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远东1628 >

第443部分

远东1628-第443部分

小说: 远东1628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昨晚的荒唐,希克腾现在想起来,还是有些后悔。但是他经不住排长、班长那些老兵痞的蛊惑,最终还是沉沦了。此时他已经把兴子当作自己的女人了,心里头一次有些愧疚,觉得对不起兴子。也暗骂自己经不住诱惑,原本应该离开的,可不知道为什么,看到那两个女人,他就说什么也挪不开脚步了。

“吱嘎”的一声。

一个二十多岁,长得娇小秀气的女人推门进了屋子。看到希克腾躺在那里。掩嘴笑了下,目光迷离的盯着那根小茄子,荡漾的眼神里都快滴出水了。

她跪着爬了过去,俯下头把脸贴在希克腾的脸上,两只手也没有闲着。到底是精力旺盛的年纪,折腾了大半宿的希克腾,又被撩拨的生机勃勃。又是一番没羞没臊的腻歪,破旧的榻榻米,被强壮的希克腾弄得都快散架子了。

不一会儿,又有一个面色白皙的女人拉开了房门。故作惊讶的张着大嘴,好像走错房间,看到了不该看的一幕,满面羞红的想要关门逃离,但是眼睛里却是水汪汪的一片。屋中的女人善解人意的把她拉进了屋子,她也只好半推半就的加入其中。

可能是排长交代过的关系。那家的两个女人,特意烧了热水侍候希克腾洗了澡。他临走的时候,两个女人对希克腾万分的不舍,弄得他也是满心的留恋。

希克腾回到驻地的时候。营区的各个连队已经出完了早操。一路上不管认识不认识,尽是和他打招呼的战友。大家都知道希克腾是雏儿,昨晚他出去**的这件事,经过班长那个大嘴巴的无限传播,早就传遍了整个营区。

这可把他臊坏了。一路满脸通红的跑回了营房。回到了连队,又被一帮牲口好一顿起哄,直到排长把人骂跑了,才算是帮着他解了围。

希克腾换上了旅部军需处送来的一套新军装,和以往相比显得精神了许多。也许是昨晚**的关系,已经成为小爷们的他,脸上少了很多半大孩子的稚气,显得沉稳了不少。

接下来的一天,希克腾和很多战友一起举办了集体婚礼。他紧张的拉着兴子的手,兴奋的像个木偶似的。完成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时刻。

因为在日本和朝鲜收拢了大批的女人,大大的缓解了公司男多女少的窘境。军委会也开始帮助部队的未婚官兵解决婚姻大事。各个部队也逐步开始为未婚官兵们举办一场场的集体婚礼。

此次参加日本战役的各部队,也进行了一次规模庞大的集体婚礼。高建国和石明峰等战区司令部的领导,对这次活动都很重视。他们分别下到各基层连队,参加未婚官兵们的婚礼。

虽然人数比较多,但是日本战区司令部,在日本战役中获得了大量的战利品,所以他们为每对新人都准备了一份贺礼,都是日本的特产,并没有多精贵。就是一份心意。

几天后,旅部临时家属区的外面,大批新婚的官兵正聚集在这里。因为日本战役已经结束,日本各地的局势已经基本安定。战区的大部分主力部队马上就要开拔至锡兰守备区,为即将进行的印度战役做准备。

所以新婚几天的他们又要面临分别,成为军人的家属,本身就是一种奉献,战争时期更是如此,聚少离多是他们生活的常态。面对家里的妻儿老小。常年在外的军人除了愧疚,还能怎么样。是凡当过兵的人都懂,那日子其实就是一种煎熬。

希克腾看着对面的瘦弱的兴子,他眼里满是爱怜。几天的相处,虽然谈不上多么的如胶似漆,但他的心里依然是难以割舍。

兴子倒是没什么,说实话,嫁给这个男人,并不是她曾经憧憬过的未来。但是生于武家的她,虽然没有经历过纷乱的战国时代。但父辈们从小的言传身教,家族环境的耳熏目染,让武家的女人,对乱世分离都有着充分的心理准备。

男人们驰骋疆场,是靠手中的战刀争霸天下。胜了则是为家族打下万世的基业,败了则是举家灭亡的结局。当然,那也是武家女人们灾难的开始。

乱世的女人,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她在山中颠簸流离的那段时间,什么苦没吃过,能嫁给远东的武士为妻,对兴子来说,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所以这几天,兴子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尝试着做一个合格的妻子,尽可能的取悦对面这个男人。经历过家破人亡的她,真的已经无欲无求,只想好好的和那个憨厚的男人过一辈子。

兴子和其他的军属登上了河边的一条甲板驳船,也像其他人那样,冲着岸上的男人使劲儿的挥手。直到看不到他了,兴子才各自呆呆的坐在甲板上,对以后的日子胡思乱想了起来。

船上的女人也开始相互聊了起来,大家尽量的故作欢颜,刻意的回避着伤心的话题。反正女人的话题有的是,船上的气氛倒也算融洽。

甲板驳船行驶到海岸附近的时候,几个趴在船舷上的女人,突然喊了起来。兴子也站了起来,当她看到海边的场景时,也被惊呆了。

远处的大海上,停泊着无数风帆船,几乎把海面都铺满了。几条长长的人流,正缓缓的向海边走去,岸边到处都是哭喊声和喝骂声,聚集在这里的人群,像牲口似的被驱赶到船上。这里绝大多数都是女人,一个个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她们这些天不知道经历了怎样的磨难。(未完待续。)

PS:感谢欧洲56、一面倒、ymhnote、太不乖、日光神的月票支持。

第八百零七章 未来的日本

兴子和船上的军属看着几公里的海岸线上,这里汇聚了无数等待上船的人,到处都是哭喊声惨叫声。,大批敢死军武士拿着皮鞭和木棒,在人群周围来回巡视,动作稍慢一点儿,他们就会冲上去喝骂抽打。

直到此时她们才知道,嫁给远东军的武士是多么的幸运。远东军对官兵的家属极为照顾,吃住方面的条件很好,各种补给一应俱全,路上还有一些中年的日本妇女侍候,她们坐的船也非常宽敞干净。

而岸上的这些日本女人,却只能几百人挤在一艘风帆船上,船舱里挤不下了,就都安置在了甲板上。现在可是冬天,在甲板上的呆着绝对是一种非人的折磨。

军委会在日本收拢的女人数量极多,这也将大大的缓解辽东地区男多女少的情况。他们会被运送到辽东嫁给来自大明的移民。

还有大批的日本工匠,他们是远东公司各个岗位急需的人才。其中工业部、造船厂、化工部等部门下属的企业,因为这几年都在大规模扩大产能,原本已经基本满足需要的产业工人,又开始面临巨大的缺口。

虽然去年公司从大明收拢了百余万流民,但是这其中还是要以农民居多,如果从他们之中选拔人员再进行系统的培训,效果绝对没有培养工匠和手工业者的效果好。

可是工匠和手工业者的数量,在流民中占得比例相当少。所以军委会征服了朝鲜和日本以后,就在这两个地方大肆的强征工匠和手工业者,统统的运到了辽东。做为各个部门的学徒工,进行系统的培训。

日本的局势趋于稳定了以后,远东公司的民委会就派出了日本工作组。在日本九州岛、四国岛和本州岛上重新划分了各级行政机构,统一分配了土地。农林部也派来了专家技术人员,在日本推广新式现代的新式稻种,未来日本的水稻的亩产量将会大大的提高。

但日本的实际耕地面积还是偏低,公司准备用几年的时间,逐步将日本各岛的人口。逐渐向辽东、外东北、南洋和印度等地迁徙,大规模开发这几个地方的农业资源。

另外,还会有大批的日本青壮,将会成为远东的外籍劳工,活跃在远东公司各地的矿山石场、公里铁路工地,从事高强度的劳动。

未来日本各岛的人口将会大幅减少,可能仅仅会保留原来人口的两成左右。只有各岛耕地所需的农民,沿海从事渔业工作的渔民,以及各地金银矿山的采矿工人。公司将会把日本建设成一个生态自然保护区。开发那里的旅游资源。

兴子和大批远东军的军属,陆续登上了停在岸边码头上的风帆船,缓缓的驶离了日本。她们趴在船舷的两侧,看着慢慢变小的陆地,眼泪也不由自主的流了下来。她们心里很清楚,这一次的离开可能就是永别,也许今生再也不能回来了。

今年冬天的辽东极为忙碌,将近二百万的大明流民蜂拥而至。使得远东公司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这么多人光是吃喝拉撒,就是一项难以完成的任务。

巨大的粮食缺口。一度让远东公司的粮食储备亮起了红灯。好在公司通过多种方式在各地购粮。首先是周成率领的那支远东历史上最大的购粮舰队,在暹罗的阿瑜陀耶王朝购买了几十万吨的稻米。五艘万吨巨轮和几百艘风帆船足足跑了两趟才算是把这些稻米运回了辽东。

马尼拉和巴达维亚也加大了粮食的进口,并对装载粮食的船只,在诸如关税和港口码头的各种服务费上给予了相当大的优惠。而且商务部对于各种紧俏的出口商品实行了严格苛刻的配额制度。

想要代理或是购买远东的各中商品,必须包括相当比例的粮食和农产品物资。使得大批来自阿拉伯半岛、奥斯曼帝国、波斯、欧洲和东非沿海的商船,都满载着粮食来到了马尼拉和巴达维亚。以及南洋各个港口。

因为远东公司大批收购粮食,使得粮食等农产品物资的价格被生生的炒高了不少。但是远东公司却并不在乎,不惜一切代价的到处淘粮。

军委会去年年底接连发动的朝鲜和日本战役,也缴获了数量巨大的粮食和各种农产品,光是粮食一项。足足有几十万吨,大大的缓解了公司的粮食缺口。

经过多方的努力,公司总算是熬过了最艰难的阶段。据统计,去年各个部门通过各种手段得到的粮食,不但满足了今年秋收之前的粮食所需,还极大的增加了远东的战略储备。

即便明年从大明接收二百万以上的流民,公司目前储备的粮食物资,也能基本满足需要。这还没有算上公司今年秋季的农作物收获,如果按照去年农林部的统计算的话,光是辽东各地收上来的粮税和贷款,也能支撑相当一段时间了。

除了粮食,近二百万流民还需要大批的其他物资,包括穿的衣服和鞋子,以及流民们越冬所住的房子,还有天文数字一般的各种生活物资,那一项拿出来统计,都能吓到一大片。

好在远东公司一向身家丰厚,各种物资的储备工作,从几年前就已经开始实施。而且随着海参崴工业区各个企业的后续扩建工作的结束,工业部的各级企业的产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大批流民在整个冬天,都没有出现物资供应不足的情况出现。

去年公司接收的流民,被济州岛、吕宋岛、南洋和台湾一共分担了大约几十万的流民,而且这些地区还自主筹粮和各种生活物资。如果没有这几个对方帮助收拢流民,那辽东的流民人数将超过二百万,那最后的情况还真就不好说了。

从辽河入海口一直往内陆延伸,辽河两岸建设了密密麻麻的营地。近二百万流民,都住在这些营区里。如今他们正在接受扫盲和冬训。(未完待续。。)

ps:感谢头疼也不行、巡航a的月票支持。

第八百零八章 流民营地的建设

今年远东公司接收流民的标准,照比以往相比,条件简直是天上地下。虽然住的也是木刻楞,但是一间屋子里足足三层的通铺,挤进去将近五十人,而且屋子还比以前的要小很多。

每人的服装标准只是一套棉衣、棉帽子、棉手套和棉鞋,木质的水壶和饭碗。铺盖更是只有一床寒酸的棉被,连个褥子都没有,更别说以前铺子上的毛毡了。屋内的温度很低,基本上是冻不死就行。

流民每天的伙食标准,也和以前无法相提并论。每天早上一碗参杂着地瓜块、干菜的玉米面粥,中午除了一碗玉米面粥,多了几个地瓜。晚上还是一碗玉米面粥,但可以分到两个玉米面饼子。

至于副食就是大白菜、土豆和萝卜这老三样,数量还不多。还有一些咸菜、泡菜,偶尔会分到一些咸鱼。赶上年节了,能吃到大锅的肉汤、骨头汤,每个人可以分到几块鲸肉、牛羊肉。

近二百万的大明流民,对远东公司的管理水平本身就是一次极为严峻的考验。这个时候,又是胡伟临危受命,接过了这个重任,负责远东的流民接收工作。远东各地的基层干部和火枪民兵骨干,几乎被抽调一空,全都陆续被抽调到流民营地参与流民的管理工作。

即便如此,流民营地的*工作初期阶段,管理工作依然比较混乱。主要的原因还是流民的数量太多,而且流民的成分极其复杂。当初在大明为了救活更多的流民,以往的各种程序,包括登记、净化、甄别都统统简化,后来甚至干脆直接往船上塞。

很多工作都是流民到达辽东才展开的,所以才造成了初期比较混乱的局面。因为这次崇祯大旱。流民的成分有所不同。往年大明流民的成分绝大部分都是农民,相对比较好管理。

可是这次近二百万流民中不光是农民,还有工匠、手工业者、小商小贩、书生秀才等各行各业。当然,很多嘎杂流痞的社会闲杂人等,更是充斥在流民之中。

首先是对所有流民进行登记备案,对流民的自然情况进行初步的统计。这个工作千头万绪。需要做大量繁琐的工作,耗费的人力和物资非常大。

女人和孩子首先会被隔离起来,从她们下船开始,就被送往独立的营地安置。女人接收完净化和体检,会被送到辽东各地,与公司各部门的移民员工和众多辽东的农户结合,组建新的家庭。

分配的过程简单得不可思议,基本都是采用抽签、抓阄,甚至是摇号等方式。来决定她们今后的命运。所有人对新的家庭都没什么抵触的情绪,毕竟在这样的乱世,好好的活下去,才是人们首先要考虑的事情。

至于那些孩子,远东更加的重视。不惜耗费巨资,建立了大批的学校。因为学校建设的速度过快,后续的工作根本无法跟上。有的连起码的师资力量都不具备,也都把学生先一股脑的塞了进去。

就算不学习知识。也要先让孩子们有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这些孩子才是远东未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