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期货历史故事经典案例 >

第12部分

期货历史故事经典案例-第12部分

小说: 期货历史故事经典案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在去年末,多头最为困境的聱时候,多头主力开始发生变化,一股强大的多头悄悄潜入,并逐步取代以北京一些机构为主的多头主力的地位。据有关资料可知,其操盘者为四川的一家小公司,但其后的“资本家”却一直隐藏于后。今年年初,有关“转基因”信息的公布,证明四川多头主力的介入是有备而来。   
        多方认为,中国大豆价格因为受进口大豆冲击,价格低迷已经造成了种植大豆的农民收入锐减,政府不会袖手旁观,相关政策以及有关国家领导人在大豆问题上的明确表态,证实多头关于大豆价格仍被低估的观点。   
        这是多头屡败还战的支撑面。多空的巨大分歧,使得双方从1月中旬开始,在五月大豆合约上的争夺也日趋激烈。1月25日,当天五月大豆这一个品种的日成交量就达到了17万手之多。而五月大豆的持仓量本来应该随着交割月份的临近而有所下降,但实际上却一直维持在高位,甚至有所增加。五月大豆每天的波动幅度也逐渐加大,出现了从涨停到大幅下跌、从跌停到上扬这样巨大的波动,这一切都表明多空双方正在鏖战。到3月份,在离交割仅仅只有两个月的时候,五月大豆仍有超过30万手的持仓量。   
        而此时,大豆的现货价格并没有上涨同样的幅度。一直关注着期货市场的某上市公司投资部负责人李经理就发现了这样一个投资机会:在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之间有一个可观的差价空间。   
        “买现货,然后到期货市场上抛空,这样可以赚到一笔稳定的差价”(见表1)。   
        “1吨大豆也有近10%的收益,整个投资过程只需要3个多月的时间。”在此期间,有相当数量的投资者成为空头套利者,更主要的,据业内人士透露,空头主力为粮食贸易企业的一些企业,最终实现现货交易对他们来说并不可怕。   
        期货现货套利的头寸不断增加,使交易所公布的注册仓单量不断上升,这给多方带来很大的资金方面的压力。如果到交割期,没有足够的资金实力,那将很难消化日益增加的仓单数量。   
        从去年末四川多头主力“入主”,到4月底,多头主力仅在五月大豆这个品种上就需要填入3亿元以上的资金。这对一般机构或公司而言是难以承受的,据称,这个多头主力最终还是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支撑下来。   
        而对陈先生这样的空方小投资者,命运是“悲惨”的。价格的持续拉高,空头方需要不断地增加保证金,到4月底,陈先生作为一个个人开立的交易账户,将不能把持仓的头寸带到交割月。而越临近4月底,五月大豆的价格越高,直到4月30日,陈先生只能通知经纪人:出局。   
        期货成现货两败俱伤 多、空主力拼搏着进入5月。此时,五月大豆的持仓量仍在20万手以上,这样高的持仓量在大连商品交易所的历史上是没有过的。南华期货研究所副所长魏丁认为,“如果大量的现货交易都通过交易所来进行,那么这就变成了一个现货市场了”。   
        多空双方比拼至此,双输已是定局。但双方已经没什么更好的选择了。   
        多方如果不想交割,那要么交割违约,要么平仓。而根据交易所的规定,如果交割违约,将有高达全部货款15%的罚款。按照眼下的持仓量,多头将有超过2个亿左右的直接亏损。而多头想减仓的念头在每天只有几千手的成交情况下,使得这种想法根本不可能实现。“除非多方不顾价格,采用大幅下跌的方式来出逃”,青岛国大期货公司的王伟波这样分析道,但这样的亏损将更多,而且由于多方对国内大豆价格依然看好,几乎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而多方要接这些现货,将需要动用12到14个亿的资金量。这恐怕也是多方所没有预料到的,曾有传闻某机构许诺以年回报10%以上的优惠条件来吸引大资金的参与。而坊间更是流传着有福建一些金融机构的资金介入了这次行情,而作为原先在证券市场运作的资金来说,10个亿,可能只是一个并不很庞大的机构,但在中国期货市场,这已是天文数字了。   
        多方的王先生所持有的仓位成本已经超过了2150元。“即使在交割月前平仓,除去资金成本,也没什么盈利了。现在现货价格上升得很快,而且7月的持仓也很大,如果接点现货,总还有点机会。”这种想法使得王没有平掉自己的仓位,反而申请了一些资金准备现货交割。这是他作为小投资的多头惟一可以选择的最佳选择。   
        魏丁认为“多头已经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目的。”从2080元上涨到2200元,多头的盈利估计在2亿元左右。据他了解,有一些多头机构甚至已经和现货贸易商谈妥,将给现货贸易商每吨150元的补贴来顺利解决多方接下来的大豆。除去这次补贴9000万元左右,多头利润和去年以来的损失相比大概略有盈利。   
        对空方主力来说,大量的“手中有粮”的粮食贸易企业已经申请了套保头寸,并且手握仓单。他们近50万吨套利头寸的盈利估计不到1个亿。   
        此时投机的虚盘空头被迫弃盘而逃或者是被迫进入交割。由于多头利用市场上进口大豆数量受到限制,现货大豆供需出现缺口的时机,推高价格,虚盘空方为了避免进一步的损失,只能在这两个都有较大损失的结局中选择一个来退出。魏丁分析:“投机的虚盘空方看到五月大豆价格不断上扬,从而被迫进入交割,这样能避免更大的亏损。”他解释说,如果这时空方弃仓退出,那么将会有2到3个亿的损失,而买入现货进行交割,可能损失在一个亿左右。   
        终局也是开局?   
        临近交割,虽然五月大豆在价格上没有什么大的波动,但是持仓量还是过大。80万吨的持仓量和现在的56万吨的仓单,显然还有近30万吨的差额。   
         结局可以预知:没有仓单的空方,必定只能平仓了事;没有资金来交割实物的多头,也会平仓了结。在最后的时刻,如果价格出现大幅波动,将会给大连商品交易所和中国的期货市场投下阴影。因此,交易所的一位副总经理表示“不应该出现价格的大幅波动了”。 不管最后有多少仓单注册完成,但是巨量交割已成定局。但另外一个问题是,五月大豆交割以后,这么巨量的现货大豆会不会给远期合约带来巨大的压力?魏丁认为,五月合约以后将是七月合约,“现在七月合约的持仓量也非常高,而五月大豆大量交割以后,能再交到交易所国内的现货将比较少了。”   
        另一方面,转基因大豆的进口审批工作一直在进行,如果进口大豆能通过审批,继续顺利进口,那么现货价格将有大幅下降,这样就会对七月以后月份的期货交易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   
        “这样多空双方继续在七月大豆上再次搏杀也是很有可能的。”魏丁认为。     
大连玉米C511暴涨反思   
        玉米作为期货品种有着良好的基础。到目前为止,玉米期货已在国际期货市场成功地运作了100多年。国内曾经有大连商品交易所、长春联合期货交易所等五家交易所上市交易玉米,其中大连商品交易所的玉米合约曾运作得较为成功,一度成为期货市场的明星品种。然而,在1998年的期货品种调整中,玉米这一昔日的明星品种未能得以保留,实在是一大遗憾。为何一个光彩夺目的明星品种会落到如此地步?细细回首往事,这恐怕和1995年国家抑制通胀的宏观调控政策与大连玉米C511合约的暴涨有很大的关系。    
  一、玉米期货的起伏过程    
  1994年10月,中国证监会发文暂停大米期货交易,投资于大商所大米期货上的资金急于寻找新的投资方向,于是曾经火爆过的玉米期货再次受到广大投资者的青睐,大量的热钱开始向玉米市场积聚。由于当时玉米现货供应十分紧张,大连各交割库存量仅占总库存量的50%,而在1993年同期高达80%,加之中美知识产权谈判破裂,中方取消了自美国进口大量玉米的计划,这更加重了国内玉米供不应求的紧张气氛。在此背景之下,主力多头认识到基本面对自己完全有利,于是在玉米1995系列合约上展开攻势。期价从950元/吨的低位开始启动,先以C505合约为龙头,随着成交量与持仓量的持续扩大,期价扶摇直上。11月中旬,C505合约期价为1150元/吨左右,此时成交量尚不成气候,每周交易量不足万手;至12月中旬,C505迅速攀上1350元/吨,此时一周成交已突破30万手;至1995年1月中旬,单日成交突破20万手。    
  1995年春节之后,由于传闻中美知识产权谈判有了新的转机,使人们再次看到恢复从美国进口玉米的希望,空头趁机打压,大连玉米出现短暂的回调。但由于市场上玉米的供需矛盾依然没有得到解决,现货玉米仍旧十分紧俏。因此,大连玉米经过短暂的回调之后,3—5月份继续上扬,最终C505以1600元/吨的高价摘牌。    
  C511合约正是在C505合约强劲的牛市行情带动下活跃起来的,在C505合约进入交割月之后,C511一跃成为大连玉米的龙头合约。由于当时大连本地玉米价格居高不下,多头借此炒作,再度掀起一波强劲涨势。C511合约于5月15日创下了玉米期货交易史上的天价2114元/吨,与当时的现货价差达600元/吨。    
  大连玉米期价的狂涨及南方各地现货供应的紧张,引起了有关方面的关注。1995年5月13日,国务院召开会议,决定从东北调运100万吨玉米入关以求平抑南方不断上涨的玉米现货价格。同时“国债期货事件”爆发,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规范期货市场,这才使大连玉米的涨势得以遏止。    
  为了进一步平抑玉米价格,政府大量从美国进口玉米,1995年7月份累计进口186。4万吨;同时将大量库存抛入市场,玉米现货价格大幅回落,期市价格亦同步下挫。8月初,各月合约期价跌至1650元/吨附近,这时传闻东北部分地区遭受严重水灾以及黑龙江提高玉米收购价格,多头受此消息刺激,再度卷土重来,两日内将期价推上1800元/吨。8月2日,C511单日成交58万余手,创下玉米期货交易史上的天量。    
  大连玉米C511合约的炒作,尤其是周边市场长春联合期货交易所在玉米期货交易中多次发生严重违规事件,引起了管理层的担忧。当时长春联合交易所管理混乱,导致大量空头仓单流入市场,市场秩序受到严重的干扰,大量交割违约,引发了重大的经济纠纷,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1995年7月13日,中国证监会发出通知,要求在通知下发40个交易日内,国内各期货交易所将玉米期货交易保证金逐步提高到20%以上。但大连玉米仍未降温,C511合约8月2日的成交量接近60万手。8月28日,中国证监会再次下文要求大商所必须严格执行7月13日所发通知中有关内容,至此,大连玉米行情急起直落,交易量急剧萎缩。C511后续合约基本沉寂,1996年以后玉米期货交投基本处于停顿状态。                
二、反思与总结    
  玉米期货已成为过去,它给我们留下的教训是深刻的,不仅显示了过度投机对市场的危害,也揭示了当时国内期货市场所存在的诸多缺陷,同时也有人们对期货市场认识上出现的偏差。    
  1。多个交易所同时上市同一个品种,而合约设计、交割标准又不统一,各自为政,分割市场,争抢客户,疏于市场管理甚至纵容操纵,使期货价格过度偏离现货价格,导致期货市场功能失灵。    
  2。市场投资结构不合理,投机力量完全左右了市场走势,市场缺乏套期保值的基础,使得期货市场功能得不到有效地发挥。    
  3。期货市场本身是一个高风险的市场,期货价格的波动在所难免,期货市场的管理者在采取坚决措施防范风险的同时,还应以积极的态度重视市场的建设,“一管就死”或取消品种都不是最佳效果。    
  4。当时部分人士对期货市场有误解,认为期货市场扰乱了现货市场,导致现货价格的飞涨。实际上,1995年玉米价格大幅攀升的主要原因是玉米供不应求,从而带动期货价格的快速上扬。    
  我国是玉米的生产与消费大国,其产量与消费量以及进出口量对国际玉米市场有着显著的影响,国内与玉米相关的众多行业和企业也都需要一个权威的期货价格来引导生产和消费,同时也需要玉米期货市场来进行套期保值,回避经营风险。事实上,我国早期的玉米期货市场已经起到了这样的作用。1995年5月,国务院根据期货市场反馈的信息,从东北调100万玉米入关平抑狂涨的玉米价格,同时扩大从美国进口,以进一步缓解国内玉米紧张的供求关系。在这里,玉米期市的基本功能曾发挥得十分成功。尽管在这次期货品种结构调整中,玉米暂时未能保留,但众多业内人士一致看法是希望能在适当的时候恢复玉米期货交易,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服务。                
郑州绿豆合约“1。18〃事件震惊世界期货界     
        1999年1月18日,是个不年不节的星期一,但恐怕世界期货史将会记下这一天。   
        18日下午,郑交所发布《中郑商交字(1999)第10号》文宣布:“1999年1月18日闭市后,交易所对绿豆9903、9905、9907合约的所有持仓以当日结算价对冲平仓。”这意味着,这些合约的所有交易将在一夜之间全部对冲为零,并终止一切现货交割。   
        作为公布如此重大的决定,交易所竟未公布具体的风险源和风险程度,而只是用一句“为了进一步化解市场风险”而带过;也未公布参加理事会会议的成员、人数和表决结果。与证券市场的规范运作相比,期货市场的管理显得既缺乏透明度又缺乏规范性。   
        郑交所这一中盘毁局、交易销零的做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