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做强做久做自己 >

第14部分

做强做久做自己-第14部分

小说: 做强做久做自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东、河北和天津供气。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能源越来越紧张,而中国是产煤大国,煤的充分利用成为解决能源问题的重要一环。壳牌把煤气化技术引入中国,于2003年与中国石化合资,在湖南省岳阳市兴建煤气化厂,为附近一家化肥厂提供合成原料。与此同时,壳牌还与不同省、市、自治区的中国企业签署了十几个煤气化技术转让协议,用于生产化肥、氢气和甲醇。
  长期以来,中国对煤的简单化利用产生了大量的污染。所以,壳牌洁净的煤气化技术对中国的能源有特殊意义。第一个技术转让项目——湖北双环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的“油改煤”项目于2006年5月投产。该项目使用壳牌先进的煤气化技术,把生产原料由原来的重油换成煤,不仅每年可节省两亿多元人民币,还大大减少了生产中的污染,投产三年便能收回技术成本。对煤气化技术的进一步应用起到了示范作用。
  壳牌在中国众多的投资项目中,与中国海洋石油合资的南海石化项目最为人瞩目。这个项目占地4。27平方公里,投资43亿美元,是中国较大的合资项目之一,也被称为“巨无霸”项目。该项目从立项到正式投产,不但庞大的经济拉动力令人震撼,而且从设计、施工到投产整个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给大亚湾及周边地区带来了强烈的冲击波,为中国树立了一个发展循环经济的典范。
  2003年2月,中海壳牌在进行码头引堤区的建设时,工人们发现在海上作业区域有两处珊瑚密集生长区,面积达400平方米。中海壳牌于是邀请海洋专家进行了海底生态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一些珊瑚可能受到了施工的影响。当年5月,中海壳牌花70多万元请来特别的搬家公司—— 一支拥有海洋生物专家、蛙人等专业技术人员的队伍,专门来给海底下的这400多平方米的珊瑚礁搬家。大约4000余枚珊瑚陆续“移民”到10公里以外更适合珊瑚生长的鸡心岛和芒洲岛的西海岸线。2003年年底,专家的跟踪观察结果表明,移植后的珊瑚存活率达99%。
  就在珊瑚“移民”前不久,该项目在进行土地平整时,工人们发现一灌木丛中有一个鸟巢,巢中鸟儿正在孵蛋。公司立即让施工单位改变了作业计划,先平整其他部分的场地,等这一窝鸟儿孵出后才将鸟巢搬走。
  很多人对中海壳牌采取的这些环保措施不能理解,因为增加额外的建设成本,会影响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针对一些人的疑惑,中海壳牌的负责人解释说:“环境与社会成本当然是项目成本的一部分。但是,经过认真仔细的评估,我们确认项目仍然具有很好的盈利能力。我们做的不是一锤子买卖,我们更不是只图利润而不顾其他的经济动物,我们要对大亚湾负责,要对人类的子孙后代负责。”
  在大亚湾8700多人的动迁安置方面,中海壳牌协助当地政府制订计划,对村民进行再就业培训,改善社区的生活娱乐条件。很多村民搬迁后,希望能有一小片土地种植家庭食用的果菜。中海壳牌根据一位村民在屋顶种菜的做法,实施了“屋顶菜园”计划,向他们提供土壤、肥料和培植箱,当地政府请来专家为他们提供技术支持,共有1500户村民参加了这项计划,使广大动迁农民拥有了丰富多彩的新生活。
  与1934年亨利?德特丁对壳牌的全球商业理念所做的阐释相一致,壳牌在中国秉承了企业社会责任的传统,开展了一系列的社会公益活动。1996年启动中小学生环境教育活动,即“壳牌美境行动”。1999年在贫困的陕西省吴旗县捐资20万元人民币兴建了一所“壳牌希望小学”,使240名小学生脱离已成危房的教室。从2005年开始,壳牌太阳能公司为云南、青海和新疆的100多个偏远村庄提供中央太阳能发电系统,将使5000多个尚未通电的家庭受益。2005年9月,林浩光到北京出任壳牌中国集团主席后不久就批准了一个公益项目,在这个项目中,壳牌出资近140万元人民币,与富平学校和地方政府一起开展扶贫活动。第44节:做强做久做自己(44)
  中国是个重感情、守信誉的国度,壳牌在与中国100多年的合作中建立了双方之间深厚的友谊,也正是这种相融相通相助的友谊,缔结了中国与壳牌长达100多年的合作关系。
  赵晏彪评述
  中国企业国际化应向壳牌取经
  壳牌公司成立伊始就做进出口生意,业务遍及整个亚欧大陆。纵观壳牌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这家能源巨头正是在跨国经营中越战越勇、不断发展壮大的。可以说,100多年的跨国经营为壳牌转动了金钱的魔杖,建起了财富的坐标。壳牌的成功秘籍就隐藏在跨国经营的谋略当中。
  现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外国很多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经营,中国的企业也面临着国际化经营的重大课题。但是,据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对外投资的企业有1/3亏损,情况不容乐观。企业走出去,不是为了高扬战旗、高喊口号,而是为了扩展更大的利益空间。可是一出国门就栽了跟头,“出师未捷身先死”,给那些在国内发展良好的企业带来了致命的打击,上演了一场又一场的国际化悲剧。全国政协委员王振侯曾说:“有的企业在海外盲目投资,对做什么生意能赚,风险有多大,都不太清楚,以致企业在投资国‘丢人、丢钱、丢市场’。”中国企业在跨国经营中出现了“三丢”现象,可见国际化绝不是个简单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学习壳牌公司——世界上资格最老的跨国公司的商战谋略。
  我认为壳牌在中国100多年的经营活动中,靠“三新”,即新产品、新技术、新管理模式促进了中国石化市场的发展,也从中赚取了应得的利润。从1890年塞缪尔兄弟运到中国的第一船煤油开始,直到新中国成立,这60年里中国的石油加工业几乎是空白,而壳牌质优价廉(与其他跨国公司相比)的石油产品在中国有着良好的市场优势,这一阶段可以说是单纯的“新产品”阶段。中国改革开放后,壳牌在中国的经营进入了“新产品”加“新技术”阶段。首先进入市场的是壳牌润滑油和成品燃料油,随后,壳牌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展现出了“新技术”优势,开发油气田,转让煤气化技术,提供太阳能等产品。可以说,壳牌这一时期所提供的产品和技术恰到好处地与中国经济发展需要相吻合,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你的需要就是我的追求”,以这种谋略做经营是无往而不胜的。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改变经营管理模式的步伐也在加快,这时壳牌把全新的管理模式带到了中国,中海壳牌的大亚湾项目创造了中国循环经济的典范。前文已经讲过,壳牌为鸟巢让路、为珊瑚搬家、实施屋顶菜园计划,都体现出高度的人性化管理理念。
  现在,外国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竞争加剧,壳牌几乎是全面出击,除了“三新”策略,还以资本的力量和在全球范围内的原油优势来巩固市场地位。由于壳牌在中国的经营新招不断,战术机动灵活,才有了步步走高的发展业绩。
  中国企业如果在国际竞争中入主的是比我们还落后的国家,可能如同壳牌的“三新”加上资本和资源的优势都能得到体现,但要是入主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就很难有这个优势。而中国企业立足本土时与跨国公司竞争中体现的成本优势,也会因为“走出去”而丧失,那么,怎样在国外立足就是个严峻的问题。
  丢人——从国内带出去的人才流失了;丢钱——投资后产品销售没有达到应有的预期;丢市场——由于“丢钱”而产生的资金链、产品链断裂,失去了对市场的统御力。
  任何一个企业都承受不了这“三丢”所带来的后果,国际化是“一招不慎满盘皆输”的走法。阿里巴巴总裁马云曾对国际化有一段发人深省的讲话,他说:“进行全球化的企业家、各位前辈、各位同行,今天很残酷,明天很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绝大部分人死在明天晚上。”这句话明确地指出了“国际化”所面对的竞争环境是多么险恶。
  然而,不可置疑的是,中国加入WTO后市场已经开放,更多的外资企业走进来,而我们的企业必须走出去,必须有胆量迈出这一步。那么走出去到底要注意哪些方面?专家指出,中国企业国际化必须具备这样四个方面的条件:第45节:做强做久做自己(45)
  第一,要有清晰的国际化战略。企业对所进入的市场要有明确分析,搞清楚将要取得什么样的市场地位,通俗地说,就是要明确自己赚的是哪一方的钱财。在这一点上,我认为壳牌不论何时,目的都是极为明确的。
  第二,要有国际化人才储备。国际化人才是指能取得国际化效益的人才,要有国际化经营业绩,而不只是精通外语、了解这个国家的一些情况。壳牌公司的人才战略之一,就是在每一个国家都有很多外籍人才参与公司的经营,中国壳牌员工也经常被派到其他国家工作,这是一种长期的人才战略。
  第三,建立适合国际化的管理体制。如果管理体制落后,在经营和财务管理方面出现漏洞,就会造成“丢钱”如流水。国内的一个著名家电企业 “走出去”后,在产品发送过程中没有严谨的风险控制体系,欠款损失达3亿美元。一家国际化的企业与一家本土化的企业,二者的企业组织架构和管理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必须要形成国际化的新构架和新的管理模式。
  第四,要有能力克服文化整合的风险。并购国外的企业,文化的整合是并购过程中最困难的任务。一方面,中国企业与发达国家企业文化的差异加大了整合难度。另一方面,由于这些被并购企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十分成熟的企业环境,他们往往会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度较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中国企业将自身的文化强加给被并购企业,其结果往往是处于“独立”的各持己见状态。这样会使双方在业务及组织上的整合都受到阻碍。双方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建立一种文化融合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跨国并购的成功。
  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的进程中已经付出了巨大代价,今后要走得更快、更稳、更好,就要认真研究我们身边的这些跨国公司,学习他们的战略战术,有的企业为了走得更快、更稳、更好,不仅向跨国公司学习,还与他们捆绑在一起向外走,这也是国际化成功的良策之一。
  壳牌花絮
  壳牌在天然气制油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天然气制油是一种超洁净的燃油产品,迄今为止,壳牌是唯一进行商业生产的供应商,工厂设在马来西亚的民都鲁。天然气制油产品中的超洁净燃油与普通柴油混合后,于2005年和2006年分别在上海的部分公交车和出租车上试用。同时,壳牌与上海市科委和上海高校合作,进行天然气制油燃料的应用研究和道路测试工作,以便了解这种新燃料在中国的适用性。
  中海壳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每年面向当地在校大学生举办暑期实习活动,2004 ~ 2005年,共有116名学生在中海壳牌公司实习。在为期5周的实习期间,每个学生配有一名导师,学生们参加了一系列的培训,包括交通安全、食品安全、废物管理、环境监测和管理。
  美国柯达公司全球副总裁、
  北亚区主席兼总裁叶莺
  19世纪70年代,一个名叫乔治 ? 伊士曼的年轻银行职员十分热衷于照相。那时拍一张照片,要有一辆马车那样庞大的照相器材。乔治 ? 伊士曼觉得照相机太大有诸多不便,开始潜心研究简化照相技术,在失败过多次后,他终于发明了便于携带的照相机。乔治约上三四个年轻人,在1880年成立了一个小公司,经营场所设在纽约州罗切斯特的一家商店里,这就是柯达公司的前身。
  后来,乔治 ? 伊士曼研究开发了第一个商用透明胶卷,并由托马斯?爱迪生采用这种胶卷完成了电影的发明。乔治 ? 伊士曼创业之初创造了一句著名口号,而这句口号直到今天仍然指导着柯达公司对客户的专注态度:“你只要按下按钮,其余的都交给我们。”120多年以来,柯达公司在照相业各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
  柯达全球副总裁、北亚区主席兼总裁叶莺,生于北京,长在台湾,住在香港,拥有台湾大学国际关系和英语文学学士学位。她先后从事过三种职业:记者、外交官和企业家。她做记者,是美国新闻界的名记;她做外交官,是美国政府中第一位被任命为公使衔商务参赞的女性;现在做企业家,她是柯达第一位华人全球副总裁。2003年,叶莺获选为中国科技界十大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第46节:做强做久做自己(46)
  叶莺的商道真经
  荣耀属于团队的每一个人,可失败的责任只有一个人能承担,这个人就是我,是这个叫叶莺的女人。
  柯达加急转型,只因“数码”
  落后市场一步
  ——访柯达公司全球副总裁、北亚区主席兼总裁叶莺
  过去的100多年中,柯达一直是“影像业的领导者”,没有任何一家传统影像企业可以与之匹敌,这使柯达在滚滚而来的数码浪潮中反应迟缓。
  抢占了中国传统影像市场近70%的份额后,柯达在2002年之后,业务竟然停顿不前了。在中国数码相机市场的最新排名中,柯达已经排在佳能、尼康和索尼之后,柯达总部为此忧心忡忡。柯达要全面向数码影像转型。然而,由谁来完成这转型风暴呢?柯达选择了叶莺。
  “为了心目中最美的一刻,我曾背着相机,只身来到美国印第安人居住的山洞中,一等就是一夜。可惜我的道行不够,没能抓住红日喷薄而出、与圆形洞口重合的一刻。那时候,我没有想到自己会选择柯达。柯达本身就是一个美丽的故事,需要把这个故事说出来让大家知道。柯达不仅是一个品牌、一个产品,而且是一种文化,这个文化跟随着每一天生活里的每一个精彩的时刻。我选择了柯达,讲述着柯达美丽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