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科幻世界电子书 > 新中国近代史 >

第121部分

新中国近代史-第121部分

小说: 新中国近代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八月末九月初的时候,英国损失了大批飞机,极为困难的关头。戈林只因英国对柏林的空袭,就放弃了对英国空军的打击,转而力主攻击英国城市,来报复英国。
  这是战略上的严重失误。德国在这一战中,是要求速战速决的。时间拖的越长,变数就越多。把有生力量用于在平民中制造恐慌,除非戈林使用的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否则,不要说普通轰炸不起作用,就是燃烧弹、毒气弹也不会起作用。
  在战略上,戈林放弃了消灭英国的空中力量,却去打击次要目标,被英国人牵着鼻子走。德国的失败也就不可避免了。
  何况,英国还有超级解码机,破译了德国的密电,清楚德国的作战计划。
  于是,英国越打越强,德国久战不下,也就自然而然了。
  值得一提的是,丘吉尔知道了德国的轰炸考文垂计划。但为了保密需要,丘吉尔没有做任何防备,也没有撤离当地的妇女和儿童。从道德角度讲,丘吉尔是应该下地狱的,却没有人以为他的选择错误。
  对政治家的判断,从来就不是以道德观念,而是看他为国家,为民族做了些什么。
  丘吉尔做的不算错误,但如此狠心,却大大伤害了他的政治前途——没有人喜欢这样的人的,而选民不喜欢的政治家,失败也就必然了。
  把飞机卖给英国,是我暗示唐绍仪的。英国面临的处境,实在是太困难了,看的我是于心不忍呀!
  万一英国佬坚持不下去,真投降了。我也会觉得很麻烦。
  丘吉尔这家伙比希特勒还无耻,希特勒主要针对敌国,丘吉尔净算计盟国来着。然而,国与国之间唯有利益。我个人感观如何,与国家政策,是两码事。
  中德两国携手,消灭苏联。这基本是板上钉钉的事。然,一个全无后顾之忧的德国,与中国接壤,我是会感到很不安全的。
  现在,有英国在西边,德国怎么也要顾忌几分的。至少与中国翻脸的时候,也得多考虑考虑。
  至于英国与中国的关系,完全不是问题。明知不是伴,事急紧相随。中国与英国关系再恶劣,英国也一样会拉德国的后腿。因为中德之间,只是利益分配问题,不会轻易决出胜负。然英德之间,就是生死攸关了。
  只要可能,英国就会给德国找麻烦,而不会选择与德国结盟。就结盟而言,美英两国是天然的同盟,这是谁也无法动摇的。
  德军在欧洲大陆攻城掠地,其攻势一日千里。眼看法国败局已定,日本人也待不住了,蠢蠢欲动起来。按照日本人的习惯,邻居家着火,要是不趁火打劫,是怎么也不甘心的。
  6月22日,我得到消息,日本在五天前秘密进行了局部动员。
  可动员是动员了,日本也做好了开战的一切准备工作。但是,有一个关键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此次作战的具体目标,日本还没有确定下来。
  这事说起来,有点不可思议。
  其实,事情很简单。日本的法西斯军国主义,虽没有历史上那么严重,却也很流行。日本在东印度的统治,已经基本稳固。石油不但可以完全供应日本自身需要,还可以出口。东印度丰富的资源,极大地改善了日本的经济状况,也大大助长了日本的野心。
  日本的打算很好,一定要趁此良机,“扩展日本的生存空间”。
  不过,作战的决心已下,作战方案也已经制订了好几个。在具体的作战目标上,日本却爆发了激烈的争论。
  这决定日本命运的一战。是对英法宣战,席卷东南亚;还是直接对美国宣战,占领整个西太平洋,围绕着这个问题,日本内阁与军部之间爆发了激烈地争论。
  因为占领了东印度群岛,使海军军部更有发言权。但日本政府还是个民选政府,比历史上强势许多。
  争论中,并没有人提议攻击中国——喜欢与否是一回事,但分辨不清可行与否的白痴,还不能主导日本政策。
  攻击中国的打算,一开始就被放弃了。
  中国的戒心一直很重。防守上,中国始终保持北重南轻,但那是指陆军。三十年代起,日本不断扩充军备,中国也没有闲着。陆军是基本没变,但海空军都大幅扩张了好几倍。
  如今,空军飞机超过五千五百架,半数在北,半数在南。算上海军的上千架战机,南方的戒备,一点儿也不比北方差。这些飞机数量多,分布广,日本很难一下子可以消灭。战争长期化的结果,日本无法承受。
  而且,日本对中国的了解,远远超过其他各国。反过来来说,中国对日本的了解,也是一样。双方大叫“中日亲善”,暗中的间谍战却一直很激烈。
  日本已经得到了中国千里眼(雷达)的部分情报。在不了解千里眼的性能参数,没有确定其分布情况,欣然出击,是极不明智的。
  因此种种,不管是美英拉拢也好,苏联挑拨也好,日本趁机大力发展商贸,却在中日关系上小心翼翼。
  军部在扩张中,尝到了甜头,激进派成为军部主流。他们主张同时攻击美国太平洋舰队和英国远东舰队,一举奠定日本在西太平洋的优势地位。理由是美英的关系十分密切。如果日本对东南亚、南亚和澳大利亚动手,与英法宣战的话,美国一定不会容忍,肯定会加入英法一方。既然早晚要打,那就不如先动手,一鼓作气打美国个晕头转向。
  况且,有中国的支持,日本在物资上不落下风的。实在不行,可以把中国拉下水的。
  政府却反对这种看法,在目前的形势下,日本如果只针对东南亚,不再向东发展,与英法的开战不可避免,但是否与美国开战则还在两可之间。日本应该竭力避免与美国发生冲突,把势力扩张到东南亚,甚至于南亚,可以积蓄扩大日本的力量,不必把国家命脉都寄托在中国身上。
  而且,中国与日本的同盟,也是有所保留的。中国意图在日本与美国之间,取得平衡,从而左右逢源。对日本与英法开战,中国不会反对,却多半不会同意攻击美国的,中国已经在东印度事件中,是支持了日本,却也要求日本保证美国在菲律宾的安全。这是一个很明确的信号了。
  把中国拉下水,只是一相情愿。中国出兵肯定是要取得利益的,占领的地方不会轻易让出来的,是让中国攻击关岛、菲律宾、缅滇、印支、新加坡,夏威夷?
  对美国开战,一旦与中国交恶,那日本就危险了,不能把日本的命脉系于中国。
  相反,占领东南亚,甚至南亚以后,日本的势力必然会大为加强,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满足日本自己的作战需要。到时候,即便中国不再提供补给,日本也能够独立作战。
  此外,日本还有人主张第三种方案,他们以为时机尚不成熟,主张日本静待其变,不要主动出击,大力发展经贸,趁机抢占民用市场。一句话,待价而沽。
  这种想法不是不好,却被否决了。中国正把目标从大陆转向海洋,大力发展海军,在东南亚呈咄咄逼人之势。如果日本动手晚了,而中国先动手,恐怕就没有日本的份了。
  山本五十六在军部不是主流,但担任了海军海军联合舰队司令官的山本,意见也很受重视,代表了日本军部中稳妥的一派——把命脉系于中国,是极不妥当的。在可能的情况下,日本应避免与美国交战,稳步扩张,占领东南亚。
  换句话说,他们支持日本政府的设想,即“进攻东南亚,与英法交战,但避免与美国开战”。
  【看书要砸票,做人才厚道】  ?
  第119章[全]
  日本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中国把注意力从北方转向西南,来势咄咄逼人。7月与英国、缅滇签署条约,重新划定了中缅边界。现在又在与法国、越南积极谈判,试图划定中越边界线。
  当时,无法阻止中国出售战机给德国,又迫切需要战机的英国,急切想与中国达成协议——以文物换武器。在此条件下签署的条约,自是大大有利于中国。
  重新划定的边界线,中国不仅收回了满清“永租”出去的领土——包括片古岗地区(片马、古浪、岗房)、南畹三角地区、孟养土司控制地区,还把缅北重镇葡萄地区也划归中国所有。自然,江心坡等地区,也就划归了中国。
  老实说,江心坡地区和孟养土司控制地区,只是中国的藩属,当地土司长期接受中国的册封,依据已经不是很充分了。葡萄地区则是地地道道的缅北重镇了。
  然现实情况就是如此,在中国困难的时候,英国不断蚕食,侵占中国领土,反之中国自也如此。
  这样一来,中国领土扩大了六七万平方公里,与印度阿萨姆省直接接壤了。
  面对中国的威胁利诱,英国大使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不过,说是“丧权辱国”,损失的也是缅滇。对中国民众而言,中国已经扩张了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心态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早不是我与日本签订《青岛条约》赔款的时候了。大家觉得这只是个平等条约而已,不算什么。
  有的报刊公开认为,缅滇(曾)是中国的藩属国,唐绍仪应该都收回来。“()”里的曾字是我加的。民众虽多付之为笑谈,却也以为,未尝不可。
  7月,中国要求与法国维希政府,及越南政府进行划界谈判。中国的调子很高,为了避免边境纠纷,睦邻友好,中国愿意与越南、法国,就边界问题展开谈判。在这种情况下,谈判当然也不会是什么公平的了。法国断然拒绝。
  唐绍仪口口声声说:“愿意与法国保持友好关系,签订一个合理的条约”言外之意就是,如果法国不愿意与中国友好,那就是法国不识时务,那中国也不会客气的。
  于是,配合中国在外交上的努力。8月7日中国在北部湾举行了“居心叵测”的演习,并在演习中使用了错误的地图,登陆了永租给越南的京族三岛,并登陆了白龙尾岛。
  错误是错误,但中国登陆了,再想让中国下来,可就没那么容易了。中国正在两岛上修建海军基地,以控制北部湾。
  面对法国的强烈抗议和各国的压力,中国声称,该地本来就是中国领土。中越边界未定,中国又提出了各种证据,这就是边界纠纷了。随后,中国又宣布要在广西举行军事演习,法国和越南被迫同意开始划界谈判。
  这才有晚些时候,中法越三国共同举行的边境谈判。显然,国内外对法国的前景,并不看好。
  各国对中国的行为,谈不上喜欢,一个庞然大物把注意力从陆地转移到海洋,在当地有着利益的国家,自是警惕心大起。
  对美国大使马克谟的询问,唐绍仪明确指出,“中国对东南亚没有企图,但在边界等问题上,应该保证中国的合理权益。”
  这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了。边界总是要划的,中国要求划界,也不能说不对,只是时机的选择,就显得居心不良了。但谁都会选择有利时机,开始谈判的。
  不过,日本人以己度人,判断“中国要求划界,是寻求借口,企图在东南亚扩展势力”,也是很合理的推论。
  众所周知,边界划定是最容易发生纠纷,进而导致战争的敏感问题。英国人虽然损失不小,但谈判结束后,也是如释重负,松了口儿气。
  日本人野心勃勃,行动却很谨慎。柿子要挑软的捏。日本没有直接针对英国,而是先对法属印度支那动手,试探各国的反映。
  日本人是下定决心,不惜一战了。然而,军事行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往往要经过无数次的权衡。战争毕竟是最后手段,能够用谈判取得的利益,谁也不想开战。
  8月,日本人也试图与法国,就印支问题进行谈判。
  日本外长松冈向法国驻东京大使亨利提出在印度支那建立军事基地和特殊权益问题。亨利犹豫不决,松冈扬言,维希若不迅速答应下来,日本将诉诸武力。
  维希政府的处境很是困难,法国北部还被德军占领中,也没有能力单独与日本开战。其外交部长保罗·博杜安提议,拒绝日本的最后通牒,同时表示愿意同日本达成协议。
  与此同时,博杜安还通过法国驻华盛顿大使圣…康坦伯爵,将松冈的要求告知美国政府,请求美国政府支持。随后,美国政府给予明确的答复,暂时不能提供任何军事援助。
  但是,国务院确也指示美驻东京大使格鲁通知松冈,美国政府对日本提出的要求感到非常不安。
  面对美国的压力,松冈表示,日本的外交备忘录不能看作是最后通牒,这意味着日本同意继续谈判。
  博杜安认为,法国必须向日本作一些让步,因为在他看来,印度支那本身没有力量抵御日本的进攻。尽管如此,他并不打算接受日本所坚持的各项要求。
  ……
  日本与法国之间的外交交涉,牵涉面很广。我就简单说描述一下。
  凡事有赞成的就有反对的。博杜安主张对日本让步,魏刚将军和殖民地事务的官员都反对这一主张,印支总督也是如此。但法国无力抵抗日本,是不言而喻的。
  所以,日法的谈判,不是取决于法国,而是由其它国家,尤其是美国的态度决定的。
  美国正在为英国提供武器、飞机什么的,不仅拒绝了军事支援,也拒绝对法国出售武器。国务卿赫尔激烈反对给日本在印度支那的特权。但是,他除了提抗议和采取一些经济上的报复手段之外,不愿采取进一步行动。
  英国自顾不暇,正在与德国空战中,也管不得许多。
  德国袖手旁观,无意采取具体行动。
  中国更不用说,还支持泰国趁火打劫,对湄公河位于泰国一侧的岛屿主权,提出要求。
  最后,博杜安还是说服了法国内阁,作出让步。
  9月初,亨利与松冈在东京互换照会。
  法国承认日本在远东的经济和政治上地位,并同意给予日本优于其他国家在印度支那享有的经济特权。法日双方达成谅解,日本所要的军事特权,由日本军方与驻印支的法军军方,继续谈判。
  反过来,日本尊重法国在远东的权利和利益,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