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科幻世界电子书 > 新中国近代史 >

第44部分

新中国近代史-第44部分

小说: 新中国近代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北方”计划,顾名思义,就是向北作战的统一北方的计划了——这是参谋司几年来主要研究的问题之一。
  北方计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前戏;
  第二阶段,是OOXXOXOX——当然,你不能直接奔目标,曲线救国,慢慢来;
  第三阶段,是结束——适当的抚慰也是需要的。
  总而言之,就是这么一回事。
  没看懂,那我再解释下:
  前戏,是酝酿。一来调动北方军队。如果北洋军把军队,都集中在一起,就不好办了。怎么也是五十万军队,战斗力再差,也是麻烦。所以,第一阶段,是把北军拉开。二来是战前部署。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将作战所需物资,运送到适当位置。同时,将各部人马运动到进攻位置。自然,这种种行动,都需要保密。好在时间充裕,准备工作可以慢慢展开,倒不像青岛之战时,那么忙乱。
  这一阶段还算顺利,在北京政府的配合下,已经胜利完成了任务。北洋军在大河防线,常年驻军十五万左右。在我几次通电过后,这个数字,已经上升到了三十余万。除去北京地区部署的十几万预备队,北军已经是倾力一战了。而国防军也已经部署到位。
  OOXX就是进入实质了。敌军分散了,就选择敌军虚弱的部分下手。根据实际情况,这一阶段,执行的是乙方案:“进攻开州、汤阴,分割敌军,再择其弱部——河南部,消灭之”;
  大河防线,沧州、保定一带是头,郑州、洛阳一线是尾,开州、邯郸就是腰了。开州(濮阳)位居黄河要津、中原腹地,向为兵家必争之地,号称“北地锁钥”。正是连接河南、河北的要地。第二阶段国防军攻克开州、汤阴,就可以将大河防线的北军,分成首尾不能兼顾的两段。再集中兵力,短期内消灭河南这二十万北军,确保我军侧翼无忧。同时,将国防军的优势,转化成胜势。然后,视敌军行动,做具体安排——图谋石(家庄)保(定)沧(州)一线的北军,并进一步,占领整个河北,消灭北洋军。其实,情况到了这一步,就好办了,无论是直接攻击,还是迂回突进,都不是什么大问题。
  第二阶段,现在刚刚开始。
  结束就是战事结束。也就是说,以政治手段为主,整编军队,统一全国了。
  整个计划非常简单。是蒋百里带领着参谋们设想做出的各种情况,而对应作出的作战方案。又根据具体情况,加以改进,形成了这个“北方”计划。
  我不是个军事家,回到这个世界后,也就在日本学习过一段时间,谈不上战略修养。我看其中意思,无非是,趁敌不备,分割敌军,然后集中优势兵力,歼灭其中一部主力,震撼敌人。接下来,再配合军事攻势,收买拉拢,分化瓦解敌军,争取以较小的代价,完成作战。整个计划非常平实,没有任何奇思妙想,呃,不对,有个参谋提出了两栖作战,海陆空配合,敌后登陆的作战方案。但被否决了,国防军的装备,使之对后勤的依赖很大,北方的港口,就天津和旅顺能够支持大规模作战,旅顺不用说,天津也太不实际了——山东与天津近在咫尺,如果攻克天津,还不如直接派陆军了,搞什么两栖作战,也不是不知道两栖作战的难度。还不如解决河南后,顺山西而下,迂回包围河北,两面夹击,更实际一点儿。
  蒋百里的说法深得我心,“作战就是要人多打人少,武器好打武器差,有准备打没准备,一点一点占便宜,最后,实力够了,一下拍死敌人而已。奇思妙想是用在战术上多一些,战略讲究的是实力的计算,形势的利用,不能够把胜负寄托在奇思妙想上。我们的实力远远超过对手,没有必要采用风险很大的策略,直接解决好了”。
  我理解蒋的意思,这东西就是个投资回报问题,利润越大,风险越高。而作战是为了胜利,既然我军有如此优势,自然采用稳扎稳打的战略。具体到战术,方采取埋伏、围城打援等等手段,减少我军伤亡。说白了,我就是暴兵流,局部动员不行,就全面动员。反正我还能够动员150万服过役,训练有素的士兵,而敌军根本没有预备役,战争潜力相差悬殊,胜负已定。这样一来,就算日本出兵,我也有胜算在手,没有必要冒险。所以,我将收集的物资、兵员,运输到前线,a过去就万事大吉——“微操”是前线指挥官负责的。
  开战之前,我派出了大量人员,联络各省,重点在北方;段祺瑞也派出了大量人员,联络各省,重点则在南方。双方打的都是如意算盘,空口套白狼,逮着谁是谁。不过,我这里形势好一些,也就不能凭空许诺;而北京则顾不得许多,据说已经把联省分了三遍了。各省都督也不是傻瓜,都还在观望中。可想而知,如果两军相持不下,自然会有许多浑水摸鱼者。那样的话,乐子可就大了,中国就战事四起了。所以,国防军不但要胜利,还要速胜。于是,国防军选择了数量庞大,却战斗力差的河南驻军,作为作战初期目标。一旦胜利,自然会有锦上添花者,对下一步作战,极为有利。
  其实,就我与蒋分析,这一战中,国防军有优势也有弱点。
  国防军的主要问题有:
  一,地理位置。北京政府地理位置很好,没有后顾之忧,可以集中全部兵力作战;而国防军四面受敌,不得不保持部分兵力防守,能够动用的兵力,也就有限了。这样一来,国防军虽然号称百万。首先,要刨掉新兵三十四万。新兵训练不足一年,用来防守,我都觉得不太合格,更不可能用来进攻。然后,还有保留部分兵力,作为防守部队,这大概需要十五~二十万。所以,国防军能够动用的兵力,也就是五十万左右,基本与北军相当。
  二,外援问题。国防军的外援,可以忽视,基本不存在。英国虽然不满意日本在中国大肆扩张,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也只会在精神上,默默的支持我;美国刚刚卷入欧战,最多会为我提供一些贷款,表示支持——然,我现在不缺钱。而考虑北军,则不能不考虑日本在中国的驻军,甚至日本参战——可能性不高,却也不能排除。如果日本陆军主导了日本,谁也不能预料会怎样。
  而国防军的主要优势有:
  一者,两军的装备训练,截然不同。
  我不是个唯武器论者,但谁也无法否认,武器与训练之间,不是简单的相辅相成,而是一个乘法关系,是数量级的变化。
  此次进攻的国防军服役二年以上的职业官兵占七成,刚由义务兵转为职业的,占了余下的三成。国防军拥有完善的军官和士官培养体系,所有这些都经过严格培训。国防军在训练上的花费,十倍于北军,训练程度也不是北军所能比拟的。武器装备更是如此,常用武器就不说了,说说我军的新装备。
  自蒋方震带回了德国的工业母机后,联省的工业制造能力,迅速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冯如也借此东风,成功的推出了新型飞机。现在的飞机,已经可以从外形分辨其机种了。侦察机体型最小巧苗条,速度最快,只装备了1挺轻机枪;战斗机体型适中,但装备了8挺轻机枪;而轰炸机机体巨大,配备了电动投弹器、轰炸瞄准器和6挺轻机枪,以及300颗5KG的炸弹,或者8颗155KG的炸弹。当然,飞机的航程及对场地的要求,也有所提高。新飞机一经推出,就引起了空军的重视,空军司令杨大洲报告直接打到我这里,要求批量采购。只是时间短暂,现在只装备了八十架。其中,侦察机:战斗机:轰炸机数量为2:4:2。
  此外,国防军还装备了部分坦克和装甲车。联省的汽车制造和柴油机技术,一向领先于世界。所以,此次太平汽车厂生产的虎…1式坦克和猎豹…1型装甲车,质量很不错。虎…1坦克战斗全重10。6吨,乘员4人,装备1门37mm火炮,2挺7。92毫米重机枪,发动机功率120马力,最大速度10。5km/h,最大行程80km;车体和炮塔均为轧钢焊接结构,前部倾斜装甲厚度为35毫米,后部为15毫米,两侧为40毫米,顶部和底部为10~11毫米,并装备了履带防护裙板和炮塔装甲护板。虎…1坦克是早期坦克的一款成功之作,速度、火力和装甲防护都不错,可以抵挡75mm步兵炮在800m的直击。而战斗全重4。8吨,装甲厚度8~20mm的猎豹…1型装甲车,则只能抵挡机枪的攻击,但它的速度高达22km/h。
  当然,由于时间的关系,两者装备不多。虎…1式坦克24辆,猎豹…1型装甲车48辆,不过是个装甲旅的规模。而且,训练时间也短,没有作战经验。我也只是依靠记忆,把电台装进坦克和装甲车里。然后,用装甲车配合坦克作战,后来又加上了步兵配合。经过两个月的演练,多少取得一点经验。无论如何,面对同样的怪物,“马恩河”训练有素的德军,一样也丢盔卸甲,一溃千里了。战场上突然间出现一批坦克,想必也会对我方极为有利。
  再者,国防军拥有主动权。国防军作为进攻方,可以集中兵力,选择进攻方向,自然也就取得了局部优势。北洋军需要防守一条上千公里的防线,我军可以选任意一点进攻,自然而然,敌分散,我集中。这个,北洋军也是知道的,所以,把主力集中在必争的河北。现在的联省,在道义上占了上风,只要控制了北京,自然就获得了国家主导权。到时候,毋须各方面势力落井下石,北军自己就垮了。这样一来,其它方向自然也就顾不得了。也就是说,河南驻军实力就差多了。相应而言,我军消灭河南驻军,除小部留守,甚至以新军驻守河南后,就可以集中所有兵力进攻北京。在牵制北军后,以少数兵力在敌后登陆,或者说服山西阎西山,取得山西支持,选择余地就大多了。而北京彻底放弃河南的话,就很难保证山西的中立了,到时候,很容易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归根到底,还是北方的实力问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能削足适履,选择次好的办法了。
  三者,就是舆论了。现在,联省的名声很好。一来,北洋政府,控制不了媒体,许多联省的政策,在国内广为流传。二来,联省比较富裕。在几次招聘中,招募了天南地北的人,到联省工作。随着联省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省人到联省谋生。这样数量庞大的社会各阶层民众,与联省往来。北京政府对联省的污蔑,也就不攻自破了。到了后来,我不仅在联省内部的获得了充分的支持,在其它省份也拥有崇高的声望。有意思的是,距离联省越远的省份,我的声望就越高,在某些地区,我几乎成为传奇了。反而在南方的几个临省,我的声望则只是较高而已。
  我侧面了解了一下情况——不是从报纸,报纸都是有立场的——民众似乎觉得理所当然,有一种“看,打起来了吧”,不出所料的感觉。而且,无论民众是否反对战争,多半在“已经开战,希望谁取胜”的问题中,选择c:“国防军”。
  万事具备!1918年7月17日凌晨,“贿选”战争正式开始。
  【看书要砸票,做人才厚道】  ?
  第47章
  此次作战,国防军分兵四路:
  东路军为五步兵师二炮兵旅,约十五万三千人,指挥官为汪道铭,作战目标“牵制石保沧的北军”;
  南路军为四步兵师一山地师一炮兵旅,约十四万二千人,指挥官为余程万,作战目标“攻克开州、汤阴,分割包围河南北军,阻击河北北军增援,配合中、北两路军,消灭河南北军有生力量”;
  中路军为三步兵师,约七万六千人,指挥官为陈庆良,作战目标“攻克商丘,控制铁路,包围河南北军,配合南、北两路军,消灭河南北军”;
  北路军为三步兵师一山地师,约十万二千人,指挥官为王泽,作战目标“由武胜关,攻克驻马店一线,包围河南北军,配合南、中两路军,消灭河南北军”。
  根据具体情况,参战的国防军除本来配备的500辆重卡,又适当配备了若干。由于太平汽车厂生产的载重量为1吨半的三轮农用车,抢占了载重量为两吨的轻卡的市场。轻卡目发展成为载重量为3吨,最高速度为25km/h;重卡则发展成载重量为5。5吨,最高速度为20km/h。
  我不亲自出马指挥战斗,已经很多年。连上次统率大军,也是五年前了。要我注意战斗的细节,三、两位数的死伤,未免强人所难了。(为了避免,一章结束战争的情况发生)。我们就从霍东阁和其它人的战斗里,一窥战斗经过吧。
  1917年,霍东阁结束了在美国军校进修,受命担任驻德武官,短暂地近距离观察下欧战,就回国了。随后,他拒绝了参谋司的任命,申请到基层带兵,现在于第十三师X连任副连长。说起来,国防军的军官晋升,通常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参谋,一种是部队主官。参谋表现出色,就有机会调进参谋司,军衔晋升会容易些儿。但是,参谋没有实际带过兵,很难有机会指挥大军作战。部队主官是指基层主官,一般从军官学校毕业,会分配到连队担任排副,军事大学毕业则是连副。这种的缺点是平时的晋升较慢,只能按部就班,然而,一旦有战争,不死的话,晋升就很快了,而且更容易指挥大军。一般来说,后一种人在部队,更为人称道。
  霍东阁在德国其间,表现出色,深得蒋百里的赏识,所以邀请他加入参谋司。但霍东阁委婉却坚定地拒绝了邀请,他是想走后一条路——男儿都作过“手握大军,开疆拓土”的梦。蒋百里劝说不成,很有些不舍。霍东阁判断时局很有大局观,有远见,而具体到工作,又能脚踏实地,制定的方案可行性极高。“这样的人才,到了我手里,我能省多少事,便宜陈士诚了”,蒋对我感叹道。
  无论霍东阁如何出色,带兵必须从基层做起,还有时间限制,谁也不能例外。军队任何时候,都是为了战争而存在的,到底行不行,得试试才知道。
  霍东阁在美国,很少与家里写信,比阿浩还少。阿浩到后来,也能保持每月一封信,虽然也就写个两三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