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远东1628 >

第366部分

远东1628-第366部分

小说: 远东1628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女人转过头,看着李老根火辣辣的眼神,脸上瞬间就红了。她看了李老根一眼,眼里满满的春情。女人转过头继续喂着孩子吃奶,可是炕头的李老根已经坐立不安了,黑灿灿的老脸上堆满了笑意,但怎么看怎么淫%荡。(未完待续。。)

ps:感谢一面倒、(稻草人)、啊丹有才、头疼也不行的月票支持。

第六百二十八章 李老根的新生活(三)

第二天清晨,李老根睁开惺忪的睡眼,披了一件衣服从炕上下来。,然后走到旁边的木床,捏了捏儿子的小胖脸,小家伙睡得正香,被李老根骚扰得扭动了几下身子,把手指从嘴里拿出来,翻过身接着睡了。

李老根笑了笑,然后穿好了衣服走出了屋子。此时天色已经大亮,宁静的小村,家家户户冒起了炊烟,不时的传来嘈杂的鸡鸣狗吠声。

女人挑着水从外面走进院子,冲李老根羞涩的笑了下,然后来到水缸的旁边。李老根走过去,拿起装满水的木桶,把水倒进水缸,然后挑起木桶走出院子,而女人则是来到灶台前,掀开盖子把锅里热气腾腾的早饭,端在屋里的桌子上。

两口子吃完了早饭,李老根就扛起了锄头走出院子,开始了他新的一天。女人把家务活忙活完,也背着孩子,然后用脑袋顶着一个巨大的木盆走出了院子。

朝鲜到处都可以看到妇女们头顶着瓦瓮送水,或搬运其它物品。他们虽然头负重物,但却个个脚下生风,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她们不论顶什么东西,都很少用手来把着,但却很少有掉下来的。因为她们从小练就了极好的平衡能力。

女人来到村口,这里早已等着几个头顶木盆的朝鲜妇女。每隔几天她们就聚在一起,拿着家里的土产,一般都是鸡蛋、泡菜什么的。到附近的集市上换取一些家里日常所需的用品。

辽东地区每个支队部附近都有一个集市,都是公司为了方便周围的农户相互交易而建立的。其实就是一块平整的土地,用木栅栏围起来的简陋场所。

每个集市里都有一个公司供销社,里面售卖远东的各种日杂商品。虽然铺子不大,但东西可挺全。从针头线脑、剪刀菜刀,到铁锅水缸、油盐酱醋。可以说是应有尽有。

辽东的农户们在这里,很少有用工分票消费的,一般都是用自家的粮食、鸡蛋,以及各种土特产品,用以物易物的方式进行交易。公司在各地开设这种日杂供销社的目的,也不是以盈利为目的。主要就是为了满足农户们生产生活的需要。

当然农户们也可以拿着他们各自土特产品,和其他农户们进行交易。集市里划出一个个摊位,农户们把自己家里的土产摆在地上,农户们在这里可以自由的交易,通常都是以物易物,很少出现远东法定的货币工分票。

农户们在这里摆摊交易是不用交税的,但为了保障农户们的利益不被侵犯,任何人也不能在这里进行倒买倒卖,而且必须要遵守这里的各项规章制度。有专门的城管人员,在这里维持秩序。

这几个朝鲜女人,也是被外东北土著从朝鲜抢过来的,都嫁到了这个村子的辽东移民。几个女人一边往村外走,一边欢快的聊着。这帮背井离乡的女人,用彼此熟悉的乡音,分别讲述着家里的男人和孩子,或是谈论各家田里的庄稼。以及院子里的鸡鸭等琐事。

任谁都看得出来,她们对自己的目前的生活很满足。大家都刻意忽略了曾经所经历过的磨难,努力憧憬着未来美好的生活。她们希望和自己的男人多生几个,然后盼望着孩子们慢慢长大,等她们老了的时候,也能享受下子孙满堂的日子。

随着大批大明流民被运送到辽东各地,男多女少的问题。始终困扰着公司。享受包产到户政策的农户们,在解决了温饱的问题以后,就都开始盼望着能娶一个女人,在生一大堆孩子,尽情享受着几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美好生活。

大明各地的移民,普遍存在男多女少的问题。把公司逼得最后只能从朝鲜和日本想办法,而且还把大批单身的蒙古妇女,也都找来嫁给了众多的辽东农户。就连南洋的年轻土著妇女,都运来了不少。最后总算是解决了一批辽东移民农户的单身问题。

但还是有相当多的移民农户,面临娶不到媳妇儿的窘境。远东正在抓紧准备,从大明、朝鲜、日本和东南亚移民妇女,甚至以后还会在锡兰、印度和中东等几个地区想办法。争取在几年之内,彻底解决远东移民男女失调的问题。

秋天,是农家收获的时节,辽东各地都开始紧张的忙碌了起来。每到这个时候,所有的农户都全家动员。辛劳了一年,所有农户们都在盼着秋收的到来,地里打出来的粮食,就是他们的命根子。

天还没亮,李老根两口子就起来了,他们简单的吃了早饭,就赶着牛车出了村子,向他们家的玉米地走去。此时村子里家家户户的都冒起了炊烟,甚至很多农户已经在地里忙活了。

每到这个季节,辽东各地的玉米已经进入了完熟期,到处都是成片成片的玉米地,一眼都望不到边。粗壮的玉米秆瘦削了下来,肥厚的玉米叶耷拉了下来,那葱葱郁郁的墨绿色也变得焦干枯黄。

两口子来到自家的玉米地,拼命的忙活起来。几亩地的玉米虽然不多,但是两个人忙起来,还是显得单薄了。可是这个季节,收获的兴奋总要多过辛劳。收获完几亩玉米,接下来还要收获土豆,反正这几天可有的忙了。

他们带着干粮,中午都要在地里对付一口,而且要干到天黑才能回家。他们的孩子,就绑在女人的身后,随着女人的劳作,不断的晃动摇摆。

到了晚间,牛车上已经装满了熟透了的玉米棒子,两人这才赶着牛车向家走去。晚饭也是将就一下,因为还有很多的活等着他们呢。

从牛车上把玉米棒子卸下来,然后收拾一番,晾晒在屋前屋后。玉米就是这个季节农家最好的点缀。它们占据了院子、屋檐等几乎所有的地方。金灿灿、黄澄澄的的颜色,让人能清晰感觉到一股子收获的喜悦。

玉米虽然看着不金贵,却历来被农家视为宝贝。

目前玉米是辽东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几乎所有人都把玉米当做正餐的主食。你走遍辽东,就会发现农户家的餐桌上,最常见的就是玉米面的饼子和玉米碴子粥。

除此之外,乳熟期的嫩玉米可以煮起吃、烤来吃和炒起吃。甜玉米杆可以当成甘蔗啃。玉米叶、玉米壳拿来喂牛,就是搓净玉米粒后剩下的玉米芯,也是冬时引火的燃料。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玉米周身都是宝。(未完待续。。)

ps:感谢摸摸头、老周的月票支持。

第六百二十九章 李老根的新生活(四)

每到秋收的季节,远东公司都非常的重视。农林部基本都是全员下乡,到田间地头的第一线,实地考察各地秋收的情况,并教授农户们秋收的各种注意事项。他们还会抽查一些农户的亩产收获,结合各方面的数据,对今年辽东的秋收情况,进行大致的估算和分析。

广大农村的各级基层干部,那就更加的忙碌了。他们天天都守在各个大队支队部,甚至下到各个中队部,为所有进行秋收的农户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经过几天的辛勤忙碌,李老根家的秋收终于结束了。玉米都已经晾晒了起来,土豆也下到了后院的菜窖里。但两口子的活还远没有结束。

接下来他们还得把缴纳给远东的租子和当年贷款。东家仁义,都是上门来收粮食,而且连装粮食的麻袋都不用农户们出,不但省去了农户们的奔波之苦,还节省了麻袋的钱。但李老根两口子还得在这几天,花大量的时间用手工为玉米脱粒。

为了熬过辽东几个月的漫长冬季,两口子还得做好充足的准备,首先是用玉米秸秆制作家禽家畜的青储饲料。玉米秸秆青贮饲料,是把青绿多汁的玉米秸秆在适当含水量和含糖量条件下密封在设施中,利用乳酸抑制菌繁殖发酵而调制成的一种便于大量贮存和长期保存的饲料,具备饲草养分损失少、适口性好、消化率高等特点。

远东的农户家里都养着牛、羊和猪等家畜,以及鸡、鸭、鹅等家禽,辽东几个月的漫长冬季,家禽家畜的饲料问题无法解决,就将为辽东广大农村的农户带来沉重的负担。

为此公司农林部就在辽东各地的农村,大力推广青储饲料的制作方法。制作青贮的方法简便,成本低。而且辽东各地农村普遍以种植玉米为主,玉米秸秆本身就是制作牛、羊、猪食用的青储饲料的最优质原料。公司还会为农户们提供一些苜宿草等优质牧草,这些优等牧草也是制作鸡、鸭、鹅等家禽食用的青储饲料的上等原料。

这样一来,使得广大农户不用付出什么成本。就能制作简易的青贮壕。而且青贮饲料的技术比较简单,可概括为“切碎、压实、封严”六个字。

一般的农户只要经过远东农林部专家技术人员的简单教授,就能基本掌握制作方法。而且广大农户的家中家禽家畜的数量都比较少,家用的简易青贮窖占地面积也不大。但制作青储饲料的过程。却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工作,两人得起早贪黑的忙活几天。

还有就是必须在入冬前收集够整个冬天所需的柴火,好在此时辽东各地的植被极为丰富,随便在树林中就能翻拣出大量枯死的干柴,这也是个极为辛劳熬人的事情。每到入冬前。辽东各地的农户家的院子里,柴火垛都码的很高,而且从各家柴火垛的高矮,就能判断出这户人家是否勤劳肯干。

好在李老根和家里的朝鲜娘们都非常的能干,李老根天天在外拣柴,入冬前房前院子里垛了几乎两人多高的柴火垛。除此之外,李老根在入冬前还得把两间草房拾掇严实了,辽东冬天可不是说着玩的,面对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哪怕有一丝漏风的地方。那这个冬天可就遭老了罪了。

早在一个多月前,他就用家里的一些余粮,在集市中的日杂供销社里换了几块厚厚的毛毡和两床崭新的铺盖,还有几个挡风的棉门帘子挡在门窗上。然后将草房屋顶填些干草,再把活着杂草的黄泥,把房子四周的土墙重新填补一番,在入冬前把两间草房弄得严严实实。

朝鲜娘们则是去野外采集了一些野果,在集市中换了一些小鱼小虾、生姜、大蒜等调料,还有自家晾晒的干红辣椒和白菜、萝卜等秋菜,然后用家乡的方法。制作大量的朝鲜泡菜。

她还在入冬前用大白菜、萝卜、豇豆、葫芦条、芸豆、黄瓜等新鲜蔬菜,晾晒大量的晒干菜。干菜吃前用开水烫浸泡后再烹饪,炒着吃炖着吃均可。虽然干菜里的维生素类比不上新鲜蔬菜,但是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不会因晾晒而丢失。而且经阳光晒过的干菜中,有新鲜蔬菜无法替代的口味。

女人还从隔壁一个辽东娘们那里学来了汉人制作酸菜和咸菜的方法,在集市的供销社里用家里攒下的鸡蛋换来了一些坛坛罐罐和大缸,腌制了很多的酸菜和咸菜。当然,她还用换回来的黄豆,做了几坛子的大酱。

另外。对辽东各地的广大农户来说,秋菜储存也是一件大事,入冬前,每家每户都会在菜窖里储存大量的大白菜、土豆和萝卜,这也是辽东等高寒地区,冬季唯一能吃到的新鲜蔬菜了。

还有院子里的家禽家畜同样也需要越冬,起码得搭个窝棚,为它们提供一个遮风挡雪的地方。反正接下来的一个多月,两口子得脚不沾地的一直忙个不停。

当第一场冬雪下过之后,辽东的气温开始极度的下降。可是李老根的家里,却依然温暖如春。两人多高的柴火垛,使得他们家的火炕天天烧得摸起来烫手,足够他家一直能烧到来年的春天。

前院的粮仓里堆满了黄灿灿的玉米棒子,屋里墙上挂满了蒜辫,以及成串的干红辣椒和晒干菜。外屋灶台旁边则是码着一排装满了泡菜、咸菜和大酱的坛坛罐罐,还有两大缸的酸菜。

入冬农闲的这段时间,李老根和他家的朝鲜娘们,还可以去参加中队和大队组织的各种学习班,以及公司宣教部组织的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这个冬天他家的朝鲜娘们会参加汉语学习班,来年她就不会天天冲他磕磕绊绊的说着简单的汉语了。

每天夜色降临,两口子把孩子哄睡,然后就开始在烧得滚热的火炕上,肆无忌惮的啪啪啪啪……他们希望明年再要一个孩子,而且以后还要生他十个八个。

他们天天都过着如此平淡的日子,不断的重复着,而且不厌其烦。或许他们不知道什么是爱情,但却能在这个时代,相濡以沫的携手走过一辈子,直到撒手人寰。

如今的辽东,有千千万万个他们这样的家庭,天天起早贪黑的忙碌,日日夜夜的辛劳。但辽东所有得到土地的农户的心里,都充满了希望……(未完待续。)

PS:感谢巡航a的月票支持。xh211

第六百三十章 民族政策

随着冬季的到来,今年从大明来到辽东的移民,以及数量庞大的蒙古牧民,都如期开展了紧张的冬训。,从辽河入海口开始,沿着辽河一直到铁岭,河岸两边遍布着几十个大型的移民营地。

近百万的大明移民和蒙古牧民,都在这些移民营地里进行集中冬训。每天光是耗费的粮食等物资,就是一个天文数字。但远东公司上下,对耗费如此巨大的物资进行移民冬训,倒是一边倒的支持。

因为之前移民冬训的成果太耀眼了,是凡经历过冬训的移民,无论是大明的辽民、山陕等地的移民,还是日本、外东北土著和蒙古牧民,都对远东公司表现出极大的忠诚。

但诡异的是,据宣教部私下里秘密的统计数据,甚至很多来自的日本劳工、敢死军武士和外籍劳工,以及外东北土著和蒙古牧民,对远东的忠诚度都要比大明各地的流民要高出很多,大明移民中也就是辽民还能达到那样的高度。

这个调查结果出来以后,确实让远东公司的内部,碎了一地的眼镜。

董事局委员会还就这一问题,进行过讨论,最后得出的结论,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因为来自大明各地的移民,已经被大明政权统治了两百多年,而且中原华夏的子民,对中央帝国的归属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