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历史密码 >

第25部分

历史密码-第25部分

小说: 历史密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隼从幕幔谟攵⊥鸾哟サ墓讨校持纬沟妆凰钠屎筒牌愕埂:罄凑饧虑楸恍⒆⒕酰⒆蠛ε滤持位嵋虼硕姆险瘢吐髯潘持伟讯⊥鹦砼涓迩淄醪┕S谑牵酉吕幢愠鱿至硕岬苤薜囊荒弧>驼庋淮吮涑闪嘶使笤豪锏亩蹂>菟担罄葱⒆侍蠡故桥滤持位嵋虼说⑽罅斯掖笫隆>拖敕缴璺ò讯⊥鸶偷搅宋魃降挠袢隆:罄此持斡智Х桨偌频恼业接袢拢攵⊥鹣嗷帷P⒆笪苏恫莩团扇朔呕鹕盏粲袢拢⑺刀⊥鹨驯簧账馈K持翁笸床挥约撼黾业绷撕蜕小
  当然,这只是后人的一种传说,事实上据专家考证,董小宛根本不可能是董鄂妃。其实董小宛是江南“四大公子”中的冒辟疆的小妾。明朝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冒辟疆到南京参加科举考试。经方以智、侯方域的介绍认识了“才色为一时之冠”的董小宛。冒辟疆对她一见钟情,以三千两银子替董小宛赎了身。后来董小宛就嫁给冒辟疆做了一名小妾。明亡之后,清军南下,董小宛也随着冒家四处逃亡、颠沛流离。最终于顺治八年正月初二,死于水绘园影梅庵家中,年仅28岁。据董小宛的丈夫冒辟疆所作的《影梅庵忆语》记载,冒辟疆与董小宛认识是在崇德四年(1639年)那时董小宛就已经16岁了。而同时期的顺治帝却只有两岁。但《清史稿》后妃传的记载中的却说:“孝献皇后栋鄂氏,内大臣鄂硕女,年十八入侍。上眷之特厚,宠冠后宫。” 也就是说顺治娶董鄂妃时是19岁,董鄂妃18岁。与前面的董小宛的年龄根本不相符合。同时,在《影梅庵忆语》一书中对冒辟疆对董小宛的一生作了完整的记载。说董小宛与他在崇德六年(1641年),相识。?崇德八年(1643年),纳他为妾。顺治八年(1651年),董小宛病死,年仅二十八岁。据说现在还有当时文人墨客为董小宛写的悼念诗词。从另一个角度讲董小宛是一民间女子,又是一位妓女是江南四大名妓。要皇帝娶一个妓女,这是不现实的。因此董小宛即董鄂氏之说是不成立的。
  历史上倒是确实有董鄂妃这个人,只不过不是董小宛。历史上的董鄂妃出身于满洲世族之家,是内大臣鄂硕之女。她十八岁的时候,以德选入掖廷,备受皇帝宠爱。顺治十四年,董鄂妃诞下皇四子。次年正月此子不幸夭折,董鄂氏伤心欲绝,染病不起,于顺治十七年八月病逝,年仅22岁。顺治痛不欲生下令“辍朝五日,传谕,亲王以下,满汉四品官员以上,公主、王妃以下命妇等人,全部聚集到景运门哭丧,移送梓宫的时候,这些人又必须随同护送。顺治自己也亲自穿了十二天的丧服,朝廷官员和命妇们要为此穿丧服二十七天。百日祭奠之时,又是诸王以下、文武官员以上、公主王妃以下、各官命妇以上,全部齐集举哀。”顺治还破例追封董鄂氏为皇后,并加谥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敬皇后”。亲自撰写“董鄂妃行状”的祭文,命大学士金之俊题写《孝献皇后传》。可见董鄂妃其实就是顺治皇帝的一个宠妃。并非是董小宛,而且也不是被孝庄设计害死的。事实上,董鄂妃是因为自己的孩子夭折,悲伤过度而成疾病而死。历史上的董鄂妃与董小宛因该不是一个人,两人只不过由于各种历史的巧合才被后人演绎成一个人罢了,
  
  雍正继位疑案
  
  雍正皇帝,名爱新觉罗﹒胤禛。是康熙皇帝的第四子。康熙皇帝一生共有35个皇子,这些皇子长大成人后,在储位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康熙在1675年的时候,曾立皇后赫舍里氏所生的皇二子允礽为皇太子。由于皇后在生育允礽的时候难产而死。康熙对这个儿子格外钟爱,立他为皇太子,对他进行不同于其他皇子的培养。但是,正是这种不同的待遇,助长了皇太子骄横任性的特殊性格。皇太子长大之后,对于康熙迟迟不死感到着急,同时也怕康熙皇帝哪天变了主意,会立别的兄弟做皇帝。于是便同索额图等人结成太子党,暗自培养势力,企图谋害康熙,夺取皇位。后来被康熙皇帝觉察,康熙一怒之下于四十七年(1708年),以皇太子“允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惟肆恶虐众;暴戾淫乱……纠聚党羽;窥测朕躬起居行为……天下断不可以付此人。”为由将其废黜。康熙废掉皇太子之后,储位空虚,这样诸位皇子之间争夺皇位的冲突骤然激化。后来,康熙曾一度恢复允礽的太子之位,但是允礽不思悔改,再次密谋篡位,又被康熙废黜。从此,康熙到死也没有再提立储之事。
  在储位的争夺中,先后诸皇子中先后形成了涌现出了皇八子允禩、皇四子胤禛和皇十四子允禎等三个热门人选。皇八子允禩有才有德,很受康熙皇帝的器重,被康熙任命为内务府总管事,同时在他的周围还团结了皇九子允禟、皇十子允额、大臣阿灵阿等人。皇四子胤禛比较聪明,所以他采取了不露声色,暗中发展势力,讨取康熙皇帝欢心的政策。在康熙面前,雍正丝毫不露自己觊觎皇位的野心,对诸皇子之间的争斗也不露声色,巧妙地将自己隐蔽在皇子储位之争的暗处。与此同时,他又极力的在康熙皇帝的面前表现自己的孝道。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受不了皇太子阴谋篡位的打击,在废掉皇太子之后,自己也病倒了。此时,其他的皇子们都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党争。而胤禛则不这么做,他处处避开皇子间直接的争夺。除了精心的侍候病倒的康熙皇帝外,不管别的事情。同时,对于被废掉皇太子允礽,胤禛也尽量的表现出同情的神色。极力地替允礽求情。从而,给康熙留下了一个极好的印象。康熙病愈之后还亲自下诏褒扬胤禛说:“前拘禁胤礽时,并无一人为之陈奏,惟四阿哥性量过人,深知大义,屡在朕前为胤礽保奏,似此居心行事,洵是伟人。”胤禛一方面设法博取康熙的欢欣,另一方面又在暗中暗自的发展自己的势力,经过几年的努力,他逐步的获得了十三阿哥允祥、十七阿哥允礼,以及康熙面前的两大红人步军统领隆科多和西北大将年羹尧的支持。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三月,西北地区发生叛变,对付西藏的叛乱,稳定青海的局势,康熙派皇十四子允禎命为抚远大将军,赴西宁办理前线军务。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年老体衰的康熙皇帝感觉身体欠安,谕令皇四子胤禛到天坛代行冬至的祭天大礼。此后不久,就在十一月十三日的晚上戌刻(晚7时至9时),这位清代历史上最为伟大的康熙皇帝在京郊的畅春园走完了他那辉煌壮丽的一生。据说康熙驾崩之前曾经将皇三子诚亲王允祉、皇七子允祐、皇八子允禩、皇九子允禟、皇十二子贝子允祹、皇十三子允祥、理藩院尚书隆科多等八人招致御前安排后事,并命隆科多草诏位于皇四子胤禛。康熙驾崩后7天后,隆科多公布了康熙的遗诏,宣谕:“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几天后,胤禛在太和殿继位等级,改年号为雍正元年。但是,由于康熙生前并没有谈过储君的选立之事,这纸遗诏又来的如此突然而且充满疑点。于是,人们开始对雍正继位的事情议论纷纷,就连雍正自己也不得不曾亲自写作《大义觉迷录》来为此事辩白。这件事情从雍正时代一直争论到现在,依然是一个谁也说不清楚得谜。
  关于雍正继位的说法大致有以下这几种。一是“雍正改诏说”,说康熙本来是把皇位传给十四子允祯的,可雍正却暗地里把诏书中的“十”字改成“于”字,这样诏书就成了“传位于四子”。雍正继位后,为了封人之口,就强迫允祯该名为允禵,并找借口将他囚禁在康熙陵。后来,太后想见允禵,雍正不准,太后一气之下撞柱而死。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康熙临终前召“八人同受面谕”值得怀疑。据史料记载,康熙是在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晚八九点钟驾崩的,召胤禛进畅春园是在这天的凌晨一两点钟,也就是说在胤禛到达畅春园之前,康熙已经将八人急召入宫,宣布了遗诏的内容。而后来雍正自己说有八人同时受诏书这么一回是他继位后的七年。如果此事是真的话,一直受人怀疑的雍正也不会等到七年之后,同受面谕的八人大都变化了时候才拿出这一证据。所以这一证据极有可能是雍正为了掩盖自己改诏篡位的事实而伪造出来的。
  但是,对于改诏一说,也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些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说法,首先是皇十四子的问题。康熙选立储君问题上确实是在犹豫。开始确实有考察皇十四子允祯的意向。但是,允祯倒在西宁并不合建立衙府、收受贿赂,引起康熙的不满。所以,康熙又在自己体弱多病之时又让允祯回到前线,而让皇四子代为祭天。说明康熙此时已无传位皇十四子的意思。而对皇四子似乎更加器重。另外,雍正改“十”为“于”说也站不住脚。因为,根据清朝的用语规范,传位诏书均写为“传位皇某子”。如果将其中的“十”字改成“于”,就成了“传位皇于四子”,就读不通了。而且清代的诏书中“于”与“於”字是不能互用的,诏书中用的都是“於”字,没办法改。此外,清代诏书都是满、汉两种文字写得。满文是竖写的,很难更改。至于,雍正让十四弟把“禎”改为“禵”字,是为了表示避讳,没有什么值得奇怪得。雍正囚禁允禵,只是表示雍正对允禵手中的军权不放心,不能以此说雍正就是篡位。
  在一种说法就是“隆科多改诏说”,说康熙病重时曾下诏,召远在西宁的允禵紧急回京,传位给他。隆科多把诏书给扣住未发。等到康熙驾崩之后,隆科多又“正大光明”匾后取出密藏在那里的诏书,把“传位十四子”改成“传位于四子”,雍正才得以继位。对于此种说法,有人曾提出异议,他们认为,隆科多虽然是步军统领兼理藩院尚书,但是,朝中仍有马齐、张廷玉等人比他地位高,资格老。受遗命这么重要的事情,隆科多想要一手操纵也是不可能得。
  此外,还有人提出“年羹尧改诏说”,说川陕总督你年羹尧曾与雍正的母亲私通,雍正是年羹尧的私生子,所以年羹尧改诏书,帮助雍正当上了皇帝。这一说更为荒谬,因为,年羹尧的年龄比雍正还小,怎么会是他的父亲呢?而
  在一个说法就是“雍正投毒篡位说”。说雍正在康熙病重时,进了一碗参汤,康熙喝了就驾崩了。还说,雍正之所以不敢藏在康熙陵前,就是因为心中有鬼,不敢见康熙。这种说法也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康熙晚年是不吃人参的,雍正即使要谋害康熙,绝对也不会傻到用康熙不喜欢喝的参汤来下毒。而且清代也没有“子随父葬”的习俗,像顺治同皇太极,后来的乾隆与雍正都是不在一块的。
  因此,大部分的学者还是认为,雍正是合法继位的。康熙比较欣赏雍正那种雷厉风行而又粗中有细的性格,认为他能够在自己百年之后,扭转自己晚年政治上的颓风。康熙晚年让雍正代为祭天,就说明康熙早就有选立雍正为自己的继承人的考虑,因为在封建社会,祭天是天子独有的特权。此外康熙选中胤禎,还因为他喜欢胤禎的儿子弘历,康熙生前曾将弘历接到宫中亲自指导,康熙到围场打猎或批阅奏章,都要弘历在一旁侍奉。康熙让雍正继位,也许真的有隔辈的考虑,他要为大清立下两代英主。这个在陵乾隆陵前的《裕陵神功圣德碑》,中也可以找到佐证,这些都说明无论传位的诏书是真是假,康熙确实是要立雍正为继承人的。至于各种继位的传言也许是那些不甘失败的皇子和不满雍正严厉的政风的官吏们故意制造来诋毁他的。总之,对于雍正继位的疑案的各种说法,都还只是时人和史家们的一种一家之言。
  
  历史上是否有香妃其人
  
  清末以来我国的稗官野史和民间传说中一直流传着一个关于香妃的传奇故事。这个故事广为流传,以至于连外国的一些词典中都出现了有关香妃的词条。
  民间关于香妃传说的版本很多,总起来大致有两种。在蔡东藩的《清史演义》、《清朝野史大观》以及金庸的小说《书剑恩仇录》等书中所描绘的香妃与民间传说中香妃的故事差不多。在民间传说中,香妃是个传奇的人物,1745年,香妃出生于新疆喀什的一个维吾尔族家庭,后来被小和卓木纳为妃子,因为身上有一种奇香,所以被人们称为香妃。后来,新疆的大小和卓木叛乱,乾隆皇帝派大将军兆惠前去平叛。在1759年的一次战役中,大小和卓木被清军打败。在后宫的香妃也被兆惠俘虏,后来,被带回京城。兆惠为了讨好乾隆皇帝,就把身有异香的香妃献入宫中。乾隆见香妃“玉容未近,芳气袭来,既不是花香,又不是粉香,别有一种奇芳异馥,沁人心脾。临近御台,更是柳眉微蹙,杏脸含晕,益发动人怜爱。”但是宫中的太监叫她向乾隆皇帝行礼,她却丝毫不睬,只是泪眼莹莹。”这时身边的近臣向乾隆耳语说也许香妃刚刚从叛乱的部落俘来,心里还有一丝悲痛,而且她自新疆而来,也不熟悉宫中的规矩,皇上可以先将她的饮食起居按回疆的风俗来安排,再派几个回部的仆人伺候,时间久了就好了。乾隆听了这位近臣的建议,就让人在西宫给香妃修筑宝月楼居住。并对她恩宠有加。但是,香妃却因为思念故乡,整天抱着新疆带去的沙枣花,暗自垂泪。后来,乾隆皇帝带着香妃到江南游玩散心,到了杭州的时候,乾隆企图强行临幸香妃,香妃一急之下,竟取出一柄倒光闪闪匕首来,想刺杀乾隆,乾隆给吓了一跳。从此再也不敢强迫香妃,可是后来这件事情传到了慈宁宫皇太后的耳中,皇太后恐怕乾隆被害,就趁着乾隆外出游玩的机会,将香妃召入宫中,逼她自尽了。香妃临终的时候留下遗言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尸体运回新疆,我要长眠在家族的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