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 >

第123部分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第123部分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去。头几天看起来很不错,是不一样了。可是过几年之后,副作用起来了,带给你一身的病,带给你一辈子的痛苦,我都看到过的。特别是什么?娱乐界、影剧界的男女都美容,都要化妆,所以我用他们来做比喻,破坏自然生态平衡,这都是没智慧。四十岁以后灾难就来了,他的副作用就起来了,就非常明显,一身都是病。所以随顺自然是最健康、是最幸福的。
  我们这个地球也是如此。古人,你看看千万年来都是随顺自然,不破坏自然,人人都能够安居乐业,真的是安定和平。现在科学技术发达,到处我们要开发,开发是什么?开发就是破坏地球生态平衡,灾难来了。古迹,我们人居住在一个地方,居住几十年,居住两、三代,对这个地方有很深的感情,中国人常讲落叶归根,一生一世在外面飘流,最后总想到老家,为什么?世世代代在那里生长,根深、情深,这里头一砖一瓦都有很深长、很美的故事在里头。由此可知,这就是灵性,你怎么能破坏!
  我回到家乡,抗战胜利之后,我回到老家住两个月,非常遗憾的是城墙拆掉了。我们家乡那个小城是汉朝时候建的,两千多年了,你看看这个历史文物,到我们这一代不肖的子孙来破坏。所以在这一点,我不能不佩服日本人,不能不尊敬日本人,日本人懂得保存古迹。他要发展都市,他会在城外找个地方来发展,建新的都市,旧的保留。他要开辟道路,开个快速公路,他把古道也保持,种了很多树木,新的道路在树的那一边,老的、旧的道路在树的这一边。我去看的时候很感动,连一条古道都把它保存,有价值。现在全世界观光旅游都会去看,看了之后,对於这个国家民族自然生起高度的尊敬心。这是他们的文化、是他们的历史,他们能够保存是他们的骄傲。回头再看看我们,任意的毁坏,我们心里难过;再恢复、再重建,那就是新城,古的东西没有了。所以古老的这些东西,真的叫一砖一瓦都有灵性,这我们学佛的人说。用世间法的看法,是有它的历史,那是历史文物,有历史文化的价值在里头,你怎么能随意把它毁掉?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重视他的历史文化。我们到日本,实在讲,我很尊敬日本人,你看他们住的房子,榻榻米式的房子。穿的衣服,叫吴服,日本人也叫和服,现在说吴服他们还都懂。吴服,春秋战国吴王夫差,现在的江苏,你就晓得它从哪传出去,从中国传去的。传出去到日本,到现在还保持。他们很多大的节日,还穿这个服装出来,我看了很感动。他的建筑,民间这个房子都是两千五百年前中国那种建筑方式,所以说看中国文化到日本,在中国看不到,日本全都保留。生活方式、饮食起居,我们读中国的礼,读《仪礼》、读《礼记》,很多东西不懂,到日本去看,原来是这样的,他还保留著。我们不能不佩服,不能不尊敬,所以一到日本就像回到中国古时候一样,我们的文化在自己的国土里头没有了,到他那边有。虽然二战之后已经有很大的变化,也有很多的破坏,但是保存的,那是在我们国家是没有法子跟他相比。所以懂得中国历史文化,到日本去旅游你有收获。
  所以,我今天教人家观身,我有我的目标,这在佛法里面也讲了义。了义是眼前能得到真正的利益,这是了义。这经里面是向上一著,把我们的灵性往最高峰提升到如来果地上的境界。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下一堂,我们再谈「观身如实相」。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再看第六首的偈颂:
  【观身如实相。一切皆寂灭。离我无我著。如是业应作。】
  清凉大师在《疏钞》里面,首先引用《净名经》「见阿閦佛品」里面的一段话。这一段话,佛问维摩诘居士,他说「汝欲见如来,为以何等观如来乎」。这是一句问话,问维摩居士,你想见如来,你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观如来。这个话用现在话就是这个说法。如果再说得白一点,你是怎么看如来的?这大家就好懂,你去看如来,你是怎么看法?维摩诘说「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这句话里面的意思很深,其实我们知道维摩诘本身就是如来,他是帮助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两尊佛,释迦牟尼佛示现出家佛,维摩长者示现在家佛,这个事实我们一定要懂。
  所以出家人,现在的出家人很糟糕,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总把在家居士看矮一等。错了,这个错误的见解决定害你一生。为什么?普贤菩萨十愿,那是菩萨修行的纲领,你就统统做不到。他第一愿就是「礼敬诸佛」,你是瞧不起诸佛,害的你这一生当中,没有办法把境界往上提升。为什么佛出现在世间一定是两尊佛,一个在家、一个出家?就是教你这个道理。你看看佛陀在世,释迦牟尼佛的上首弟子(大弟子),舍利弗、目犍连、迦叶这些尊者见到维摩居士,你看看他行什么礼?顶礼三拜,右绕三匝,他跟见释迦牟尼佛的礼节没有两样。
  佛法传到中国来的时候,大家都懂得,佛法是师道。欧阳竟无大师讲得好,我记得好像是民国十二年,他在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做了一次讲演,那个讲演曾经震撼中国的佛教界。他的讲题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时所必需」,讲得非常精采。他的学生王恩洋居士笔记,记录下来做成讲记。我是一九七七年在香港讲经,看到他的讲记。他就特别强调佛法是师道,师道老师第一大,尊师重道!不是出家第一大,是老师第一大。你出了家,你还要跟在家居士学习,那个在家居士是你老师,我们称老师称和尚。
  和尚,诸位要知道不一定是出家人,在家人也称和尚。这个大家听到就要奇怪,是真的不是假的。你们看看孔德成先生,这是孔老夫子的后代,在台湾他是奉祀官,他送给李老师的题辞,我们就看过,落款是「雪庐大和尚」,雪庐是我们李老师的别号,他称李老师称大和尚,一点都没错。所以,法师、和尚不分在家出家,阿闍梨也不分在家出家;如果讲比丘、比丘尼,那一定是出家人,这个在家人不能称。你讲经说法,居士身讲经说法,那是法师;你传道、传教,那你就是和尚。和尚是印度话,阿闍梨也是印度话,它的意思,和尚的意思是亲教师,就是直接传法给我的,我对於这个人就称和尚。我的佛法是跟李炳南老居士学的,李炳南老居士跟我的关系,我称他作和尚;出家这些大德,你没有教过我,我没有跟你学过,我跟你没有这个关系,我不称你和尚。
  所以称你和尚,你是直接教导我的老师,你没教过我书的,我不称你老和尚。所以像现在在大学,大学里面直接教导你的两个人,一个是校长,校长虽然没有上过课,他主持教育政策,你要学的哪些课程是经过他核准的,聘请哪些老师来教也是他聘请的,所以他是和尚。在学校里面,譬如在研究所的指导教授是和尚,直接教你的。不是这种关系不称和尚,不称和尚称什么?称老师、称阿闍梨,不见得他是教我的。这个称呼有差别。和尚称呼是最亲密的,真的是师徒,古人讲的师徒如父子,直接教导的。直接教我的,我是出家人,直接教我的是在家人,他就是我的和尚,我对他的尊敬跟对佛一样,你才能学到东西。如果一看,他是个在家人,我是出家人,那你就比我矮半截,你还能学到东西吗?印祖常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所以要晓得师道,佛法是师道,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你要懂这个道理。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弘扬佛法是有教无类,他的学生们到处讲经说法,四面八方都去,不是只有一个中国。可是大乘佛法在中国生根,其他地方传来没有多久,以后都没有了、都消失了。为什么能在中国生根?中国的文化对它大有利益,中国利益是孝亲尊师的文化。这在佛教没传到中国来之前,中国讲孝亲尊师已经讲了两千多年了,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所以说这块土地就非常适合它生长。它到中国来之后,真的,茁壮、开花、结果,超过印度太多。
  佛教在中国吸收了儒家的文化,吸收了道家的文化,儒家也吸收了佛教的文化,道家也吸收了佛教的文化,三教彼此互相融入,成为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就是个多元文化,我们一定要了解。所以这个国家自古以来,就是许许多多不同的族群结合的,不同文化融合的,我们没有排斥,都是彼此互相尊敬。今天全世界讲安定和平,难怪英国汤恩比博士说「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只有中国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这英国人讲的,在日本讲的,跟池田大作博士讲的。我在日本提了这个话,日本人都熟悉,都非常亲切。
  维摩早就成了佛,以居士身示现,所以当时两尊佛住世。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用什么身,维摩是用长者身,长者居士身度化众生。这是说明,虽然出家了,我们的道德学问不足以为人师,还要学习,还要向人求学。求学不分出家在家,不分男女老少,他的年岁比我小,他真有德行,我也可以拜他为老师。她虽然是个童女,她真的修行开悟,明心见性了,我也应该去依她为师。这是欧阳大师讲,老师第一大,这师道,尊师重道。这个道理、事实真相,不能不知。
  维摩这个答覆都是教导我们。释迦牟尼佛跟维摩居士,这两个在演双簧,教导我们,你看维摩答的,「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则不住」。这就是观到实相,实相是事实真相。前际不来就是前念不生,后际不去就是后际不灭。中间?中间是现在,现在不住。为什么?说现在,现在就过去了。这是讲什么?讲三际不可得。这是实相。从什么地方观?从自己本身观,本身如是,佛亦如是,所有一切万事万物,没有一法不如是,你就见到诸法实相,见到诸法实相就是明心见性,你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这就是《心经》观自在菩萨常常教导我们,「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三际不可得就是五蕴皆空。《金刚经》上讲三心,过去心、未来心、现在心,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也不可得,跟《金刚经》讲「三心不可得」的意思完全相同。
  一般我们在看古大德注解里面解释这个,过去,过去已经过去了;未来,未来还没有来;现在,说现在已经过去了。这个说法是浅显容易体会、容易懂,虽然懂得,实际上你并不懂,真的是似懂非懂,含含糊糊没去深究,深究还是有问题。现在科学发达,我们借重科学来了解这个现相,确实让我们真正能够体会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观身还是不容易,我们现在看电视、看电影容易,从这里来看,然后回归来看自身,然后再看外面一切境界,你这么一看法的时候,容易懂得多了。电影的银幕,电视、网路的萤光幕上,这些色相、音声,你仔细观察,它有没有过去现在未来?不能说没有,也不能说有。理上有,事上不可得。所以这个境界,大乘经上常讲,非有非空、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中观论》上讲的。后面他也引了《中观论》,这样你才真正了解事实真相。
  事实真相是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眼前所有一切相,没有一个相不是虚妄的。所以佛菩萨应化在其中,对於这一切相,他了解真相,所以他没有分别,他没有执著,他不会起心动念,那个境界就叫做一真法界。我们不晓得事实真相,以为这个幻相是真实的,以为它是实在的,所以在这个妄相里面就起了心,起心动念。起什么心?想占有,想得到,得到之后又怕失掉,都是在作梦,都是妄想。为什么?你身都不可得,你都得不到,何况身外之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全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什么东西是真的?灵性是真的,法身般若解脱是真的,法身般若解脱里面的四净德是真的。你没有见法身,没有证得法身,那个「真的」没分,你无量劫来生生世世都生在虚幻的境界里头,正是《永嘉证道歌》上讲的「梦里明明有六趣」。无量劫来你做了个大梦,做到今天还没有醒,还在梦中,还在继续作梦。醒过来的境界,你茫然无知,你不知道,你要知道那个境界,你就醒过来了。你醒不过来。
  《法华经》里面这段比喻,「如法华,不颠倒等」,这段比喻,我就省略掉,清凉大师《疏钞》里面写得很清楚,诸位自己可以参考。《中观论》上这几句话我们读一读。「中论法品云,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无生亦无灭,寂灭如涅盘,即上半也」。上半就是前面两句,它这一段可以解释,『观身如实相,一切皆寂灭』。「又云,诸佛或说我,或说於无我,诸法实相中,无我无非我,即下半也」。这可以解释下面这一句,就是『离我无我著』。末后一句那是劝我们学的,所以《中观论》上这段文是解释这三句经文,这个要说一说。清凉《疏》里面的注解,注得很详细,诸位可以做参考,我们只看论文。
  「诸法实相」,先要把这个名词定义搞清楚。「法」是佛门里头最常用的代名词,它代表的是什么?宇宙之间所有的一切,用一个字来做代表。这个所有一切通常把它归纳为六大类。一个是「性」,性就是理体,我们哲学里面讲的本体,宇宙万有的本体。也就是整个宇宙万有,包括虚空是从它那里变现出来。外国宗教把这桩事情称为上帝、称为神,说宇宙是神造的,宇宙万有、人都是神造的,都是上帝造的。在佛法里头,佛说的是个「性」,大乘经里面常讲的「法性」,法性能现一切相。相是现相,哲学里面讲的现象,本体现象。这个现相就是宇宙之间森罗万象,包括我们今天讲的各种不同维次的空间,这都是现相。这是性、相。第二对讲理事。无论是什么事都有理,无论是什么理,它一定都有事,理事分不开,理里头有事,事里头有理,会学的人从事上见到理,从相上见到性;事上明理,相上见性。第三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