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远东1628 >

第461部分

远东1628-第461部分

小说: 远东1628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蒙古诸部,纷纷再一次脱离了察哈尔的统治。所以土默特部还一直掌管着归化城,实力也并没有受到太大损失。

北上集团军在北上计划第二阶阶段战役作战的过程中,缴获了大批的牛羊马群粮食皮货毛毡和金银珠宝等战利品。这次战役光是在草原各部,以及归化城等地,缴获的粮食等各种农作物。就有数十万石。

其他战利品也有不少,数量之大,种类之多,让李明等人都为之咋舌。

不是说草原上都是穷逼吗。这草原上的蒙古右翼也太尼玛富裕了吧。就连在套内游牧的鄂尔多斯部,虽然牛羊马匹的规模,没有嫩科尔沁部大。但是粮食金银等物资,可就要比岭南的蒙古各部富裕多了。

自从俺答汗控制了蒙古右翼地区,实力发展的颇为强大,不但将察哈尔宗主汗迫往辽东。还在嘉靖二十九年兵临北京城下,胁求通贡,史称庚戌之变。次年明朝迫于俺答威势,开马市于宣府大同等地。次年明朝封俺答为顺义王。

后又议定通贡互市条款,还先后于大同宣府延绥宁夏甘肃等近边地区开设马市十一处,互市贸易。与市人数年有增加。从此开始了明蒙几十年和平友好的局面,促进了蒙古右翼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通过与大明互市,土默特部获得了极大的财富。大同宣府延绥宁夏甘肃等地的商人士绅官员边关的军头,甚至大明的王侯,几乎全都私通草原的蒙古各部,每年往返于归化城和草原的商队连绵不绝。

因为大明和蒙古右翼各部几十年的和平,使得大明境内的大批破产的军民匠户越过长城,到口外开荒。所以山西陕西和宁夏北方草原的蒙古右翼诸部。都非常的富裕。

这对于河套根据地来说,绝对是意外之喜。有了这些粮食。基本解决了根据地建设初期的吃饭问题,让李明等人兴奋不已。

另外就是数量庞大的牛羊马群毛毡皮货肉干,也让河套根据地的家底儿厚实了不少。

北上集团军还在口外收拢了五六万汉人,都是这些年从长城内逃到草原各部的流民。这些人以破产的农民为主,还有逃亡的军户匠户,犯了官司的逃奴和罪犯等。都是在大明没什么活路的人。

还有一些汉人是草原发生白灾的时候,蒙古各部在大明打草谷,劫掠到草原上的奴隶。也都特么是苦命人,这些年遭老了罪了。远东军把这些汉人也都集中整编成了一个个基层中队,参与根据地的各项基础建设。

这些口外谋生的汉人和漠南蒙古各部的汉人奴隶。绝大多数都能熟练骑乘马匹。尤其是那些被劫掠到草原上的汉人奴隶,常年起早贪黑的照顾牛羊马群,都是放牧的一把好手。

还有不少汉人原来是边军的匠户出身,因为大明边关的匠户生活非常凄惨,根本都没什么活路,所以这些年很多边关的匠户都举家逃到了口外,漠南的草原各部都愿意收留这些大明的匠户。这些匠户以后在河套根据地经过一番培养,将会在未来根据地的各个重要岗位上发挥作用。

河套根据地管委会首先对这些口外的汉人进行了整编,编制了十个支队,其中六个农业支队,一个匠户支队,三个畜牧支队。李明还从加强野战团抽调了一批士官骨干,对他们进行了几天的整训,让他们学会了基本的组织纪律。

负责根据地的工业基建等工作的常委林菁华,已经最先进入了角色。他和公司的几个员工,组建了根据地工业小组。率领着一个匠户支队,在工兵团官兵的支援下,在河套地区开发了几个工程项目。

工业小组首先在归化城北部山区找到了一处露天煤矿一个采石场和一个林场,目前正有近万蒙古俘虏青壮在那里用最原始的方式进行采煤伐木和采石,因为缺乏足够的设备,产量根本形成不了规模。

他们还在归化城北部建立了一个砖厂和一个土法水泥作坊,也是用土法进行生产。在包头北部山区,还发现了一处小型铁矿,属于磁铁矿,品位也一般。但也足以满足河套根据地目前的需要了。

这些土作坊的技术,大都来源于大跃进时间,但都经过公司的技术部门进行了合理的改进,虽然炼制的生铁焦炭和水泥的质量一般,但是在根据地的建设初期,却能暂时解决根据地的需要。毕竟这些土作坊建造周期短,十天半个月就能出产品。

第八百四十九章 河套根据地(三)

河套根据地目前就是这样的条件,从公司带来的物资数量很少,从辽东带来的物资,是能不用就不用。现在是根据地的建设初期,各方面物资的需求极大,只能利用现有的条件,在根据地就地解决。

例如在归化城北部山区发现的露天煤矿旁边,就建有几座土法炼焦的作坊。炼焦方法简单的令人发指,挖一些四方的深坑,墙壁抹上粘土,将洗好、选好的煤炭,放在深坑里,上面用耐火砖密封好,然后点燃深坑里的煤炭,经过一段时间,煤气全部烧完,就算是练出焦炭了。

还有包头黄河北岸,也建了一溜的土法炼铁的土高炉。这种高炉用耐火砖就地砌筑而成,形状为圆形,中空如坛以装矿石和燃料,炉前开门出铁,炉后开一门鼓风,燃料采用公司土法炼制的焦炭,鼓风设备用的是原始的皮质风箱,利用黄河中的水车作动力,土高炉容积为三十多立方米,一炉可出四五吨生铁。

土法水泥是把石灰石、粘土用火坑烘干,再用农村的石碾磨成面儿,还要用农村的面箩筛细。石膏矿石用铁锅加热至130…180度炒至黄灰色,同样磨细、筛细,用以调解水泥凝固速度之用,把以上各种磨细的材料按比例掺混在一起,煅烧成熟料后,再和炼铁剩的矿渣同磨,最后就成了土法水泥。

虽然土法水泥的标号根本不够,但是土法水泥抗腐蚀效果要优于普通水泥,可用于厕所便池、猪圈、畜棚、粪池、氨水库、堆肥窖、牲口槽、青贮饲料池、灌溉水渠等,特别是用于地下工程,效果都优于普通水泥,

土法烧砖就更简单了,首先往粘土上面浇水,用水把粘土浸泡透。人工充分搅拌,让土的粘性达到最大,要达到含水率适中。再把泥团外圈滚满沙,装进坯斗内端到凉坯场倒出来,把干燥好的土坯码在窑里边烧制成砖,土坯已烧制成砖。在土窑顶部,用土封起来,并用土围成圈,往土圈里灌水,用水激变的方法让烧制的转变成青色。

这些用土法生产的各种建材、原材料。虽然各方面的数据不达标,产能也很低,还要耗费大量的人工成本,但是对于根据地初期的基建工作,还是起了很大的作用。

负责根据地农业的常委是周林,他也和公司的几名员工,成立了根据地的农业小组。而且他在巴彦淖尔实地考察期间,也制订了今年的夏耕计划。

根据地农业小组动员了六个农业支队沿着黄河北岸大肆开荒,种植秋玉米和地瓜,虽然土豆的最佳播种期已经过去。但周林还是种上了不少,至于产量,低就低点儿吧。

目前河套根据地最不缺的就是牛马,而且这段时间,造船厂的几台木工机械一直在日夜开工,生产了大批的木质曲辕犁和其他木质农具。根据地这段时间,一直在“大炼钢铁”,所以造船厂的铸造车间,也是日夜开工,加班加点的生产各种铁质工具、农具。

根据地的建设初期。各种工具、农具需求量极大。虽然根据地的工业都是小作坊的土法生产方式,生产的产品质量极差,但还是有力的保障了根据地各个方面的基础建设。

吕永仁现在的工作主要的任务是管理蒙古俘虏集中营,这段时间他甄别出了大批的贫苦牧民。然后送到远东漠南草原上的各个基层游牧中队。

剩下的则是安置在河套根据地的各个工地,包括接过矿场、林场,以及归化城至乌兰察布公路的施工路段。还有一批蒙古青壮牧民,则是被安排到各地种植牧草。

根据地新编的三个畜牧支队,也被安排了任务,他们正在黄河南岸建立河套根据地的畜牧基地。以后鄂尔多斯的游牧草场。将会成为河套根据地的畜牧基地。这三个畜牧支队以后也将在会在公司的牧场里工作,进行驻地畜牧。

牲畜的品种也部仅仅局限于牛羊和马匹,还将大规模开设养猪场、养鸡场,争取在几年内,将这里建成根据地的畜牧基地。

现在这里正有大批的蒙古牧民在套内地区的黄河南岸,进行大规模的牧草种植。远东公司在辽东和岭南草原,进行大规模牧草的种植,已经有几年的时间了。

远东各个游牧支队每到一个草场,等牛羊吃得差不多的时候,就会组织支队的所有牧民,集中进行牧草种植。除了要选择丰产的品种以外,还要优先考虑再生能力强、密度大的品种,而且还要耐践踏。

辽东各地的农户,每年的农闲期间,各个基层支队也要组织农户,开展大规模种植牧草的活动。种草是水土保持的有效措施,在15度左右的黄土坡地种庄稼,每亩每年流失雨水吨,冲走土壤吨。同样的坡地种苜蓿,每年仅流失雨水吨,冲走土壤吨,比种庄稼减少径流量%,减少冲刷量%。

部分牧草还有肥地的作用,紫花苜蓿的根瘤菌,能固定空气中的游离氮,增加土壤氮素,又有强大的根系,每亩能产生上千斤至数千斤的鲜根,能大幅度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民间就有“苜蓿连茬4年…5年,翻后三年劲不完”的说法。

种草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生态环境,简单地说就是人在自然界的生存环境。在黄河中游地区的种植牧草,更是意义重大。

整个夏天,河套根据地都在忙碌中度过,这里到处都是一幅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河套根据地的各项工作也逐渐开展了起来。

山西游击支队抽调的大批干部骨干,也离开了吕梁山根据地。宋涛率领加强野战团的一个营前去接应,目前已经和他们汇合在在一起。

他们在山陕地区收拢了大批的流民,正在山西延安府的一个地方,对流民进行整训。宋涛近期将带领整训了近一个月的流民,在山陕地区发动几次行动,争取劫掠一批粮食等物资,然后和流民一起赶回河套根据地。(未完待续。)

第八百五十章 河套根据地(四)

就在北上集团军横扫漠南草原的时候,吕梁山根据地也开始进行着积极的准备。马庆和周林等人,已经和公司派去的员工进行了交接,并在吕梁山根据地和山西游击支队中选拔了一批优秀骨干,离开了根据地。

马庆和周林等公司的内部员工,先期坐着飞艇来到了归化城。剩余的人员,则是由王海洋和王波等人渡过了黄河,进入了陕西境内。

他们沿途陆续收拢了大批的陕西流民,组建了一支万余人的流民武装,然后带领这些流民,在陕西各地接连发动了几次行动,甚至打下了一座县城,劫掠了一批粮食,使得流民的队伍也越来越壮大。

北上计划的第二阶段战役结束以后,宋涛带着特战大队和一个野战营,离开了河套,南下越过了长城,与王海洋和王波等人汇合在一起,并在延安府的一处地方安营扎寨,开始对这些流民进行了一个月的整训。

并且组建了河套游击支队。支队长兼政委王海洋,副支队长王波和张铁锤。河套游击支队一共有五个大队,共五千多人。

因为时间紧急,新成立的河套游击支队,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对这些流民,进行整训,所以宋涛和王海洋等人,制定的训练计划已经近乎残酷。

尽管训练非常辛苦,可是军营的这五千多流民,愣是咬牙挺了一个多月,生生的熬了下来。每天大运动量的训练,对他们可以说是一种摧残,流民盟结束了一天的训练,倒在窝棚里瞬间就能睡着。

这帮流民在这一年来,遭受了无法想象的磨难,能熬过这个冬天的人,都是身体强壮的青壮。他们天天都挣扎在死亡线上,意志早就磨练的无比坚韧。若是普通人还真熬不过这一个多月的残酷训练。

训练的内容只有队列、越野、体能和战阵,但一个月的严酷的训练。也使得这些流民的进步非常大。现在河套游击支队的新训流民,就像脱胎换骨了似的,已经依稀有了点儿军人的样子了。

河套游击支队的各个基层小队的小队长,都是由山西游击支队中抽调的士官骨干担任。这些已经训练了一年多的“老兵”。和他们当年的那些兵痞教官一样,对手下的流民,要求的极为严格,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李三娃,哦不。现在应该叫李三河了。他现在正站在一队流民的面前,满脸威严的看着对面一群衣衫褴褛的流民。

“我们把你们救下来,天天让大家伙吃饱肚子,可这次考核居然给我掉链子,你们是一群窝囊废吗?”

对面的一群流民被训得不敢说话,一个个满脸的羞愧。虽然他们这个小队长只是个半大的孩子,可收拾起人来狠着呢。

李三河来回走了几圈,脸上的怒气依然没有散去,这次考核他带领的小队,几个流民因为紧张。并没有发挥出平时训练的水平,所以在考核中表现的并不好。

他怒骂道:“今天都特么给我加练,谁若是完不成训练,都不要吃晚饭了。麻痹的,明天的考核,谁要是再掉链子,就都滚出军营。”

一帮流民听了李三河的话,这回可真怕了。流民营地几万流民,被选进军营的三千多人,都是在流民中千挑万选出来的。和流民每天两顿稀粥不同,天天能吃三顿饱饭。流民营地的人都打破了脑袋想进入这个军营。

李三河的二叔李庆奎,因为表现优秀,都被王海洋和王波等人带了出来。现在已经都是小队长了。叔侄俩现在天天都憋着一口气。谁也不想输给对方,使得两人拼了命的训练着自己的小队。

原本感情深厚的叔侄俩犯不着这么较劲儿,可是架不住周围的战友老是拿他们叔侄俩说事儿,天天比来比去的,一来二去他们俩还真当回事儿了。这次李三河之所以发这么大的火,就是因为他的小队。在这次考核中输给了他二叔,弄得他大发雷霆。

旁边的一些小队长听了李三河的骂声,都大声的起哄。惹得李三河愤怒的回过头,对他们狠狠的比了个中指。

现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