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世界五千年--影响人类历史200件大事0002 >

第3部分

世界五千年--影响人类历史200件大事0002-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神学体系。 

     凡宗教都有教化功能,可以诱掖人心。这种教化功能,使得道教在漫长 

的封建社会里,时时被封建统治者所利用、宠爱,或出于政治的需要,或出 

于封建帝王的个人喜好,客观上则是道教参与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在封 

建社会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王朝的更替和政权的巩固过程中 

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北魏寇谦之改革天师道后,道教逐渐被封建统治者承认并官方化,道 

士们随之抬着图谶、符命登上了政治舞台,以唐、宋时最为典型。唐朝是我 

国历史上一个最为辉煌的时期,也是道教发展的兴盛时期。在唐朝近300年 

的统治中,道教始终得到扶植和崇奉,对道士优礼有加,规定在国家重要典 

礼、公开活动等场所,三教的排列次序是:道教为先、儒教为次、释教为末。 

唐朝为什么如此宠爱道教呢?是因为道教为李唐王朝的建立曾立下了汗马功 

劳。 

     隋朝末年,义军蜂起。公元617年,当唐高祖李渊在晋阳起兵反隋时, 

许多道士都向李家父子靠拢,以“杨氏将灭,李氏将兴”,“天道将改,将 

有老君子孙治世” (相传老君姓李)等政治谶言大造政治舆论。据 《混元圣 

纪》卷八载:隋大业七年,终南山楼观道士歧晖对门下弟子曰:“王道将改, 

吾犹及见之,不过数岁矣。”或问曰:“不知来者若何?”曰:“当有老君 

子孙治世,此治吾教大兴,但恐微躯不能久保耳。”这种具有神秘色彩的君 

权神授舆论,为李渊父子赢得了人心归附,争取了群众。歧晖还尽以观中钱 

粮资助李渊,李渊兵至蒲津关时,他又派道士80余人前去迎接。歧晖为李渊 

尽心尽力,出谋划策,李渊亦深领其情,在称帝以后,授歧晖为紫金光禄大 

夫,敕令新修楼观,并赐予粮、田等,从政治和经济上给予大力支持。 

     还有著名道士王远知,在李渊起兵时,也称奉老君旨意向李渊“密告符 

命”,称李当受天命。 《混元圣纪》卷八又载:“初,高祖诏玉清观道士王 

远知授朝散大夫,赐金缕冠,紫丝霞帔,以远知常奉老君旨,预告受品之符 

也。”不仅如此,在唐太宗李世民与其长兄太子李建成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 

争中,王远知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当时,佛教徒以法琳为首,拥护李建成, 

道教徒以王远知为首,支持李世民,为李世民上台大造舆论。当李世民还为 

秦王时,曾私访王远知,询问未来之事。远知迎谓曰:“此中有圣人,得非 

秦王乎?”太宗以实相告,远知曰:“方作太平天子,愿自惜也。”当时太 

子已立,王远知却恭维李世民为“圣人”,称之为“太平天子”,无异于告 

符命,暗示李世民将登上帝位。结果,李世民即位后,对王远知非常器重, 

授银青光禄大夫。因王远知一心归山,太宗便下诏书重修茅山道观。 

     宋朝是继唐朝之后道教的又一个兴盛时期。宋太祖、宋太宗从一开始就 

注意扶植道教,太祖赵匡胤曾利用符命为其夺取政权大造政治舆论。太宗赵 

光义承其兄太祖之位时,有“烛影斧声”之说,这是历史上有名的一个悬案。 

为了平息人们的议论,道士张守真奉太宗旨意编造了一个神话:张守真闻空 

中有召唤声,原来是天神降临,他自称是高天大圣玉帝的辅臣,奉玉帝之命 

降临于世,辅佐大宋王朝。太祖临死前,此神命张守真传言于宋太祖云:“吾 

乃高天大圣玉帝辅臣,盖尊符命,降卫宋朝社稷。” 

     又曰:“晋王有仁心,晋王有仁心。”意为晋王(太宗即位的的封号) 


… Page 10…

应即位。次日太祖死,太宗即帝位。太宗即位后,对这个神话大加宣扬,试 

图以此证明自己继承皇位乃是玉帝的旨意。 

     道教对中国政治的影响与道教徒们对政治的积极参与是分不开的。早期 

道教形成之初就有着积极的救世精神,道教经典《太平经》就明确指出:“上 

士学道,辅佐帝王,当好生积,功乃久长。中士学道,欲度其家。下士学道, 

才脱其躯。”也就是说,辅佐帝王救治天下为高尚,个体修道成仙只为末流。 

在这种观念影响下,一些著名道士身在山林,心系朝政,经常作为国师辅臣 

参与政事。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些著名道士佐国扶民的故事。 

     寇谦之,生于前秦建元年 (公元365年),卒于魏太平真君九年(公元 

448年),是北魏时北方天师道的首领。他在有生之年,对天师道进行了改 

革,实现了道教与皇权的结合。寇谦之曾两次托神造经,先是托称太上老君 

降临,授他以天师之位和新科律《老君音诵诫经》;后又托称有上师李谱文 

降临,授予他《录图真经》。《录图真经》是一部图谶式的神书,书中称寇 

是李谱文之义子,受命奉持真经来辅佐北方真君。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迎 

合当时入主中原的鲜卑族拓跋部北魏统治者。北魏统治者原是塞外的少数民 

族。为了对付汉人的反抗,他们实行与汉族同化的政策,笼络门阀士族地主 

阶级为其巩固皇权服务。泰常8年 (公元423年)太武帝拓跋焘即位后,寇 

便把神书《录图真经》献给了太武帝,被接受,并得到了太武帝的赏识。据 

说他还为太武帝祈福于嵩山,感动了太上老君,授帝以“太平其君”之号及 

冠服符录,自此北魏改用太平真君年号。寇还怂恿太武帝以皇帝身份亲临天 

师道坛接受道教符录,成为道教徒。太武帝欣然从之,于公元442年,“亲 

至道坛,受符录,备法驾,旗帜皆青,以从道家之色也。自后诸帝,每即位 

皆如之。” 

     由于寇谦之的努力钻营,道教在太平真君年间名噪一时,成为北魏国 

教,寇谦之也被尊为“帝王师”,佐国扶民,太武帝在军政大事上常咨询于 

他,公元426年,太武帝想出兵进击大夏,掌握兵权的太尉长孙嵩畏难不肯, 

太武帝“乃问幽微于谦之”,寇谦之云:“必克。陛下神武应期,天经下治, 

当以兵定九州,后文先武,以成太平真君。”太武帝听从之,亲自率兵连年 

出击,横扫中原,先后消灭了大夏、北燕、北凉等割据政权,完成了其统一 

北方的宏图大业。 

     稍后于北魏的寇谦之,南朝的陶弘景是一个隐而有名的道士,他一生经 

历了南朝宋、齐、梁三个朝代,曾入仕途,36岁辞官隐居,在茅山开始了40 

余年的修道生涯。他读书万卷,学识渊博,以学问修养而饮誉后世。尽管隐 

居山林,并未完全脱离政治,而是“身在山林,心存魏阙”,密切关注着政 

局的发展。南齐内部动乱后,雍州刺史萧衍 (即梁武帝)于永元三年(公元 

501年)自江陵起兵向阙,次年代称齐帝,建立了梁朝。梁武帝起兵军至新 

林时,陶弘景就派弟子戴猛之假道奉表,表示拥戴。禅代之时,国号未定, 

他又援引图谶,以“梁”字为应运之符,被武帝采纳。武帝即位后,请他出 

山参政,陶弘景画了一幅画给武帝作为答复。画上画了两头牛,一头牛散放 

于水草之间,随意吃草饮水;另一头牛则头被黄金笼头所羁,被人用绳子牵 

着,棍子驱赶着。梁武帝见画后知其不愿出山,对他恩礼愈笃,书问不绝。 

据 《梁书》卷五十一载:“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 

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南朝的许多文人权贵都拜在陶的门下。当时, 

玄学之风盛行,崇尚空谈,陶弘景深感忧虑,曾作诗警告人们,只空谈玄理 


… Page 11…

有亡国的危险,其诗云:“夷甫(晋清谈家王衍)任散涎,平叔(魏玄学家 

何晏)坐论空,岂悟昭阳殿,遂作单于宫。”隐喻梁朝将像晋朝那样亡于北 

方少数民族的侵扰。据说后来果如陶所预言,侯景乱梁时篡位于昭阳殿。 

     元代时,丘处机掌教的全真教声誉鹊起。丘是全真教祖师王重阳的高足 

弟子,王重阳死后,丘入石番溪穴居,隐修6年,后又赴陇州龙门山修道7 

年。隐修期间,他乞食度日,行则一蓑一笠,居则肋未沾席,人称“蓑衣先 

生”。他的苦修惊世骇俗。1191年后,他以山东栖霞太虚观为中心进行传教 

活动。由于他既努力拯救民众苦难,又广交高官显贵,声誉远播,且逐渐上 

达于朝廷。金世宗就曾多次召见丘处机,亲问养生之道。1213年后,金、南 

宋、蒙古角逐中原,拥有强大的民间势力的全真教团则成为他们争取的一个 

重要目标。公元1219年,金、南宋都曾遣使召见丘处机,丘皆未应诏。同年 

5月,成吉思汗发出了《召丘神仙手诏》,这时蒙古的势力已扩张到北京一 

带,丘处机审时度势,不顾山高路远,慷慨应诏,率十八高徒一起北上。当 

时丘处机已是72岁高龄,他们一路上饮风吸露,卧冰覆雪,历尽艰辛,终于 

在西域雪山 (今阿富汗境内兴都库什山)见到了成吉思汗。 

     丘处机之所以不辞劳苦北上,除了想利用成吉思汗进一步扩大、发展全 

真教的势力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向成吉思汗进献良策,以达其弭兵济世、 

恤民保众的弘愿。作为一个游牧民族的皇帝,成吉思汗在征战过程中,存在 

着严重的滥杀行为。 《元文类·耶律楚材神道碑》就载有:“因汉人无用, 

不若尽去之,使草木畅茂以为牧地”的主张。对此,丘处机深感痛触,以为 

通过规劝皇帝也许可以改变这种情况。他途中曾作诗:“我之帝所临河上, 

欲罢干戈致太平”言其志。所以当成吉思汗问以炼养之道时,丘处机云:“昔 

轩辕氏,天命降世,一世为民,再世为臣,三世为君,济世安民,累功积德, 

数尽升天,而位尊如昔。陛下修行之法无他,当外修阴德,内固精神耳。恤 

民保众,使天下怀安,则为外行,省欲保神为乎内行。”丘处机还力劝元太 

祖止杀, 《元史·丘处机传》载:“太祖时方西征,日事攻战,处机每言, 

欲以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问长 

生久视之道,则告以清心寡欲为要。太祖深契其言,命左右书之,且以训诸 

子焉……。时,国兵践蹂中原,河南河北尤甚,民罹俘戮,无所逃命,处机 

还燕,使其徒持牒招求于战伐之余,由是为人奴者得复为良,与濒死而得更 

生者,毋虑二三万人。中州人至今称道之。”可见,丘处机以敬天爱民、清 

静无为教化一代天骄是有成效的。事实上,元太祖成吉思汗还在治国之术上 

采纳了丘处机的许多计策。对于其巩固和发展蒙古势力,加快统一全国的大 

业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我国历史上士大夫阶层的许多人以遁世为求名出仕之途径,走终南捷 

径,利用其特殊地位,假借天意,干预政治,惑乱愚民,妖惑圣听,导致了 

朝政腐败和社会动乱,如宋代的林灵素等。他们是道士中的败类。历史上也 

有一些隐而无名,出而有功的著名政治家,以唐朝为多。唐初的太史令傅奕, 

名臣魏征等,都曾为黄冠。据《旧唐书·魏征传》载,魏征,“少孤贫,落 

拓有大志,不事生业,出家为道士,好谏书,多所通涉。隋末大乱,义军蜂 

起”,魏征即投笔事戎轩,曾在李密手下任职,后为太子李建成所用。玄武 

门之变后,李世民爱其才,不计私怨,留在身边使用。魏征在任谏议大夫期 

间,以道家的“无为而治”、“少私寡欲”思想辅佐李世民,在唐初形成了 

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以与民休息,使唐初很快政治安定,经济繁荣。作为 


… Page 12…

唐太宗的重要谋臣,对“贞观之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神仙信仰的特长是相信世上有长生不死、逍遥自在、神通广大的神仙存 

在,认为可以通过寻仙服药或锻炼保养等方术修炼达到成仙不死的目的。葛 

洪的《抱朴子内篇·论仙》云:“若夫仙人,以药物养生,以术数延命,使 

内疾不生,外患不入,虽久视不死,而旧身不改,苟有其道,无认为难也。” 

神仙学说与方士方术作为道教产生的一个重要源泉,在我国流行甚广,有其 

深厚的社会土壤,在历史上为众多的封建统治者所信奉。 

     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迷恋成仙的皇帝。据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 

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郡县,齐人方士徐市(福) 

上书,言海上有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山上有仙人居之,清斋戒, 

与童男童女求之。秦始皇幻想获得仙人、仙药,就派遣徐市带领童男童女数 

千人入海觅仙求药,徐市入海多年,费用巨大而一无所获。其后,秦始皇又 

遣使燕人卢生等人入海求之。仍不得,卢生等人恐受谴,遂骗称:因有“恶 

鬼”作怪,皇上应隐秘行踪,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秦始皇听信 

了他们的鬼话,每日隐秘其行踪居处。但是,谎话不可能长期骗过皇帝。秦 

代法酷,方术两次不验辄死,卢生等人怕杀头便偷偷地跑了。秦始皇勃然大 

怒,抓不住卢生等人,就迁怒于在京的众儒生,于公元前212年将儒生460 

余人坑杀于咸阳。这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秦始皇“坑儒”事件。 

     后来,秦始皇还数次亲自到海上,“求仙人羡门之属”,“冀谓海中三 

神山之奇药”。令他失望的是,多年觅求,连仙人、仙药的影子也未见到。 

从海上归来,秦始皇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