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袁世凯传 >

第4部分

袁世凯传-第4部分

小说: 袁世凯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随后,吴长庆应朝鲜国王请求,指挥清军各营围攻利泰院和枉寻里两村的贫民和士兵。袁世凯率领清军,“乱放洋枪”,'2'杀死数十人。起义者英勇抵抗,但寡不敌众,终归失败。

  9月12日,朝鲜国王迎接闵妃回宫,袁世凯抢先前往道贺。闵妃集团重掌政权,对清政府出兵“平敌”,大为感激,与驻朝清军的关系也极密切。

  袁世凯原本默默无闻,在镇压兵变中却大显身手,不但深受吴长庆的信任,也为朝鲜国王所看重。国王于9月中旬设宴招待吴长庆和张謇,袁也在被邀之列,而且备受礼遇。'3'9月底,国王又单独接见袁,由鱼允中陪同。'4'他们谈话的内容虽不得而知,但可想见袁在当时的地位。10月中,清政府奖赏镇压兵变“有功”人员。袁以“治军严肃,剿抚应机”,得“以同知分发省分,前先补用,并赏戴花翎”。

  注释:

  ①1882年按干支是壬午年,所以称“壬午兵变”。

  ②朝鲜国王凡是以旁支入继王位的,其生父即被称为大院君,起初这只是死后的谥号,后来渐渐成为在世的称谓。

  ③宣惠厅掌管仓米出纳等事。朝鲜官阶凡正三品以上者称堂上,从三品以下则称堂下。

  ④清代,朝鲜统治者向中国皇帝“称臣纳贡”,奉正朔,受册封。中国皇帝视朝鲜为“藩属”,有维持受册封的王统地位的义务,形成所谓“宗藩关系”。这种关系是宗法封建制度在中国与朝鲜间相互关系的反映。

  ⑤马建忠:《适可斋记言记行》卷6,页4。

  ⑥张树声:《张靖达公奏议》卷6,页9—10。

  ⑦鱼允中:《阴睛史》下,页189—190。

  ⑧沈祖宪、吴生:《容庵弟子记》,1913年版,卷1,页5。

  ⑨刘厚生:《张謇传》,上海龙门联合书店1958年版,页9。

  ⑩《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3,页45。

  '1'张孝若:《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上海中华书局1930年版,页37—38。

  '2'周家禄:《恺寿堂集》,朝鲜乐府卷13,军府篇。

  '3'张謇:《啬翁自订年谱》,1925年版,卷上,页23。

  '4'鱼允中:《从政年表》。 


编练“新建亲军营”

  镇压“兵变”以后,朝鲜国王鉴于“禁兵之不可用”,①试图改练新军,以巩固其统治。1882年10月派陈奏使赵宁夏来到中国,向清政府致谢,并商量善后事宜,其中有要求清政府派人练兵一事。这时,清政府的官僚也多主张采取积极政策,维护两国之间的“宗藩关系”。翰林院侍读张佩纶于9月间奏陈“朝鲜善后六策”,其中“预兵权”一条,主张“选派教习,代购洋枪,为之简练诸军”。②李鸿章对这些意见大体表示赞同,并命令吴长庆筹划。11月3日,吴委派袁世凯、朱先民、何增珠等办理编练朝鲜新军。③

  袁世凯接到命令前,曾向朝鲜官员屡次吹嘘中国洋务派练兵求强的“成绩”,并主张由中国驻军训练朝鲜军队,先练五百,最后递增到四千。接到命令以后,即和朝鲜国王派遣协助练兵的金允植一起,着手准备。在三军府成立督练公所,“草创章制,编选壮丁”,④由袁“看貌而取”,共选壮丁一千人,编为“新建亲军”,分为左右两营。所用武器装备,铜开花炮十尊、来福枪一千杆及弹药等,都由清政府赠给。左营驻三军府,由袁督同副将王得功教练;右营先驻东营,后移至南别宫,由提督朱先民会同总兵何增珠教练。两营完全采用淮军操法。

  在袁世凯的组织和推动下,新军训练进行得很迅速,到12月初,朝鲜国王于春塘台检阅左营时,发现该营“步法颇正,放枪亦熟”,因而称赞袁“教练之有法”。⑤并决定于江华沁营旧军中选调五百名士兵,编为“镇抚营”,拨归袁训练。月底,袁偕同金允植赴江华阅兵,并计划开采江华岛矿藏,“以助军饷”。⑥次年1月,镇抚营成立,编制一如亲军营,由袁“指授一切教练事宜”。⑦

  朝鲜旧军和中国的绿营一样,均使用旧式刀枪,军官中饱,“饷不如额”。⑧经袁世凯等训练的新军,换上新式枪炮,表面上“技艺娴熟,步伐整齐”;⑨但是,这支所谓新军,“一切从湘淮军制”,⑩左右两营又“多贵戚豪奴及王京无籍少年”,“将领复恣渔侵”,'1'腐败现象,依然如故。练兵的目的虽然说是为帮助朝鲜“求强”,抵抗日本,实际上只是为朝鲜封建贵族增加了一个镇压人民的工具。它的反动作用在1893—1894年镇压东学道起义中充分表现出来。

  注释:

  ①周家禄:《恺寿堂集》,卷10,页14。

  ②张佩纶:《涧于集》奏议,卷2,页63。

  ③李鸿章:《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45,页20。

  ④沈祖宪、吴生:《容庵弟子记》,1913年版,卷1,页7。

  ⑤金允植:《云养集》卷12,页29—30,页44—45。

  ⑥同⑤。

  ⑦同⑤卷9,页13。

  ⑧同①。

  ⑨同④。

  ⑩同①。

  '1'周家禄:《朝鲜载记备编》,页9,见《朝鲜三种》。 


镇压“开化”派

  “壬午兵变”以后,朝鲜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明显地分化为保守与“开化”两大派。保守派以闵泳翊、金允植、闵泳穆、赵宁夏等为首,掌握朝鲜政府实权,主张维持旧秩序和清政府的传统关系,因循苟安,泥古不化。他们得到吴长庆、袁世凯的支持。开化派以金玉均、朴泳孝、洪英植为首,针对朝鲜落后的情况,要求自上而下地变革,使朝鲜“独立”、“开化”。然而他们大都对日本的侵略野心没有认识,企图依靠日本推翻保守派的统治。两派明争暗斗,矛盾重重。

  由于中法战争爆发,李鸿章为巩固北洋防务,于1884年4月命令吴长庆从朝鲜撤回三营清军,驻扎辽东半岛金州,其余三营仍留驻汉城,由记名提督吴兆有、张光前统带。袁世凯得李鸿章奏荐,被任命为“总理营务处,会办朝鲜防务”,①一跃而为驻朝清军的重要人物。

  清军撤离汉城,再加上中法战争中中国败讯频传,特别是福州海战的惨败,给了朝鲜宫廷以极大的震动。开化派认为有机可乘,遂积极密谋发动政变,夺取政权。自这年10月起,金玉均、朴泳孝、洪英植等人,不断与日本驻朝使馆接触,企图取得日本的实力支援。

  日本以“壬午兵变”为借口,于1882年8月胁迫朝鲜订立了《仁川条约》,不仅加强了对朝鲜的经济控制,也扩大了政治、军事影响,尤其是规定使馆驻兵一条,大大便利了日本的侵略活动。日本驻朝鲜公使竹添进一郎,是一个狂热的侵朝分子,他打着“支持改革运动”的幌子,多次接见金、朴等人,进行蛊惑宣传,并为之出谋划策,制定了具体的政变计划。他还答应筹措经费,出动使馆驻军,以实力相支持。

  经过一番秘密准备,开化派决定1884年12月4日庆祝邮政局新厦落成举行宴会时,发动政变。当天,邮局总办洪英植邀请政府显贵官员、外国使节以及中国驻朝鲜商务委员陈树棠赴宴。日本公使竹添托病未到,在使馆等待起事的信号。当宴会进行时,按照预谋,开化派在邮局附近纵火,并趁机刺伤保守派官吏闵泳翊,与会众人闻兵作乱,逼迫国王招竹添率兵进宫保卫。竹添得讯,立即率日兵一百余人入宫布防。当晚,金、朴等又矫诏召保守派大臣闵台镐、尹泰骏、赵宁夏等六人入宫,将他们都处死。

  12月6日,开化派组成新政府,公布“新政纲”:“废止朝贡虚礼”;“废除门阀,确立人民平等之权,以人择官,勿以官择人”;“改革全国地租法,杜吏奸而纾民困,兼裕国用”;“革罢内侍府”,等等。②开化派的“新政纲”,企图限制国王和宫廷的权力,其锋芒主要指向以闵妃为首的保守派势力,自然遭到保守派的激烈抵抗。

  袁世凯一向支持保守派,排斥开化派。政变的消息使他颇为激动,他感慨万分地说:诸大臣“一时俱杀,羽翼孤矣!”③并极力主张用武力支持保守派复辟。他一面会同吴兆有上报李鸿章,要求“派兵轮东来”;④一面随机应变,发号施令,准备举兵。当时,保守派金允植、南廷哲(户曹参判)、沈舜泽(右议政)等又恳切要求清军援助。袁乃自行决定派兵入宫,“保护国王”。他先照会竹添,说明入宫理由。竹添置之不理。袁等即率清军一千余人闯入王宫。日军开枪射击,双方战事遂起。曾侈谈“援助改革”的竹添,知寡不敌众,便违背诺言,对开化派头目说,他“必须从宫廷撤退本国的军队”,⑤随即率领日兵,自焚使馆,狼狈逃回日本。洪英植、朴泳孝挟持国王逃往关帝庙避难,被清军捕获。袁护送国王回宫,保守派重新掌权,恢复旧秩序。许多与这次政变有关的人或被杀,或被投入监狱,只有金玉均等少数人亡命日本而幸免。

  袁世凯亲率清军一营驻守王宫,以“监国大臣”自视。12月15日,他直接给李鸿章写了一篇长达数千言的报告,洋洋得意地大谈镇压政变的细节,吹嘘自己的“功劳”,并献计说:“莫如趁此民心尚知感服中朝,即派大员,设立监国,统率重兵,内治外交,均代为理,则此机不可失也。”⑥这是妄图吞灭朝鲜的一派呓语,赤裸裸地暴露了袁世凯的野心。

  李鸿章接到袁世凯的报告,又惊又喜。喜的是袁能随机应变,在军事上外交上作周密部署,迅速摧毁了开化派,恢复守旧派政权,巩固了清政府的“宗主国”地位;但又担心得罪日本,问题严重,不易处理。当时,竹添回国以后,诬指袁世凯无故攻击日军,伤害日商,烧毁日使馆,大肆鼓动惩袁反华。日本扩张主义者借机示威游行,高呼“膺惩清国”。日本政府中“主战”“主和”两派争论激烈。⑦清政府中也有人指责袁“擅启边衅”,对他不表信任。⑧李鸿章为了应付日本,一面电告袁“勿遽与倭人开衅”;⑨一面奏派吴大澄、续昌前往朝鲜查办。1885年1月1日吴等抵达汉城,命令袁率队回营,不得妄动,听候查办。

  袁世凯镇压开化派,本想邀功请赏,没想到得罪日本,反招致各方面的指责,成为“众矢之的”,不仅升官成了泡影,连现在的位子都有倾覆的危险。在不如意的环境中,他最感气恼的是吃吴兆有一“大亏”。⑩吴长庆离开朝鲜以前,他已蔑视这个提拔他的恩人,而通过其堂叔袁保龄,迳自攀援李鸿章,“扶北洋之虚声以笼罩一切”。吴长庆离开朝鲜后,他更加“妄自尊大”,“陵蔑一切”,“一切更革,露才扬己”,颇令吴长庆难堪。'1'以致张謇写信痛斥了他一顿。至于吴兆有、张光前辈自然更不在其眼中。他极力排挤吴、张二人,企图把庆军全部压到自己手中。此次举兵,几乎由他一人主动,吴兆有等虽也联衔参与其事,不过挂名而已。现在惹来“查办”的麻烦,自然将所有责任都加在他身上,并乘机揭发他豢养官妓、贩卖烟土、贪污挪用军饷等等劣迹。李鸿章乃命令吴兆有,责令袁“照数认赔”。'2'

  在“内外夹攻”的处境中,袁世凯施展以屈求伸的策略,托故母病,请假获准,于1月31日离开朝鲜回国。此后便到陈州“隐居”。'3'袁保龄对他摆脱困境,极为赞赏,说“凯侄脱身回里,觉此子狡狯,亦复胜其痴叔矣!”'4'

  1885年2月,日本派伊藤博文来天津,和李鸿章谈判“中日冲突”问题。伊藤提出中日从朝鲜撤兵和惩办袁世凯等无理要求。经过多次会议,双方达成协议,规定中日军队四个月内同时自朝鲜撤退,将来如再出兵,彼此先行知照。李鸿章为保留清政府往朝鲜的派兵权,不惜也给了日本同样的权利,等于把朝鲜置于两国的共同保护之下,这就成为甲午战争的伏机。关于惩办袁等,李鸿章始终不肯接受,最后依据李的折衷办法,以其私人名义“行文戒饬”袁世凯了事。'5'至此,袁世凯所谓“擅启边衅”的责任由李鸿章完全推卸。一场变幻险恶的风浪总算躲过去了。袁保龄函告袁世凯说:“伊藤此次极力欲撼汝,尚赖合肥相国持正,颇费唇舌,此节自是可感。”'6'同时又致书李鸿章的亲信幕僚章晴笙说:“凯侄得我帅力持正论以覆庇之,感切心骨。”'7'

  李鸿章的“行文戒饬”仅是官样文章,所以不到半年,袁世凯又被起用,而且身价更高了。

  注释:

  ①《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49,页34。

  ②朝鲜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朝鲜通史》1975年版,下卷,页75。

  ③《朝鲜档》,李鸿章致总署函,光绪十年十月二十六日。转引自林明德:《袁世凯与朝鲜》,页57。

  ④袁保龄:《阁学公集》书札卷3,页41—53;卷6,页48。

  ⑤李清源:《朝鲜近代史》,三联书店1955年版,页63。

  ⑥《清季外交史料》卷50,页31—33。

  ⑦《伊藤博文传》中卷,页395、400。

  ⑧《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卷5,页18。

  ⑨同⑧,卷5,页25。

  ⑩《袁氏家书》卷6,页13。

  '1'张謇:《张季子九录》文录,卷11,页1—5。《啬翁自订年谱》,卷上,页25。

  '2'《袁氏家书》卷7,页13。

  '3'同④,卷3,页33、39。

  '4'同④,卷3,页57。

  '5'同⑧,卷7,页22—35。

  '6'同⑩,卷6,页13。

  '7'同④,卷4。 


总理交涉通商大臣

  清政府对朝鲜的政策,大都由李鸿章所制定。自从日本强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以后,李一直劝导朝鲜政府在外交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