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70个军 作者:张明金等 >

第18部分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70个军 作者:张明金等-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直插三水城下,威逼敌第103师师长曾三元率部起义。而后部队继续向高要、鹤山追击,在宅梧地区将敌第91师包围,迫敌师长刘体仁以下1700余人投降。卡住了北江、西江汇合点,控制了敌人逃窜广西的要道。接着向阳春、阳江方向追击,经九天九夜连续行军作战,在阳江地区歼敌第50军、第39军、保安第2师、第13兵团部、第21兵团部等4万多人(俘敌30300人,毙敌10000余人)。国民党海军第4巡逻联合舰队官兵500余人,率11艘军舰向我投诚。广东战役结束后,第14军进军广西、云南。经茂名阻击战斗、博白追击战斗后,部队昼夜兼程,强渡钦江,直插钦州,粉碎厂白崇禧集团逃往海南岛的企图。经钦州地区一战。第14军俘敌第7军军长阎仁毅等将校级军官938名,校以下官兵44168人,毙伤敌1900余人,缴获汽车245辆,军用物资一部。而后,部队入滇,在大理、丽江、保山一带完成了剿灭匪患,帮助地方建立政权等任务。
  1950年3月,根据中央军委指示精神,第14军兼云南军区所属滇西卫戍区,归第4兵团兼云南军区建制。
  第14军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剿匪等作战中,涌现出一批先进个人和集体,有著名的太岳区战斗英雄胡尚礼,祁保禄,宁死不屈的战士马冠群,全国战斗英雄刘子林、侯廷选、张玉琦、高文魁等英雄个人和荣获钢铁防线“守如泰山”的第118团2营、“剿匪模范”的第119团第2、第3营和第122团“水上英雄”第4连、“突破天险”第6连等英雄集体。 
 
十五、第15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军的前身是中原野战军第9纵队。该纵队是由抗日战争时期太行军区的部分地方武装发展起来的。
  1946年底至1947年初,太行军区独立第1、第2旅先后在河南林县组成。
  独立第一旅由太行第1军分区第34团和第2军分区第38、第39团组成,独立第二旅由太行军区第4军分区第43、第45团和第5军分区第48团组成,两旅组建后,即在太行军区前方指挥所指挥下,参加豫北反攻作战、清道战役等。
  1947年8月15日,以太行军区前方指挥所及两独立旅为基础,在河南博爱县组成晋冀鲁豫野战军第9纵队。司令员秦基伟、政治委员黄镇、副司令员黄新友、参谋长何正文、政治部主任谷景生。独立第1旅编为第25旅;独立第2旅编为第26旅。此外,以太行第1军分区第36团,第4军分区第46、第47团,第5军分区第50、第53团合编为第27旅。纵队成立后,主力部队随即参加战略进攻,南渡黄河,转战伏牛山,第25旅留在豫西,开辟豫西根据地。
  1948年5月,晋冀鲁豫野战军第9纵队改称中原野战军第9纵队。10月,参加郑州战役,在兄弟部队协同下,全歼北逃之敌1。1万余人。11月,参加淮海战役,在参与攻克宿县,任桥阻击作战和围歼黄维兵团中,歼敌8500余人。1949年2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部队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决定,第9纵队于河南周口地区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军,属第2 野战军第4兵团建制。军长秦基伟、政治委员谷景生、政治部主任余洪远,供给部部长胡孝武。由原第25旅归建改称的第43师,张显扬任师长,薛涛任师政治委员;第26旅改称第44师。向守志任师长兼师政治委员;第27旅改称第45师,崔建功任师长(师政治委员暂缺, 1950年12月聂济峰任师政治委员)。第15军组建后,作为渡江战役兵团先遣军,于3月初从河南周口地区出发,在向长江北岸挺进中,连克湖北英山、罗田及安徽太湖、望江诸城,控制了以华阳镇为中心的江北滩头阵地,胜利地完成了掩护兵团主力于黄梅、宿松一线地区展开的任务。4月21 日,为兵团左纵队于主要突击方向一举突破敌长江防线,占领香山、黄山主峰。随即疾进浙赣线,直指武夷山北麓。昼夜追击南逃之敌750公里,解放横峰、上饶、葛源、广丰、建阳、水吉、建瓯、丰乐、南平等地。尔后,挥师南下,进军中南。9至10月,参加广东战役,11月,参加广西战役,俘敌第48军军长张文鸿、第126军副军长王伟仓以下近万人。1950年初,长途行军1300余公里,胜利完成进军云南的任务。同年4月,云南军区成立,由第4乒团部兼,第15军隶属云南军区建制,第43师与桂滇黔边区纵队第6支队合编组成昭通警备区,留驻当地展开剿匪斗争。第44、第45师开赴川、滇、黔、康边境地区参加剿匪作战。与友军密切协同,基本肃清了纵横各约500公里,包括4个省,7个军分区广大地区内的股匪。共帮助建立600多个区、乡政府。其间,第44师又奉命于3月参加西昌战役,5月归建。在全国解放战争中,第15军转战豫、皖、鄂,闽、赣、粤、桂、云、贵、川、康等11个省,涌现出刘子林等著名战斗英雄。纵队由成立时的1万余人发展壮大到5万余人。
  1950年12月,第43师奉命留驻云南建设昭通军分区,第10军第29师编入第15军序列。翌年3月,第15军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军长秦基伟、政治委员谷景生、副军长周发田、参谋长张蕴钰、政治部主任车敏瞧。所属第29师,第44师,第45师,先后参加了第五次战役和平(康)、金(化)、淮(阳)地区防御作战,以及著名的上甘岭战役,涌现出一批英雄模范单位,其中记特等功4个、一等功34个、二等功63个。有1。3万多名指战员荣立战功。其中有特等功臣、特级英雄黄继光,特等功臣、一级英雄孙占元、邱少云等。在上甘岭战役中,第15军在友邻部队的配合下,依托以坑道为骨干的防御阵地,在约3。7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区内,与敌反复争夺43天,抗住了敌人日均20万发炮弹的狂轰滥炸,打退敌排以上兵力的进攻900余次,进行较大规模的反击29次,使美帝国主义及南朝鲜军鼓吹的所谓“一年来最大的攻势”彻底失败,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3年1月,第15军奉命于元山地区担任海岸防御任务。 1954年5月奉命回国。 
 
十六、第16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16军,是在南昌起义、平江起义、湘南暴动和闽西暴动等武装起义部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分别编入中央红军第1军团第2师第5团、第3军团第4师第12团。
  1937年8月,红5团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第343旅第685团第2营,红12团改编为第686团第3营。随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1938年9月,第685团第2营,编为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第5团,进入冀鲁边区,创建和保卫鲁西根据地。 1941年2月,第五团归鲁西军区第3旅建制,改番号为第7团;第686团第3营于1939年1月,改编为八路军东进支队第1团,挺进鲁西,随即挺进微山湖以西,随后改番号为第10团。1941年7月7日,鲁西军区与冀鲁豫军区合并,统称冀鲁豫军区。 1942年12月,湖西区划归冀鲁豫军区,司令员杨得志、政治委员苏振华,第7、第10团、以及由八路军第129师第386旅第771团第5连发展起来的第20团,均归冀鲁豫军区建制。
  1944年春,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冀鲁豫军区及时扩编,积极参加扩大解放区和局部反攻作战。到1945年夏,冀鲁豫军区先后共扩编9个团,参加抗日大反攻作战,从日伪军手中夺取东平、阳谷、金乡等10余座县城。
  1945年9月22 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和晋冀鲁豫军区的命令,冀鲁豫军区机关和一部主力,在河北省清丰县(今属河南省)柳格集地区,组成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纵队,司令员杨得志,政治委员苏振华,下属第1、第2、第3旅。纵队组建后,于10月20日至11月2日,参加平汉战役。随后进军热河,归冀热辽边区建制。1946年3月18日,纵队所属部队缩编为6个团。接着,参加了热东战役、绥东战役和张怀战役。 10月1日再次整编。撤销第3旅番号,将第3旅的两个团,分别编入第1、第2 旅。 12月回师冀鲁豫,仍归晋冀鲁豫军区建制。 1947年3月,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第7纵队合编为第1纵队,以原1纵队机关为基础,组成新的纵队机关。司令员杨勇、政治委员苏振华,辖第1、第2、第19、第20旅。1947年夏,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奉命在鲁西南地区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于7月2日至8月强攻郓城,全歼守敌1个师部和两个旅,共1。3万余人。此战,纵队及第1旅各记大功一次,刘、邓首长给第1纵队的嘉奖令指出:“……收复邱城,创造了一个纵队单独攻坚和歼敌两个旅的先例,夺取了大反攻中第一个光荣的胜利”。7月12日至15 日,在六集地区又歼敌两个师部、3个半旅,共1。3万余人。半月内连打两仗共歼敌3个师部、5个半旅,共2。6万余人,加速了鲁西南战役全胜的进程。继而跃进大别山,参加高山铺战役。 12月出大别山,参加配合宛西战役、睢杞战役,后转兵北进,解放郑州。1948年冬,参加淮海战役,歼敌1。6万余人,俘敌第12兵团中将副司令宫吴绍周以下将官9名。
  1949年2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第1纵队及豫皖苏军区部队一部合编组成第16军,隶属第二野战军第5兵团。尹先炳任军长,王辉球任政治委员,戴润生、吴实任副政治委员,杨俊生任参谋长,吴实兼任政治部主任,尹痴生任后勤部部长。原第1旅改编为第46师。齐丁根任师长,范阳春任师政治委员;第之旅改称第47师,李觉任师长,郭强任师政治委员;由原豫皖苏军区部队组成第48师,郑统一任师长,李一非任师政治委员。原纵队所属第19、第20旅调出。第16军组建后,4月21日至23日,参加渡江战役,在第5兵团主要突击方向上突破长江天堑,至5月6日,攻占衢州、江山,截断浙赣线。8月中旬,受领进军大西南任务。11月初,突破敌黔东防线, 14日解放贵阳;28日至12月27 日,参加成都战役,在沙坪(令峨边)俘敌川湘鄂绥靖公署中将主任宋希濂。先后夺占东山、峨眉、夹江、洪雅等县城,彻底截断了胡宗南集团逃往西康、云南的退路。后在成都西南地区协同友邻全歼了胡宗南集团。 1950年1月,除第48师调归川南军区留守泸州,其余部队回师贵州,参加剿匪和新区政权建设。军部兼遵义军分区,第46师兼铜仁军分区,第47师兼毕节军分区。
  1951年2月第16军离黔北上,准备人朝作战。7月7日,抽调90个建制排共3646人,组成两个团,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9月,第62军186师归第16军建制。第47师人朝作战,于1952年3月归建。11月,第186师改为国土防空部队。同时,第11军第32师调归第16军建制。1953年1月,第16军人朝作战,至1958年4月撤军回国。 
 
十七、第17 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军的前身是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该纵队是由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发展而来的。
  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最早由两部分部队组成。一部分是1940年3月冀鲁豫军区第3军分区青年营扩编的独立团。另一部分是1944年冬,冀鲁豫军区特务连、冀南军区特务连、冀鲁豫第1分区特务连、第5分区两个连合编组成的平原党校特务团, 1945年6月,平原党校特务团又改编为冀鲁豫军区第29团。在1945年秋到1946年春,冀鲁豫军区又先后将东平基干队、阳谷基干队、聊城基干队、单县基干队等地方抗日武装改编组建成第1分区第2、第6团;第二分区第4团、独立团;第3分区第1、第4团;第4分区第4团、独立团;第6分区第3团等8个团,在当地坚持开展武装斗争。
  1946年1月,冀鲁豫军区所属部队进行整编,由冀鲁豫军区第29团、第2 分区独立团、第1分区第2、第6团会编组成冀鲁豫军区独立第1旅。
  1947年6月,第3、第5、第7军分区部队各一部和第4、第6、第8军分区各一部组建为独立第2、第3旅连同原有的冀鲁豫军区独立第1旅,调归晋冀鲁豫野战军指挥。7月初参加鲁西南战役。其它几个团分别编人独立第2 、第3旅。
  1947年8月,为壮大野战部队,适应解放战争大反攻形势的需要,冀鲁豫军区奉命以独立第1、第2、第3旅在河南省哪城地区改编组建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纵队司令员王秉漳、政治委员张霖芝、参谋长刘星、政治部主任裴志耕。独立第1旅改编为第31旅、独立第2 旅改编为第32旅、独立第3旅改编为第33旅,同时,为了继续坚持当地武装斗争,同年8月,中原冀鲁豫军区回民大队、第2分区基干第5团、第6分区河防团组成新的冀鲁豫军区独立第1旅。1948年3月,又由第3分区第9团、第5分区第14团、第6分区第11团组成新的冀鲁豫军区独立第3旅。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组建后,为掩护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配合陈(毅)粟(裕)野战军在鲁西南地区坚持斗争,1947年1月至12月,先后参加陇海、平汉战役。1948年1月,第11纵队在城武地区进行土地改革教育和“三查三整”新式整军运动。2月中旬,第11纵队和第10纵队共同挺进豫皖苏地区。4月下旬进至太康地区进行军事整训。 1948年5月,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改称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5月底至7月初,参加了在豫东睢县、杞县地区发起的围歼国民党军区寿年兵团战役。第11纵队在兄弟部队配合下,主攻涧岗集、陈小楼两地,全歼国民党军新21旅。随后,第11纵队又在睢县东北方向逻岗、董店地区阻击国民党军援兵黄百韬兵团,激战两昼夜,保证了华东野战军主力全歼国民党军第75帅。同年11月初,第11纵队参加淮海战役。 11月中旬,与兄弟部队一起在徐州东南陈桥地区,全歼国民党军第107军第261师。11月下旬到12月中旬,第11纵队在围歼国民党军第12兵团战役中,首先攻占敌人核心阵地——双堆集的外围阵地张围子、杨四麻子、杨老五、杨子全等一线,对于保证其它部队围歼双堆集之敌起了重要作用。
  1949年1月下旬,第11纵队奉命开赴河南项城地区整训,准备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