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科幻世界电子书 > 新中国近代史 >

第108部分

新中国近代史-第108部分

小说: 新中国近代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端起杯子,我吣了口咖啡,苦涩中透出一股醇香。
  考虑好如何组织语言,我才开口说道:“日本的武装,已经开始好些儿年了。”
  我停了一下——这话有点儿不好说,才继续接下去,“武器制造出来,总归是要使用的……从去年起,中国经济的情况也不是很好……”
  我说的有点零散,足以让芮恩施明了我的想法。
  我觉得自己说的已经够多的了,就直接表明了中国的态度,“因此,中国对于日本的行动,不赞同,也不反对。对日本与荷兰之间的战争,中国将保持中立立场。”
  芮恩施不由得沉默了,他静静地看着我,好似要直接看到我的心里。
  我也不很在意,平静地看向他。
  气氛有点尴尬。
  没一会儿,我们就都笑了出来——到底是多年的老朋友了,有些话不用说出口,彼此就都知道了。
  芮恩施笑了一会儿,忽然有点儿悲伤,叹息道:“我们都会为此付出代价的!”——他的声音低沉,宛如在陈述预言。
  我却不以为然,“保罗,代价迟早是都要付出的。如果不想将来付出代价,那现在就要付出!
  人,总是要死的。”
  芮恩施突然间想起了什么,疑惑地问我,“难道你的‘调节论’也……”
  “调节论”是我提出的一种经济理论,其实就是说“政府要对经济宏观调控”的理论。西方又把他称为“骑手论”,形容政府就像骑手,经济就像骏马,骏马的奔驰有着其自身规律性,骑手不能够代替骏马,掌管一切,却也不能让骏马任意飞奔,要在关键时刻起到引导调节作用。
  在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中,唯有中、俄两国飞速发展。西方国家自然不愿意接受苏联的计划经济理论,便把宏观调控理论奉为圭皋。多数国家都采用了,或者部分采用了该理论,但效果没有中国好。美国也是大规模基建,投入不比中国少,效果却相去甚远。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是个落后国家,大规模基建投资,仍然是生产性投资,不仅为生产发展奠定了基础,完成的基建还提供了相当可观的就业机会。而美国投入的基建,很多都是与生产无关的,娱乐休闲的公共设施。
  芮恩施没有继续说下去,我却已经明白他的意思我摇摇头,调节论又不是万能的,我也不是机器猫,经济这么高深的东西,我连一知半解都谈不上。
  这些年来,中国跌跌撞撞的发展到今天,已经让我大喜过望了。原来中国的经济总量不大,市场前景广阔,就像在院子里骑自行车,怎么样问题都不大,我自可以驾驭它,现在么……我能够保持它现在不翻车,就已经筋疲力尽了,还谈什么驾驭。
  接下来,我唯一能够延缓经济危机的手段,就是更换军备——中国的陆海空三军也该进行次大换装了。
  芮恩施看我,是想对我说,中国当初不应该武装日本的。但是他也清楚,我会如何回答他。所以,芮恩施干脆就放弃了废话。
  如果芮恩施说了,我会毫不犹豫的顶回去,在美国全力武装德国的时候,你跟我说什么乱七八糟的。
  没错,中国在武装日本,美国在武装德国。
  这没有什么可希奇的,也不是天方夜谈。
  美国、苏联、英国都在地武装德国,就连德国的夙敌法国,也在为希特勒而添砖加瓦。
  华尔街的资金促进了德国工业的垄断,美国人堂而皇之的坐进了德国卡特尔的董事会。然后,华尔街的借款便涌入德国,被希特勒用来,从美国购买军火、战略资源和技术,杜邦、洛克菲勒、摩根、福特等都同德国签订了巨额定单——后来在战争中,美国海军部长都承认是美国向希特勒提供了最先进的飞机发动机。
  经济危机使资本的出路没有多少选择。美国人为了获得利润,坚决反共的福特都不惜同苏联人合作,也就不差德国人了。
  自然,早有准备的中国商人,也在德国军火贸易里占据了小小的一份。中国有着充足的战略资源,也愿意与德国展开种种合作。德国的大批军官在中国进行了多年训练,德国军队也很熟悉中国武器。中国商人还为早期的纳粹党提供了不少资金,结交了许多上层人物。中国自然而然就在对德贸易中占据了有利位置。中国大量对德国出口铬、钨、钢铁、石油等各种战略物资,并从德国分享了部分订单。
  出现如此可笑的局面,不是各国领导人都弱智了。恰恰相反,这正是各国领导人务实的体现。
  从经济上说,生产过剩是世界性的。从世界工厂的美国,到老牌工业国家的英国和法国,到新兴的德国,普遍存在着生产过剩的危机。三十年代,世界经济一片萧条。在前一个经济危机还没有彻底摆脱,后一个经济危机又初露狰容。遍观整个世界,惟有德国还在大量进口,其他国家早已把贸易保护的篱笆扎的紧紧的。
  在这种情况下,法国也没的选择,何况其他国家。
  法国在欧战中获利不小,经济危机开始最晚,但法国应对失误,坚持金本位制,贸易保护措施不力,36年才让法朗贬值。37年美国经济危机又给予法国沉重一击。法国经济危机持续时间最长。法国自身麻烦一大堆,希望经济维持下去,就只能同德国贸易。
  再说,英法与德国连场大战,耗费金钱无数,死伤以百万计,把自己从好端端的债权国打成了债务国。经济一踏糊涂,多少年都没缓过来。欧战的阴影还未消散,欧美的民众普遍希望和平。
  两国领导人又不是傻瓜,当然没兴趣再与德国一战。美国隔的远,打生打死也打不到美国,事不关己自不放在心上。苏联要取得自己所需要的设备和技术,德国就是最好的贸易对象。
  而且,各国都攒着劲的等待德国与别国开战,好趁机渔利,恢复/发展生产。谁看到美国在欧战中的收益都会眼红不已的。英法正盼望德国与苏联一战,消灭共产主义威胁,顺便为自己的经济发展作贡献。
  德国公开扩军备战,希特勒鼓吹反共,36~37年日德意签署的反共产国际协定,都在建立此基础上的。
  正是因为知道其中种种,芮恩施才会发出这样的叹息。
  ……
  芮恩施又坐了几分钟,便告辞了。
  我看着芮恩施疲倦的身影,一路送他到门口。
  不久以后,喜爱中国,多次拒绝升迁的芮恩施离开了中国返回国内。随后,马克谟接替了芮恩施,任驻华大使。
  日本的日子不好过。荷兰个软柿子,自不放在日本眼里,日本的行动却照实惹了马蜂窝。
  荷属东印度群岛实在是个敏感的地方,他地处马六甲海峡,控制着东南亚的交通要道。向东南是英联邦成员澳大利亚,向西是英国最重要的殖民地印度,西北则接挨着美国亚洲唯一的殖民地菲律宾。
  也就是说,日本占领了荷属东印度群岛,就对菲律宾形成了半包围,战时随时可以隔断了菲律宾与美国本土的联系。同时,日本对印度和澳大利亚都形成威胁。
  由此引发的反弹,可想而知,英国和美国一致要求日本撤军,法国也支持美英的立场。
  然而,日本早先就退出了国际联盟,前两年还退出伦敦裁军谈判,出兵之前已经对国际形势有所准备。只要有在中国的资源供给,日本就全无顾忌。从荷属东印度群岛获得的利益,足以补偿所有损失。没美英有决心一战的话,是不可能让日本屈服的。
  偏偏形势如此,美国和英国就没有一战的决心。美国的经济危机严重,罗斯福新政以后,美国经济好转,但仍处于特种萧条中,37年还又发生一次经济危机,孤立主义在美国盛行,美国民众对国外发生的事基本漠不关心。加之,日本是美国在亚洲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美国是绝对不会因此出兵的。
  英国也是一样。绥靖主义,不是偶然的,而是其国内民众的一致选择。
  因此,荷兰希望借助于各国的外交压力,迫使日本退出东印度群岛,这可能性不是说没有,但基本可以忽略。
  不过,日本的行动,令周边各国感到威胁。各国都加强了在这一地区的戒备。
  特别强调的是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的军事专家们很早就指出,在可预见的未来,日本是唯一可能威胁澳洲的国家。他们建议,除了努力发展海军和空军,还应当保持一支至少13万人的陆军。这个建议是很正确的,但政府并没有采纳。大英帝国的余晖还令澳大利亚政治家们感觉良好。
  如今,日本已经逼近了澳大利亚,兵临城下了,东印度群岛近在咫尺,澳大利亚政府即使想忽视,也做不到。扩军备战理所当然成为澳大利亚此后两年的选择。
  【看书要砸票,做人才厚道】  ?
  第106章[全]
  科技是立国之本,没有自己的技术,即使成为世界工厂,只不过是个加工厂而已。
  因此,我除了普及教育外,还加大了对科学研究的投入。政府投入的资金再多,也不够使用,便主要投入在基础科学、人文科学,以及军事技术的研究上。一般来说,政府投入的资金半数用于前者,半数用于后者——军事技术。
  基础科学很重要,通常却不会产生经济效益,故企业对此的资助不多,只能由政府来投入资金了。
  社会就是人组成的,人文科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但人文科学在中国的基础薄弱,“君子不言利”的思想,限制了人们关于经济和政治的研究。政府不大力支持很难在这方面赶上欧美。
  军事技术的研究促进了现代科技的发展,每项技术一诞生,多半就会被用于军事上。我直接关注的中国四大重点科研项目:计算机、核武器、火箭和工业母机,都可以算作军事技术,由国防科技委员会主席孙凤行直辖,对我直接负责。
  此外,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的还有一个方面,那就是中医药。
  中医药的成就很多,在中药的制造技术上进步尤多,但最重要的成果,还是38年的《中医医典》。
  从14年起,历经23年时间,集中了中国中医师的大半精英,共有247名中医师参与编写,花费资金数以千万计,终于在38年编撰完成了《中医医典》。
  《中医医典》包括三个部分,中医理论部分,中药药典部分和中医案例部分。在北宋七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在中医理论上又一次取得重大突破。此次中医理论的突破,在很多地方受到西医的启发,也借鉴了西医的理论。但是,在更多的时候,两者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毕竟,中医从整体入手,西医从细节研究,而我们对人体的认识还在一个很浅薄的阶段。
  于是,主持编写的名医张栋梁在序言中,着重说明了这一情况,并单独把这些差异集合成册,称中西医各有所长,如果有一天两者能够协调统一起来,那时的医学必定大有进步。
  新的中医理论分为总论和分论。因为总论和分论是同时编写的,编撰医师的意见时有不一致,又各有道理。故总论与分论在大多数地方是统一的,但也有许多差异,这些差异也被详细记录了,以待后人分析。
  《中医医典》的编撰中,庐山医大的西医学院也出力很多,计有13位西医名列247位编者之中。经过多年在一起的比试,双方都对彼此了如指掌,对方擅长与否一清二楚。虽然仍互不服气,觉得自己所学最好,却也多少知道些对方的手段,不会把对方当成骗子了。
  随着中国的日新月异,中医药也受到广泛关注,慢慢的被接受。很多受聘前来的西医,归国后分为两个极端,一个是绝对不承认中医,一个则以为中医在治疗某些疾病方面,还是有特效的,便介绍了不少病人到庐山就医。因此,中医的疗效在美国也是广为人知的。在中国的积极推动下,美国会于37年立法承认中国颁发的中医师执照,持有该执照具备在美行医的资格。
  庐山医大特地建立了一个纪念堂,以纪念《中医医典》的编撰。纪念堂规模宏大,把编写过程中借鉴的医书,编写的草稿,使用的工具,实验的文章等等,都收集在一起,并把所有这些参与编写的中医师的名字和脚印,永久性地保存在那里的地板上。同时,聘请了上海美院和庐山艺术学院的师生,为之树像立传。
  《中医医典》共十二册,近千万字,由安庆印书馆出版发行。为了避免风险,安庆印书馆第一批只接受订购,预计印一万套,但很快便被预订一空,随后一版再版。日本由大使馆出面,想订购一千套,但只分得500套,二版才凑全。日本又联系庐山医大,要求出版日文版本,并自行出资,要求翻译成日文。
  ……
  国防军的换装计划是早在几年前,就有了设想。但直到去年才进入实质阶段。蒋百里带领参谋们,组成了一个评估小组,熟悉新式武器,制订换装方案。
  说起来,参谋部是国防军中影响力最大的一个机构了。参谋部除了本身,还下设军校,并管理一部分新式装备的研究工作。但参谋部没有直接的指挥权,也不掌管部队的人事权,是个很有权威,却不是很有权力的部门。要不然,我再信任蒋百里,也不会让他把持参谋部这许多年。
  蒋百里对新式装备,很是了解,不长时间就完成了任务,他在37年底的《国防军装备更新计划书》中写道:
  “此次换装与32年不同,陆军也是重要的一环。陆军的装备全面进行了更换。
  从火力配置上,步兵的基本配枪AM…38,是半自动步枪的替代产品,除了镀铬、铝合金等新材料的使用,还在准确和可靠两方面,有了进一步提高,同时增加了可拆卸的榴掸发射器。根据九华山武器实验场的报告,其性能可以完全取代掷弹筒,并部分代替迫击炮。
  ……
  马鞍山兵工厂研制成功一种自动步枪MZ…3,有效射程四百米,枪重只有三点四公斤,容弹量是三十发,可以单发、连发、三连射,射击速度快,连发为每分钟九十发,但可靠性不如AM…38,连发的精度也要差一些。
  ……
  所以,此次步兵班的武器装备还是以AM…38为主,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