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秦帝国 >

第743部分

大秦帝国-第743部分

小说: 大秦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左将军以为如何?” 
  “臣启君上,”屠雎一拱手,“上将军所言,老军将士无不赞同。” 
  “关外大营还想攻赵?” 
  “正是!三万余将士战死,岂能向李牧低头!”屠雎慷慨激昂。 
  “启禀君上,老臣请战,再攻赵国!”老桓龁立即正式请命。 
  嬴政看看李斯又看看王翦,叩着大案沉吟不语。李斯自入关外大营,见秦王已经知晓军情,便一直没有说话。最要紧的原因是,李斯当初一力赞同内外分兵的方略,也从来不怀疑秦军战力,根本没有想到偏师小战竟会大败,更没有想过如果关外战败又当如何?身为长史,又是国策总谋划者,李斯不能不从全局思忖。目下局部失利,翻搅在李斯心头的便是:是否因这一局部失利而改变全局谋划?具体说,五年刷新秦国的谋划之期是否短了?秦军兵力以及将才,是否不足以分为两支大军?如果继续对赵作战,是继续由关外大军独当还是合兵全力赴战?思虑看似对赵战事,实际却牵涉着“一天下”的长策伟略如何实现的全局。李斯之短,在于对军事不甚通晓。当年在苍山学馆,荀子评点弟子才具,对李斯的评语是:“斯之政才,几比商君也。然兵家之才纵横之能,与苏秦张仪尚不及矣!”也就是说,苏秦张仪尚算知兵,李斯连“尚算知兵”亦不能。法政名士之所谓知兵,非指真正具有名将之能,而是指对军旅兵争有没有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可能学而知之,然更多的却是基于一种天赋直觉。若就兵家学问言,以李斯之博学强记,寻常之谈兵论战自不待言。然要真正地肩负万千军士之性命而全局谋划军争,李斯总觉得没有如同透彻的政事洞察一样的军事见识。譬如目下,李斯实在没有看出原先方略有何不妥,然则,在该不该对赵继续作战这个具体事项上便觉头绪颇多,无法一语了断。但无论如何,作为中枢主谋,他不能不说话。 
  “以臣之见,若对赵战事无胜算,可改向他国,或中止关外用兵。” 
  “何以如此?”秦王追了一句。 
  “其一,关外战事,意在示形,并非定然咬紧赵国。” 
  “也是一理。” 
  “其二,即或关外停战,亦不影响关内整训新军,于大局无碍。” 
  “王翦以为如何?”秦王沉吟地叩着大案。 
  “臣之评判,有所不同。”王翦慨然一句,显然已经是深思熟虑,“老军东出,初战失利,并非全然坏事。最要紧处,是扯出了赵国李牧的边军。李牧威震匈奴,已经是天下名将。然其才具、战力究竟如何?秦军极为生疏。若果真李牧此时不出,而在五年之后陡然与秦军相遇,战局难料。肥下之战逼出李牧,臣以为是最大好事。然则,此战仅为李牧边军的独有战法,若李牧仅仅如此一种战法,不足虑也。臣所虑者,李牧用兵之能我军依然没底……” 
  “且慢!”老桓龁一拍案,“李牧独有战法?是甚!” 
  “善藏飞骑,善开阔决战。此为李牧边军之独有战法。” 
  “鸟!这也叫战法?有地谁不会藏兵,你说个明白。” 
  “中原各国战法,以地藏兵,开阔之地不阻敌。”见老桓龁点点头,王翦指点着板图又道,“可大草原不同,险山恶水极少,大军难以隐藏,只能依靠剽悍骑兵的急剧飞驰追歼敌军。然则,李牧大败匈奴,却不是死追匈奴决战。当然,也是匈奴聚散无定来去如飞,无从追歼。李牧之法是长期麻痹匈奴,而后在匈奴大军南下时以飞骑大军合围痛击。老将军且想,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能使数十万骑兵隐藏下来而匈奴毫无察觉,这不是善藏飞骑么?开阔山原,四面敞口,最不宜包围战,李牧却恰恰能做到。这不是善开阔决战么?一句话,李牧长期对匈奴作战,业已形成了一套迥然不同于中原的独特战法。” 
  “狗日的!草原狼!刁!”桓龁算是承认了李牧。 
  “老将军说得好!李牧边军确实是草原狼,剽悍狡诈。” 
  “往下说。”嬴政叩着大案目光炯炯。 
  “王翦之见,为摸清李牧边军实力与战法,对赵战事不能中止。” 
  “有血气!老夫赞同!”老桓龁拳头砸得咚咚响。 
  “若再战失利,又当如何?”嬴政追问一句。 
  “只要不是主力决战,一战数战失利,不足畏也。” 
  李斯霍然站起:“不能!至多只能再败一次。否则六国合纵必要死灰复燃!” 
  “长史也,老夫能教他再胜一次么?真是!”老桓龁拍案高声。 
  “长史所虑,不无道理。”嬴政也站了起来,“天下格局之变化,一大半在秦赵战场之胜负。当年赵奢第一次战胜秦军,赵国始成山东砥柱。如今李牧第二次战胜秦军,山东五国尚不明就里,不敢贸然合纵。然则,若是再给赵军两次战胜秦军的战绩,天下大局必然生变。在秦而言,绝不允许合纵抗秦之六国同盟再次结成!唯其如此,以再败一战为限,对赵战事仍当继续。” 
  “适可而止。臣无异议。”王翦明朗一句。 
  “臣等无异议!”桓龁李斯屠雎异口同声。 
  “赵王迁若不许李牧再次出战,又当如何?”嬴政皱起了眉头。 
  老桓龁一脸茫然:“这,这,君上这是从何说起?” 
  “君上所虑,是将赵王迁做明君看也。”李斯一笑,“肥下一战胜秦,业已证实李牧边军足以抗衡秦军。若是明君,便有可能下令李牧全力对秦备战而避免小战,只在秦军主力大军东出之时决战。”李斯转身对嬴政一拱手,“然据种种消息,赵王迁绝非明断君主,不可能有此定力!我军再攻,赵王迁必定会敦促李牧尽快出战。” 
  “臣等赞同长史。”桓龁王翦屠雎异口同声。 
  天色微明,秦军晨操号起。君臣会议方罢,正在狼吞虎咽锅盔干肉战饭之时,一骑快马飞到,送给李斯一支密封铜管。李斯打开一看,过来对秦王低语几句。嬴政目光一闪便离案起身:“王翦可留下两三日,商定对赵部署后再回。我与长史先回咸阳!” 
  一语落点,嬴政已经大步出帐。       
第四章 风云三才   
一、尉缭入秦 夜见嬴政 
  一辆垂帘辎车飞进了灯火稀疏的大咸阳。 
  正是午夜时分,辎车进入东门内正阳街,径直向王城而来。堪堪可见两排禁军甲士的身影,辎车突然向北拐进了王城东墙外一片坊区。这片坊区叫做正阳坊,是最靠近王城的一片官邸,居者大多是日夜进出王城的长史署官吏。最靠前的一座六进府邸,是长史李斯的官邸,府门面对王城东墙,南行百步是王城东门,进出王城便捷之极。因了最靠近王城,所居又是中枢吏员,这片坊区自然成为王城禁军的连带护卫区,寻常很少有非官府车马进出此地。这辆辎车一进正阳街,便引来了王城东门尉的目光。辎车不疾不徐,驶到长史府前的车马场停稳。骏马一阵嘶鸣,一领火红的斗篷向府门飘去。随即,朦胧的对答隐隐传入东门尉的耳畔。 
  “敢问先生,意欲何干?” 
  “有客夜来,寻访此间主人而已,岂有他哉!” 
  “长史国事繁剧,夜不见客。” 
  “家老只告李斯一言,南游故人缭子来也!” 
  “如此,先生稍候。” 
  片刻之间,一阵大笑声迎出门来:“果然缭兄,幸何如之!” 
  “果然斯兄,不亦乐乎!” 
  “一如初会,一醉方休!缭兄请!” 
  “好!能如当年,方遂我心也!” 
  一阵笑声隐去,正阳坊又没在了灯火幽微的沉沉夜色中。 
  李斯与尉缭的相识,全然是一次不期遇合。 
  兰陵就学的第四年深秋,李斯第一次离开苍山学馆回上蔡探视妻儿。李斯家境原本尚可,父亲曾经是楚国新军的一个千夫长,在汝水东岸有百余亩水田与一片桑园。母亲与长子辛苦操持,父亲在没有战事时也间或归乡劳作。李斯是次子,自幼聪颖过人,被父母早早送进了上蔡郡一家学馆发蒙。不想,李斯十五岁时,父亲在与秦军的丹水大战中阵亡。那具无头尸身抬回来时,母亲一病不起,没有两年也随父亲去了。安葬了母亲,李斯的哥哥立誓为父报仇,昂昂然从军去了。三年之后的一个秋日,亭长捧着军书来说,李斯的哥哥在水军操练时不慎落水溺亡,官府发下六金以作抚恤。至此,尚未加冠的李斯成了一个十八岁的孤子。幸得李斯少学有成,识文断字,得亭长举荐,在郡守官署做了一个记录官仓出入账目的小吏。两年后,在族长主持下加冠的李斯,已经是一个精明练达的吏员了。倘若长此以往,李斯做到郡署的钱啬夫(掌财货)之类的实权大吏,几乎是指日可待的。 
  然则,李斯不甘如此。事务之暇刻苦自学,李斯读完了眼前能够搜罗到的所有简策书文,知道了天下大势,也大体明白了楚国是内乱不息的危邦,纵然做得一个实权大吏,也随时可能被无端风浪吞没,如同自己的父亲兄长一样无声无息消失。然最令李斯感触的,却是老鼠境遇带给他的人生命运之感悟。李斯日每进出官仓,常常眼见硕大的肥鼠昂然悠然地在粮囤廊柱间晃荡,大嚼官粮吱吱嬉闹,其饱食游乐之状令人欣羡。而进入茅舍厕下,其鼠则常在人犬之下狼狈窜突,奋力觅食而难得一饱,终日惊恐不安地吱吱逃生。两相比较,李斯深有感喟:“人之贤与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从那时起,李斯有了一个最质朴的判断: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必须脱离自己的处身之地,离开上蔡,甚至离开楚国。 
  终于,在加冠后娶妻的那一年,李斯听到了一个消息:大师荀子入楚,得春申君之助,虚领兰陵县令而实开学馆育人。李斯没有片刻犹豫,辞去了小吏,以父兄用血肉性命换来的些许抚恤金以及自己清苦积蓄的六千铁钱,安置好了年青的妻子,千里迢迢地寻觅到了兰陵苍山,拜在了荀子门下。 
  用时人话语说,李斯从此开始“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 
  自入荀子门下,李斯刻苦奋发,四年没有归乡。荀子明察,屡次在弟子们面前嘉奖李斯云:“舍家就学,李斯堪为天下布衣楷模矣!寻常士子少年就学,既无家室之累且有父母照拂,犹多惶惶不安也。李斯孤身就学,既无尊长照拂,又忍人伦之苦,难亦哉!”唯其如此,四年后李斯归乡,荀子破例以兰陵县令的名义给了李斯一道通行官文。李斯凭此官文,在兰陵县署领得一匹快马,以官差之身南下,大体可在立冬前抵达上蔡的汝水家园。 
  这日行至陈城郊野,李斯不想进商旅云集风华奢靡的陈城,在城外官道边的驿站住了下来。生计拮据,李斯得处处计较。既有官身之名,又有兰陵官文,自然是住进官府驿站合算。驿站有两大实惠:一是食宿马料等一应路途费用,不须自家支付,离站上路之时,还配发抵达下站之前的干肉干粮;二是没有盗贼之扰,住得安生实在。这一点,对李斯很是要紧。毕竟,抚慰妻儿的些许物事一旦丢失,李斯归家的乐趣便会了然无存。驿站也有一样不好:入住者的食宿皆以官爵高低分开,使诸如李斯这般有志布衣者常感难堪。然则,李斯是不能去计较这些的。 
  进了驿站,李斯被官仆领到了最简陋的县吏庭院。寻常官吏住在驿站,往往有不期而遇的同僚须得应酬。李斯没有这等应酬,也无心与任何人做路遇之谈,吃罢官仆送到小屋的一鱼一饭,自己提来一桶热水擦洗,然后上榻大睡,天亮立即上路。走进榻侧隔墙后的小小茅厕里擦洗时,李斯一瞥石礅上那窝成一团的粗织汗巾,不禁眉头一皱。依着规矩,驿站房屋无论等次高低,沐浴擦洗的器物都是新客换新物。这方汗巾显然是前客用过的,官仆却没有及时更换。李斯若唤来官仆,更换新汗巾也是很快当的,但李斯没有这般心情,况这方汗巾虽窝成一团却也没有过甚的汗腥龌龊,用了也就用了。 
  李斯拿起那方汗巾一抖,啪啦一声,一宗物事掉在了地上。 
  “书卷!”李斯听到这种再熟悉不过的竹简落地声,不禁大奇。 
  打量四周,李斯立即断定:此书必是前客须臾不离其身之物,在擦洗之时放在了石礅上,走时却懵懂忘记了。李斯忘记了擦洗,捡起地上套封竹简,眼前陡然一亮!卷册封套是棕色皮制,两端各有锃亮光滑的古铜帽扣,皮套之皮色已经隐隐发白起绒,显然是年代久远之物。再仔细打量,两端铜帽上各有两个沟槽,还有两个已经完全成为铜线本色的隐隐刻字——缭氏!显然,这是一卷世代相传的卷册。 
  李斯没有打开封套,回身立即擦洗起来。便在此时,急促的叩门声啪啪大响。李斯喊了一声:“门开着!自己进来。”立即有重腾腾脚步砸进小厅,浑厚嗓音随即响起:“在下鲁莽入室,先生见谅。”李斯隔墙答道:“足下稍待,我便出来。”墙外人又道:“足下衣物尚在榻间,我在廊下等候便了。”李斯隔墙笑道:“也好!赤身见客毕竟不宜。”片刻之后,李斯光身子绕过隔墙穿好袍服,这才走到廊下。庭院寂寂,只有一个长须红衣人的身影在树下静静站着。李斯一拱手笑道:“足下可是方才叩门者?”长须红衣人快步走来一拱手道:“在下大梁缭子,秋来入楚游历,不意丢失一物,一路找来未曾得见。思忖曾在此间住过三日,是故寻来询问一声,不知足下在室可曾得见多余之物?”李斯道:“足下所失何物?”长须红衣人道:“一卷简册,牛皮封套,铜帽刻有两字。”李斯从袖中捧出道:“可是此物?”长须红衣人双手接过稍一打量,惊讶道:“足下没打开此书?”李斯道:“此乃祖传典籍,我非主人,岂能开卷?”长须红衣人当即肃然一躬:“足下见识节操,真名士也!缭敢求同案一饮。”李斯慨然一笑:“路有一饮,不亦乐乎!足下请进,我唤官仆安置酒菜。”长须红衣人大笑:“足下只须痛饮,余事皆在我身!”转身啪啪拍掌,驿丞快步而来。长须红衣人对驿丞一拱手道:“敢求驿丞上佳酒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