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马季传:笑洒人间 >

第3部分

马季传:笑洒人间-第3部分

小说: 马季传:笑洒人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临行前,马季没有责怪那位小战士,还特意走到那位小战士面前,和他握手言欢,又翘起了大拇指,表示自己的尊敬和钦佩。
  回到驻地,大伙都笑马季:“你这是体验什么生活”马季幽默地说:“我这是体验一下‘特务’生活,说真的,押着往前走,提心吊胆,还怕那枪走火……”
  笑话,笑话,一笑了之。马季不然,未曾了之,却把它储存在电脑般的脑海里的创作素材库里。他当时就说过:“我被当做‘特务’抓起来,这件事情既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正是组织包袱的绝妙素材,我早晚会在相声中用到它。”
  果不其然,后来经过提炼,用在《游击小英雄》里:
  甲:站住!干什么的?
  乙:我来演出的!
  甲:从哪儿来?
  乙:从团里来!
  甲:到哪儿去?
  乙:到剧场去!
  甲:有路条吗?
  乙:路条没有!
  甲:来人哪……
  乙:别喊了!你这是干吗哪?
  甲:我正在回忆我们当初儿童团时候的战斗生活哪!
  乙:啊?!我说怎么还查路条呢!


十、周总理给了任务


  马季乘坐的轿车徐徐驶入风光秀丽、树木掩映的中南海。
  演出地点在紫光阁。原来,这里每逢周三、周六,都举办舞会,为的是让日理万机的中央领导同志松弛身心,消除疲劳。可是,他们实在是太忙了,每个人只能抽空玩一会儿。来得最早的是朱老总,他老人家年事已高,饭后不久就来了。他喜欢轻柔舒缓的舞曲,跳一会儿,就坐下来休息一会儿,有时休息比跳舞还多些。朱老总离去不久,舞曲节奏一变,意味着毛主席莅临。毛主席跳上几支曲子,然后有段较长的休息,就安排他所喜欢的曲艺和戏曲表演。
  这天晚上,先到场的不是朱老总,而是周恩来总理。周总理风度翩翩,舞姿潇洒,在一边看他跳舞,都是美的艺术享受。
  休息时,轮到刘宝瑞和马季说相声,说的是拿手节目传统相声《找堂会》。周总理有时笑得前仰后合。
  《找堂会》在热烈掌声中结束,周总理把马季叫到身边,亲切地问:“听说你跟侯宝林先生学相声,毕业了没有?”
  “跟师傅学艺,永远不敢说毕业。”马季答道。
  周总理笑了,补了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嘛。”又说:“问题在于你有没有自己的作品。”
  马季又一次到中南海演出。休息的时候,周总理来到他们中间,径直问马季:“马季同志,你的相声里有没有反映如何看球赛的”“没有。”马季不假思索地说。
  “能不能写一篇讽剌体育赛场只争成绩,不讲风格的相声,教育我们的运动员和观众在比赛中特别是在国际比赛中讲风格,讲文明。我们是个大国,输球不能输人嘛。”
  周总理的这番话显然是有所指的。前几天,中国足球队和朝鲜足球队进行友谊比赛,担任主裁判的是朝鲜同志。他的一次判罚导致中国队输了球。一些球迷认为裁判不公,冲进球场,把裁判围了起来,有人还说了些不三不四、不干不净的话。经公安人员排解,才恢复了秩序。散场之后,一些球迷又跑到朝鲜驻华大使馆门前闹事,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周总理说起这件事,表情异常庄重严肃,叮嘱说:“你们针对这种情况,写段相声,每逢国际比赛,现场广播,对球迷进行教育,避免类似的事情发生。”马季向周总理保证:尽快完成任务。
  后来马季写成了《球场丑角》,开头是这样写的:
  乙:你这个人是球迷吧?
  甲:对我特别喜欢足球,工人体育场一有比赛,那汽车多挤呀。
  乙:是呀,专线快车多少辆,接送不过来。
  甲:那我也得去。汽车一拉门儿,甭管我排到哪儿,也得挤上去。
  乙:那也得守秩序排队上去呀。
  甲:我有中锋的本领。左边一“拐”,右边一“涮”,前边一“扛”,后边一“绊”,那位一趴下,我就进大门儿了。
  乙:踢球哪?
  甲:我就进那汽车大门儿了。
  乙:你这样,人家不答应你。
  甲:只要上车,你说什么,我只当没听见。
  乙:好嘛为了看球,人格都丢了。
  甲:人格有什么,一看球全忘了。
  乙:这叫什么行为?
  周总理后来看了这个段子,十分满意。


十一、初恋


  马季的初恋也就是和于波的初次会面,时间是1967年7月18日,地点在中山公园来今雨轩。
  男女双方都有人陪同前来,于波一方是同乡兼战友张宝昌;马季一方是后来被称做“马唐赵”中的赵连甲。
  彼此见面,寒暄落座。
  于波悄悄打量着马季,不由倒吸一口凉气:“皮肤好黑”原来,那时候,作为运动冲击对象,马季早已靠边站,既不能“抓革命”,又无法“促生产”,整天“独钓寒江雪”,弄得圆圆的脸活像放大了的煤球。上身穿簇新、雪白、肥大的衬衫,黑白映衬,更显黑中透黑。她想:“相声式的审美观念,真受不了。”下身倒穿了条军裤,不过,怎么瞧怎么不像解放军,还是像送煤的。
  饭后,于波起身“拜拜”,眼看将到手的“鱼”要溜,马季赶忙趋前相送。好在于波没有拒绝。
  这一送距离还真不近,从中山公园到西单,从西单到铁道兵文工团驻地的玉泉路,他们边走边聊。马季这些日子,心里实在憋闷苦了,有嘴不能说话,似乎比没嘴还痛苦些。话匣子一打开,犹如开了闸的滔滔洪水,他从苦涩的童年说到从艺后的酸甜苦辣……
  听着听着,于波渐渐分不清他在说谁,是他呢,还是自己。如果不是出自马季之口,倒有几分像是她自己的亲身经历。未见面前对说相声的惊恐,适才忙于“拜拜”的急切,早已烟消云散。她仿佛不是耳朵在听,而是心在抚摸,抚摸那颗鲜红透亮、怦怦跳动的心!
  两天后,于波再次和马季见面,见面的方式很奇特:到局里看大字报。是马季提议的。他选择这种史无前例的招数,为的是真诚地向对方敞开心扉。他们走到五光十色、光怪陆离的大字报集中的处所,一起看了给马季贴的大字报,字里行间尽是些惊天地、泣鬼神,却又没头没脑、不着边际的事情,无须也无法一一尽述。不大工夫,他们从四海翻腾、五洲震荡的大字报海洋中脱身出来,躲进附近的街心花园——难得的一片静土。
  马季终于开了口,充满了真挚和赤诚。是啊成败关头,来不得半点相声味:“于波同志,大字报都看了,问题够严重的吧!”
  也许大字报实在太吓人了,看了反而并不害怕,于波会心地笑了笑。
  马季尽量放缓语气,诚挚地说:“我今年都33岁了,婚姻事没时间等啦。你瞧这阵势,还能再等吗?”
  于波深情地点了点头,意思是说:“说吧,说吧,我听着呢。”
  马季一字一顿地说:“大字报上说的,甭说条条落实,就是一条两条,现行反革命,没跑。我自信是党一手养育大的,从来不曾忘恩负义。咳!说这些有什么用呢?谁相信我,谁相信呀?”
  于波心在呼喊:“我!我!我!”马季说的一切,她都感同身受啊!
  马季还是一字一顿地说:“于波同志,万一当真被打成了现行反革命……人只有一辈子,你得慎重……”
  于波只觉得心在跳荡,血在沸腾,双手也在抖动。她多么想抬起头来,却又怕触及那热切期待的目光。于波默默下了决心:她有种种理由拒绝任何人的爱,唯独没有权利伤害那颗真诚凝就的正在滴血的心!


十二、春节联欢晚会上的“马主持”


  从1983年起,马季一连三届参与主持春节联欢晚会,博得“马主持”的美名。除马季外,参与主持的还有姜昆、王景愚、刘晓庆,号称四大主持。这些享誉海内外的“大腕”级的艺术家为晚会增添了分量和色彩。此外,他们除了担任主持外,还要奉献拿手节目。以1983年为例,马季、姜昆还是老本行,表演相声;刘晓庆能歌善舞,演唱了电影《小花》插曲和四川民歌《送红军》;作为话剧演员,王景愚当然不能把自己的本行搬上晚会,来首诗朗诵吧,又与晚会热闹、欢腾的基调不协调。苦思良久,精心筹划,献上哑剧小品《吃鸡》,果然大获成功。
  作为主持,最重要的使命是为整台晚会穿针引线,贯通衔接,使几十个互无联系的节目串在一起,环环相扣,步步深入,首尾呼应,波澜起伏,成为浑然整体,真是难煞人也。观众看着热热闹闹,自然流畅,殊不知要花费多少心血,几乎绞尽脑汁。
  此中的关键是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破口。1983年春节联欢晚会首次正式亮相,突破口就是由马季找到的。他想:一台大型的综合文艺晚会,必须有强大的持久的吸引力,才有可能从头到尾把观众聚住,否则,人家就会扭动电视旋钮,转移频道。
  相声的吸引力从何而来呢靠笑——相声术语叫做“包袱”。“包袱”的神髓是出乎意料之外而又在乎情理之中,不仅有强大的吸引力,而且有非凡的艺术魅力。然而,一台大型晚会总不能从头到尾都是相声吧他把思想放开,又想到了家喻户晓、喜闻乐见的猜谜语。它与“包袱”恰有异曲同工之妙,又是众百姓逢年过节乐之不疲的娱乐活动,用来作为春节联欢晚会的贯穿线索,再合适也不过了。他和大家一起,设计了作为晚会贯穿线索的猜谜活动。谜语分为四组,每小时推出一组,并设有小小的奖品。如果观众全部答对,就会得到带纪念性的礼物。后来的事实表明,这个突破口找得好,十分成功。
  许多届春节联欢晚会上,马季都推出呕心沥血、脍炙人口的新作,主要有《成语新篇》、《山村小景》、《说一不二》、《“宇宙”香烟》、《卖酒》、《五官争功》、《训徒》、《送别》等。
  《“宇宙”香烟》最轰动。有人说它像单口相声,有人又说它像独白剧,其实,它兼具二者的优势而又独辟蹊径,成为既成功运用电视手段而又突出语言特色的小品。请看结尾:
  同志们呀,我们还准备采取有奖销售的办法咧。怎么叫有奖销售呢?你有我一套图案,你可以上我厂领取20英寸彩色电视机一台,千载难逢,机会难得呀。请你从速购买,电视机我们发完为止。
  那位同志说,你们厂里准备了多少台电视机呀?跟你说实话吧,我预计今明两年还不会有人领走咧。咋回事儿呢?每套图案我都少印3张。
  语言高度夸张,自铺自刨,自捧自逗,机智灵活,收到出乎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的效果,生动地体现了相声的魅力;而情节的曲折跌宕、首尾贯通,又体现了戏剧的某些特色。


十三、交农民朋友


  作为性情中人,马季的性格中有许多闪光点。
  他虽然是名冠全国的笑星,但,作风平易,待人亲切。他的诸多爱好都染上了质朴、真诚的性格魅力,不管是打球、钓鱼,还是书法、美食,都不失普通人风格。不论身份、年龄,谁到他家里,都以礼相待,真正是“来的都是客”,而且“座上客常满”。
  他喜欢生活中的新事物,一度迷恋开汽车。乘车外出,遇有机会,就和司机调换位置。司机有些担心,一副惶惶然的样子。他反而把车开得更快,吓得司机直闭眼睛。他却兴奋得大笑,一副童心未泯的模样。
  有一次,守卫在边疆前哨的战士汇来50元人民币,要求购买马季相声的录音带。马季收到后,就从自己仅存的两套资料磁带里取出一套,另又复制了两盒,连同那50元钱一起寄给了前线战士,并附一信。信中说:
  这是我的一点心意。你们在前线保卫祖国,你们的贡献用金子也难以衡量。我能有这样一个机会,表示一下我的心情,感到无比的欣慰。
  马季和全国劳动模范张富贵交往多年,感情深挚,对张富贵十分敬佩。1963年,马季随中央农村文化工作队到山东文登,与张富贵结识,同吃同住同劳动,一起呆了好几个月。张富贵是四十年代解放区授予的劳动模范,几十年如一日,艰苦奋斗在农村第一线,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生活又极为简朴,一直住在简陋的房子里。房子里除大炕以外,最珍贵的是保存有中央文件的保险箱。他勤勤恳恳,终日劳作,胸怀坦荡,与世无争,对马季影响很深。于波曾这样分析马季性格的成因:“在马季的生活中,对他影响最深的人有两个:一个是他的母亲,给予他坚强刚毅的性格;另一个就是张富贵,赋予他脚踏实地的朴实作风。”后来,马季到山东,必到文登看望张富贵;张富贵到北京开会,也必定专程看望马季。他们之间的友谊持续了将近30年之久。
  马季的另一位农民朋友是徐辉。马季结识徐辉时,徐辉还是在家务农的农民。马季欣赏他的书法,佩服他的才能,不遗余力,到处推荐,终于使徐辉的才能得以展现。1987年,马季突患心肌梗塞,处于病危,徐辉一家赶到医院,呜呜痛哭。马季病情好转,回到北京,徐辉又背着一袋绿豆,进京探望。他告诉马季:这袋绿豆是他一家人精心挑选的,小的挑出去,大的才留下来。这朴实真挚的情感深深打动了马季。1993年,徐辉患病,瘫痪在床,马季心如火燎,奔走于各大医院之间,求医问药,最后选定中日友好医院,接徐辉前来治疗。马季对农村一往情深,深入生活,常常主动选择农村。他熟悉农村,了解农民,农民朴实的心灵和情感常常引起他难以抑制的创作冲动。相声《画像》、《海燕》、《黑斑病》、《跳大神》、《我爱新农村》、《山村小景》等都是这种情感的结晶。


十四、“文革”后的再崛起


  马季为相声事业拚搏几十年,先后有两度崛起:一是在五十年代的拚搏中崛起;再就是“文化大革命”后的再崛起。
  粉碎“四人帮”以后,马季面对怎样的处境呢一是年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