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三国之战神刘封 >

第159部分

三国之战神刘封-第159部分

小说: 三国之战神刘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封本人,则自率五万兵马,改道向东,一路杀奔朝歌而去。
    朝歌城位于河内郡最东端,是河内进入冀州的门户所在。
    司马懿、蒋济等辈挟持汉帝刘协移驾于朝歌之后,便将此地改为行都,并将所能控制的大部分兵力,都部署在了朝歌以西的汲县一带。
    司马懿等众所能控制的兵力,最多一万五千,而且其兵力构成,不是河内一带的郡兵,就是大族家仆佃户们,正规军人出身只占一小部分而行。
    这样一支拼凑而成的军队,焉能抵御刘封的百战之师。
    倘若不是先前刘封被刘备所牵制的话,如果他可以,随时都可以将这股意外中出现的新力量消灭。
    现在,刘备已经被灰溜溜的赶出了河内,没有负担的刘封,自率五万大军,挟着先灭曹操,再败刘备之势汹汹而来。
    一切的判断都和当初庞统预料的差不多,当刘封的兵马刚刚抵挡获嘉县,前锋距离汲县敌军尚有百里之遥时,司马懿派出的使者就到了。
    这名使者,说起来算是刘封的老朋友了。
    此人,正是蒋干。
    多年以前,周瑜攻克江陵之时,曹操就曾派蒋干前去说降周瑜,但被周瑜果断的拒绝。
    再到后来,刘封挟湘东二郡造刘备的反时,曹操又派蒋干来游说,试图劝说刘封归顺,但亦为刘封委婉的拒绝。
    两次出使的无功而返,使得蒋干这位江淮名±,在曹操阵营中威了可有可无之人,自从长沙归来以后,便被曹操所闲置。
    先前洛阳之役时,蒋干正担当着司马懿老家温县的县令,司马懿挟汉帝反曹,也不知蒋干是对曹操怀有怨意,还是早已看清形势,果断的站了司马懿这一边。
    当年的蒋干长沙之行,虽然无功而返,但与刘封的那一面之缘却留下了一个好印象,此次的出使,他正是自告奋勇,主动请缨。
    中军大帐之内,武士林列,刘封高踞于上座,手扶宝剑,目光肃厉如电。
    片刻之后,帐帘起,蒋干手持节杖,信步而入。
    见到威风凌凌,气势慑人的刘封,蒋干仍无半点惧色,只将手中那卷轴高高举起,朗声道:“大汉皇帝陛下御旨在此,刘封还不跪接圣旨。”
    又是这一套,当年长沙时也是这般,这个蒋干,倒还真是有意思。
    刘封冷笑一声,昂首道:“恕臣甲胄在身,无法行跪接之礼。”
    当年曹操强敌环伺,尚敢不把汉帝放在眼里,何况而今之刘封。
    这一次,蒋干倒也没再多摆天使的谱,即然刘封不肯跪,他也就不再勉强,便将那圣旨展开,大声宣读道:“大将军刘封剿灭曹贼,有匡扶社稷之功,特加刘封为大司马加侍中,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睢阳县公…,原来如此。
    这一串的头衔,等于汉帝将军政大权,一并都交给了刘封统领,尽管这些大权,刘封本身已拥有,但汉帝的这道圣旨,却让刘封的权力得到了法理上的承认。
    汉帝之旨自然是司马懿的意思,这样看起来,司马懿此举,已经是表明他打算归顺自己的意思。
    听得蒋干将那一大堆的封赏名号说完之后,刘封遂微微拱手道:“臣谢陛下隆恩。”
    左右将圣旨替刘封接了,蒋干的表情这时已变得非常的温和,拱手笑道:”蒋干在此恭喜大司马了。”
    “呵呵一一”刘封笑了笑,摆手道:“蒋使节过奖了,来人口嗣,为蒋使节看座。“蒋干下首落座,酒食果品奉上,刘封道:
    “陛下命我辅政,还允我剑履上殿,那么陛下是打算南归洛阳,还是打算让我率大军去朝歌辅政呢?”
    刘封这是试探性的威胁。
    蒋干明白刘封的意思,忙道:“陛下已与仲达等众臣商议过了,既然乱臣已诛,当然是要还都洛阳。此时此刻,想必仲达等人已护着陛下起驾前来,相信不出数日便可抵达此地。”
    司马懿既借汉帝之手,给自己封了这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头衔,又主动的将汉帝送来,看来他的归顺还是极有诚意的。
    刘封微微点头:“既然陛下愿意还都洛阳,那我立刻派人着手去修整北宫。不过为了确保陛下的安全,我打算几名得力的将领,前往朝歌接陛下还都,不知司马仲达意下如何?”
    蒋干并无半点犹豫,马上道:“仲达有言在先,大司马接旨之时起,军国重事皆听凭大司马决断便是,无需再听旁人的意见。“刘封这才满意,当即便命自己的亲军统帅陈到,以及老将张任,率军两万前往朝歌“迎驾”,同时,又命司马懿等“护驾有功”的众臣,先行一步回往洛阳,以准备迎驾还都的诸般事宜。
    司马懿到底是老谋深算,尽管眼下自己大权在握,但谨慎考虑之下,刘封还是决定先把司马懿等大族名臣们和汉帝分割开来,直接将这批人纲入自己监视之下。
    “子翼先生,当年长沙一别,没想到今日还有再会之时,真是造物弄人,世事难料呀。”大事定下之后,刘封心情甚好,便与蒋干这位故人叙起了旧。
    蒋干淡淡一笑道:“自大司马据湘东二郡起事以来,世事便皆在大司马的掌握之中,何来难料之说?”
    蒋干的这一句反问,似乎是在暗示,他在长沙之时,早就看出刘封怀有雄心壮志,所以才会一步一步的谋图至今。
    “哈哈一一”
    刘封欣然大笑,举杯豪饮。
    几杯酒下肚,刘封忽然将左右不相干的人屏去,目中流露着几分诡秘,问道:“子翼,你和那司马仲达也算有些交情,我倒想问你一句,你觉得此人如何?”
    蒋干心中飞快的揣测着刘封的言外之意,旋即答道:“曹操虽乃奸雄,不过我觉得,他对司马仲达的评价倒是中肯。”
    曹操曾评司马懿有“鹰视狼顾”之相,必然是心怀不凡之辈。
    蒋干这话,似乎是在暗示司马懿眼光敏锐,手段狠毒。
    刘封佯装没听明白,笑道:“司马懿护驾有功,又这般识时务,他立下这般大功,待陛下还都洛阳之后,我打算重用于他,不知子翼以为如何?”
    史上司马家篡曹,尽管现下历史已然改变,但刘封对司马懿依然有顾虑。
    而今蒋干是作为司马懿一伙的代表前来,刘封此言,自然是在试探蒋干。
    倘若蒋干出言环护司马懿,这也就意味着蒋干选择了站在哪一队。
    在和谐的气氛中,蒋干轻咳了一声,低声道:“大司马英明神武,莫非忘了曹操的前车之鉴了吗?”
    (未完待续)
第二百九十章 “人生赢家”
    “曹操之先例?”
    刘封微微一怔,旋即省悟。。
    先前曹操虽然对司马懿那“狼顾鹰视”之相颇有些疑心,但为了拉拢土族,也为了证明自己求贤之心,终究还是重用了司马懿,令其做到相府的主簿。
    正是曹操对司马懿这份看似微不足道的信任,最终却给了此人可趁之机。
    本来乐嘉之战的那场大败,并不足以令曹操彻底失败,但洛阳之叛,却给了曹操致命的打击,并且断了曹操北归之路。
    曹操对司马懿的“信任”,所酿成的苦果近在眼前,蒋干所指,应当正是如此。
    这般前车之鉴,其实不用蒋干提醒,刘封也一样心中有数。
    蒋干的这一番话,则是向刘封表明,他跟司马懿并不是同一阵营,之前的联手,只不过是权宜之策而已。
    “子翼,你这一番话,却似乎是有负仲达对你所托呀?”刘封笑道。
    蒋干一派自若,欣然道:“司马仲达等辈,皆乃中原名门望族,对我这等江淮之士,本就心怀不屑,若非是他知道当年我与大司马有过一面之缘,也不会让我来走这一趟,所以嘛,我与仲达他们,根本就不是同一路人。”
    原来如此。
    刘封沉吟半晌,问道:“而今中原已定,天下一统在即,最迫切要做的,就是聚集天下的贤士,共治太平,但不知子翼有何见解。”
    蒋干亦不避讳,坦然道:“两汉以来,外戚、宦官和士人相互争斗,虽然对国家祸害不浅,但换而言之,三方制约也避免了一方独大,祸及皇权旁落。而今外戚和宦官已灭,土族独霸天下,诚若大司马只为匡扶汉室,自可与士人共治天下,但若大司马另有雄心,只怕就要有所提防,免得辛苦所创之基业,最终却为他人做嫁衣。”
    蒋干这一番话,却是说到了刘封的心坎上。
    早先他刚刚来到这个时代时,其实对这个时代的背景必不深知,但这么多年来,他的见识早已远非当年可比。
    诚如蒋干所言,自己辛辛苦苦的打下这片大好的江山,若是最终落得个曹魏的下场,岂非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刘封笑了一笑:“那依子翼之计,我若不用士人治天下,又能用谁?”
    蒋干忙道:“治天下要用贤才,而贤才又多出于士人,这一点是回避不了的,我的意思是,大司马可以换一种用人的手段。”
    “什么手段?”刘封顿生好奇。
    蒋干不紧不慢道:”中原土人势力庞大,根基深厚,若用他们这些人治理朝政,将来必会为祸,我以为,大司马当重用荆扬士人来治天下。”
    拐来拐去,终于拐到了这里。
    刘封呷了口酒,问道:“子翼此言又有何道理?”
    蒋干兴致勃勃道:“大司马崛起于荆楚,荆楚士人对大司马自然更要忠心。而大司马又曾与孙氏有联姻的关系,这一节,又令扬州士人对大司马倾心归附。再者,荆扬地处南方,土族们的实力远不如中原土族强大,大司马重用荆扬士人,便不用担心大权旁落。有此两大好处,不知大司马以为如何?”
    蒋干这计策倒也不无道理,但刘封很快就看出,蒋干此语,可并非全是为他刘封所设想,恐怕这其中也颇有些私心。
    蒋干此人,乃是九江人氏,他本身就是扬州名士。而今他又建议刘封重用扬州士人,很明显,他这是在为自己家乡的士人们争取利益。
    刘封不傻,蒋干的这份私心,他可是看得清清楚楚。
    “子翼所言固然有理,但我倒要问一句,若是我重用荆扬士人以治天下,百年之后,荆扬土族的势力膨胀到无可制约的地步,那岂不是与今日所面临的局面一模一样吗,子冀所顾虑之事,依然无解。”
    蒋干怔了一怔,欣然道:“天下之事,周而复始,此乃常道。大司马能定下百年之计已属不易,至于百年之后的事,谁又能预料呢。”
    百年之后的事,谁又能预料……沉吟许久,刘封忽然哈哈大笑起来。
    卓≠####撑####三天之后。
    根据刘封的命令,司马懿如约解散了朝歌一线的一万多杂牌军,顺利的将汉帝移交给了陈到等将的手中。
    司马懿、蒋济、王朗等参与洛阳之变的一千名±大臣们,同样乖乖的先行赶到了刘封的大营,以向新主展现他们的效忠之心。
    同样在中军大帐中,刘封盛情的招见,并摆下大宴招待了这一千“有功之臣”。
    刘封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人生赢家”司马懿。
    从表面上看起来,这是一个并不怎么出众的普通男人。
    司马懿的一言一行,都是那么的恭谦,从这个人的身上,几乎看不到半点的锋芒。
    而且,司马懿在与刘封的对话中,由始至终都在盛赞着刘封的英明神武,全然不提自己半点功劳,俨其在刘封灭曹操,得汉帝的过程中,根本没起过半点的影响力。
    一个谦逊、低调的人,这就是刘封对司马懿的最初印象。
    不过,刘封却很清楚,这一切都是表面的伪装,在那张恭谦的脸下,隐藏着的则是一颗谁也揣测不透的城府之心。
    刘封自从见到司马懿的第一刻起,他就时时刻刻的提醒自己,绝不能被这个人的表面假象所欺骗。
    几番客套之后,刘封笑着问道:“久闻仲达足智多谋,眼下天下一统在即,负隅顽抗者,只余下一个刘备,我很想听听仲达有何高见。”
    司马懿忙拱手道:“大司马过奖了,下官哪有什么高见,一些愚见倒是有的,只怕说出来让大司马见笑。”
    刘封摆手笑道:“仲达过谦了,但说无妨。”
    司马懿这才道:“下官以为,大司马现在当做的,应是一面迎奉陛下还都洛阳,一面派兵北上,收取冀、幽二州,北慑胡虏,南抚夷越,内安士民。休养个一年半载,待将士斗志恢复,粮草聚足已足,再出兵七路讨伐刘备,必可一举攘定天下。”
    “七路讨伐刘备?”刘封的兴致忽然大起,“不知是哪五路?”
    司马懿站了起来,走到悬挂的地图之前抬手指点。
    “这第一路,当由幽州发兵,南下雁门,从北面对并州发起进攻。第二路,则当由冀州发兵,由井陉一线直插并州心脏太原郡。第三路,当由河内西进,攻取河东郡,此三路大军夺取并州之后,再会于河东,由蒲坂津从北面向关中挺进。”
    司马懿顿了一顿,接着道:“第四路兵马,应由弘农攻打潼关,从大道向关中发进正面进攻。第五路从宛城而发,由武关攻打关中。这两路兵马是为中路军,应是灭刘的主力军。”
    他洋洋洒洒一番,渐渐说得兴奋起来。
    缓过一口气,又道:”至于这第六路兵马,则由汉中而发,或经斜谷,或走陈仓故道,北攻关中。第七路军,则走祁山大道,攻取陇右,切断关中与凉州的联系,令其首尾不得相顾。这两路兵马是为南路军,因是蜀地山势险恶,攻之不易,当属牵制敌军兵力的偏师。这七路大军,从北中南三面,以弧形之阵对刘备发动进攻,相信以刘备区区三州之兵,根本无法抵抗,大司马一统天下,当不在话下。”
    刘封被他这一番战略所感染,忍不住也站了起来,在地图面前端倪半晌,不禁拍手叫好:“好一个七路伐刘备,实乃绝妙之计,仲达你这哪里是什么愚见,分明是不可多得的高见才是。“司马懿淡淡笑道:“下官只是信口妄言,其中必有疏漏之处,让大司马和诸位同仁见笑了。”
    司马懿虽然谦逊,但却又不失时机的在刘封面前“秀”了一把,以此来展现自己的才华。
    这也难怪,做臣子可是低调,但你不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