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三国之战神刘封 >

第15部分

三国之战神刘封-第15部分

小说: 三国之战神刘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徐庶的话刘封的心头微微一凛,在他那口气言辞中,刘琦似乎根本就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只是一枚可供利用的棋子罢了。
    这一份冷漠,忽然让刘封有种感同身受的寒意。
第三十一章 两路大敌
    在北营兵变发生后不久,刘琦就主动的让出了大部分兵权,将麾下大约七千人的兵马直接指挥权让出来,这就意味着,本来兵力占多数的刘琦,目下能够直接统率的兵力不足三千。;
    在身处樊口的刘备遥控指挥下,徐庶又借机向刘琦提出了调整夏口的防御,以牙门将军赵云统率四千刘备军接管夏口各门,而以防备东吴为名,将刘琦的两千兵马调往夏口城南水寨。
    刘琦原本就对东吴深有戒心,如今徐庶以这样的理由提出换防,反而是合了他的胃口,于是,在一番调动之后,夏口城中属于刘琦的嫡系人马只余下不到一千,这也就意味着,夏口城实际控制权已经掌握在刘备的手里。
    时间进入九月,平静了不到一个月的夏口城,再度被一个惊人的消息所震动:
    建安十三年八月末,曹操亲率号称四十万西路大军,战船千艘,由江陵出发,顺江东进,浩浩荡荡的杀向夏口。同时,曹仁统帅的号称三十万北路军,战舰五百余艘,从汉水上游重镇襄阳开拔,沿江汹汹南下。两路曹军对夏口形成了夹击之势。
    曹操对夏口发起进攻是迟早的事,这一点江夏将士们都早有心理准备,但人们没有料到的是,曹操七月中旬逼降刘琮,八月初占领江陵,仅仅在不到一个月的休整之后,就迅速的向江夏杀来,这个时间比大多数人预料的都提前了许多。
    收到曹军出兵情报的当天,关羽和徐庶就即刻派人报知身在樊口的刘备,请他尽快催促去往柴桑的诸葛亮,劝说吴军赶快出兵支援江夏。
    与此同时,关羽率所部一万多水军,深入汉水,在夏口上游预定的防线就位,准备抵御襄阳而来的北路曹军进攻。而由于东吴的援军未到,徐庶只能令部署在夏口的水陆兵马昼夜加固营垒,如果东吴援军不能及时到达,他只能依靠这区区万余兵马来抵御西路曹军主力的进攻。
    瑟瑟秋风中,整个夏口都笼罩在即将到了的战争阴云中,无论是军人还是平民,都心怀着忐忑,毕竟,强大的曹军来势凶猛,即使信念最坚强的战士,面对着实力有着巨大悬殊的敌人,此刻他们的信心也不得不为之动摇。
    天色将晚,半壁斜阳慵懒的躺在天与水的一线之间,波光鳞鳞的江水铺了一层金黄色的薄纱,江水有节奏的拍打着栈桥上的乱石。
    每当日落之时,刘封就会站在栈桥上,远望着长江东去的方向,那里是东吴的所在,和大多数一人,刘封一样在翘首以盼着吴军的出现。
    尽管刘封知道他对历史的改变看似很轻微,但他却不敢肯定,自己这只小小的蝴蝶一挥翅之间,所掀起的连锁效应,到底能影响有多深远。所以他才会担忧,倘若赤壁之战不能按他所料想的那样进行,他真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渡过眼前的这场劫难。
    身后传来马蹄声,回头看去,徐庶正策马而来。
    那张五官分明,堂堂正正的脸庞,此刻也多了几分疲惫,深陷的眼眶内侧染上了一层淡淡的青黑,看得出来,日夜对着一份份急报冥思苦想着对策,让这个曾经精神饱满的男人憔悴了不少。
    “元直先生,你不在营中思索应敌之策,怎么也有雅兴来江边欣赏落日了。”刘封笑问道。
    徐庶翻身下马,走到栈桥边上,自嘲道:“头昏脑胀得不行,来江边透口气,顺便和你一样瞧瞧东吴的兵马到了没有。”
    刘封摇头叹道:“恐怕你又要失望了,连半个帆影也没见着。”
    深陷的眼眶中流露出几分焦虑,徐庶深吸了一口气:“以孔明的口才,不可能说不动孙权,为何到现在还不见吴军的影子,这样下去形式会越来越不乐观呀。”
    刘封从徐庶的话中听出了什么,忙问:“元直先生,是不是又有什么不好的情报了?”
    徐庶无奈的点了点头:“刚刚收到的最新情报,曹操水军的前驱已经过了巴丘。”
    “这么快!”刘封有点吃惊。
    长江将荆州一分为二,湘水又将荆南四郡一分为二,湘水则通过洞庭湖与长江相接,这巴丘位于洞庭湖东岸的长沙郡,是南控湘水,北连长江的重要港口。
    曹军舰队已过巴丘,这就意味着不出两天就将进入江夏郡的范围
    “不快才怪,曹操做梦都想把主公赶尽杀绝,我猜想他占领江陵不到一月就发兵东进,极有可能是害怕主公和东吴联手,所以想赶在东吴出兵之前灭了主公。”
    “人心未附就仓促出兵,这可是兵家之忌,看来曹操这一回是骄傲过头了。”
    刘封的喃喃自语令徐庶神色一奇,显然刘封念叨的那句“人心未附”,让徐庶感到有点意外,能在十六岁的年纪就有这样广阔的看待事情的视野,岂能不引起徐庶的注意。
    觉察到徐庶的异样眼光,刘封装作不觉,又喃喃道:“不过曹贼有八十万的兵马,骄傲也是有本钱的,八十万人啊,一人吐口唾沫都能把我们淹死了。”
    听到这里,徐庶惊奇的表情才消失,不禁哈哈大笑起来。
    刘封当然知道他在笑什么,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但却佯装茫然:“元直先生,你笑什么,我担心的不对么?”
    “大公子开头说曹操人心未附,这个我赞同。不过大公子又担心曹操那八十万大军,这个恐怕就实在是多虑了。”徐庶抚着淡须,一副机谋在胸的样子。
    刘封愈加的困惑:“八十万大军有什么不对,大家不都这么说的么。”
    徐庶笑道:“自董卓之乱以来,军阀乱战十数年,天下丁口死伤无数,曹操所据的北方各州,加起来登记在册的总人口也不会超过三百万,减去老弱妇幼之后,青壮丁口怕是最多才有八十万。曹贼要是一下就把所有的青壮都拉来当兵,咱们也不用跟他交战,光那八十万张嘴巴就足够把曹贼给吃死啦。”
第三十二章 真正的实力
    感谢过往龙空客的打赏,呵呵。!
    ————
    刘封当然知道曹操那八十万大军是在吹牛,实际上这个数字可能要打很大的折扣,但真实的数字是多少,刘封却不得而知。
    “原来如此,那依元直先生之见,曹贼此番南下,到底带了多少人马呢?”刘封佯装恍然大悟之状。
    “其实别看曹操占据了大半个天下,但其总兵马数却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究其原因,却是因为曹操此人用兵一向有其独到之处。”
    徐庶本来正为军机之事而烦恼,这时正好有刘封这个的年轻人,如此“虚心”的求教,徐庶的兴趣一起,自然就侃侃而谈起来。
    “兵在精而不在多?”刘封忽然想到了这一句兵法要诀,随口喃喃而出。
    徐庶目露奇光:“大公子,看来你平时对曹操的用兵之道,花了不少心思琢磨呀。”
    刘封一怔,赶紧讪讪笑道:“这倒没有,只是以前的时候,听到过父亲他谈论过曹操,记得有这么一句话。”
    其实真正让刘封联想到这句要诀的,是刘琦书房的那份神秘笔记。笔记中写道,早年的曹操也曾一度与其他军阀一样,广招兵马,后来其后三次失败之后,才让曹操改变了用兵的态度。
    一次是伐董时,曹操以五千新蓦之军与董卓部将徐荣交战,兵力数倍于敌却一战即溃。第二次则是在兖州之战时,三万青州兵对抗吕布一万骑兵,结果同样被一冲而溃。最后一次则更为惨痛,那是宛城征张绣时,兖州之战余下的青州兵,再度被远少于己方的张绣军偷袭打得溃不成军,不仅损失了两名孩子,还致使猛将典韦战死,自己更是差一点完蛋。
    笔记的神秘作者注意到,曹操在经历过这三次失败之后,就意识到兵员素质的重要性,此后一直坚持使用数量少但非常精锐的部队。而在经历过多年战火考验后,这样的精锐曹军,即使遇到像主将临阵阵亡的情况,部队也不会溃散。
    那个神秘的作者,正是以曹操的这个例子,来佐证了兵法中兵贵精而不贵多的要诀。
    想到此,刘封对那个神秘的作者,有了更强的好奇心,迫切的想知道到底是何方神圣,便想找个机会一定得向刘琦问出此人是谁。
    徐庶对刘封的解释信以为真,接着道:“曹操的兵确实都是精兵,而精兵的训练又颇不易,所以我估计,自曹操灭袁氏之后,他总计的兵马数量应该在三十万人左右。这些人马,除了要监视关中诸侯,北方边境的胡人,还要驻扎在北方各州,绝不可能一次性带到南方。如此一估算,此番曹操南侵的兵马,应该不超过十五万。”
    十五万兵马,虽然听起来没有演义里动不动七八十万大军听起来有气势,但亲身处在这个时代,刘封很清楚这个数字有多么的可怕。
    “再加上刘琮的**万左右的降军,曹操在荆州的兵力马,应该有二十五万左右。当然,抛开粮草运输,新降各郡的驻军,再排除一部分降军战斗力低下,不宜作战的原因。保守估计,曹操的西路军应有十万人左右,其中荆州新降的水军应该有五万人。至于北路的曹仁军,大约有七八万人,水军不超过两万。”
    经过徐庶这番全面的分析,刘封终于对曹军的真正实力有了个明朗的了解,不过,在拨开云雾,看清了敌人的真相之后,那种畏然之情却有增无减。
    这就像是面对着一个身体被衣袍包裹的敌人,当你只看到他的狰狞的面孔时,心中只是怀有不安,而当敌人脱去衣袍,**的身躯露出钢铁般坚实的肌肉时,展现出来的绝对实力,才真正让人心惊胆战。
    “这么说……”
    刘封欲待再问时,忽然附近栈塔上的哨兵大叫道:“有船来啦,东边有船来啦。”
    有船,莫非是东吴的援军到了?
    刘封和徐庶精神为之一振,几步奔至栈桥的边缘,手搭凉蓬顺着江水的方向极目望去。不久之后,波光鳞鳞的江面上,果然出现了帆影,不过令人失望的是,进入视野的并非是想象中东吴浩浩荡荡的舰队,只是片帆而已。
    “激动什么,下次看清楚点再大喊大叫不迟。”目光中流露着失望,徐庶没好气的冲着栈桥上的同样失望的哨兵抱怨了一句。
    不知为何,刘封心里却忽然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感觉。
    一艘艨冲开出水寨,按照惯例前去盘查溯江西上的那一叶扁舟,原以为只是一艘普通的民船而已,但那艘小船却在艨冲的护送下,向着水寨方向驶来。
    这时,刘封心中的那种感觉愈加明显,他有种强烈的预感:那一艘来船必定不同寻常。
    一盏茶后,扁舟靠岸,从船上下来一名身穿葛袍的儒生,目力极好的刘封立刻认出来那人,正是陪同刘备一同退往樊口的孙乾。
    “原来孙公祐。”徐庶也认出了孙乾,紧步上前,抱拳笑道:“公祐兄,一路辛苦了。”
    刘封也跟随上前,拱手道:“见过公祐叔。”
    孙乾是自徐州起就跟随刘备起家的元功老臣,如今在刘备幕府谋士中的权力虽不及诸葛亮和徐庶,但其地位和刘备的信任却是旁人难及的,故而刘封这个刘家大公子,也得有礼的称呼他一声公祐叔。
    “大公子,元直,别来无恙啊。”孙乾笑着还礼,面带春风。
    徐庶指着深陷的眼眶,自嘲道:“怎么能无恙呢,你看看我这黑眼眶就知道了,公祐兄要是这次回来还没有好消息带给我,我看今晚上我这眼眶又要加黑一圈了。”
    “公祐叔,你这趟回来,是父亲有什么吩咐,还是东吴方面已经准备发兵了?”刘封心里也急,他可不想枯坐在夏口等着曹操来收拾。
    孙乾倒是一副气定神闲,不慌不忙的掸去了袖上的水星,像是故意吊他们胃口似的磨蹭了半天,方才淡淡笑道:“我看元直你们今夜可是睡个安稳的好觉了。”
    孙乾的话让那二人精神一振,刘封心中的那种预感越发的强烈。徐庶星目闪烁着激动的神色,催问道:“到底是怎么回事,莫非东吴终于决定出兵了吗?”
    “江东的舰队明早就将抵达夏口,主公让我来提前通知你们一声,连夜准备好酒肉,明早等着去给周大都督劳军吧。”
第三十三章 孙权的城府
    感谢邀人来看书和羽恋兰同学的打赏,呵呵。!
    ———
    周大都督,周瑜么。
    刘封长松了口气,历史总算没有发生致命的改变,自己现在就可能安心的坐在夏口钓鱼看书,笑看江东美周郎如何收拾曹操了。
    徐庶像是被打了一针兴奋剂,阴云密布的脸庞瞬间容光焕发,不过他却不似刘封那般彻底放心,接着又打听道:“东吴此次来了多少兵马?”
    孙乾扳着指头算了算:“大概有三万水军。”
    “只有三万……”徐庶眉头又皱了起来,思索了片刻道:“兵马虽是少了点,若是只守不攻的话,勉强也够用。对了,这三万吴军是由周瑜全权统帅吗?”
    孙乾摇了摇头:“吴侯只是委任周瑜为左都督,还委任了程普为右都督,单独率一万兵马协助周瑜。吴侯自率两万兵马,留在柴桑作为预备军。”
    徐庶的眉宇间流露出几分担忧,刘封看得清楚,便问道:“元直先生,吴侯这般用兵,难道有什么不妥吗?”
    “吴侯派了元功老将程普做右都督,明显是不放心周瑜独领大军,如此事关存亡的决战,最忌讳的就是主将的权力被钳制,无法掌控三军。吴侯此举,权谋动机太重,却有欠全局考虑呀。”
    徐庶话让刘封颇感意外,在他的印象中,周瑜自幼就与孙策是好朋友,在孙策平定江东是立下汗马功劳,而且二人分娶大小乔,论关系还是亲戚。
    而在孙策被刺杀后,继位的孙权地位不稳,也多亏周瑜出面全力支持,才让孙权坐稳了江东之主位子,这样一个对孙氏忠心不二的人,孙权又为何会忌惮他呢?
    “先生,吴侯不是素来宣称以兄事周公瑾的吗?现在到了这么关键的时刻,怎么又突然会不信任他了?”刘封很想知道其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