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远东1628 >

第401部分

远东1628-第401部分

小说: 远东1628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支队为骨干,组建若干流民武装,在大明各地收集粮食。

这样就能暂时缓解目前公司在大明各地的粮食缺口。从辽东把粮食千里迢迢的运到大明,既占用了我们宝贵的海运力量,也无形中提高了成本,牵扯了我们的很多力量。毕竟部队在大明行动能有效的支援我们在各地的流民收拢点。”(未完待续。)

PS:感谢我的帅震惊了党、18615127123的月票支持。风+雨+小+说+网 w+w+w++4+4+p+q++c+o+m<;/br>;

第七百零八章 崇祯大旱(九)

军委会的几位常委都已经发言,一些军委会的委员也纷纷表态,都对这份计划给与了支持。,而且很多民委会的委员虽然暂时没有发表看法,但他们明显对这个计划很感兴趣。

这次他们在大明,心灵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大明移民的惨状,也颠覆了大家的认知。所以在讨论大明流民问题的时候,已经不像之前那么现实,心里多少都有了点儿怜悯的色彩。

高建国看到会场上的情况,一直提溜的心,也终于算是放下了。至少目前来看,这个计划通过的可能性很大,至少军委会的委员,对这个计划一边倒的支持。

王和看了一眼高建国,对方冲他点了点头,王和笑着道:“还有谁要补充吗?”

“如果没有人人补充,那我们现在就对高建国和李明提交的计划进行决议表决,同意这个计划的请举手!”

会议室里多数的常委和委员都举起了手,还有一些委员犹豫了一会儿,也纷纷把手举了起来。至此,高建国和李明的计划,再公司董事局委员会的会议上,获得绝大多数委员的支持。

王和点了点头道:“我宣布,军委会的计划获得多数通过。老高,这个计划下一步的工作,就由军委会负责实施,我们民委会全力配合。”

高建国听了王和的话,沉声对与会的各位常委和委员说道:“请大家放心,我们军委会一定会全力以赴,坚决完成任务。”

接下来会议又就公司如何应对大明突然爆发流民潮的问题,进行了讨论。这一次大家对救灾问题的分歧比较小,但如何救,救到什么程度。大家的意见还是无法统一。可是这都是可以研究讨论的,最后总能协调好,至少与会的委员在方向上是一致的。

会议一直持续到深夜,最后终于研究出了一个切实可行,被所有委员都能接受的计划,而且计划也在随后的决议表决中获得通过。

至此。远东公司对大明北方灾民的救灾计划也拉开了帷幕。

公司各个部门连夜召集各单位负责人开会,部署各部门在此次救灾期间的任务。公司各部门放下了几乎所有的工作,都投入到救灾的准备之中。

第二天清晨天还没亮,海参崴金角湾码头就已经忙碌了起来。两艘19800吨国际ccs散货船、一艘12000吨集装箱船、一艘五万吨水泥生料的散装杂货船、一艘已经改装成货船的13900吨的成品油船、一艘改装成货船的4000多吨破冰船、一艘从日本抢来的16282吨的多用途散装货船,都已经整装待发准备出港。

这几艘船一直停泊在海参崴的金角湾,主要的因为远东公司的工业中心还在海参崴,远东只有金角湾码头具有现代化深水码头的各种设施,而且目前只有海参崴海参崴造船厂,才具备公司现代舰船维护的能力。所以公司的这几艘大家伙,还是一直把金角湾做为基地。

库页岛石化基地的规模越来越大,公司的油料供应已经基本解决,并建立了完善的油品备基地,所以随公司一起穿越虫洞的一帮大家伙,也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每年几艘万吨巨轮都会往返几次马尼拉,运送暹罗的稻米、南洋的农产品和矿石,以及其他的物资。海参崴造船厂一直精心的维护。使得这几艘大家伙的船况都不错。

昨天凌晨,海参崴港务局突然接到公司总部的电报。让海参崴港务局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准备,港口内的所有货轮准备前往吕宋西部海域。

海参崴港务局马上进行了紧急动员,几艘万吨巨轮在今天早上都做好了的准备。随着一阵汽笛声不断的响起,几艘万吨巨轮在几艘拖船的引导下,缓缓驶离了码头。

另外,海参崴、库页岛各个港口的所有风帆船、机帆船也都纷纷结束了各自的任务。前往大明沿海。海参崴造船厂也进行了大规模动员,原本生产大型机帆运输船的十二个船台,将在一年内增加到二十个以上,工人进行四班倒,加班加点的制造大型机帆运输船。

四艘正在进行海试的大型运输机帆船。也都提前结束海试,前往大明沿海。海参崴造船厂最新设计的一级3000吨的大型机帆运输船,第一艘试验型船只,也将在今年年底前进行生产。

海参崴各大企业也都加大了生产任务,全力协助海参崴造船厂,争取明年下水三十艘大型机帆运输船,增强远东的海运力量。

远东海外的南洋、锡兰的大批机帆船、改进型机帆船、改进型风帆船都纷纷,向大明沿海方向驶去,每艘船只在之前,都被命令在船上装满了粮食。

辽东旅顺港,一支由三艘登陆舰,几百艘风帆船也纷纷鸣笛,这是海军组成的联合运输舰队,舰队司令员周成。舰队将前往吕宋岛附近海域。与此同时,大明广东刘香、福建的郑芝龙也动员了几乎所有的船只,纷纷向马尼拉汇聚。

军委会对他们下达了同样的命令,那就是每艘船必须装满粮食。刘香和郑芝龙只好四处调集粮草,但是如此多的船只,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装满了粮食,确实是一件很难实现的事情,最后逼的这帮海盗纷纷前往安南沿海劫掠,装满了粮食再前往大明沿海。

一时间,远东控制区的数千艘船只都纷纷离港,向两个地区汇聚。一个是大明沿海地区,前往那里的船只无一例外都装满了粮食。前往吕宋西部海域汇聚的船只,则是在那里与组成一支庞大的运输舰队,前往中南半岛暹罗、真腊等地购粮。

这支庞大的购粮船队,规模极其庞大,由六艘万吨巨轮,四艘三千吨以上的现代舰船,还有几百艘机帆船、改进型机帆船、改进型风帆船组成。船队可以一次性拉回二十余万吨的粮食。

军委会给周成下达了死命令,不管使用什么手段,必须用粮食把所有的船只装满,然后运回辽东。(未完待续。。)

ps:感谢巡航a的月票支持。

第七百零九章 崇祯大旱(十)

清晨时分,任朝新乘坐一艘内河蒸汽甲板驳船,沿着辽河一路来到了营口港。与他一起同来的是建委基建处的近百名工程技术人员。

他也是董事局委员会的委员,会议刚一结束,他并没有参加建委的会议,而是直接带领建委基建处各部门的领导骨干,直接坐船沿着辽河,向营口驶去。

任朝新召集了基建处各部门的负责人,在一艘蒸汽甲板驳船上召开了紧急会议,研究下一步的工作。建委基建处目前已经叫停了几乎所有的基建项目,准备在营口港辽河入海口,沿着辽河两岸建设大批流民营地,安置来自大明各地的流民。

因为今年的情况特殊,流民营地需要安置的大明流民的人数实在是太多了,大多数的流民将会在流民营地度过整个冬天。所以流民越冬大都要住在木刻楞里。

公司预计辽东接收流民的数量,将史无前例的达到一百余万。这还仅仅是辽东一地,远东其他地区,也都做了接收流民的准备,其中台湾三万人、济州岛五万人、吕宋十万人、南洋各岛三十万人、琉球三万人。预计今年远东接收的流民总人数将达到二百万。

而建委基建处的任务,就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在上述地区建设大批的流民营地。当然,特殊时期的{流民营地,标准也是一切从简,即便远东再土豪,也经不起折腾了。

辽东地区的流民营地,都采用统一的木刻楞,每间屋子都采用地炕,铺建时于房根挖穴盘灶,室内就地下挖砌火道烟洞,使之串通遍地而顺于室外。上铺黄板、窑碛为地面,生火后烟火串满炕洞,地面暖气腾腾而上,室内受热均匀,且不烟不呛。

每个远东标准的木刻楞,中间的堂屋伙房缩小了近三分之二。地炕灶台挪到了室外,左右两间每屋中都布置三层通铺,共可以容纳六十人。比原来的标准木刻楞,多了足足四十人,反正是能省就省,保证能让流民越过寒冷的冬天就行,这样不但成本大大的降低了,工期也缩短了不少。

虽然条件和以前相比是天上地下,但都这个时候了。谁还在乎那个啊,有个能越冬的住处就不错了。除了辽东需要越冬的木刻楞,济州、台湾、吕宋和南洋各岛就简单多了,只要搭一个棚子能遮风挡雨就行,还是那个原则,能住就行。

任朝新带着基建处的骨干,先期来到营口港,就是为了在辽河两岸实地勘察地形。做好流民营地建设之前的准备,安排完辽东的工作。他还要带着人坐上飞艇去济州和台湾,那里基建力量相对薄弱,还需要辽东基建处进行支援。

好在马尼拉房产开发公司,经过几年井喷式的发展,培养了相当规模具有丰富经验的基建队伍,所以吕宋和南洋各岛移民营地的建设。都由吕宋房产开发公司负责。就算这样,入冬前他也得忙得脚不沾地。

公司今年对大明今年突然井喷的流民潮估计不足,公司对辽东接收流民的标准,包括流民营地、粮食物资,都是按照五十万人准备的。

当然。公司之前接收流民的标准非常高,所有流民都是三顿饱饭,穿戴铺盖也是非常齐全。但在今年严峻的形势下,为了救活更多的流民,肯定不能采用以前的那种标准。

今年的标准初步定为每天两顿,每顿一碗浓稠的稀粥,再加上一个玉米面饼子。这样一来,原来为五十万流民准备的粮食,按照今年的标准执行,就能保证百余万流民的一年所需。

即便如此,远东公司仍然要准备数十万吨的粮食,才能保证明年秋收之前,二百万流民所需的口粮。以这个时代的农业生产水平,数十万吨粮食绝对算是天文数字了。

这还只是远东接收的流民,大明各地还有数不清的灾民,徘徊在生死边缘。虽然远东今年将以山西游击支队为骨干,在大明北方几省组建若干支流民武装,依靠劫掠大明的地主富户、士绅官僚的粮食,养活散布在大明各地的流民,但还是需要公司支援大批的粮食,才能救活更多的灾民。

而且今后几年,大明南北都将遭受旱灾和水灾,流民只会越来越多,如果光靠中南半岛的暹罗、真腊等国的稻米,肯定无法满足大明流民所需的粮食。

辽东今年收拢的流民,只要熬过了这个冬天,明年开春公司农林部就会组织流民大规模开荒,进行农业生产,如果气候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秋收时就能有收获。而济州、台湾、吕宋和南洋各岛接收的流民,马上就能进行农业生产,在年底就能收获一季粮食。

远东公司农林部经过几年的发展,海参崴农林技术学校,每年都能培养了大量的农林渔牧技术人员。并且在远东控制区各地,都建立了优良的种子培育中心,现代社会的很多优良种子,在远东各地区都得到了普及推广,使得远东各地农业亩产水平,虽然比不了现代社会,但比这个时代要高太多了。

公司化工部目前在远东各地建立了大量的土化肥作坊,生产的自制土氨水、土硫酸铵、土复合肥、土磷酸二氢钾、土氮氨磷复合肥等土法生产的土化肥。

土化肥原料广泛,方法简单,经济实用,其肥效不亚于化肥。虽然成本非常低廉,但生产方式极为原始,产量一直无法保证,面对辽东耕地的不断增多,各地区的土化肥供应非常紧张。

随着公司化工部在海参崴的化肥厂第二期的扩建,每年生产的氮肥、磷肥、钾肥、微肥、复合肥料,产量将会逐年增加,未来两年公司所有的耕地,都将达到化肥为主,土化肥为辅的格局,到时候远东的农业亩产进一步增加。

农林部也派出了大批的专家技术人员,在辽东各地规划耕地,为明年春天的农业大生产做准备。各种生产工具、种子、化肥、耕牛等物资,也在紧锣密鼓的准备之中,争取在明年春天之前全部准备完毕。(未完待续……)

ps:感谢昨天的雨的月票支持。感谢无赖vs混混的打赏。

第七百一十章 崇祯大旱(十一)

虽然远东今年接收的流民,如果辽东没有大的灾荒,在明年秋收之前就能解决他们的基本温饱,但还有近一年的时间,需要的粮食也得是一个天文数字。,

持续几年的崇祯大旱,每年大明境内的流民只能越来越多,远东每年接收一百多万流民,已经是砸锅卖铁的硬撑了,对大明境内的流民根本无能为力。

因为大明各地突然出现井喷式的流民潮,原本被大明官军大力清剿,陷入低迷的各地流民军,势必会再次掀起一个**,流民军想壮大,就会在大明四处流窜,大肆裹挟沿途的流民,宛如蝗虫过境,所过之处寸草不生。但也确实能给跟随他们的流民,找一条暂时的活路。

远东公司今年入冬前,会在大明各地建立若干流民武装,通过劫掠大明各地的地主大户、官僚士绅,收拢一部分流民。如果顺利还能选择合适的地区建立一些根据地,尽最大可能解救那些挣扎在死亡线上的流民。

即便如此,大明北方数省还会有大批的流民,挺不过这个冬天。但远东已经尽了他们最大的努力,毕竟历史上的崇祯大旱,饿死的灾民不计其数。

以山东为例,从1637年开始,山东10多个州县志中出现“夏旱无麦”与“大旱米饥”;1638年,“春大旱,井泉大竭,黄风时作,飞沙遍天”;1639年,《益都县志》记载:“自正月不雨至于六月,七月大蝗,岁大饥,人相食,流民载道”;到了1640年。发展为全省特大旱灾,48个州县记载出现“人相食”,大旱持续到了1641年,“土地荒芜,村落为墟”,民饥而死者十有**。

大明其他地区受灾情况也非常严重。晋、陕、冀、豫严重干旱还伴随着蝗虫灾害和严重的疫灾,使灾情更趋严重。河南“大旱遍及全省,禾草皆枯,洛水深不盈尺,草木兽皮虫蝇皆食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