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蒋氏家族全传 >

第83部分

蒋氏家族全传-第83部分

小说: 蒋氏家族全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国民党将领,岂止韩复第一人,比如蒋介石的嫡系将领刘峙,在韩复榘丢失济南的同时,刘峙也是在日寇到来时仓皇南逃,丢失了保定和石家庄,但并未受到蒋介石的惩处,反而在开封会议上帮助蒋介石逮捕了韩复榘。蒋介石如果真能不论亲疏、秉公执法,有“擅自撤退”的将领一律惩处的话,真可“使抗战阵营中精神为之一振”了。
  蒋介石一定要处死韩复榘,另一个原因是韩与蒋矛盾很多。首先是韩继骛不驯,对蒋不能俯首听命。最使蒋痛恨的是,西安事变蒋被扣时,韩曾发表“《马》电,对张学良、杨虎城表示支持。尤为重要的是韩放弃济南之后,曾派人联系四川省主席,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刘湘,预谋联合倒蒋。刘湘一直是在四川割据称霸的军阀,蒋介石战败退出南京,宣布迁都重庆,刘湘即有拒蒋入川之意,遂与韩复榘接触策划反蒋。此事正进行中,被蒋侦察到,于是决心除掉韩、刘。韩复榘被扣时,刘湘正在汉口住院治疗胃溃疡病。蒋介石派何应钦到医院去见刘湘,告诉刘湘韩复榘已被扣押。刘湘知反蒋事已泄露,何应钦走后十分钟,刘湘大口吐血,昏迷不醒,三天以后死去。
  蒋介石在抗战初期除杀掉韩复榘之外,还曾数度杀人以惩诫作战不力者。就在扣押韩复榘的当天,蒋介石当众宣布了一个《作战惩罚办法》,计10条。同时宣布了《作战奖励办法》,也是10条。他训示说:“这一个办法颁布以后,各位就要转告部下一般官兵,使他们个个都能透彻了解,大家从此格外惕励奋发,努力抗战。凡因忠勇战斗而牺牲的,本委员长一定本着至中至正大公无私的精神,转请政府,尽量补充以优奖励。”杀韩复榘后,确实“振奋了士气和民心”。韩伏法后,其职务由孙桐宣接任,第三集团军士气大振,在战斗中屡有上佳表现。
  1938年3月,日军大举南犯,企图会师台儿庄,后攻徐州。台儿庄属山东峰县,扼运河的咽喉,清代曾有江淮糟米400万石由此北运,枣庄煤田靠此地出口,从台儿庄到徐州,走津浦铁路只有一百四十公里,走陇海铁路仅仅一百公里。由于临沂一仗,将日军两个师团拟在台儿庄会师的计划彻底粉碎,造成矾谷师团孤军深人。临沂战斗是张自忠的第五十九军和庞炳勋的军团打的。先是庞炳勋军团在临沂据城死守,后张自忠赶到,“两军内外夹击,如疾风暴雨。板垣师团不支,仓惶撤退。庞炳勋,张自忠两部合力穷追一昼夜,敌军无法立足,一退90里,缩人富县县城内,据城死守。沿途敌军尸横遍野,器械弹药损失尤大”。冯玉祥在后来称赞这一仗说:
  “张自忠将军在山东临沂打了胜仗,日本人的大队攻临沂城,守临沂的是庞炳勋。双方打得很厉害,日本人想不到张自忠将军的军队那么听命令,那么的勇敢!正从日本的右侧背用了一个拦腰截击的办法,把日本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
  这时,蒋介石又将第一战区的第二集团军孙连仲部队调来守卫台儿庄。
  1938年3月24日,蒋介石亲自和白崇禧来到徐州和台儿庄“指示机宜”。自3月24日至4月3日,日军矾谷师团主力全被孙连仲部队吸引在台儿庄的附近。在此期间,围绕台儿庄的战斗极为激烈。日军全力以赴,倾其所有兵力,并动用它的优势之炮兵和机械化部队,对台儿庄发起了疯狂的进攻。孙连仲部队的池峰城师以与台儿庄共存之之决心,奋勇抵抗,反复肉搏,虽然台儿庄城塞被日军占去了四分之三,但守城的国民党军队屹然未动,死力支撑,以待机动兵团对日军实施包围。李宗仁在回忆录中对这段历史有一个生动的叙述:“孙总司令要求与我直接通话。孙连仲说:‘报告长官,第二集团军已伤之十分之七,敌人火力太强,攻势过猛,但是我们把敌人也消耗得差不多了。可否请长官答应暂时撤退到运河南岸,好让第二集团军留点种子,也是长官的大恩大德!’孙总司令说得如此哀婉。但我预算汤恩伯军团,明日中午可进至台儿庄北部。第二集团军如于此时放弃台儿庄,岂不功亏一篑。我因此对孙连仲说:‘敌我在台儿庄已血战一周,胜负之数决定于最后五分钟。援军明日中午可到,我本人也将于明晨亲来台儿庄督战。你务必守至明天拂晓。这是我的命令,如违抗命令,当军法从事。’……连仲知我态度坚决,便说:‘好罢,长官,我绝对服从命令,整个集团军打完为止!’……孙总司令和我通话之后,在台儿庄内亲自督战。死守最后一点的池师长峰城,又来电向他请求准予撤退。孙连仲命令他:‘士兵打完了你就自己上前填进去。你填过了,我就来填进去。有谁敢退过运河者,杀无赦!”’
  在这抵抗外来侵略者的民族战争的战场上,这些国民党官兵有血气的表现,是可敬可佩的。最后是汤恩伯的集团军赶到,李宗仁又亲临指挥对日军矾谷师团的歼灭战,台儿庄之战终于以我方的胜利而结束。日本军队全军魂飞魄散,狼狈逃窜,溃不成军。矾谷师团长带着他的残兵败将万余人突围逃往峰县,闭城死守,已无丝毫反攻能力。
  这一战役,日军死伤二万人以上,李宗仁对这一仗的评价是比较高的,他说“台儿庄捷报传出之后,举国若狂。京、沪沦陷后,笼罩全国的悲观空气,至此一扫而空,抗战前途露出一线新曙光。”
  据日本方面的资料说,当时蒋介石对台儿庄胜利的宣传作了如下指示:
  “一、台儿庄之战,不过第二期抗战的初始胜利,应力戒因此次胜利带来骄傲。
  二、长期抗战主要在于消耗敌人之战斗力,而不在一城一市之得失。此点应有深刻认识,以免对持久心理发生不良影响。
  三、努力阐明本党宣言及抗战建国纲领等之重大意义。
  四、所有宣传应努力报导事实,慎勿夸张。
  五、对敌加以笔伐之时,应止于攻击日本军阀,决不可对日本皇室及日本民族有所诽谤。”
  台儿庄战役,的确是我国抗战以来所取得一次空前的重大胜利。捷报传出,举国欢腾。当时曾在武汉举行了盛大的火把游行,全国军民的抗战精神为之一振。
  但是,台儿庄大捷虽然是一项很大的战役胜利,却并没有起到扭转中国整个战局的作用。可惜,对于这一点,当时的国民党内部军政人员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包括最高统帅蒋介石本人在内,他虽然嘴上说“台儿庄之战,不过第二期抗战的初始胜利,应力戒因此次胜利带来骄傲”,但那只是从宣传角度上讲的。实际上,台儿庄一战,也使蒋介石陷入了对当时形势的错误估计的误区中。他在向官兵的训话时说:“今敌在台儿庄大败以后,必忿而向我报复,但其实力有限,仍是投机战略。只要我能首先堵住,再予迎头痛击,终必更获大胜”。正是这种战略思想的指导下,蒋介石不顾实际情况,盲目地向徐州地区增兵20万,使这一地区的兵力合计达到60万之众,意在挟台儿庄大胜之威,进一步扩大战果。而这时,日寇却放弃了津浦路的正面进攻,以其强大的、机动性很强的机械化部队从两侧迂回包抄,使蒋介石“首先堵住,再予迎头痛击”的作战方略落空,60万大军一下子陷人极其被动的境地。无奈,只得于5月19日放弃了徐州,转入对武汉的保卫中。
  徐州弃守之后,因第一战区主力有陷入日军重围的危险,蒋介石即命令第一战区主力部队向平汉路以西撤退。6月6日,中国军队弃守开封。
  为了保住发发可危的郑州,蒋介石竟批准了掘开黄河大堤。使黄水泛滥以阻止日军进攻的方案。6月7日,黄河铁桥被炸毁。6月9日,郑州北面花园段黄河大堤由人挖、炮轰,打开了宽约两丈的缺口,一时洪水滔滔涌出,将堤口冲开百余米宽,黄河水汹涌咆哮,向东南泛滥,淹没了豫、皖。苏三省四十余县的1700余万亩平原耕地,计有90万人死亡,610多万人陷人了汪洋之中,由此造成了连年灾荒的黄泛区。
  蒙受了如此巨大的损失,却没能阻挡日寇的进攻,日军调头转向南进,后又沿长江西上进攻武汉。蒋介石为阻挡日军沿长江进攻,将轮船装满石头,在马当附近沉入长江,堵塞了长江船道。可惜仍未起到阻挡日军的作用。6月15日,日寇攻占了安庆,7月15日,攻占湖口,25日九江沦陷。至8月初,长江北岸的日寇又攻占了宿松和黄梅。至此,日军完成了夺取武汉的军事部署。
  武汉保卫战是从8月初开始的,双方在数千里的战场上,进行了近3个月的激战,中国军队的广大官兵同仇敌汽,对日作战十分英勇。陆海空三军一齐参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蒋介石保卫武汉的决心是非常大的。7月18日,蒋介石在接见英国《每日先驱报》驻华记者史诺时说:“武汉必能坚守,而日军后方,因中国游击部队日益活跃之故,则将变为前线。”他又说:“纵令武汉将来有不能守之一日,殊亦无损于抗战之毫末,相信保卫武汉之战,必使敌人遭受重大之损失也。”
  为了推动蒋介石抗战,增强国共两党合作,在武汉保卫战期间,周恩来曾转交毛泽东致蒋介石的亲笔信:
  介石先生惠鉴:
  恩来诸同志回延安,称述先生盛德,钦佩无既。先生领导全民族进行空前伟大的革命战争,凡在国人,无不崇仰。十五个月之抗战,愈挫愈奋,再接再励,虽顽寇尚未戡其凶锋,然胜利之始基,业已奠定,前途之光明、希望无穷。此次敝党中央六次全会一致认为抗战形势,有渐次进入一新阶段之趋势,将是一方面更加困难,然又一方面必更加进步。而其任务在于团结全民、巩固与扩大抗日阵线,坚持持久战争,动员新生力量,克服困难,准备反攻。在此过程中,敌人必利用欧洲事变与吾国弱点,策动各种不利吾国统一团结之破坏阴谋。因此,同人认为此时期中之统一团结,比任何时期为重要,唯有各党各派及全国人民克尽最善之努力,在先生统一领导之下,严防与击破敌人破坏阴谋,清洗国人之悲观情绪,提高民族觉悟及胜利信心,并施行新阶段中必要的战时政策,方能达到停止敌之进攻,准备战争反击之目的。因武汉紧张,故欲恩来同志不待会议(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完毕,即行返汉,晋谒先生,商承一切。未尽之意,概托恩来面陈。泽东坚决相信国共两党之长期团结,必能支持长期战争,敌虽凶顽,终必失败,四万万五千万人之中华民族,终必能于长期的艰苦奋斗中克服困难,准备力量,实行反攻,驱除顽寇、而使自己雄立于东亚。此心此志,知先生必有同感也。
  专此布臆,敬祝健康并致民族革命之礼。
  毛泽东谨启。
  民国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九日
  从“七七事变”到武汉保卫战这一年多的时间里,由于国共合作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国军民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精神空前高涨。撤退到武汉的各救亡团体,在保卫武汉的抗战中,更加积极地宣传抗日救国,组织广大市民支援前线。中国共产党参与其间,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时,周恩来任政治部副部长,郭沫若任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在他们的支持下,抗战宣传和抗日文化运动得到了很大发展,对宣传抗战、鼓舞人民坚定胜利的信心,起到了积极作用。
  宋美龄在参加抗战救亡的工作中,表现也一直非常活跃。武汉保卫战期间,宋美龄领导成立了“新运妇女指导委员会”,宋美龄自任指导长,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1938年10月,日军为策应武汉的攻势和切断中国海上的对外联系,发动了对广州的进攻。10月12日,日军自大亚湾和大鹏湾登陆,21日广州沦入敌手。广州沦陷后,中国失去了唯一通往海外的门户,武汉方面的防守也已陷人危机之中。虽然广州失陷后,国民党余汉谋集团转至清远、横石、良口圩一线,意在阻止正面日军,但对于武汉局势已根本不起作用了,因为日军可沿粤汉铁路直达武汉。
  10月22日,即广州沦陷后第二天,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此时武汉地位已失重要性,如勉强保持,则最后必失。不如决心自动放弃,保全若干力量,以为持久抗战与最后胜利之根基。”
  10月24日晚,蒋介石偕宋美龄乘飞机离开武汉,中途因飞机迷失方向而返回汉口。当第二天早晨4时蒋介石的飞机再度起飞时,日军已迫近汉口城外15公里处了。
  10月25日,汉口弃守。
  这时,日本对中国的情况分析是:“武汉攻略后,中国将利用其残存之西部数省,努力恢复其战力……今后应重视政略的进攻,培植并加强新政权,使国民政府趋于没落,始克有效。”自此,日本对蒋介石采取了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侵华政策。
  武汉失守之后,日寇主力进入湖南北部,蒋介石以为日寇必夺取湖南长沙,在长沙的一次会议上说:“火车和火车头都向西南退,把铁路都挤满了怎么办?都烧掉算啦。”在这种“焦土战术”的思想指导下,他决定,如果日军进攻长沙,则将市内一切重要设施纵火焚毁,然后撤退。为此并将军队组成放火组。当时的命令规定:见市内起火便是信号,放火组便在全市一齐放火。1938年11月13日凌晨,未料南门外的伤兵医院失火,士兵们误认为就是信号,便一起放起火来。最为可恶的是,政府当局在事前不向市民预告,又没有疏散措施。一夜之间,大火吞没全城,到14日大火才熄灭。长沙城大部分房屋被焚毁,居民被烧死2万余人。长沙大火引起中外谴责。11月16日,从武汉逃到长沙南岳山中的蒋介石来到长沙,视察火灾状况,只见全市一片瓦砾。他要举行茶会招待外侨,亲自向外国人表达遗憾之意。可惜全城已被烧光,连茶叶也买不到。为了平息民愤,蒋介石下令将指挥纵火的长沙警备司令叶梯(黄埔一期学生、曾任蒋的侍从室二组组长、属蒋的亲信)、警备二团团长徐昆、湖南省警察局长文重孚等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