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科幻世界电子书 > 接触 作者:[美]卡尔·萨根 >

第40部分

接触 作者:[美]卡尔·萨根-第40部分

小说: 接触 作者:[美]卡尔·萨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设计指令之详尽与仔细,似乎是在挑战与蔑视人类的智力和理解力。从中很难看懂究竟为什么能够有效工作,可是只要逐字逐句认真执行,其结果管保能够正常工作。

  即便指示与说明如此详尽与周到,在将这些新技术付诸实施的过程中,仍然需要苦思冥想反复琢磨。

  偶尔,有的时候,比如说,对于冶炼中的排渣技术或者有机型半导体的技术,直接提供最有效最有前景的观点和指示。

  也有的时候,同时提出几种可行的方案,用于制作同一种组件;很显然,地外生灵并没有确切的把握,究竟哪一种技术,对于地球来说是最容易实现的。

  当第一个工厂建成,当第一个原型制作出来,原来那种以为,仅仅凭着一种未知的语言写成的大消息所提供的地外技术,人们有没有可能制成什么产品,这种悲观论调减少了。产生出一种令人兴奋的感觉,就仿佛应付一场毫无准备的学校抽查考试,结果发现,仅凭已经接受的普通教育,仅凭普通常识,居然也能得出答案。就像所有一切精心设计极具竞争力的考试,参加这样的考试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总会取得一些经验。

  所有的第一次考试,一项一项地都通过了:铒的纯度符合要求;中间的半成品件经过氢氟酸的腐蚀,所有的非有机物质都被腐蚀掉了,剩下了与图形相符的超级结构;转子就像说明中指出的那样,顺利地转动起来。

  批评人士指出,大消息的执行,使得这些科学家和工程师们趾高气扬;他们自以为在技术上已经赶上地外文明,可是他们忘记了随时随地潜藏的危险。

  为了制作某一个元件,规定了一套复杂的有机化学反应,其最终产品注入到一个游泳池大小的混合池之中,池中是甲醛和氨水混合液。该产品注入后,慢慢生长、变异、分化、定型,然后就在原地不动——其精致和复杂的程度远远超出人们已知的类似结构。它具有一大套精细管路组成的复杂纠结的分支网络,显然,管网中有液体往复循环。这是一种暗红色胶质黏浆。这种东西本身并不能复制繁衍,而其生物活性和生长能力的确令大批亲眼目睹的人瞠目结舌。他们只是重复着同样的过程,制造出的产品几乎一模一样。

  只要依照指令执行,最终生成的这种产品为什么竟然如此地复杂,始终神秘莫测。

  这一大套有机物质就位于生成它的平台之上,就众人所知,只是放在那里,什么活计也不干。其实,它是要装入正十二面体之内的,位置恰好紧靠着机组人员所在区域的上部和下部。

  两架同样的机器,同时在美国和苏联分别进行制造。

  两个国家都把制造场地选在遥远偏僻的地点,不仅仅是为了以防万一机器成了末日审判装置,得以保护人口聚居中心区,更是考虑到避开和控制心怀好奇的寻访者、抗议的人群,以及媒体记者。

  美国选择了怀俄明州,苏联选择了远在高加索之外,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属下的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在装配地点附近建立起新的工厂。装配所需的大批零部件也还要由现有的各行各业制造,涉及的行业领域相当广泛和分散。例如,承包光学零部件的德国分包商可能在出产著名蔡斯牌光学器材的城市,耶拿;而有一些零部件的制造和检测要在美国和苏联进行;还有一些工作要在日本进行,在日本,把所有的零部件都进行系统的检验和测试,设法弄清楚它们的工作原理,到目前为止,只是尽最大努力去理解。北海道的工作,进程缓慢。

  因为考虑到,比如某一个零部件经受一种并非大消息授权的测试,会不会影响了功能协调一致的大机器中各式各样的零部件所统一体现的某些微妙的共生功能。

  大机器一个重要的分支结构是三个外部的同心球面环形壳体,它们的三个轴心线相互垂直,按照设计规定要进行高速回转。这几件球面环形壳体将以精确而复杂的格式装配到一起。

  如果按照未经授权的测试,已经回转了几次,再把它装配到大机器上,会不会影响性能呢?

  反过来说,如果未经旋转测试,能不能完满地胜任工作呢?

  哈顿工业集团是美国建造大机器的一级承包商。叟耳·哈顿坚持不作未经授权的测试,甚至预先的试装也没有必要,直接装配成大机器就可以。

  他下达命令,严格按照大消息所作的指示,微枝末节丝毫不差,要领会大消息中没有明文写出的微妙之处,坚决认真加以执行。

  他督促他的雇员们,要把自己想象成中世纪求神问卜的巫师,对魔咒灵符里的字句,不厌其烦挖空心思地设法执行。千万不能读错或错误理解任何一个字眼儿。

  不知你醉心哪一种历法或信奉哪一种末世理论的教义,尽管说法略有不同,可是大约只剩两年,就到新的千年了。大批的人员开始“退休”,为的是全身心投入末日审判或者是迎接救世主降临,或者是两者都要参与。因此,在某些行业里,技术熟练的劳动者,显得人员短缺。

  哈顿决心重建劳动大军,以便优化大机器的建造进程,并对承接任务的分包商给予鼓励和刺激,这些就被视为美国承担的制造任务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其实,哈顿自己也“退休”了,考虑到这位众所周知的消除宣讲传道模块发明者的见解,不能不令人感到惊讶。他说的这句话已经成为流行用语,“千年至福论者把我整成了一个无神论者。”

  他属下的那些分包商说,关键性的决策仍然要由他拍板。可是有什么事,想与他商谈,只能通过快速非同步远程网络:他的那些分包商把工程进度报告、行政主管当局的要求以及对他提出的问题,都放到一个民间通用的远程通讯科学网络服务商提供的闭锁打包之中。他的回答将放在另外一个闭锁打包之中。

  这是一种别致的安排,可是工作起来,还是很有效。

  刚刚开始的时候,困难重重,问题逐步获得解决,这个大机器终于出现一点模样,随着工作的进展,叟耳·哈顿的消息越来越少。

  世界大机器协作联盟的执行官们为此深感忧虑,可是当他们去到一个没有向外界透露的地点,对哈顿进行了一次访问之后,他们重又感到安心和踏实,事后,他们把这次举动描述为冗长而啰唆的访问。他所居住的那个什么莫名其妙的所在,任何其他人都一无所知。

  自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的战略核武器储备首次降到三千二百枚以下。度过多方裁军谈判更为困难的阶段,谈判取得了进步,核威慑已经降低到最小限度。在武器较少的一方,被另一方没收或查封一小部分武器,就会产生更大的危险。而且随着运载系统的数量急剧减少——这是更加容易核查的——随着遵照条约行事,新型自动检测手段得以部署,随着新的现场视察协议的签署,进一步裁减的可能,似乎前景良好。

  这个进程本身在双方的谈判专家和公众的心目中无异于产生一种动力和势头。就像通常,在军备竞赛中,两个超级大国都力图赶上和超过对方,可是这一次是在军备裁减方面。

  在实际的军事实力上,他们放弃的并不是很多;他们仍然维持着毁掉整个星球文明的能力。然而对于未来,产生了乐观情绪,对于新生的一代而言,有了希望,这已然是很有成就的开端了。

  也许伴随着世界范围,世俗方面与教会方面,日益紧迫地庆祝新千年的来临,敌对国家之间每年发生的武装冲突还会进一步地减少。墨西哥城的枢机大主教把它称之为“上帝的和平”。

  在怀俄明和乌兹别克,建立起很多新型的工业行业,平地兴起整座整座的城市。当然了,工业化国家天生就要承担更多的费用,不过,就全球人均每年的费用大约一百美元。对于世界上四分之一人口来说,这一百美元在他们的年收入中是一笔相当不小的数目。

  花费到大机器上的钱财,既没有带来什么实际的好处,又没有提供什么直接的服务。可是,刺激了新技术发展,即使大机器永远不能有效地工作,这的确也还是很合算的。

  有很多人感觉,步子迈得太快了,至少应当把每一步,究竟是怎么回事,搞清楚了,然后再进行下一步。他们认为,建造大机器,延续几代人的时间,结果呢?大笔的开发费用平均分摊到几十年的时间里,将会减少世界的经济负担。出于多方面的考虑,这是非常慎重而有远见的建议,可是执行起来太困难。怎么可能只开发大机器中的某一个部件?遍布全世界的那么多科学家和工程师,专业领域千差万别,可是对他们而言,大机器所需的专门知识还是跨领域的,为了适应大机器的需要,他们不得不拓展和延伸知识,以满足大机器各个方面的需要。

  还有一些人,他们担心,如果大机器不快点干,恐怕就永远也干不成了。美国总统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都同意他们的国家承担建造大机器的任务。可是这并不能保证他们的继任者,个个都同意继续承担此项任务。从而,在那些对该项任务了解最为透彻的人士看来,他们现在手中正掌握着这项工程,当然愿意在他们仍然处于负责地位的时期,能亲眼看到项目完成。有人争辩说,大消息的对外广播其中蕴含着一种内在的紧迫性,他们不惜采用大量不同的频率、使用强大的功率、花费那么长的时间。既然如此紧迫,就不会是慢慢地等到我们一切都准备妥当了,然后才动手制作。显然是要求我们立即动手,刻不容缓。于是,工程进度,步骤加快。

  所有早期的子系统,都是基于操作入门读本第一部分描述的基本技术。那些规定的检验与测试都能顺利通过。到了后来,在检验和测试更为复杂的子系统时,开始有失败的情况出现。当然,两国都有这种现象发生,可是苏联出现得更为频繁。因为谁也不清楚,这些部件究竟是如何工作的,通常也很难回溯追踪,很难认定究竟是制造过程中的哪一个环节出现纰漏。在有些情况下,两家制造商同时制作同样的部件,各自竞相加快进度与提高质量。两个部件都通过了检验与测试,需要装配时,都倾向于选用本国的产品。从而,在两个国家里装配出来的机器并非绝对完全一样。

  最终,在怀俄明,系统集成总装的日子到了,就是要把分离的大部件最终装成完整的大机器。看起来,好像是整个建造过程中,最容易的一步了。好像需要一两年的时间就能完成。

  有人想,这架大机器一旦运转起来,按照预定的时间表,正好这个世纪也就该寿终正寝了。

  怀俄明的野兔更为狡猾。也许是数量太少。很少能够辨认出来。雷鸟的车头灯不止一次地照到过靠近路边的野兔。尽管有可能有几百只,不过,像在新墨西哥州的野兔那样,排列整齐,列队路边的习性还没有传播到怀俄明这边。

  爱丽心想,周围的自然环境和条件,与百眼巨人那边相差不大。环绕在主要的科学设施周围的,是几万平方千米的人迹罕至的美丽风景。她匆匆地驶过眼前出现的场面,她不是机组成员。可是她要到这里,参加从来也想象不到的宏伟事业。当然了,无论大机器运转之后,究竟会发生什么事情,百眼巨人的发现注定要成为人类历史上的转折点。

  仅仅那么一瞬间,晴天霹雳一般惊醒了我们,需要我们大家紧紧地团结在一起。爱丽自己纠正了一下,那不是来自晴天,那是来自黑暗中。来自二十六光年以外的地方,距离我们二百三十万亿千米。面对就要来临的文明的一千年,大家异口同声地欢呼,作为苏格兰人也好、作为斯洛文尼亚人也好,或者作为四川人也好,你很难想象他们与其他人有什么区别。相对于工业化国家与织女星生灵的技术差距,地球上技术最落后的国家与工业化国家之间的差距,肯定要小得多。这样一来,原本好像具有天壤之别的种种差异——人种的差异、宗教的差异、国与国之间的差异、民族的差异、语言的差异、经济的差异以及文化的差异——突然迅速地缩小,不再那么咄咄逼人。

  “我们都是人类。”这是最近这些日子,人们听到最多的一句话。这是非常引人注目的,你想想,过去的几十年之间,几乎没有什么人表达出这样的感情,特别是在媒体上。人们说,我们共享这同一个小小的星球——而且几乎可以这样说——还共享这几乎是同样的全球文明。很难想象,外星人来了,会认真严肃地提出要求,从这种或那种具有代表性的意识形态差别中,挑选出某一种优势的语言,用以进行交流。即使不提大消息那些神秘莫测的功能,单就其本身而言,已足以构成一种动力,将全世界凝聚到一起。你会亲眼目睹这一切正在发生。

  当爱丽的母亲听说爱丽没有被选上,她马上就问:“你哭了吗?”

  真的,她的确哭了。这只是自然的反应。

  当然,还由于她太过于渴望了。可是存在着无法抗拒的事实,她跟她母亲说,庄慕林是第一流的候选人。

  在苏联,选中卢那恰尔斯基,还是阿坎捷尔斯基,并没有做出最后的决定;两个人都接受“训练”,准备接受任务。很难想象,在理解大机器方面,达到他们这么优秀程度的人,还能找出什么更合适的训练。有些美国人给他们加上这样的罪名,说苏联这样做,纯粹是企图获得两个大机器主要发言人的名额,可是爱丽认为,这种说法简直是卑鄙阴暗的心理,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卢那恰尔斯基和阿坎捷尔斯基都是极其出色和非常有能力的人。爱丽实在难以想象,苏联政府究竟怎么来决定,究竟会让哪一个人上去。卢那恰尔斯基就在美国,但并不是在这里,并不在怀俄明。他在华盛顿,率领一个苏联高级代表团与美国国务卿和新提升国防部副部长的密歇尔·凯茨会谈。阿坎捷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