如此,楚国人常言只要有子西筹划,子期拍板,就没有什么办不成的事。在楚昭王死后,子期和子西一个主军,一个主政,帮助楚国撑过了主少国疑的第一年,现如今朝政均已归于正途,各地封君也已经服从君命,没有敢于造次者。

这次乘着赵吴在鲁宋泗上角力,配合越国猛攻吴国,也是子期提议的。

但即便是这样一位果决的公子,听王孙胜如此激进的请命,依然大为震惊,说道:

“汝欲攻赵!?”

子期上下审视了王孙胜一番,因为知道他这个人很爱记仇,便问道:“胜,你莫非是还在怨愤在赵氏时受到的冷遇?”

“既受大王的斧钺旗帜,胜不敢再有私心。”

“那为何提议攻赵,赵国楚国,一个在北方,一个在南方,风马牛不相及。年初时王孙圉才去祝贺赵侯立国,并与其约好一起进攻吴国,双方虽然没有定盟,却都有共同的敌人夫差……”

王孙胜却不以为然地笑了笑,说道:“叔父觉得,吴国现在还算得上是楚国的大敌么?”

“吴国……”想到一辈子的敌人终于在北方吃了瘪,楚国心腹之患已去一半,司马子期不由露出了一丝欣慰,说道:“吴国丢了淮北淮南和陈蔡,又被越国进攻,夫差已经没有兵力像十多年前那样逼得楚国迁都了,非要说的话,吴国虽然还是楚国的世仇,但已经称不上是大敌了。”

“然,我看以吴国的情形,恐怕坚持不了十年就会被越国所灭,那叔父觉得,十年之后,楚国的生死大敌还有谁?是越国么?亦或是……赵国?”

……

沈邑最高大的屋子内,司马子期在来回踱步,思索王孙胜的话。

“赵国?”司马子期点了点头:“赵国之势,颇似当年晋文公时的晋国,但也仅此而已,至多多出一个与楚国争霸的北方强国。要知道大国之争,战和不定,但能在盟坛上解决的,就不会兵戈相向,兵出千里却无功而返,没有谁会在做这种傻事。如今楚赵方睦,每个月从方城、汝南都有大批商队北上赵国,运去金锡皮革,运回瓷器和纸张。赵军虽然染指下蔡,但并未侵犯楚国的疆域,若是有边界属国纠纷,派一个使节去交涉即可,何苦贸然与其开战?坏了两国关系?楚国刚刚恢复几分元气,若是这时候与赵国为敌,只怕东境又要陷入战乱了,得不偿失啊……”

见司马子期果然还是以争霸时代的定势思维来审视赵国,王孙胜顿时发笑。

“胜在北方呆了七八年,十分了解赵氏是如何从一个卿族成为诸侯的,也洞悉了赵侯无恤的野心,他与齐桓、晋文都不一样……他曾经对孔丘说过,此生之志,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如今家已齐,国已治,赵侯已经走上平天下之路了。”

“击败吴国只是一个开始,若胜所料不差的话,接下来他会以下蔡、钟离、善道为淮河界,巩固新获得的淮北,或将其封给自己的亲戚子嗣,或直接变为郡县,以此作为和南方吴楚越三国的屏障。然后赵军将掉头灭亡齐国,自此背后再无隐患。乘着楚国吴国越国混战的这几年,再把几个附庸纳入郡县管辖后,冀州、徐州、青州、兖州、豫州,赵国将占据九州泰半!”

“到时候,赵军在淮泗已经站稳脚跟,等到时机成熟,水军练好,派遣一上将沿着泗水入淮,率十万大军南下,到时候楚国还能抵挡么?恐怕整个东境都将丢失,说不定吴师入郢的历史又将重演,到时候悔之晚矣啊叔父!”

司马子期听得脸色铁青,王孙胜的话似乎有一定道理,但他却又觉得有些危言耸听了,毕竟无论哪个霸主,都只是要把敌人打服,从没有那种鲸吞天下的疯子。

或许,楚灵王算一个?但事实证明,那只是空谈而已。

一时间,司马子期失去了年轻时期的果决,陷入了犹豫。

过了半晌,他才道:“可此刻进攻下蔡,且不说胜负如何,让楚国早早与赵国交锋,对于楚国也没有丝毫利益啊……”

这态度,几乎是承认王孙胜所说,赵国与之前齐、晋诸霸主都不同,必须造作防范了。

“有!”王孙胜斩钉截铁地说道:“这样就能把赵军拖在两淮,让赵无恤无法安心灭齐。只要齐国存在一天,天下就能勉强维持均势,赵无恤就无法统合北方,做出当年齐桓公、晋文公、晋悼公率诸侯伐楚之事来!”

听王孙胜分析完天下局势,司马子期沉默良久,慨叹道:“我明白王兄为何要千方百计将你召回了,你非但是一军之才,更是大国上卿之才啊。”

被司马子期夸奖,王孙胜心里有几分自得,谁料子期又严肃地说道:“只不过,你的想法太过偏激了。”

王孙胜一愣:“偏激?”

“没错,胜,国虽大,好战必亡,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察。此次伐吴,是寻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但伐赵却不一样,楚国不征发封君、百姓,是决然无法与赵国匹敌的,一旦在下蔡交兵,齐国倒是没有亡国之虞了,可楚国却要遭殃,这简直跟陈恒到处游说诸侯抗赵一样,是祸水南引啊!”

“楚国现在最主要的事情,不是招惹赵国,而是发展自身,只要政通人和,国家恒强,哪怕赵国真的灭亡了齐国,也奈何不了南方。他那些骑兵,在江汉水网交织之地派不上什么用场,而赵国的舟师,也已经全军覆没,哪怕再花十年时间打造一支,也不是楚人的对手!”

王孙胜却不这么认为,他语重心长地说道:“叔父啊,胜在赵军中服役多年,从卒长一直做到了师帅。故而我深知赵军的可怕之处,不在于他们的兵甲之利,战阵之坚,而在于敢于推陈出新,不断强大。若是楚国此时不乘着两国差距不大奋起反抗,将赵氏染指南方的心思熄灭,或者占领一个战略要地,延缓赵侯南下。只怕十年之后,吾等要面临的是更强大的赵国,更可怕的赵军……”

然而不断他怎么劝,司马子期之意已决,他摆了摆手,对王孙胜说道:“不要再说了,如今既然赵国没有从下蔡进逼楚国疆域,那楚国也不必急着去攻打他们,汝切记不可妄动。就算如你所说,要维持中原诸侯均势,也等到一年半载后赵国攻齐不迟。”

兴许是打了一个耳光又要赏颗枣吃,司马子期又宽慰王孙胜道:“汝也不要灰心,此番进攻吴国,夺回失地,汝立下了大功,老朽会向郢都呈报你的功绩,让大王和令尹为你选一块封地的,或许就在这淮南某一处呢……”

在何处都无所谓了,王孙胜垂下了头,他似乎已经预料到会被拒绝。他有种擅自进攻下蔡的冲动,但手里的一万多人是司马子期从各个封君、县公处调拨给他的,若是没有司马的命令,除了亲自训练的那一千“楚武卒”外,这些人根本不会听王孙胜调遣,于是遭到拒绝的王孙胜只能憋屈地回到六邑。

“若楚国不能对赵侯的野心加以警惕,而沉浸在江淮尺寸之地的获取,和内部所谓国泰民安上,只怕十年之后,就要死于安乐了,我的封邑在哪里,还有区别么?”

王孙胜仍然不死心,他一面让人监视下蔡赵军动向,一边悄悄派人去郢都,绕开了司马子期,直接向最偏爱他的令尹子西陈述此事,并说入冬时是最佳的时机……

……

不说王孙胜这边不甘心地盯着下蔡蠢蠢欲动,焦急等待令尹司马的回信,且说下蔡东边四百里外,赵军主力已经攻克善道,截断邗沟,接着又北上徐地,于九月一日这一天,进入了徐城!

跟进入钟离时不同,在徐城,赵无恤受到了英雄般的礼遇,这里的贵族和百姓都视他为解放者,嬴姓的新希望!

第1085章 徐偃王

徐城,也就是后世的江苏泗洪县,这时代淮河流域还没有洪泽湖,而是被上百个大小湖泊星罗棋布地点缀。徐城便位于淮水和泗水之滨,近山靠水,城周长十二里,秋水时至,远远望去,就像一座水上之城。二十年前,吴王阖闾就是利用徐城周围多水,听从了伍子胥和孙武“水攻”之计,挖土山蓄水灌城才攻入徐城的。

那一天,持续了上千年的徐国灭亡了,徐国人从皋陶时代、徐偃王时代保持下来的骄傲被折断了,现如今却只能卑躬屈膝,做亡国之奴。

时过境迁,徐国灭亡二十四年后,又有一支军队开入了徐城。

赵无恤追击吴军时狠辣不容情,但对徐地百姓却非常爱护,在前锋不战而占领徐城后,他把主力安置在外面,再三严明军纪令各军将领约束部卒,不得入城生乱,然后又在城外郑重其事地沐浴更衣,才带着三千羽林军入城。

跟吴国征服此地不同,这一次,迎接赵军的是欢庆的徐人。

绵绵的秋雨已经结束,今天是个晴天,艳阳高照,暖暖的阳光下,城内城外、十里八乡的徐人不知来了多少,有男有女,有老人,有小孩儿,扶老携幼。这欢迎的队伍由徐城南门两侧始,一直排出好几里外,在道边挤得密密攘攘,争相要看一看天道巫祝在徐地传教时提起过会再兴嬴姓,赶走吴人的“玄王”。

在赵军抵达徐城南门时,早有当地贵族和豪长等候在此,拜迎赵师。因为徐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虽然被吴国占领了整整一代人,但依然有许多贵族心有不满,尤其当他们听说徐国旧族徐承在赵氏颇受重用,而当年徐国灭亡前逃亡北方的小公女,竟然摇身一变,成了堂堂赵侯的夫人,更是欣喜若狂,萌生了复国的念头。虽然去年被夫差镇压过一通,但依然有许多火种幸存下来,正是他们驱逐了徐城的吴军,邀请赵军前锋入驻。

今日,当远远看到一位英姿勃发的诸侯坐在戎车上,由威猛的虎贲开道而来时,徐人皆呈现出雀跃欢喜之状,没错,巫祝的预言是准确的。这些赵军将士浴血奋战,将吴国驱逐出淮北,多年来深受夫差苦役残害的徐人怎能不夹道相迎?

于是便有头发花白的父老过来献酒,队伍为之停了下来。

为首的老者扎着发髻,上面插着一根玉簪,穿着右衽的深衣。他可能牙都掉光了,说话漏风,口齿不清,而且还是徐地方言,赵无恤仔细听了好久才听明白,他是在哭诉徐国灭亡这些年来,他们所受的屈辱和痛苦。

“二十四年前,徐君因为收留两位吴国公子得罪了吴国,招致讨伐。徐人守备严密,于是吴军便利用徐城靠山临水的地势,在徐城东边数里处筑土山蓄水,并修长渠直达徐城,然后开渠灌城,水入城为深渊,遍布大街小巷。当时老朽就在城中,城内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百姓悬釜为炊,不少人都病了。过了一个月,徐城的东北角经泗水浸泡溃破,城中百姓被淹死数千,吴人乘机杀入城来。先君无可奈何之下,只能剪断头发,带着夫人投降,吾等都被勒令跪在齐膝的水中相迎吴人入城……”

虽然徐国常被中原轻蔑地称之为“淮夷”,实际上他们早已华夏化,不沦为贵族平民的衣着,还是器物礼具,都深受商周文化影响,文明程度比自命为姬姓后裔的吴国高出不少,过去徐人虽然打不过吴国,但心理上一直蔑视吴人,如今却被比自己野蛮的国度征服,徐人难以接受。而且接踵而至的,还有繁重的赋税和毫不保留的掠夺。

说到悲处时,老者和旁边一些年纪大的人甚至伤心地哭了起来,赵无恤连忙加以宽慰,真得感谢这些人,是他们将徐国的历史和记忆传给了下一代,徐国才没有彻底被吴国消化。

“若非延陵季子劝阻,吾等只怕也要和先君一样断发易服,沦为吴蛮了。好在昊天有眼,让老朽活到了现在,今日又能见到嬴姓重回徐城,能看到中国衣冠……”

年纪大了的人脑子经常回糊涂,话也啰嗦,那老者说着说着,突然话题一飘,开始追忆起徐国的辉煌历史来……

“想当年皋陶立国,徐国也是淮夷赫赫大邦,到了驹王时,还曾响应王子武庚的号召,发兵西讨,济于大河……偃王时更加兴盛,江淮和海岱的三十六国来朝,和周王分庭抗礼……”

那是徐国最骄傲的年代,或许是想到徐偃王的败亡也有赵造父的锅,旁边的人连忙拉扯老者,让他避而不谈。

赵无恤却不以为忤,他信誓旦旦地对徐国贵族们说道:“赵国徐国,皆为嬴姓,出自少昊、伯益,赵以玄鸟为符,徐以鹄苍为号,亲如一家。商周之时,徐国更是嬴姓之长,偃王治国有方,素以仁义闻名于世,故徐国有土五百里,几乎称霸了东方。寡人建立赵国,再兴嬴姓,也是深受偃王事迹振奋。”

完了赵无恤还当场赋了一首对徐偃王的赞颂:“嗟嗟偃王,亘古谁属。以仁易国,何吝其土。败犹为荣,无愧仰俯!”

他还承诺,从即日起,要在徐城重新建立被吴国人推倒废弃的若木、皋陶、徐偃王庙宇,加以祭拜血食,这些承诺自然引起了徐国贵族们的共鸣,纷纷下拜向赵无恤道谢。

终于等那些老者献完酒,颤颤巍巍地被扶下去后,队伍才能仅继续入城。

……

比起城外,城内的百姓更多,路两边全是,挤得密不透风,路两侧虽有先行抵达的数千前锋布置拦线,但根本挡不住热情的百姓,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