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乱臣 >

第245部分

乱臣-第245部分

小说: 乱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沙皇被尤登尼齐问倒了,但是很快他就乐观的道:“上帝会垂青伟大的帝国的,将军,您不要顾虑这些。制定您的作战计发去吧
    沙皇很明显没有意识到农奴的境况是多么的悲惨,亦没有感觉到农奴对他们的仇恨有多深,如果爆发革命。恐怕那些暴民们第一件事就是将尼古拉的全家屠戮干净,当然,沙皇仍是乐观的,正如他所认为的那样,农奴的境况应该不至于如此悲惨,善心的老爷们给予他们吃穿。为他们提供住宿,他们应该感激才是,这难道不是吗?哪一个贵族在自己的面前不是表现的彬彬有礼,又有哪一个老爷在军饷的捐赠活动中不是慷慨解囊,俄罗斯贵族是最有良心的人,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效忠国家,每一个人的表现都是亲近友爱,甚至于有一次,沙皇拍卖一个公主的玩偶以用来为军队筹款,这个价值最多一百卢布的玩偶却开出了天价,贵族们慷慨解囊,纷纷叫价。最后是一名可敬的伯爵以十一万卢布的价格购买下来。
    这难道不是证明,沙皇敢保证。那位令人敬畏的伯爵一定会善待他的奴隶,而他们的奴隶在酒足饭饱之余必然会谨记帝国的恩德,据说一群革命党竟想推翻帝国,这实在令人恶心,那些吃饱了的家伙简直就是一群忘恩负义之徒。
    农奴们只是失去了自由,只不过是帝国需要聚集起来工作而已,他们同样是帝国的子民,不,他们当然不算是子民,按法律来说他们只是畜生,好吧,不管怎么说,他们也是帝国的畜生,难道不会为了沙皇的荣光,为了帝国的亨远而鼓足勇气吗?
    尤登尼齐将军实在是太危言耸听了。或许会有人处在悲惨之中,世界上哪里都没有事事顺利的人,但是,绝大多数人仍然是愿意为帝国效忠的。
    尼古拉沙皇这样想着,更是坚定了信心,军饷他是拨付不出双倍的。减半或许还有可能,帝国正处在困难时期,士兵们当然会体谅帝国的难处。
    尤登尼齐失望而去,他明白,他踏上了不归路,整个俄罗斯都踏上了不归路,用奴隶去和新式的军队打仗,世界上还有比这更好的笑话吗?不过,尤登尼齐感到庆幸的是。帝国至少只是会被新国打败,大不了割让土地,无条件投降,最多让沙皇和贵族们出一点血,当然,也有可能出很多的血,这也总比革命要好。尤登尼齐深刻的了解俄罗斯的社会,他明白,这个帝国早已处在火山口上,矛盾根本就无法化解,一旦发生革命,将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的报复,那些压抑了整整一个世纪的奴隶,还有那些处于悲惨中的贫民。将会以最残忍的手段来报复他们曾经的老爷们。“好吧,整装出发吧尤登尼齐已经不再考虑任何事了,他要做的。就是去体面的结束战争,虽然明知这是失败的C!~!
    ..
第二百八十七章:动真格的了
    寇松亲自拜望了瑙罗吉。WWw。这位曾经不屑一顾的印度人,如今却成了寇松的救命草,抵达瑙罗吉的别墅之后,二人密谈了整整三个钟头。
    在这三个钟头里,寇松几乎是嘴都说干了,可是瑙罗吉的态度很明确,除非寇松答应战争结束之后印度除德里地区之外,应给予他们自治的权利,并且英国官员不得干涉,而印度承认英国国王为国家元首,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印度自治是英国绝不容许发生的事,这里承载着英国太多的利益,一旦准许了印度自治,那么英国控制的各殖民地也将风潮云涌的争取自治权利,这是英国人绝不愿看到的情况,寇松自然不敢在这个问题上松口。
    当寇松沮丧的回到总督府时,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令他大吃一惊,马拉地人在俄国人的煽动下造反了,而且这场起义的风潮迅速的在印度多数地区席卷,更为重要的是,马拉地人一直生活在印度腹地。这就意味着中印度和南印度也开始不安全起来,就算英国人要突围,眼下也已经无路可走,唯有困守德里一途。
    马拉地族是南亚印度民族之一。亦称为“马哈拉施特拉人”、“马拉塔人”。该族占印度总人口的7。6,主要分布在马哈拉施特拉邦,其他邦也有分布。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
    马拉地人系雅利安人与当地的达罗毗荼人混合,并吸收拉杰普特人、古贾尔人、阿赫尔人等成分逐渐形成的。在历史上曾建立摩诃剌陀国,十六世纪建立了强大的马拉塔帝国。几十年间间数次发动武装斗争,反抗葡、英入侵,失败后遭受殖民统治。
    阿斯尔马拉地人自称是上层拉杰普特人的后裔,多是封建地主和王公贵族。其他两部分被认为是下层马赫拉塔人的子孙,历来当农民、牧民、仆役和兵士。三部分人之间原则上互不通婚。
    马拉地族人身体灵活,擅长完成技巧性强的动作。作为印度的主要民族,在历史上以仪杖卫士和印度教卫士知名。
    马拉塔种姓集团主要是一个农村等级,包括农民、地主和军人。马拉塔和昆比种姓集团分为沿海、西部山区和德干平原3个亚地区性集团,彼此不通婚。在每一亚地区内,这些种姓的氏族均归入按地位排列的社会群体。最大的群体有96个氏族,据说包括所有真正的马拉塔人,不过这96个氏族的排列不大相同。
    他们从17世纪中叶起,这个部族开始了武装斗争,反对莫卧儿封建主的异族统治,加速了莫卧尔王朝的崩溃。在这一斗争进程中建立了一个马拉塔人的独立邦。这个邦的封建上层人物不久就走上了侵略战争的道路。17世纪末,马拉塔邦被封建内讧所削弱,但是在18世纪初, 又形成了一个以最高统治者——派施华为首的诸马拉塔王国的强大联盟。马拉塔为了称霸印度而与阿富汗人进行战争,1761年遭到惨重的失败。 由于参加称霸印度的斗争和马拉塔封建主的内部纠纷而弄得精疲力尽的诸马拉塔王国,在 1803—1805 年英国—马拉塔战争中被东印度公司征服。
    该民族属雅利安人与达罗毗荼人的混血后裔。后又融入古贾尔人和拉贾斯坦人的成分。
    17世纪时,印度南方的马拉塔人兴起,使得莫卧儿帝国逐渐衰落和瓦解。马拉塔人最强大的国王希瓦吉拥有一支包括1260头战象的军队。1760年,马拉塔诸邦联盟派出了一支35万人的大军,包括400头象和许多大炮,北上与阿富汗杜兰尼的阿赫迈德沙争夺北印度的控制权。阿赫迈德沙的阿富汗军在军纪和作战方法、骑兵优势、火炮威力等方面都胜过马拉塔军,本人又擅长军事指挥才能和外交手腕。结果以马拉塔失败,伤亡10余万人而收场,这就是第三次帕尼帕特战役。最后阿富汗人也因损失较大而没有站住脚。
    整个印度的近代历史可以总计为:“大莫卧儿人的无限权力被他的总督们打倒,总督们的权力被马拉塔人打倒,马拉塔人的权力被阿富汗人打倒;而在大家这样混战的时候,不列颠人闯了近来,把所有的人都征服了。”随着印度各地被英国渐次征服,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象兵作为一个兵种也退出了历史舞台,尽管用大象打仗的个别事件一直持续到较晚的时间。
    1804年英国人发动了攻击马拉塔人的战争,8月英军在拉其普他拿被击败……巴拉特普尔的罗者(诸侯)受到了鼓舞,废弃了和英国人的联盟,并支持荷尔卡进攻德里,不过这次进攻是失败了,11月13日,荷尔卡的步兵在迪格战役中被英军击败。荷尔卡的骑兵在法鲁哈巴德被击溃。
    当马拉塔人的荷尔卡以烧杀来糟蹋英国占领的省区时,首都印多尔被孟买的英军攻占,而英军的拉克发动了四次猛攻却于1805年初被查特族在巴拉特普尔所击败,英军不得不和罗者议和,运气不好的荷尔卡向旁遮普前进,为英军的拉克追击。
    1805年11月英国和马拉塔人的信希亚签订新条约,1806年1月英国和马拉塔人的荷尔卡讲和,1808年前后,马拉塔人荷尔卡领地由阿密尔汗摄政,期间他控制了博帕尔,1809年侵犯贝刺尔。
    从1627年至1680年是马拉地王公希瓦吉统治时期。将各个马拉地王国统一起来,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国家。这一新兴的马拉地国家的力量是以强悍而又组织良好的军队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它甚至可以向北方的莫卧儿帝国发起挑战。最后一位莫卧儿皇帝奥朗则布统治的后半段,几乎全都花在了在德干高原同马拉地人的军事周旋上。到18世纪,莫卧儿帝国的统治逐渐从这一地区撤退出来,结果印度西部和中部的几乎全部地区,以及北部和东部的很大一部分,都控制在了马拉地联盟的手中。
    马拉地人一向以桀骜不驯著称,曾多次反对英国的统治,谋求恢复从前的联邦,同时也被英国人多次镇压,而如今,他们瞅准了时机,打算重新在南印度建立他们的故国,在俄国人的帮助下,再加上南印度的英军大多已抽调到了德里一带,使得整个南印度陷入了一种真空期,马拉地人毫不犹豫的举起了武器。
    而这还只是开始,印度的民族众多。宗教林立,原本在英国的高压统治之下尚且还能维持,一旦当他们发现英国人再也管不了事时,瞬间便纷纷而起。
    继马拉地人之后,锡克人也行动起来,这个彪悍的民族迅速的宣布独立,并且组织起了一支五万人的军队,扬言要对英国人报复。
    印度教森严的种姓制度和繁琐的教规,引起了贱民和一般教徒的不满,公元8世纪初,伊斯兰教传入印度,强迫人们改信伊斯兰教,使矛盾进一步加剧和复杂化。面对这些尖锐而复杂的种姓问题和宗教矛盾,一些人提出了宗教改革主张,遂出现改革热潮,开展了“虔诚运动”。斗争声势浩大,影响很广。 而锡克教也应运而生。锡克人属于印度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印度的旁遮普邦,部分分布在印度的北方邦、拉贾斯坦邦、查谟和克什米尔、马哈拉斯特拉邦、中央邦、比哈尔邦和西孟加拉邦锡克人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但混有蒙古人种的特征。大多数锡克人以农业为生,少数以放牧为生。使用旁遮普语,属印欧语系印度语族。其文字用锡克师尊创制的古鲁喀字母、阿拉伯字母或梵文天城体字母。原信印度教,自15世纪末叶旁遮普高僧那纳克师尊创立锡克教以后。才出现锡克人之称。强烈的宗教意识和较活跃的政治组织,使锡克人逐渐形成为一个民族共同体。
    锡克人素有尚武的传统,作战骁勇。有人戏言,如果不是印度政府限制锡克人当兵的名额,印度军队恐怕早就成为锡克人的天下。锡克人所信奉的锡克教原本是主张敦睦友爱的,但到该教第五代师尊阿周那被莫卧儿皇帝怀疑而惨遭杀害后,该教便结束了和平发展的道路。从第六代师尊哈尔。哥宾德开始,该教改弦易张,提倡尚武精神,并逐渐发展成了半武装的宗教组织。到第十代师尊高德温。辛哈时,完成了锡克教军事化的进程。组织了一支强大的锡克军,并率领这支锡克军同莫卧儿军队展开了长期的斗争。此外,高德温。辛哈还为教徒举行了献身仪式,要求教徒一生中必须做5件事——留长发、加发梳、戴钢镯、佩短剑和穿短裤,这就是锡克人著名的“五K”。这5种标志时刻提醒教徒对本教坚信不移。
    锡克人也非常勤劳。锡克人曾长期受到歧视,但他们凭借个人的勤奋努力和朋友的帮助,总能找到适合的职业。锡克人居住的旁遮普邦是印度最繁荣的邦之一,居住在旁遮普邦的锡克人虽然人数不多,但却能够向印度提供1/2以上的粮食,旁遮普也因此被誉为“印度的粮仓”。
    锡克人还鄙视乞讨者。在印度,流传着一种说法,要饭是神赋予穷人的权利,同其它工作一样,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锡克人却从心底里鄙视乞丐,认为那不符合锡克教的教义。他们不仅自己不当乞丐,也从不向乞丐施舍,认为乞丐是依附在社会躯体上的毒瘤,应该铲除。所以,印度的乞丐们都害怕锡克人,从不敢向他们伸手要钱。
    锡克人具有较强的内聚力。锡克人不允许看见本族同胞或教友落难而不闻不问。倘若一家锡克人遭遇天灾**倾家荡产,周围的锡克人都会伸手相助,绝不会眼看着他们沦为乞丐。锡克人非常团结,总是善于维护本族的利益。
    因为有了这种特性,使得英国人对锡克人总是小心在意,甚至给予了锡克人较高的地位,他们将锡克人招募入军队,并且给予他们一定的地位和好处,在英国的殖民军团之中,超过半数以上的军人似乎锡克人,其中还有不少的军警,因此,锡克人反抗英国人的统治对于英国人来说是致命的,这意味着相当多的南部殖民雇佣军已经反水,成为了他们的敌人。
    寇松已经感觉到眼下的时局日渐危及,而这个时候,新国却突然凑上了一脚,新国驻德里的商务代表透过外交途径对寇松传说。大意是新国对印度的事务严重关切。
    寇松犹如抓到了救命稻草,俄军长驱直入只在旦夕,现在英国人孤立无援,被消灭只是时间问题,若是新军愿意出兵,那么许多事都可以迎刃可解,两百万新军只要出动一成,就足以解决英国人当下的危机。
    他立即会见那名商务代表,他当然明白,这个人只是个传声筒,但是有一点可能,他都要抓住机会。
    只是没有想到的是,这名商务代表却被新国授予了处理印度事务的全权,此人叫刘采,朝鲜大学堂毕业,先是做过孟买领事馆的参赞,随后调任德里,刘采精通英语、法语,熟知印度风土人情,也正是这个原因,他成为了这次与寇松谈判的总代表。
    刘采的条件是寇松不能接受的,他的建议是将印度一分为二,其中北部归新国所有,而南部则仍属英国,以换取新国出兵的条件。
    寇松甚至连巴基斯坦地区都不愿意放弃,他是个强烈的民族主义者,一心维护英国对世界的统治,他当然明白,一旦新国人进入了中亚和南亚次大陆,那么凭借地缘政治的优势,很快就可以在这两块地区发挥极大的影响力,这就意味着英国最富饶的殖民区域分给了新国一份,有朝一日,新国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