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孔氏家族全传 >

第109部分

孔氏家族全传-第109部分

小说: 孔氏家族全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超过5000万美元,其中最大的存户,只有100万美元,而这些超过100万美元的华侨,都已在美国居住了很久并且经营着商业。 
  这里面虽然没点出名字,但显然是包括孔祥熙和宋蔼龄的。 
  材料公布不久,一向深居简出的孔祥熙突然破天荒地在华尔街一家酒店举行了一次规模不小的记者招待会。 
  招待会上,满头银发的孔祥熙在美国公众的心目中变成了一个并不富裕但却心地善良、极为值得同情的落难者。他扯动着干枯的噪音颇为动情地说,他祖上虽然有一些积蓄,但轮到他这一代已所剩无几。为政十余年虽然有些积蓄,但大部投在大陆工商和房地产业中,随着大陆被共产党接管,这些财产损失殆尽。现在尽靠菲薄的退休金和儿女们接济生活。所谓富翁之说不知从何谈起……云云。 
  记者们注意到,一向对自己的身世闭口不谈的这位前国民党财政部长,今天却像唠家常似的,向与会者喋喋不休地谈起了他的身世和家资,这倒真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味道。 
  几天后,报刊广播里开始出现了“孔博士丢掉大陆财产,来美后生活桔据”的报道。但这类报道除了孔祥熙、宋蔼龄等极少数人关心外,大多数美国人是不会关心这类消息的。谁会关心一个穷人、一个落魄者呢?大多数美国人所关心的,是成功者及其为什么获得成功。 
  当晚,孔祥熙、宋蔼龄睡了一个好觉。并且也就在这天晚上,他们更加坚定了中国人关于“不露富”的古训。看来,几千年来的中国文化确实博大精深,要好好琢磨琢磨才是。因为这对他们在美国的生活太重要了。 
  2.痴心妄想复出梦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宋蔼龄进攻性的性格是天生的。在挫败了杜鲁门的财产调查计划后,她说服孔祥熙,利用孔家的财力和有限的影响力,又打响了一场保卫自己在美利益的战斗。他们联合院外援华集团,暗中支持尼克松并给他提供活动经费,终于搞垮了杜鲁门。在1952年美国总统大选中,艾森豪威尔当选为总统,尼克松则被提名为副总统。 
  尼克松当上了副总统后,孔祥熙夫妇原本打算请尼克松吃一顿饭祝贺祝贺。不料却被尼克松拒绝了。后来他们才知道,在美国政府官员一般都不接受吃请和礼品。因为那样就有受贿的嫌疑,会被认为失去了公正。这不免令孔祥熙、宋蔼龄有点失望。他们到美国后精心培养数年的关系,就是为了将来需要时能走走后门。 
  这时,台湾又传来要召开第二次国民大会和要重新选举总统届人总统的消息。 
  1952年朝鲜半岛停战,美苏仍处于对峙状态。蒋介石在坐稳了国民党第一把交椅的位置后,这时便异想天开地又开了一次“国民大会”,走走形式,以便给人以为,他这个“总统”是民选的。 
  蒋介石这么一搞,在美国的孔祥熙心里就痒痒了。国民党的元老们现在有点“朝气”的恐怕就剩下孔祥熙了,加上尼克松当选副总统的刺激,使他觉得还可以再拼搏一次。几年前蒋介石被李宗仁和杜鲁门“威胁”时,宋美龄跑到美国求援,当时孔祥熙、宋蔼龄不是倾囊相助吗?! 
  但宋蔼龄对这个想法没多大的兴趣。 
  “别天真啦!”她对孔祥熙说,“你要回去和他共事,他就会把你当成敌人。” 
  “不可能吧?” 
  “他现在要实行新政,要起用新人。你看看,现在台湾政府里哪有一个像你这样的元老。” 
  “我去当副总统,协助嘛。” 
  宋蔼龄明白孔祥熙,70多岁了,还能真的在乎那个副总统的位子吗?他想要个名声,要个“公正”的评价,要在临终前有个说法。自从跟了蒋介石,不能说忠心耿耿,也是一心一意。从1928年当工商部长起,整整16年,他为蒋介石鞍前马后玩命似的干。特别是抗战8年,那么困难,对蒋介石也没起过二心。虽说后来贪了点,但谁不贪?你蒋介石不贪,宋美龄不贪?总不至于因此就一棍子打死呀。把个孔祥熙赶跑了怎么样,不出4年,就被共产党打到了台湾。说孔祥熙不行,换上一个还不如孔祥熙呢。这一点蒋介石心里明镜似的。但他就是不认错。他不能认错,有了错都是别人的,他不能有错,他永远是正确的。这就是蒋介石!孔祥熙是想在有生之年,为自己终身奋斗的事业划上一个句号。他要在台湾划上这个句号,而不是在美国。 
  宋蔼龄把孔祥熙的这个想法和孔令侃说了,来了美国后,宋蔼龄倒是有什么都和孔令侃商量。 
  “真是!”孔令侃毫不犹豫地回答:“蒋介石怎么可能起用他呢,挂个名都不可能。老蒋在台湾正推行新政,他把在大陆失败的原因都推到像爸爸这样的老臣身上。你让爸爸去竞选副总统,不等于揭老蒋身上的伤疤吗?” 
  宋蔼龄觉得孔令侃说得有道理。但孔祥熙听不进,非要试试。宋蔼龄也就不好再坚持。她怕和孔祥熙僵持起来,把老头子气出毛病不好收拾。 
  宋蔼龄找到一个叫魏道明的心腹,叫他先去台湾摸一摸情况,然后再做决定。 
  魏道明原来担任过台湾省主席,在台湾有一定的人缘。所以到台湾之后,很快弄清了陈诚是副总统的主要候选人。解放战争初期,蒋介石就派陈诚到台湾,把台湾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里。以至后来,国民党兵败大陆,才有了一个落脚之地。所以蒋介石为了“论功行赏”,便让陈诚当副总统,根本没有起用孔祥熙的意思。到台湾之后,蒋介石虽然说过几句孔祥熙的好话,只不过是想利用一下他们在美国的关系,打击李宗仁和杜鲁门,纯粹是权宜之计。 
  虽然是这样,魏道明还是去找宋美龄,把孔祥熙的意图透露了出去。宋美龄嘴上说帮忙,心里却很难。蒋介石知道了魏道明来台湾的真实意图后,为了给宋美龄和宋蔼龄留个面子,对孔祥熙的问题就一直不表态。但没过几天,台湾的《中央日报》就出现了批判豪门的文章。说什么“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国民党所以在大陆失败,是因为有一个凌驾于党纪国法之上的豪门贵族集团。如今,这个集团的残渣余孽还妄图死灰复燃,要提高警惕云云。文章矛头所指,一目了然。 
  魏道明也是愚蠢之极,见到这篇文章后,不但不收敛,反而继续为孔祥熙拉选票、搞串联。他也不想想,这种政治性的文章是随便发表的么?如果不是因为他的到来,如果不是针对孔祥熙,《中央日报》怎么会神经病似地又批起了“豪门贵族”? 
  消息传到美国,孔祥熙不信。他对宋蔼龄说,肯定是陈诚背着老蒋干的。可宋蔼龄信,她劝孔祥熙放弃竞选副总统的打算得了,并叫在台湾的魏道明停止活动。哪里知道,蒋经国、陈诚怕魏道明在竞选期间捣乱,竟把魏软禁了起来,更不许魏回美国。 
  不久,台湾按时召开了“国大”,蒋介石“当选”为“总统”,陈诚为“副总统”。孔祥熙想重返政坛的念头随之破灭了。后来,宋美龄出面做了蒋介石的工作,蒋才同意魏道明离开台湾。:魏道明这次受孔之托回台湾,虽只半年时间,但却比一年都长。他说,我活了这么大岁数,直到今天才懂了什么叫政治。 
  当不了“副总统”,孔家便把主要的精力用在生意上。孔祥熙年事已高,不再过问具体事务。宋蔼龄却像焕发了青春,整了容,染了发,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小十几岁。整天不知疲惫地出人于交际场所,奔波劳顿在生意场上,今天飞到圣保罗,明天赶往马西利亚,在里约热内卢、在加拉斯加,到处都留下了她的身影。她的产业在一天天扩大,她的存款尾数的零在一个个增加。她试图让世人相信,试图向台湾证明,孔家和宋家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姓氏。最优秀的人。从政可以爬到权力的颠峰;经商,可以攀上财富的宝座。有一次,她和孔令杰一同去加利福尼亚,去他们新开的一个油田参加开钻仪式。她不顾别人的劝阻,慢慢登上了几十米高的井架平台,极目眺望。在蓝色的苍穹下,几十部拔地而起的井架巍峨矗立,视若一片钢铁的树林,而埋藏在几千米地下沉睡了几千年的滚滚原油,将随着她的一声命令喷薄而出,她禁不住飘飘然起来。人人都渴望成功,一个实业家的成功也许比一个政治家的成功来得更实在。当此之际,她突然悟出了一个道理,为什么美国会比中国发达。在这一片钢铁井架面前,她明白了。只有把人类最优秀的人才,把这些最优秀人才的最优秀的智慧,用在征服大自然上,而不是用在人事关系上,人类才能繁荣富裕,人类社会才能向前发展。可惜,她明白得已经太晚了。而孔祥熙可能永远都不会明白,他们都将退出历史舞台…… 
  当时,孔祥熙、宋蔼龄在生意场上确实是成功的。在他们的财产不断增值的情况下,他们也想为后人留下点好名声,做点善事,这倒是挺有意思的。 
  1959年,孔祥熙应邀去他曾就读的欧柏林大学参加纪念会,并被请上了主席台。当他老态龙钟的出现在一群乳臭未干的小伙子面前时,当他步履蹒跚地走上主席台时,他听到了掌声那是为我而鼓起的掌声吗?他眯着本来就不大的眼睛,心里翻起了阵阵热浪。 
  会上他宣布,他将拿出50万美元设立一项奖学金,奖励那些学业优异的学生。于是喜爱探听他人隐私的记者又一次掀起了猜测孔祥熙财产数额的热潮。但这次记者们比较理智,他们只是私下猜测,并没有见报。因为孔祥熙毕竟为了美国的教育一下子拿出50万,他们希望孔祥熙以后拿出的会更多。 
  但事后,还是有一位记者按捺不住好奇心前去探问,孔祥熙则又重弹了几年前的老调,说他的大部财产在共产党大陆取得政权后随即丧失。他现在是靠少量退休金度日等等。 
  但这位记者和他的同行们估计,孔祥熙大概有5亿美元的资产。或许还不止这些。 
  3.孤魂漂泊何时归 
  1960年9月11日,孔祥熙在纽约的住所度过了他的80大寿。那天是极热闹的。孔令仪、孔令侃、孔令俊和孔令杰及他们的家人几十口团聚一堂,孔祥熙特地穿了一件中式的对襟长袍,以示自己不忘华夏血脉。宋蔼龄原准备在酒店包几桌,大家热闹一下。因孔祥熙年迈体弱,行动不便,就改在了家里。宋蔼龄照孔祥熙的意图,在客厅里摆了一个孔家的牌位,上挂孔祥熙的父亲孔繁慈的画像,并专门到华人餐馆订做了一个硕大无比的寿桃。画像两旁,挂着一幅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对联:“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那一天,孔祥熙早早就起了床,洗漱完毕后就叫佣人去喊宋蔼龄。宋蔼龄爱睡懒觉,半天起不来。孔祥熙就坐在客厅里,凝视着祖宗的牌位,并续上了几柱香,缕缕烟丝在孔繁慈的画像前线绕、徘徊。也把孔祥熙的思绪带回到那个久远的年代。 
  古人云,人活七十古来稀。可他已经活了80岁。他知足,不仅因为高寿,还因为做为一个人、一个有限的生命,能经历的都经历过了,并且没有的都有了,该见的都见了。想那国共两党合而分之,分而合之,最后决一死斗;家族之间,亲亲疏疏,争争斗斗;宦海沉浮,亲朋反目;少年留洋,青年得志;中年崛起成为国家栋梁,晚年却在一片声讨中凄然退出政坛……但这所有的一切,和生命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人就如天上的一颗流星,在历史的长空中一闪而过,能留下一道痕迹就算不错了。幸福和悲伤都是旁人的看法,只有自己才知道自己的心境。 
  这时,孔祥熙开始想家了,真的想家了。只有到了这个岁数,才真真地感到了什么叫叶落归根,什么叫寻根。这里的楼再高。装修得再豪华,也不如太谷的四合院;烧牛排再香,再可口,也不如山西的拉面和玉米糊;这里的美国人再友好,再支持,也不如看到中国人亲切。特别是想到自己不久将久别人世,而骨灰却留在美国、留在纽约,孔样熙的心就像被小虫咬噬一样难受。他情愿像一个穷光蛋一样死在中国自己的家门口,也不愿做一个大富翁死在纽约的大饭店里。这个念头,不知何时扎了根似地留在他脑海里,任凭什么也赶不走了。 
  当天吃完团圆饭,儿女们就一个个告辞了。随即孔祥熙把宋蔼龄叫到了卧室。 
  当下宋蔼龄觉得孔祥熙的目光有点异样。 
  孔祥熙头顶上几根干枯的白发微微地抖动,半天,他终于喃喃地说:“我们能不能想办法,回大陆看看……” 
  宋蔼龄情不自禁地一下握住了孔祥熙的手,半晌才劝说道:“庸之,别动这个念头了,这是不可能的。” 
  “可我们不是战犯,共产党没说我是战犯……再说,战犯又怎样,那么多战犯不都放出来了吗?” 
  “共产党不会饶恕我们的……”宋蔼龄的嘴唇颤抖着。 
  “要不,去找找庆龄?” 
  宋蔼龄知道,孔祥熙想回大陆看看,想把自己的骨灰送回大陆。但这是不可能的。惟一可能的是回台湾。毕竟和蒋介石共事那么多年、又已到了垂老之年,蒋介石这个面子是会给的。但宋蔼龄实在不知道怎样说服孔祥熙。这些年来,她觉得和孔祥熙交流越来越难,孔祥熙最近总会冒出一些奇怪的念头。这使她想起了人们常说的“老小孩”。老小孩老小孩,老了就又变成小孩。难道事情真是这样不可思议吗? 
  “你不去,我自己去。”孔祥熙说完闭上了眼睛,表示不再愿意说话。宋蔼龄只得快快地从室内走出来。 
  情绪是传染的,孔祥熙自己没法回大陆,也没法回台湾。而宋蔼龄却日益受到孔祥熙情绪的感染,越来越感到一种异域独处的寂寞和孤独。每到夜晚进入梦乡时,她就开始做梦,全是孩提时代的景象和故事。 
  她想起了家里的小院,四周是绿茵茵的原野,一条小河欢快地从门前流过。河水清澈见底,一座江南风格的石桥直对着院门。蓝天下,燕子在飞翔,白云在飘荡。从田野里飘来阵阵油菜花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