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宋氏家族全传 >

第7部分

宋氏家族全传-第7部分

小说: 宋氏家族全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耀如说:“中国之落后,以铁路为最甚。如以现在美国的铁路里程计,我中国这样广大国土,应有300万里铁路才行。” 孙中山沉吟片刻:“以当今之国势,300万里铁路岂非痴人说梦?我看近期如能建20万里,则列强即不敢窥伺我中华!” 宋耀如想了一会儿,“好,建20万里铁路亦是盖世之功!”二人越说越兴奋,他们为自己的宏伟计划所鼓舞,竟然就又动起手来。他们在宋耀如的客厅里先作了一幅巨大的中国地图,标上各省省会及一些大城市的名字,待等孙中山刚刚在各城市之间标上铁路路线时,东方已经破晓。
  两个人通宵未睡,竟毫无倦意。早饭以后,造路正式开始。小蔼龄也兴致勃勃参加了这场筑路大业。她在一旁递这递那,忙得两手黑乎乎,小脸蛋红扑扑。一天的折腾,他们居然造出了能够运动的小火车。黄昏,小火车在孙中山铺成的铁道线上开动了。小蔼龄在一旁拍着小手欢呼:“哦火车开到成都啦,火车开到拉萨啦火车来啦,快上车啦!”
  宋蔼龄的欢呼使来耀如和孙中山心头涌起了强劲的热流。近20年以后,孙中山真的放弃了总统宝座,心甘情愿地当起了铁路督办;宋耀如也因此干起了铁路督办司库,费尽心机地去筹措20万里铁路所需的60亿元经费;留美回国的宋蔼龄则成了铁路督办的得力秘书,三个人共同把那一天心血来潮的计划去认真地付诸实施。
  5.“长大了要像孙文叔叔一样”
  1894年,无论是对于中国还是对于宋氏家族来说,这一年都尤为重要。
  1894年3月的一天,宋耀如与孙中山相识且一见如故。但就在两人相识几个月之后,公元1894年7月25日,中日“甲午战争” 爆发。旋即战争的惨败震惊了中国人,从而推动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开始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历程。
  1894年11月16日,宋耀如夫妇终于喜得贵子。当时,他们意味深长为第一个儿子取名“宋子文”。
  表面上,当时那三个事件似乎孤立无缘。而实际中,这三件事情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整体象征,即象征着中国近代历史的一大转折:由改良转向革命,并且这一革命的领袖孙中山开始被人民和历史所承认。
  实际上,当年孙中山上书被李鸿章所拒绝,已经使孙中山和宋耀如等一批资产阶级革命者感觉到“改良” 之路的难通。然而,紧随其后的中日“甲午战争” 和慈禧太后60大寿庆典的纸醉金迷,终于促使孙中山、宋耀如等人痛下革命的决心。当时在天津,当孙中山还未从上书失败的痛惜中解脱出来,中日“甲午海战” 的告急奏报便每日像雪片般朝李鸿章的总理衙门飞来,庞大的北洋水师竟至于一败涂地,使孙中山更加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穷途末路。而当孙中山与陆皓东怀着悲愤由天津转上北京,却发现战争的失败好像与北京无关似的。当时满北京城只关心着一件事,即慈禧太后的60大寿。整个京城被装点成了彩灯的世界。缤纷灯城中的轻歌曼舞,宝马雕车内来来往往的各地进贡祝寿的官员……这一切在中日“甲午海战”惨败的衬托下,进一步显示出清政府的腐败已达到无以复加不可救药的地步。愤怒驱使已痛下革命决心的孙中山,在北京就迫不及待地用英文写信给宋耀如,疾呼:“这个王朝已腐败到生蛆的地步了,当初希望它或可奋起,如今看来,已不能用改良的方法使其进步,惟有革命才是出路。”
  旋即孙中山一回到上海,立即雄心勃勃地向宋耀如讲述他的颇具冒险精神的革命设想:用外国人的客轮把造反者载送到上海、广州、汉口等地;利用清政府对洋人的敬畏态度使造反者登岸;然后,立即冲向衙门,树起革命旗帜。
  推翻清廷虽为革命者惊心动魄的目标,但宋耀如却认为这样贸然起事难以成功。列强将会持何态度?这是举足轻重的大事。尽管如此,宋耀如还是佩服孙中山的勇气和决心。他取出珍藏的一把宝剑,意味深长地对孙中山说:“这把剑具有历史意义,这是当年一位太平军的将领战死前留下的。我原想把这件宝物传给儿女,现在把它送给你。希望上帝保佑你推翻清廷,大展宏图!”
  孙中山说:“等我推翻了清廷再接受你的宝剑吧。当前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有一个周密的计划。” 随后,他就和宋耀如、陆皓东商议起来。
  他们认为要推翻清朝,光复河山,首要的是发动民众,组织民众,建立革命团体,为革命大造舆论。孙中山提议,这个革命团体的名字就叫“兴中会” 吧!所谓“兴中”,就是振兴中华之意。
  接着宋耀如兴奋地宣布:最近他在进口机器的业务中又赚了一大笔钱,这是上帝的恩赐。他决定将这笔钱拿出来,作为捐献给“兴中会” 的第一笔经费。随后,他又意味深长地说:“让我们坚信正义就是力量,让我们怀着这个信念勇敢地担负起义不容辞的责任并坚持到底广
  要正式成立组织,必须要有一个章程。为此,孙中山将自己关在宋耀如的书房里,整整3天3夜,他拟出了《兴中会章程》的初稿。《章程》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指出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所造成的民族危机:“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瞬,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于将倾。”
  当时《兴中会章程》还强烈谴责清朝统治者昏庸无能,“上则因循苟且,粉饰虚张,下则蒙昧无知,鲜能远虑”,造成“辱国丧师”,“茶毒苍生,一蹶不兴,如斯之极”。《章程》还进一步说明:“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联络中外华人,创兴是会,以申民志而扶国宗。” 此外,《章程》还就经费、组织机构、议事制度以及吸收会员等问题做出一些规定。
  除订立《章程》外,还要求人会人举行秘密宣誓,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这个誓词所提出的革命主张,第一次向中国人民提出推翻腐败的清朝帝制政府、建立欧美式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理想。《兴中会章程》成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第一个纲领。它体现了孙中山早期的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思想。孙中山在《兴中会章程》中所说的“强邻”,就是指侵略中国的帝国主义,他的革命目的是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孙中山草拟的《兴中会章程》得到了宋耀如和陆皓东的完全赞同。他们三人首先举行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宣誓。宣誓后,宋耀如严肃地说:“逸仙弟,我以基督教牧师的身份向你们保证:只要你们决心化专制为自由,变君权为民权,实行民有、民享、民治,我就永远和你们在一起。但我是个牧师,不能像你们一样叱咤风云地冲在前面,只能幕后辅助你们。我想,开展革命活动需要花大量钱财,就让我来为你们筹措经费吧。另外,我还可以暗中为你们做联络工作。”
  自此以后,宋耀如和孙中山的命运就紧紧连在一起了。宋耀如开设的华美印书馆这时成了孙中山在上海联络革命党人的据点。经宋耀如介绍,孙中山不仅结识了上海会党的首领,还在这里认识了一些有志于推翻清政府的革命青年。他们大都是出过洋、受过西方教育的有志之士,有几个还是宋耀如主持的耶稣教徒会的成员。孙中山以满腔的革命热情向他们讲解了《兴中会章程》和当时的国内外形势。
  1894年10月,孙中山怀着革命的远大抱负,从上海乘轮船经日本、再度到自己少年时读书的地方檀香山,联络华侨,宣传革命思想,发展革命组织。在他的行李中,有宋耀如辗转托人为他办理的出国护照,有宋耀如慷慨捐助的一笔数额可观的经费,还有华美印书馆印制的《兴中会章程》等宣传品。
  孙中山一抵达夏威夷首府,就立即开展工作。当时檀香山有华侨约2万人,他们多靠种田开荒、辟蔗园和经营商业为生。其中少数人靠辛勤劳动所得,慢慢发展成为资本家。孙中山在华侨中宣传反清主张,获得了经营商业的宋居仁、夏百子等人的积极响应。但是,多数侨胞安于现状,把孙中山的反清宣传视为“作乱谋反言论”,害怕招致“破家灭族” 之祸,避而远之。孙中山把这种情况描述为“风气未开,人心铜塞”。但是这种遭遇,并没有使孙中山气馁、颓丧。经努力,在不到两个月内,他先后发展“兴中会” 会员129人。11月24日,在檀香山召开成立大会,通过了孙中山起草的《兴中会章程》,选举了兴中会的领导人。
  这是孙中山在海外建立的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
  宋耀如从孙中山的来信中获知这一消息后,立即跑到银行给孙中山汇去大洋3000元。当时他真是高兴极了,回到家里,抱起刚刚出生不久的第一个男孩,旋灵机一动:“孩子,你将来长大了要像孙文叔叔一样。对!爸爸就给你取名叫宋子文吧。”
  后来,命运的天秤又一次倾向了宋耀如,并且果然,宋子文不负父亲厚望。作为当时宋家受过来耀如特别熏陶的第一个男孩,宋子文可以说和他的大姐宋蔼龄非常相似坚韧不拔,富有进取精神。由于当时上海没有马克谛耶女子学校那样的卫理公会男生学校,孩提时代的宋子文只好先在家里跟家庭教师念书,并在几年后直接进入了圣约翰大学。圣约翰大学是美国教会在上海办的一所学校,当年设有少年班。宋子文坚持每天从虹口家中步行去学校。他学习非常认真,看书的时候总是眉头紧锁。在学校里,宋子文最喜欢参加的活动便是演讲会。要知道,宋子文本来天生有些口吃,可他偏偏来向他的生理缺陷挑战。很快学校里的师生们便发现,宋子文的讲演不仅逐渐自然流畅起来,而且能用英、中两种语言讲演。宋子文的这种克服困难的毅力,令当年圣约翰学校的老师们大为赞叹。
  此后,在度过了圣约翰大学预备班和大学班的学习生涯后,宋子文也步其三姐妹的后尘,于1912年启程赴美留学,并进了当年亦是美国最著名的学府哈佛大学。
  1907年3月18日,孙中山被日本政府驱逐出境。他当即秘密来到上海。那天,宋耀如把化了装的孙中山先生接到家中,并为其举行了小型的家庭欢迎会。晚上,孙中山惊奇地发现,当时宋耀如的三个孩子宋庆龄、宋子文和宋美龄(当时大女儿宋蔼龄已赴美留学),竟然能非常熟练地背诵自己在《民报》上写的发刊词等文章,一时不禁感慨万分。接着,孙中山给他们讲了当时的革命形势,并鼓励几个孩子一定要好好学习,学成本领长大报效祖国。听了孙中山这一番语重心长的话语后,当时几个孩子深受鼓舞,且仿佛一下长大了许多似的。尤其是年仅13岁的宋子文,居然很有男子汉气概地表示,他发誓要推翻腐朽透顶的清朝政府,并努力为建立未来的共和国而奋斗。看着宋子文那壮志凌云的少年意气,孙中山和宋耀如都欣慰地笑了起来。
  就这样,孙中山先生不屈不挠的革命斗志,深深地激励了宋耀如的几个孩子。此后不久,宋子文和宋庆龄、宋美龄姐妹俩,便追随他们的大姐宋蔼龄之后,奔赴美国求取救国的知识和本领。
  当时,宋庆龄年仅15岁,宋美龄则只有10岁。
  第二章 宋氏姊妹的留美生涯
  1.旧金山海关遭遇
  1904年5月,初夏的上海正是斜风细雨、柳绿花红的最佳季节。一艘装满了中国宋代钧瓷、唐三彩陶马、汉朝瓦当以及敦煌壁画、龙门石佛和各种珍宝玉器的美国轮船“高丽号”,在上海港高鸣着亢奋的汽笛,卷扬机把沉重的铁锚从水底一寸寸收起。此刻,参加八国联军攻打北京趁火打劫发了财的军官、来中国“考察” 顺手牵羊的“学者”、还有专门来廉价骗购中国古董的商人,心满意足地手拿盛满威士忌的银杯,向上海海关钟楼送去此行最后的一瞥。他们要永远记住这个与他们的财宝紧紧相连的国度,以便回国后向人炫耀他们宝贝的来源和价值,也准备适当的时候旧地重游。
  在这艘船的甲板上,还有一位身着洋装的中国小姑娘,此刻她正倚靠着栏杆,目不转睛地望着“维多利亚” 号小船。那艘船上载着她的父亲宋耀如,正沿着黄浦江向上海码头航行。一切的嘱咐她已记在心里,一切送别的仪式已经举行,眼下她心里空空荡荡,就那么一动不动地站着。直到小船隐没在江水泛起的一片白光之中,什么也看不清的时候,她才突然咬住肩膀上的衣服,忘情地哭了起来。
  轮船平稳地滑向了碧波万顷的东海,看着一群群洁白的海鸥在轮船上方振翅飞翔,姑娘慢慢地停止了哭泣。她在心里安慰自己,这没有什么好哭的,这是自己情愿做的事情。她已经踏上了父亲为她安排的道路,要到美国去接受教育了。
  当时船上这位身材苗条的姑娘便是宋蔼龄。她已在马克谛耶学校度过了将近10年的学习生活。如今她15岁了,国内没有适合她进一步学习的学校,她要到大洋彼岸去,那里佐治亚州梅肯城里,有世界上第一所为妇女专设的学校威斯里安女子学院,她要在那里获得知识,结交朋友,为她一生的事业奠定基础。
  现有的资料表明,宋蔼龄是第一位正式到美国留学的中国女子。为她这次异国求学之行,在宋家和他们的邻居朋友之间,发生过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许多人听到宋蔼龄要到美国读书的消息,都翻出了白眼。他们说,若是男孩子出国留学尚无不可,一个女孩子出国学什么?学了又干些什么?女孩子最大的事情不过是要找一个婆家,嫁一个好男人。父母若是真的为她着想,就应该给她攒一笔钱作嫁妆。如今到国外几年,那得多大的开销?岂不是等于把女儿的嫁妆钱给打了水漂?再说在国外呆过的人大都会变得古里古怪,像宋蔼龄这样一个女孩子,如果也装了满脑子愚蠢思想回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