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孔氏家族全传 >

第25部分

孔氏家族全传-第25部分

小说: 孔氏家族全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年按照孙中山先生的构想,筹建全国铁路及其所需资金大体上可分三种形式筹措: 
  1.与外国订立合同贷款,自行修筑; 
  2.订立招股章程,成立中外合办的公司,招股修筑; 
  3.批给外国人修筑,期满或达一定期限后,由中方采取有偿或无偿方式赎回并收归国有; 
  但孙中山当时也约定了三条基本原则决不动摇,即是: 
  1.不失主权; 
  2.不用抵押; 
  3.利息甚轻。 
  依据孙中山先生的设想,拟在10年之内修筑20万里铁路,并沟通全国三大铁路干线,初步实现每年运输收入达10亿元的目标。当年构想的三大铁路干线是:第一条从广东南海起,经广西、贵州、云南、四川,最后进入西藏并北上新疆天山;第二条则由上海出发,经江苏、安徽、河南、陕西、甘肃,最后由河西走廊进入新疆并抵达终点伊犁;第三条铁路干线将起于秦皇岛,然后穿过山海关进入辽宁及东北各地,并由此西折人内蒙,最后北穿外蒙到达终点乌拉海。当时,孙中山认为,现在共和革命已经完成了,可以专心致志地修铁路了,所以他决心10年之内不问政治,以便专心完成其铁路建设计划。后来,当他们路过北京时,孙中山依旧抱着幻想十分诚恳地与袁世凯相约: 
  “今后我们两人分工合作。10年之内,你练精兵百万,我筑铁路20万里,我们共同使中国富强起来。” 
  然而事情总是不以善良人的善良愿望为转移的。1913年春,袁世凯派人暗杀了宋教仁之后,其狼子野心已然暴露无遗了。尤其是不久之后,袁世凯又相继解除了各省由国民党员担任的都督,并十分嚣张地宣称:“现在看透孙、黄,除捣乱外无本领。左又是捣乱,右又是捣乱,我受四万万人民托付之重,不能以四万万人之财产生命听人捣乱。”终于,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猛醒了。1913年7月,江西都督李烈钧率先宣布独立并声讨袁世凯,随即黄兴在江苏、陈炯明在广东、许崇智在福建、蒋翊武在湖南纷纷响应,讨袁的“二次革命”爆发。只遗憾的是,由于是事到临头仓促起事,即缺乏组织又没有策应,以至讨袁革命不到两个月便告失败。孙中山等革命志士又一次走投无路,只好再度亡命日本,至此,孙中山“实业报国”的伟大抱负也便付诸东流了。 
  因为当时未耀如一家与孙中山及革命党人的关系已成公开的秘密,为防不测,宋耀如全家也追随孙中山来到了日本。是年秋初,宋庆龄结束了在美国的学习生活,也径来日本与家人团聚。 
  不久,宋蔼龄辞去了“总统秘书”的职务。 
  5.“铭贤”轶事之一 
  前面我们讲过,铭贤学校的校址设在太谷县城东关外杨家庄的孟家花园内。孟家花园占地大,环境幽雅,是个理想的学习场所。铭贤学校从校园环境、课程设置、师生生活及各个方面,都有着丰富的佳话和趣闻值得一谈。 
  由铭贤学校的校门往里走,首先映人眼帘的是一块大而醒目的匾牌,写着“渐人佳境”四个大字。孔祥熙向学生们解释其含义即:为使学生读书既不要踏步不前,也不要急于冒进,必须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越走越光明,所谓渐人佳境。 
  对于铭贤学校,当时有人写文歌颂云: 
  “凤山之阳,箕城之东,有校特立,中美同风。忆自庚戍,有清季年,孔君来归,乃创铭贤,由晦而显,自微而著,鼓度来游,銮翔凤翥,三育以兴,五教以修,冠裳济济,步武流洲,郁此园林,锦簇花团,蒸为库序,玉树芝兰,高楼矗云,可以穷经,广堂带星,可以携铭,大庇欢颜……学以事人,群英竞爽,服务精神!” 
  事实上,铭贤学校的风景比颂词中说的还要好,铭贤师生对于自己所处的环境,一向自诩、自赏和自豪。他们把自己的学校概括为“双八景”。 
  这双八景是: 
  1.崇圣晓晴。崇圣楼是一座中西二层建筑,宏峻崇丽飞楼插空,每届铭贤毕业学生的毕业会都在这里举行。破晓时分,旭光辉映,衬着四周的花木扶疏,宛是一幅天然的图画。 
  2.义家芳草。铭贤之南的庚子殉难教士墓园,每当夏日来临,芳草凄凄,悄然冷寂,别有一番风趣。 
  3.公厅夏静。崇圣楼西,是孔祥熙的办公之处。一间办公室,一间卧室。窗前不但花木茂盛,而且每年夏天搭起凉棚,清凉幽静,胜如仙境。 
  4,曲径秋明。孔祥熙办公处的游廊环抱金屋,曲径通幽。每到秋天,坐在这儿赏月最好不过。 
  5.南楼对峙。这是铭贤副校长田俊清捐赠的一座楼房,是铭贤的自然科学实验室,因此又有科学楼之称。这座楼与韩氏楼遥相对峙,故得此称。 
  6.东校野操。这是四周垂杨的大操场,在萧瑟的冬天,学生们仍在这里上操,显得生机勃勃。 
  7.韩楼灯火。铭贤的美国教员韩明卫的母亲捐赠的一座三层洋楼,建筑豪华、设备先进。一到夜晚灯火辉煌,蔚为壮观。 
  8.南园云树。指校园南面的搜倩芬蔚,绿云合匝。 
  9.环山叠翠。在四明厅南建造的一座假山,山之畔还建有两个亭子。 
  10.宾馆逐霞。铭贤特为招待各方参观人士下榻而设的一座迎宾馆。花木披纷,长廊寂寂。馆里还藏有不少名人字画、珍奇古玩。 
  11.石桥疏雨。四明厅北的一口人工池塘,上面架有石桥,题为“色映花池”四字,指的是满池碧油油的绿水。 
  12.精舍斜阳。铭贤教员宿舍,每晚斜阳返照,光灿然。 
  13.亭下晨钟。假山上的一座钟亭,是铭贤全校师生作息授课的指挥者。 
  14.斋窗夜读。铭贤学校的西北隅,是全校学生的宿舍。每至夜晚学生挑灯诵读,书声朗朗。 
  15.严杞秋鲜。钟亭附近种植的拘杞,一到秋天果实累累,鲜艳欲滴。 
  16.堂槐夜合。图书馆旁有几株夜合槐,叶密花红,像绒线球一样,白天开花夜间卷合。 
  以上是铭贤学校校园的双八景。这在当时的中小学里恐怕是找不到的,就是今天的中小学里,有这般景色的也未必多见。 
  孔祥熙亲自制定了铭贤学校的校徽,采用英文校名的第一个字母“O”,“铭贤”的校旗也是一个大“O”。“铭贤”学校的运动员背心上,印着一个更大的“O”。当地群众戏称铭贤学校为“圈儿学校”,称该校学生为“圈儿学校的学生”。 
  山西太谷县在本世纪初还是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内陆小县城。当地各个阶层的人们习惯于封建社会的社会生活秩序,他们处处恪守着祖训,在戏院、电影院和教堂里,一向都是男女分座,妻妾亦不例外,以免闲言碎语。孔祥熙是留过洋的洋学生,思想比较开明。再说他年轻在潞河书院读书时,就曾对径渭分明的男女之防提出过自己的异议。所以后来他对铭贤学校的男女关系并不是很介意的。建校初期,当地人看到铭贤学校的洋先生洋小姐们接吻拥抱,心里感到厌恶,斥为太不“正经”,有伤风化。 
  一天,贝露女校的校长、美国传教士贺芳兰气冲冲地找到孔祥熙质问:“你的学生常常偷看我的学生,在礼拜堂里,这成什么样子?” 
  孔祥熙从容不迫地反问:“贺女士,如果你的学生不偷看我的学生,又怎知我的学生在偷看你的学生呢?” 
  这真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了。贺女士先是一怔,然后自觉理亏,一笑了之。 
  正因为铭贤学校是一所教会所属的学校,当地一些思想守旧的人对一些外国人的行为,即使感到厌恶,也无可奈何,只有背后议论议论发发心中的牢骚而已。 
  当地人都说铭贤学校的学生是“三长一短有味道”。学生们的“三长一短”指的是英文、体育、辩论是长处。这是一种讽刺。英文者,洋学生;体育者,体育不是正道哪能叫课,只能算是玩玩;辩论者,就更不用提了,孔圣人早有“巧言令色”之说。有了这“三长”,必然有“一短”,那就是古代圣贤的学问短了。人们在背后责骂孔祥熙:你一介孔圣人的后代,居然搞起了这一套,真是辱没祖宗,不成体统。至于说铭贤学生有“味道”,其实是讲卫生。当时,孔祥熙要求铭贤学生养成讲卫生爱清洁的好习惯,并鼓励大家多从教务处领用肥皂。 
  有一次,孔祥熙给铭贤学生训话。他问道:“考察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明进化程度,应该以什么为准呢?” 
  台下的学生七嘴八舌。有人说“礼貌”,有人答“交通”,还有人说“建设”。孔祥熙在台上摇手然后说:“不对,不对,你们说的都不对。要欲知一国一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得看他们用水的多少。” 
  当场学生们惊讶不解。 
  孔祥熙微微一笑并解释道:“对喽,要看水。越是文明进步的人,用水便越多,否则反之。一个人爱清洁,必定会把水当作他的好朋友。其实依我之见,光用水还不够,还得多用肥皂。” 
  民国初年时山西没有肥皂厂,太谷乡人也没见过肥皂朋巴皂要从外地运来并且价格昂贵。铭贤学校的学生没使过肥皂也不想使,于是抱怨说太贵买不起。 
  岂知这话传到孔祥熙的耳朵里以后,他马上派人到太原一口气买了十几箱肥皂回来,然后向学生宣布道: 
  “我听说有人嫌肥皂贵,这不要紧,本校长别的供不起,供给全校学生用肥皂还不成问题。我已经买了不少的肥皂,谁要谁就自己去拿。” 
  开始,谁也不好意思带这个头。孔祥熙向学生鼓励道:“叫你们去拿肥皂呀,你们越拿得多,就越用得多,我也就越喜欢。” 
  渐渐地,铭贤学校里用肥皂的学生多了起来。 
  而那时的肥皂,有一股强烈的刺激气味。铭贤学校的学生们用了肥皂后,身上带有肥皂味,一出校门老百姓老远就闻出了肥皂的味道。但他们不知肥皂是何物,只晓得孔大人办学校、教学生都是按洋人的规矩办。于是,出自猜想并以讹传讹,纷纷传说“哎呀,可不得了啦,学生一进铭贤,身上马上就有了洋味,老远的便能闻到。这种洋味沾上了身,准是一辈了也脱不掉。” 
  今天看来这真是太可笑了,但当时,老百姓的确误把肥皂味当成了“洋味”。 
  实际上,铭贤学校后来能和天津南开中学、北京师大附中一决高下,正是得力于孔祥照这位留过学的洋学生。正因为孔祥熙的学贯中西,所以才能把西洋的新式教育和中国的传统教育在铭贤学校里加以结合并互相取长补短。在铭贤学校里,既有西装革履的洋先生,也有穿长袍马褂的中国老夫子。既讲授孔孟的四书五经,也讲授林肯、瓦特和华盛顿。总之,目标都在“育才”。 
  孔祥熙要造就德、智、体三育兼全的人才,于是不遗余力,多方面促使学生注意体育锻炼,并亲自教授体育课。但当时国内学校尚无开设体育课程的前例,因而也无现成的体育课本。孔祥熙东拼西凑,自己编了一套体操。他把美国当代的步兵操典,带到大清帝国的学校里来了。 
  孔祥熙教学生们‘立正”、“稍息”、“开步走”或者“跑步走”,待到幸体学生走得步伐整齐、进退有序以后,他就给铭贤学生配起了“武装”。 
  铭贤学生所私下拥有的第一批“武器”,是孔祥熙自备的一把指挥刀和60多把用榆木自制的步枪。 
  上体育课时,孔祥熙把130多名学生分成两批,一批作徒手操,一批作假枪操。孔祥熙则跨着大刀往旁边一站,俨然是一位真正的指挥官。 
  铭贤学生操“洋操”、练“洋枪”的事情,很快就在当时保守而又闭塞的太谷县城传开了,竟成了太谷县的一大新闻。好奇的当地人都想目睹一下这新奇之事。于是每当孔祥熙给学生们上体操课时,操场四周总有一些人围观。而在众目睽睽之下,学生们则更是兴致盎然,步伐也就更加整齐。围观的人见此情景都喷喷称羡,并为之四处宣扬。因此,孔祥熙能操洋兵法、编练“新军”的名声,很快就满城皆知了。这件事,在某种程度上多少也改变了一点当地众人对铭贤学校的偏见。 
  孔祥熙能编练“新军”的消息,不久就传到了太谷县商会会长的耳朵里。这个商会会长原先掌握着一支称为“商团”的武装。但是义和团运动兴起之后,“商团”中的不少恶棍望风而逃,商团也就名存实亡,处于行将瓦解的状态。 
  一天,商会会长带着礼物,慕名亲往铭贤学校欲以重金礼聘孔祥熙担任商团教官,代为训练并指挥商团。孔祥熙对此邀请很感兴趣,也正中他的下怀。他想借此机会掌握一支地方武装力量,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商团的名义,堂而皇之地购买真枪真炮。 
  其后孔祥熙训练商团也颇有成效,于是太谷警察局也前来约聘孔祥熙,请他出任顾问,每月到警察局去一次,对警察进行训话。在警察局,孔祥熙主要是宣传一些美国的治安管理方法,同时灌输自己的一套东西。 
  这样,孔祥熙很快便掌握了太谷一带的全部武装力量,他就像地方大员一样,常常身穿西装,腰佩指挥刀,挺胸昂首,威风凛凛地走在县城的大街上巡视。而街上的警察、商团团员和铭贤学校的学生及其他学校的学生,见到孔祥熙都要立正向他敬礼。 
  如果说孔祥熙让铭贤学生操练体操,是把西洋先进的东西介绍给中国人的话,那么他对中国传统的国学也是注意加以改进的。 
  孔祥熙身为一校之长,遇有教师因故临时请假不能到校上课时,所缺之课都由孔祥熙替代。特别是在替别人上国文课时,孔祥熙常常结合时事,拟出作文题目让学生去做。不过,有一次他这样做却碰了“钉子”了。 
  那天,孔祥熙又临时替别人代课,并且偏巧又是作文课。他给学生出的题目是《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孔祥熙刚把题讲解完,国文教师赵昌变气冲冲地走了进来。赵昌变是清朝拔贡,以书法洒脱扬名三晋,是一位众人景仰的老先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