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孔氏家族全传 >

第63部分

孔氏家族全传-第63部分

小说: 孔氏家族全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击、削弱反对派的机会,一个重新为自己大捞政治资本的机会。 
  于是蒋介石没有收回在西安时期作出的承诺,也没有马上对张学良和其他扣留他的人进行报复。他只是软硬兼施,恩威并重,并且在不久就成功地把东北军从陕西调到安徽和河南,把西北军整编和归属了中央军。 
  到1937年2月下旬,蒋介石派出的嫡系部队不发一枪一弹就进驻了西安,并开始正式和共产党谈判。 
  也只有到这时,孔祥熙才真正领略了蒋介石在处理“西安事变”时的全部计划和手腕。当下他对宋蔼龄说,难怪委员长能统一天下,成为一国君主,这次他真是领略了。 
  蒋介石在这完成了这一切部署之后,在重新稳固了他的根据地之后,就开始对张学良下手了。而且最开始软禁张学良时,就是在孔祥熙的一栋别墅里。 
  此前一天孔祥熙还和张学良喝茶聊天,第二天再去时门口的哨兵已是荷枪实弹。蒋介石下手之快、之狠,连孔祥熙事前都没得到半点消息。 
  蒋介石终于违背了他在西安时的诺言,露出了他的狰狞面目。 
  当时,听说张学良又遭蒋介石的“毒手”,孔祥熙和宋蔼龄都起了怜悯之心。1937年1月,宋蔼龄曾找过宋美龄,希望能做做蒋介石的工作,放张学良出来,哪怕给个闲职养起来,出出头露露面也能显示出蒋介石的海量。但深知蒋介石秉性的宋美龄却没去当说客。孔祥熙也曾在1937年初密电南京政府,请求特赦张学良,电文中说到: 
  “西安事变发生之日,张即电孔表示负责保护委员长的安全。孔乃以私人资格,在这次复张函电中,表示张如能迅速护蒋回京,孔亦保证张的个人安全。” 
  张学良自然知道孔祥熙的态度,因此在宋蔼龄前去探望时,向宋倾吐了心中的焦虑和后悔。 
  然而后来,张学良将军却始终没能获得自由。在国民党特务的严加看管下,他先后被软禁在南京陵园、奉化溪口、安徽黄山。江西萍乡和湖南郴州等地。1949年又被秘密押往台湾。而杨虎城将军则被长期关押在重庆,并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被蒋介石派人秘密杀害了。 
  虽然孔祥熙在软禁张学良的问题上给蒋介石提过意见,但总的来说,在“西安事变”中的孔祥熙为了蒋介石和蒋家王朝的利益,可谓鞍前马后忠心耿耿,从而进一步赢得了蒋介石和宋美龄的信任和好感,成为蒋介石在政治上继续巩固其势力的资本。同时,孔祥熙得到的回报就是,奠定了在八年抗战中大发横财的基础。 
  第十一章 出访欧美 
  1.英国人不给面子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万众称贺之后,南京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国民党的派系之争也由公开转向隐蔽,蒋介石亦在“隐退”了一段时间后又“官复原职”。从表面上看,当时一切照常如旧。但一些有头脑的人却在反思这一事变的缘由:张学良为什么明知“犯上”,还要发动兵变?当时的东北军和西北军为什么不愿攻打红军? 
  所有的人都在想,蒋介石也在想,南京政府从1927年正式建立至今不到10年,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现在仅五六年,中国却是内忧外患一派危机。特别是邻国日本野心勃勃,武装到了牙齿,自甲午战争以来一直就在觊觎着中华民族的大好河山。如果不对日本的侵略采取一个符合民意的决心和政策,谁又能保证不再发生内乱,不再发生第二个“西安事变”? 
  孔祥熙宋蔼龄几乎每个月都要去拜谒一次蒋介石。他们发现,蒋介石经过“西安事变”,一下子显老了许多。 
  “日本,该死的东洋鬼……”蒋介石每每在睡梦中常常骂道。 
  的确,当时由于日本的侵略引发的民族矛盾空前激烈,是造成“西安事变”的根本原因。更为严重的是,当时日本国内的政治演变使日本的法西斯分子占据了主导地位,日本军国主义在战争的道路上已经越走越远了。 
  自日本军部的法西斯好战分子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后,便利用蒋介石政府的“不抵抗政策”造成的日军侵华的成果,推动国内法西斯运动的发展;同时还对国内尚持民主观点的政党和内阁成员进行暗杀,实施恐怖手段。在1932年“五·一五”事件后,日本国内的法西斯分子分裂成“皇道派”和“统制派”,两派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终于演化成两派的血腥残杀。如“皇道派”干将湘泽三部就亲自刺杀“统制派”核心人物永田铁山未遂。事后他公开说,“不能一刀结果了永田,我对此深以为耻。” 
  其后日本国内的军阀分子又在“二·二六”事件中,第一批官兵首先冲进了sl岁的藏相高桥是清的卧室。当时高桥被称为是日本的理财圣诞老人,平时不修边幅、满面白花花的胡须,因反对扩大军费开支招致了“皇道派”的忌恨。当场暴乱的官兵们掀开高桥的床单,在一片叫喊声中向他开枪射击。而此刻的高桥在睡梦中突然被惊醒,刚刚睁开朦胧的双眼,就命丧黄泉。 
  紧随其后,当时的日本海军大将斋腾实是第二个袭击的目标。这位性情温和的将军发现了从楼梯涌上来的士兵,但他来不及弄清原委就被集密的枪弹击倒。事后有人数过,他全身共被47颗子弹射中。 
  第三批军官与此同时冲向海军大将铃木贯太郎的别墅,这位刚刚穿好睡衣的68岁的将军,刚想向他们问明来意时;就听见“阁下,没时间了,”紧接着3发子弹已射中了他的身体。庆幸的是,他虎口余生,在山本五十六的积极协助下脱离了危险。 
  日本军人的这次政变4天后被镇压了。但由此产生的广田内阁却在法西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为了服从日本军部对外扩张侵略的意志,加快对外扩张的步代,日本政府通过了《帝国国防方针》和《国策基准》,确立了“在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地位的同时,向南方发展”的根本国策,其后日本又同德国签定了《关于共产国际的决定》,迈出了和德国法西斯结盟的第一步。 
  日本与德国联盟,除了反共有共同的认识以外,主要是因为这两个国家都是法西俾式的独裁统治,都在执行一条侵略扩张的战争路线,有共同的敌人即英美法等西方国家。虽然日本和德国在争夺中国胶东和一些地区的权益上曾产生过矛盾,但从根本上讲,他们这时的共同点已大于不同点了。 
  日本除了制订占领中国的侵略计划外,还制订了向南洋发展的战略。当时很显然是把矛头直向了美国。 
  在欧洲,德国纳粹的崛起和希特勒、墨索里尼的穷兵黩武,也引起了新的不安。 
  墨索里尼出兵干预阿比西尼亚(现在的埃塞俄比亚),最后公然吞并了这个主权国家。 
  希特勒则命令部队占领了一次大战后凡尔赛和约规定的中立区即法国北部地区,公然向英法挑战。 
  当时的英国首相张伯伦亦推行绥靖政策,妄图以牺牲弱小国家人民的利益来保持和平和国际关系的“稳定”,实际上是助长了法西斯分子的嚣张气焰。 
  而当年的国联对这一系列违反国际法的行为除了发出几声空洞的抗议谴责和无法实现的制裁外,同样也是束手无策。 
  1936年底至1937年初,世界上空弥漫着战争的阴云,国际间正义和非正义的较量日趋白热化。各个国家为了自身利益和安全开展的穿梭外交使国际关系呈日益复杂的形势,法西斯势力的侵略叫嚣咄咄逼人…… 
  “庸之,”一次在例行的国务会议开过之后,蒋介石叫住了孔祥熙,“我有个想法,想叫你再到欧美去一趟。” 
  孔祥熙立刻明白了,蒋介石是想让他去寻求支持。一旦中日开战,无论从经济上还是外交上,中国都是弱国,都需要支持。 
  “庸之,”蒋介石接着说:“你也知道,为了使国家免遭战火,我一向对日妥协,乃至引发张扬兵变。但现在看来,日本吞并之野心剧增,我们也不得不防。经济方面是一个问题,最主要是欧美各国的态度。即使咱们吃了亏,也要吃在明处,也要讨个好名声。” 
  “委员长的意思我明白。我一定尽力去做。”孔祥熙认真地回答道。 
  当天晚上,孔祥熙就把这事和宋蔼龄说了。宋蔼龄听罢开玩笑嘲讽他说:“哎呀你什么时候变成外交家了?” 
  孔祥熙忙说:“莫开玩笑,莫开玩笑。我要去肯定要带上你的。你才像外交家,中国第一夫人的姐姐,比第一夫人还风光呢!” 
  的确,蒋介石知道孔祥熙并不擅长辞令,也有意让来蔼龄陪他一同出访,两口子既能在一块朝夕相处,又能遇事互相有个商量。蒋介石一直对宋蔼龄刮目相看,他甚至有些提防着这个女人。但表面上,却很给宋蔼龄面子。 
  蒋介石曾当面对孔祥熙、宋蔼龄说:“庸之温文尔雅,蔼龄机敏伶俐;庸之沉稳老练,蔼龄开朗热情;一柔一刚,一火一水,正好互为补之,相得益彰啊!” 
  另外,孔祥熙和宋蔼龄两年前曾出访欧美,虽然在意大利购买飞机时有一点小小的闪失,但毕竟积累了经验。所以,此次出访欧美办理洋务,蒋介石首先想到的就是孔祥熙,其次才是宋子文。就像清朝末年一提办理洋务就总要首推李鸿章一样。 
  再则,蒋介石当时对日本的野心一清二楚,但抱有幻想,认为一旦和日军开仗,必然是鹬蚌相争两败俱伤,而最后便宜了共产党。他还认为,美英在华有着巨大的利益,他们未必会看着日本人把他们嘴边的肥肉叼走而无动于衷。如果能利用英美等国的影响,制止日本的侵略是再好不过的。日本人占领中国时发明了“以华制华”的方针,其实不能算什么发明,因为蒋介石早就在玩弄“以夷制夷”的把戏了,只是玩得不好,屡遭败绩而已。 
  这次孔祥照出访的主要是美、英、法、德四国,对外宣传是加强往来,增进友谊,扩大经济合作;实际是想利用这些国家的力量来遏制、推迟日本对中国的进攻,同时寻求对中国的支持。 
  另外,蒋介石也在抓紧和日本摊牌的最后准备。他知道,这是早晚的事。虽然他最不愿意、最不希望看到这种局面出现;但他已然清楚,日本是决心要灭亡中国的。 
  孔祥熙曾和一些军政要员秘密计算过,如果真的与日军正面交火,仅步枪子弹每月约需7亿发,而自己国内只能生产两到三成,还不要说其他军需装备了。因此,购买军火也是孔祥熙此次出访的秘密使命。 
  孔祥熙出访的第一站是英国。当时的飞机性能比较落后,续航能力不过几百公里,最远程的也只能1000公里。所以,从中国到英国只能乘船。如从上海起程,需在海上漂泊一个多月才能到达英国本土。即使如此,孔祥熙在蒋介石的授意下,也要不辞长途跋涉之苦,决心去英国寻求支持。 
  众所周知,英国是一个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到了1937年,其在国际上地位和影响已日落西山,后起之秀美国、德国和日本等都在经济和军事上超过了英国。特别是德国,和英国同属欧洲国家,极想和英法在各大洲争夺势力范围。加之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战败,以至希特勒上台之后就更加咄咄逼人,整个日尔曼民族在希特勒的煽动下复仇心切,并把矛头直接对准了英法。所以,英国当时不能说内外交困,但也确是困难重重。当时的英国政府把希望寄托于和美国的合作以及通过和希特勒妥协换取欧洲的和平上了。而中国因为是个东方国家,对英国当时在全球设置的棋盘中,只不过是个小卒而已。 
  为了能引起英方对孔祥熙出访的重视,蒋介石早已策划在先。此次正好利用英王乔治六世举行加冕典礼的时机,他派代表前去祝贺,显得既合情合理又不失国格。再则,在孔祥熙出访前,蒋介石又在南京举行了盛大的饯行宴会,并邀请了美、英、法等国公使参加,并请他们及早向本国政府投书此事以便引起重视。 
  1937年春的一天晚上,南京中山大酒店彩灯闪烁,灯火辉煌。一辆辆黑色轿车停在门前,各国公使身着晚礼服,扶着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太太缓缓步入宴会厅。 
  当时的行政院代院长王宠惠主持了这次宴会。他看了一眼在前台就坐的孔祥熙、宋蔼龄后,发表了即席讲话。王宠惠说道,“英王之加冕典礼,异常隆重。而中英之邦交,素称敦睦,是故我国参加英王加冕。此次参加英王加冕典礼之特使,由孔副院长担任。以孔副院长之学问、道德、声誉及地位而论,深伏得人。孔副院长在国内虽政务繁重,但因此行使命重要,故毅然决然前往。希望孔副院长此去对于中英邦交,益谋敦睦,将来归国之后,复以此行之获贡献于国家。” 
  一阵稀稀落落的掌声之后,孔祥熙迈着四方步走近话筒。他轻声哼了一声,向前探了探腰然后说:“本人奉使赴英,祝贺英王加冕,愧不敢当。庸之才疏学浅,幸得委员长之信任,焉能不效犬马之劳。此次专程前往参加现今世界罕见的隆重典礼,除代表国家向英王致贺外,亦代表政府和人民向英国朝野表达亲切之热忱,使两国邦交益臻敦睦。事毕,顺道至各国考察各项建设情形,以为我国经济建设之借镜。” 
  尽管孔祥熙不是外交部长,但几年来的修炼亦使他在这种场合表现出一种雍容大度,从容不迫,不拿讲稿也能侃上几十分钟。 
  宴会开始后,孔祥熙举杯向各国公使,特别是英法美公使祝酒,以表真诚。而这些惯于外交辞令的公使们自然是说得比唱得还好听,反正是不花钱的晚宴,不吃白不吃。 
  临行的前一天晚上,孔祥熙专门到蒋介石处辞行。蒋介石意味深长地对孔祥熙说: 
  “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西安事变’,更见庸之的一片忠心。将来的国家大事,更要委庸之尽心。此次赴欧美,关系更大,望能忠心尽责。” 
  孔祥熙对蒋介石历来是毕恭毕敬。当下他连连点头应是,表示一定把蒋的话铭刻在心。最后,他提出能否让他的长女孔令仪、次子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