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冈村宁次 >

第24部分

冈村宁次-第24部分

小说: 冈村宁次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派昨夜在彭泽登陆的联队袭击敌左侧背后,眼下正在部署进攻。这里到彭泽约2公里,
途中恐多危险。第106师团长、波田支队长等主要干部均在彭泽,所以是否请司令官
在此稍候,以便召集各部队长到此地来见将军。
    从幕僚主场来讲,秋山参谋长的意见有一定道理,最后我们商定探询一下军司
令官的意见,于是我走近军司令官请示:“目前的情况是这样……您看如何决定?”
军司令官以平静、轻松的语调答道:“啊!我到他们那里去吧!”一语定乾坤。师
团参谋长立即高喊:“出发!”一行人分乘汽车和军马驰向彭泽。中途遇到举着军
旗的步兵纵队,穿过路边的野炮阵地,炮身旁散乱地放着一些发射过的炮弹壳。各
部队长正聚集在彭泽一家阔绰的宅院里,见到军司令官以和蔼的表情,亲切地向他
们问候,心里非常感激。
    宫崎的追述难免有溢美之辞,却也符合冈村宁次的一贯主张:“综合种种体会,
我深深认识到,在危险、困难、关键时刻,高级指挥官更需要深入阵地指挥作战。”
一上任即来到前线,给部下们做出了身先士卒为天皇卖命的样子,属下众炮灰岂敢
不卖命?
    徐州会战一结束,日本之所以马上着手武汉会战,除继续寻歼中国军队主力外,
还有一个政治上的因素。南京沦陷后,国民政府虽迁都重庆,但蒋介石在武汉,军
事委员会在武汉,中国当时实际上的政治、军事中心是武汉。日本认为只要占领武
汉,便可事实上摧毁国民政府,至少把它赶到西南一隅降至“地方政府”的地位,
有利于引诱国民党内的亲日派出来与日本“合作”,重新建立一个听命于它的“中
国政府”。是年底,汪精卫果然逃离了重庆,投进日本的怀抱。另外,选择武汉地
区为会战地点,从军事上说便于海军配合,发挥日本战舰的威力,也便于沿长江水
路对大部队进行后勤补给。
    不用说,武汉的地理位置更是十分重要。在中国这块巨大的雄鸡状的版图上,
湖北省居长江中游,北连河南、南接湖南,这三个省实际上是中国这个巨人的腰脐
所在。中国的第一大河长江从湖北境内蜿蜒东去,可呼应江西、安徽两省,而从宜
昌溯江西上,则能背靠巴蜀作大后方。省会武汉市地处江汉平原东缘,居长江与汉
水之间,扼平汉、粤汉两大铁路的衔接点。号称九省通衢的大武汉,无疑是中国东
西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是中国的心腹地带。
    任何一个欲征服中国大陆的侵略者,都会对它垂涎三尺、志在必夺。
    如何拿下武汉?日本大本营原设想以主力从北方席卷武汉,由于花园口决堤后,
涛涛黄河水和形成的黄泛区迟滞了日军南下的道路,遂决定以主力沿长江由东向西
进攻。华中派遣军司令官畑俊六大将坐镇南京,规定以长江为界:第2军在江北向大
别山北麓进攻,牵制部分中国军队;而由第11军主力沿长江南岸攻击武汉。
    日军德川好敏中将指挥的航空兵团共500余架战机协同进攻;海军第3舰队120多
艘大小舰艇,从水路配合。
    投入武汉大会战的日本陆、海、空军近40万官兵。同时,大本营为配合武汉作
战,向中国再新增兵力40余万,增拨作战费用32。5亿日元。
    凶悍的日本侵略者已经紧锣密鼓摆开了阵势,武汉周围战云密布。东京御前会
议上,裕仁天皇对众内阁大臣、军部首脑声言:我在东京等待皇军胜利的消息!
    任务层层落实到冈村宁次的头上,因为武汉会战的实际操刀手是他的第11军。
    冈村毕生有垂钓的雅好,即使大战来临之际,他也常常抽暇离开嘈杂的司令部,
带着卫兵去水边钓鱼。他要一边享受垂钓之乐,一边独自静静地思考。综合这些天
对一线部队的巡视和参谋人员整理上报的各方面情报,他觉得,即将面临的“攻占
武汉作战,有以下三大特点。一、敌人拥有极为优势的兵力;二、在恶劣地形下作
战;三、冒酷暑作战”。
    先看兵力对比。中国军队参加武汉会战的总兵力为50个军,120多个师,计110
余万人。而且,冈村这个军在长江南岸直接对付的,是以27个军为基干兵力,由中
国第9战区司令长官兼武汉卫戍总司令陈诚指挥的蒋介石嫡系部队,相对说这批部队
是中国军队的精锐力量。但是,冈村对兵力对比处于劣势似乎并不过分担忧:“敌
人兵力比我军多十几倍或几十倍。然而,我少壮时代经常驻在中国,深知中国军队
的素质。而当时参谋本部内对中国军队的习惯看法,一般是我一个联队足抵蒋介石
嫡系部队的一个师,我一个步兵大队足抵非嫡系地方军的一个师。因此,当收到前
方敌军不断增加,长江南岸地区已达30个师,北岸地区已达10几个师的情报时,并
不吃惊。”骄横的冈村,还没有怎么把中国军队、包括蒋介石的嫡系部队放在眼里。
    但是,冈村要指挥第11军“在恶劣地形与酷暑条件下战斗,却使人极为厌烦”。
    冈村在20年代当过孙传芳的军事顾问,随孙的军队在湖北、江西一带作过战,
所以,他对该地区的地形特点是基本掌握的,这也是东京大本营调他来担任第11军
司令官的原因之一。
    长江北岸地区,由于大体上是300米以下的丘陵地带及农田,所以“我皇军面对
数倍之敌,一般会顺利进行作战。采取每作战1周,休整10天的尺蠖战法,顺利地向
前推进”。可是,冈村的部队大部分被规定在长江南岸地区作战,“南岸地区山连
山的地形,使人烦恼”。他来前线后,一个幕僚闻知上司书道功夫不错,非要求条
字幅,冈村随即泼墨挥笔:“敌非敌,地形是敌,征战我不爱山水。”以此,也顺
便向部下们巧妙地提示了他们要关注和研究的重点。
    虽然南岸地区的地形对第11军的攻势作战不利,但细心的冈村在思考中还是发
觉,就是在南岸地区,“在二三百米以下的山地与在二三百米以上山地作战,部队
攻击进展会有着显著的差别。这是一种感觉”。作为一个受过各层次完整军事理论
教育、经验阅历又非常丰富的高级军事将领,冈村的军事直觉确实很敏锐。他当时
身边的得力作战参谋、后官至陆军中将的宫崎周一回忆说:“关于地形高低问题,
冈村军司令官感觉到的300米以上和以下的差异,后在作战中确实如此。当时我未能
那样明确认识,只是看到一个个的山头都很高,却看不到它们的差别。”司令官和
参谋的水平毕竟不同。
    冈村认为,“根据山地战的原则及上述感觉,军主力应当向右迂回转进丘陵地
带较好”。不与高地各要点的中国军队死缠,而把预设作战地点选择在300米以下的
平缓地区,紧紧贴着长江江岸边狭长的低平地带,逐点攻击前进,以夺取长江诸要
塞为主。
    在武汉作战还要对付酷暑。7月的武汉,正是炎热的盛夏,而武汉三镇中,尤以
汉口最热。冈村“在壮年时代尝受过汉口酷暑的滋味,夏季气温大体为华氏九十七
八度,温度极高,而深夜和白天也几乎无大差别,非常不舒服”。他这次从东京出
发前,财界一位阔朋友对他说:“听说你这次奉命出征攻取汉口,像汉口那样的炎
热,现在季节无法进行战斗。我看从10月左右再开始,来春等你的捷报。”冈村听
罢只是笑一笑,心里想:财阀阔佬们在东京享清凉,说的话“不过是一般常识罢了,
然而,我们却是要冒着酷暑攻击前进的,官兵之苦可想而知”。可军令如山倒,那
位天皇是顾及不了那么多的。
    但酷暑是平均分配给双方军队的,中国军队同样要在炎热的天气下进行战斗。
相比较之下,医疗卫生条件较好、较规范的日本军队更能减少一些因酷热带来的非
战斗减员。想到这一层,冈村的信心十足,他觉得只要保障好部队的后勤供应,特
别是指示各部队长在行军宿营时,能尽量让官兵每天沐浴一次,“不使多数部下失
去一天最大快乐的人浴时间或因人浴而推迟睡眠时间”,就能保持住战斗力,完成
会战任务。
    他想的确实是够周到的了。但尽管采取了种种措施,后来在会战末期第11军还
是有数千名官兵中暑或患了赤痢。本来武汉的酷暑,有很热的年头,也有不太热的
年头,而这一年武汉会战时恰逢前者。后来冈村在日记中写到:“当时部队发的汗
衫土黄色的很少,白的又太显眼,所以官兵都是赤膊上阵。有胡须的老兵,脸上长
满痱子,胡须之间的痱子化脓,满脸像开了花一样。当我看到用担架抬下来的伤员
时,忍泪把目光挪开。”
    这些军国主义的炮灰们,毕竟也是肉身,不是酷热能挨、蚊虫不咬、枪弹不人
的神兵天将。
    冈村沉思概括出来要把握的这三点,对其第11军面临的具体情况针对性很强,
它提出了问题,又设想了解决的大致路子,同时还没有让法西斯官兵击败对手的信
心受挫。他的部下们承认,他们的上司“归纳的我军攻占武汉三条须关注的事项,
后来果然与事实相符。往往听说,有的将军对战术上的细小问题,也与幕僚争辩不
休;还有的将军事无巨细都亲自处理,使幕僚无所事事而丧失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
他们对于重要的方向性的问题反倒缺乏指导。而冈村军司令官却能从大局着眼,高
度概括地掌握其要点,使我等幕僚平常认识不太清楚的问题清晰了。回顾起来,我
等实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憾”。
    话说得有点儿肉麻。但此话是其部下在60年代所发表,这时的冈村已不再是当
年威风凛凛的皇军大将,而是早已战败回国,且常常辗转于病榻上年近8旬的糟老头
子了,当年的部下似乎也没有必要再去阿谀奉承他。可见冈村当时还是有些用兵之
道的。
    基本设想有了,下一步是行动。在第11军的编制序列未正式由大本营下达之前,
原直属于华中派遣军的第6师团一部,与波田支队相互配合下,已经于6月13日占领
了当时的安徽省省会安庆,武汉的第一道东大门被撞开了。从安庆溯江西上,约行
100多里水路,就是马垱要塞,该要塞地处长江中游,是皖赣两省接壤之地。还是那
个凶悍的日军波田支队,攻占安庆稍事休整后,便乘船沿江西上,于6月26日上午攻
陷了马垱要塞。7月4日,东京大本营下达正式命令,第6师团和波田支队编入第11军
战斗序列,15日,冈村正式行使军司令官指挥权。前头的仗打得不错,下面才是他
真正指挥第11军参加武汉会战的开始。
    冈村的眼睛盯上了九江。拿下它,就意味着在中国军队武汉外围防御圈上撕开
了一道口子,意义非同小可。
    九江的一场恶战就要开始了。欲知九江之战的详情如何?请看下章叙述。   
   冈村宁次        
      第十七章  九江之战
                    九江防御系危安,蒋公运筹有定见;
                    冈村击败张发奎,打破武汉外围线。
    话说历史名城九江,坐落在长江南岸,位于从安庆到武汉这段长江的向南弯曲
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自不待多言。
    还在6月中旬,国民党统帅部就在“对武汉附近作战之意见”中指出:“武汉已
为我抗战之政治经济及资源之中枢,故其得失关系至巨。惟武汉三镇之不易守,而
武汉近郊尤以江北方面之无险可守尽人而知,更以中隔大江外杂湖沼,尤非可久战
之地,故欲确保武汉则应东守宿松、鄱阳湖,北扼双门关、大胜关、武胜关诸险,
依大别山脉以拒敌军,并与平汉北段之积极行动相呼应。若敌悬军深入则可临机予
以各个击破,或在大别山预为隐伏待其深入,出奇兵以腰击之。如此方可制胜,方
可以确保武汉。否则据三镇而守,于近郊而战,则武汉对我经济资源上之重要性已
失,所保者,仅此一片焦土而已,且受敌之包围,则势如瓮中之鳖,固守南京之教
训实殷鉴之不远,故欲确保武汉并始终保持武汉为我政治经济资源之中枢,则应战
于武汉之远方,守武汉而不战于武汉为上策……”
    根据当时的情况,应当说国民党统帅部的作战意见是正确的。它的主旨就是
“应战于武汉之远方,守武汉而不战于武汉”,即在武汉的外围远方抗击日军。
    鄱阳湖畔的九江城,正是武汉以东外围防线上的一个要点。对此,冈村的心里
是清楚的。
    九江防区归中国第9战区第2兵团总司令张发奎将军管辖。他深知九江对于武汉
会战的重要性,7月10日他匆匆离开武汉,14日抵达瑞昌,15日到达九江。他的兵团
原在鄂东待命,这次继续东移至江西九江据守,当时部队虽已经陆续到达指定位置,
但阵地构筑,后方设施及地方战时组织,尚未就绪。张发奎分别召集会议,亲自部
署并巡视指导,严令部下做好迎击日军进攻的准备。
    张发奎,字向华,1896年生于广东省始兴县。早年就学于武昌陆军预备学堂,
参加过辛亥革命。1921年,他是孙中山广州大本营警卫团第3营营长。北伐开始后,
他作为师长,率部参加攻打汀泅桥、贺胜桥等重大战役,有“铁军英雄”之誉。当
时,叶挺就是他手下的团长。后来发动八一南昌起义的贺龙所部及叶剑英等人,也
都曾隶属于他的部下。
    作为粤籍将领,他与蒋介石关系不睦,并参加过武力讨蒋,但在“九一八事变”
之后,张发奎在南京面见蒋介石,告其“今后中国的出路,唯有抗战之一途”。蒋
当即口头答应,并许他“日后抗战充先锋”。
    “七七事变”爆发后,张发奎义愤填膺,表示:“如果这次再不能对日作战,
那么我就入山为僧,今后永不问世事!”
    “八一三淞沪会战”开始后,张发奎任右翼军总司令,1937年9月16日,他指挥
部队与登陆的日军展开血战,击伤日海军旗舰“出云”号,他的炮兵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