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科幻世界电子书 > 新中国近代史 >

第88部分

新中国近代史-第88部分

小说: 新中国近代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工程造价上看,管道和泵站的造价四倍于运河,还要花两千万元修建一个大型水厂。
  ……
  从工期看,第二方案的一期工程为期两年,与第一方案一期工程为期一年半相比,实在差不多少,对移民计划没有多少的不良影响。
  ……
  从效果看,第二方案远远超过第一方案。第一方案刚刚能够满足蒙古高原的开发利用,时间长了,水源紧张的状况,还会出现。第二方案,不仅能满足蒙古高原的开发,甚至可以为新疆、甘肃等地提供水源,再过几十年,也足以满足蒙古的水源需求。
  ……”
  经过李仪详细的说明,内阁在反复研究,私下讨论后,终于还是选择了第二种方案。
  李仪的说明中有两项,深深打动了内阁成员。
  一是每年的投入资金额。总投资额相差悬殊,但具体到每年,就差不很多了。差距最大的第二年,也仅差三千万左右——这样的差距内阁还是可以接受。
  二是费效比。第二种方案水的利用效率,绝对在第一方案的十倍以上。从移民蒙古来看,符合规定的每户/每人可以获得二十公顷土地,预计移民后的农牧民应该在五千万左右。且这么大数量的人口,会形成一个相当可观的市场,会带来商业移民。此外,蒙古的矿产资源极其丰富,资源的开发利用,会带来工业移民。两者相加,应该在一千万以上,并会迅速增长,越来越多。这些人的生产和生活,都需要大量的水。
  如果不预先考虑到这一点,只怕不出二十年,缺水的状况还会出现。
  再说,能够为新疆等西北地区提供水源,也很让大家动心。
  方案初步选定,具体的设计就是专家的工作了。
  一年以后,1919年11月,一号工程正式开始施工。为了避免当地人的抗议,及俄罗斯人的不满,一号工程最初一直是保密工程。直到两年之后的1921年年底,一期工程正式竣工,中国政府才宣布此事,同时宣布《宅地法》适用于蒙古地区。
  1922年1月,国会正式通过《宅地法》第一修正案。《宅地法》第一修正案规定:“在蒙古地区,申领土地,可以申领双倍面积的土地;在北海地区,申领土地,可以申领四倍面积的土地”。
  1924年2月,国会通过《宅地法》第二修正案。《宅地法》第二修正案规定:“在新疆、哈萨克、西疆(哈萨克以外的整个中亚地区),申领土地,可以申领双倍面积的土地;在西藏地区,申领土地,可以申领四倍面积的土地”。
  同时通过的还有《边疆教育法》,该法案规定:“凡具备教师资格,并在边疆地区从事教育工作五年者,即可获得其申领土地,无论其是否耕种居住。边疆地区包括:东北、北海、蒙古、新建、哈萨克、青海、西藏、甘肃、塔吉克、西疆、海南、云南和广西”。
  一句话,我就是要通过《宅地法》和《边疆教育法》此类的法案,向整个边疆地区移民。在开发边疆地区的同时,也稳固了边疆地区。通过大量的的汉族移民,通婚混居,稀释少数民族,潜移默化,改变其生活方式,以同化之。这没有什么不公平的,大家都是中国人,你可以去东北地区申领土地,别人自然也可以到你这里申领土地。从长远来看,也对大家都有好处。
  PS:废话俺就不说了,如果你哪天看俺把欠的章节补上了,那俺得实话实说,你肯定看错鸟!!!
  【看书要砸票,做人才厚道】  ?
  第87章
  水是生命的源泉,一切生命都离不开水。
  水分占人体重量的75%,一个人可以七天不吃饭,但不能三天不喝水。
  地球表面的70%是被水覆盖着的,其中有96。5%是海水。剩下的虽是淡水,又有一半以上是冰,江河湖泊等可直接利用的水资源,仅占整个水量的0。003%左右。
  中国是世界上13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只有2500立方/人·年,是世界人均量9000立方/人·年的1/4。
  中国有8000万人饮水困难,全国600个城市中已有400个城市缺水,90%的城市水环境恶化,到2010年我国将进入严重缺水期。
  请关爱生命,节约用水。
  ?!(忽然发现有段时间没跑题了,庆贺一下^…^)
  我不是要说这个。
  蒙古水坝建成以后,就会开始向整个蒙古地区,甚至于北方地区提供水源。随着《宅地法》等移民政策的推动,移居蒙古地区的居民会越来越多。完全依赖蒙古水坝供水的人,也会愈来愈多。蒙古水坝的重要性也就会随之加重。
  一个成人,一天要喝两缸水,包括食物中的水,至少需要两斤水,加上洗脸洗澡洗东西等生活用水,及生产用水,人均用谁就更多了。
  可以预计,十年二十年后,蒙古水坝的重要性还会超过后来的三峡大坝。不过,那是将来的事情。就目前来说,蒙古水坝是移民政策的基础,移民政策又是中国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化的重要途径,也很重要。但是,由于依赖蒙古水坝生活的人口数量有限。蒙古水坝的影响力还没有那么大,即使被破坏,也只是短暂影响移民,破坏国家财产而已。中国最多花上二三千万金钱,几个月时间,也就把水坝修复了。
  然,这不等于说,蒙古水坝现在的安全,就可以忽视。牵一发而动全身,蒙古水坝就是这一发了。
  但是,蒙古水坝的地理位置,实在不能够让人放心。说句夸张一点儿的话,俄国人在中俄边境上布置一炮兵阵地,就可以直接轰击蒙古水坝了。距离就是如此之近,也难怪我对西伯利亚的土地分外执琢了。飞行的时代就要来临,没有几百公里的安全距离,我怎么也放心不下。
  要是什么时候,蒙古水坝成为中国的腹地就好了……
  然,时也,运也,命也。
  我琢磨好久,也没有把西伯利亚琢磨到手,反而意外的收获了中亚。也不知道让人说什么好。
  不过,这总是件好事。
  有了哈萨克二百七十多万,西疆省(即乌孜别克、塔吉克、吉尔吉斯和土库曼)一百二十多万,总面积四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雪飞,是400万的)。无论是移民开发丰富的矿产资源,还是移民开垦荒地,怎么也能够移民个二三千万。
  这一东一西两块土地,可以移民一亿人口,让我把《宅地法》推行几十年,足矣。
  为了保障蒙古水坝的安全,我采取了很多措施。
  首先是从技术上,确保蒙古水坝的安全。
  自古以,中国修水坝来就讲究“遇弯而截”——蒙古水坝也是如此。“遇弯而截”是很道理的。水流直冲而来,压力是很大的。如果直接截断水流建坝,施工难度不说,水流造成的冲击力都作用在坝上,水坝稍有不妥,就会冲毁水坝,造成严重后果。而“遇弯而截”,就是水流的冲击力,都作用在山上,提高了堤坝的安全系数。
  ……
  打铁还须自身硬。如果蒙古水坝自身坚固无比,炮打都不坏,自然会安全许多。
  为了确保蒙古水坝的坚固,中国的水利专家和建筑师都竭尽所能,创造性的采用很多新技术。比如说,混凝土使用的是高标号水泥,采用了碾压混凝土的新工艺——废弃湿式的搅拌,使用的半湿的混凝土直接碾压,使之异常质密。混凝土使用的砂子不是河沙,而是从山上开采出来的大石头,进一步粉碎筛选后标准化的小颗粒。在搅拌混凝土时,使用种种技术手段以保证搅出的混凝土保持低温。这些儿措施造就了蒙古水坝异常高的强度。
  用李仪的话讲,“……就算是用大炮轰击半小时,也不会事”。李仪在水利上出类拔萃,连聘请来的外国著名专家,都很佩服。但他在军事上,基本可以说一无所知。李仪的话纯想象,不能当真的。
  不过,借调过去的爆破专家,就是龙牙的李莫——中国称得上爆破专家的还真没有几个。李莫也认为水坝确实坚固,百十颗普通炮弹,哪怕是155MM的,也不会有大问题。当然,如果架起大炮一阵轰,怎么也白给。
  ……
  然后是从军事上的守卫。
  蒙古水坝周围数十公里内,都被划为军事禁区,闲杂人等不得入内。在任何时候,蒙古水坝的守备部队都没有松懈过。
  1919年年底,驻军为一个精锐的步兵团,后来逐步增加为一个师。
  1922年年初,在苏赫巴托增加了一支空军部队,拥有的战斗机十架,后来逐渐上升为上百架。部署空军的同时,还在水坝附近高地布置了一个高炮营,后来增加为一个高炮团。
  此外,蒙古水库防区还采取种种最先进的技术,以确保其安全——千里眼(雷达)第一批列装部队,这里就占了一份。
  ……
  移民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就是讨论人口迁徙的。文章认为,人口的迁徙有两个决定因素。
  一个是足够大的驱动力——就是好处,没好处的事,愿意做的人就多不了。中国人讲究“父母在,不远游”。但一听说美国发现金矿,很多人就连远渡重洋都不顾了——这就是驱动力大的缘故。
  二是旅费的高低,原文是运输费用的高低。简单说,移民的多少,与迁徙费用的高低成反比。想增加移民的数量,就要降低迁徙成本。如果捐款一亿美元,就能够移民天堂,我们可以断定,移民数量一定极为有限。无它,成本太高,支付不起。
  所以,我也是从这两方面着手的。
  《宅地法》的实质就是,国家以五块钱的固定价格,向国民出售150亩土地——合三分三厘钱一亩地。这价钱跟白捡差不多,足以让人向往,提供了足够的驱动力。
  然后,我采取措施降低旅费。
  起初,国家对向北的火车客票提供补贴,以降低运输费用——这是个失败的政策,很快就被终止了。为数众多的北行旅客都享受此补贴,成本高,效率低。
  稍后,国家又出台政策,直接对移民进行补贴。但每户移民只补贴一次,而且是一生一次的单程车票。车票的购买时,需要持个人身份证件,并在居住地的警察局开证明后,再前去火车站购买车票——车票上直接写明身份证号码。只有本人持的身份证,与车票相符合,车票方为有效,可以乘车。而铁路公司也以收到的证明,及身份证件号,向国家获得补贴——此政策落实容易,核实简单,一直执行了近十年。
  后来,所有车票都要求持身份证购买,车票注明身份证号,这样一来,也就杜绝了票贩子从中渔利的可能。
  黄仁坐在火车上,颇有几分意得志满。
  黄仁是安徽蒙城人,“土地村有”结束后。他们村是继续保持原状的村庄之一。但黄仁是个有想法的人,人多地少,总不是个常事。于是,在仔细研究过《宅地法》以后,1919年9月秋收完了,黄仁就毅然退出公社,决定带一家七口人,前往东北垦荒。
  钱不是问题。七年的“土地村有”,让黄仁攒下八百块,加上退出公社,卖掉房子,黄仁手里足足有近一千八百块钱。黄仁忽然瞪了瞪老大和老二,让两儿子有些莫名其妙。
  ‘要不是这两个败家东西乱花钱,我就能有两千块——那可是白花花的两千大洋,老黄家祖祖辈辈什么时候见过这么多钱?!’想到这里,黄仁就觉得脚很痒,但一转眼他看见了大儿媳妇,犹豫一下,决定给两个混球留点儿面子。
  ‘还是老儿子好呀!可惜……’可惜老儿子在蚌埠生活惯了,说什么也不愿意去种地,这趟请假与家人一起到东北,不过是为了多领150亩地,‘以后想见儿子,可就难了!’
  黄仁忽然有点儿悲伤,为了不失态,他很快把思绪转移到花销上,‘车票倒不贵,一人才9块2角5分钱。只是老儿子回程就贵了,要38块……’
  ……
  黄仁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都年满21周岁了,加上黄仁自己,一共可以申领土地600亩,“不是说男女平等了吗?!怎么女人就不能领!”
  对于黄仁这种贪心不足的抱怨,负责土地登记工作人员呲之以鼻,免费赠送了一个白眼。
  黄仁看到白眼,也不恼怒。望着这600亩地,黄仁笑的嘴都闭不上,哪还管的了这许多。
  这可是600亩地,原来黄仁生活的村里,八百多户人家才一万三千亩地,现在,黄仁自己就有六百亩地,‘我也是个大地主了……’黄仁美滋滋地想。
  ……
  黄仁一家齐动手,选了块高地清理出来,就在这里盖了两间房——‘万事开头难,先将就住。还要买粮食、牲畜、农具、化肥、农药……花钱的地方多着呐!
  这两天,就买匹耕马,要不,这些地也翻不过来,其它的先等等,过了冬天再说,不过可以先预订好,省的到时候……’
  没等黄仁想完,就见厨房冒出一股浓烟。
  黄仁赶紧打开门,却还是被呛了一下,很是恼怒。就见妻子黄张氏捂着脸,从屋里冲出来,一阵儿大喘。黄仁看妻子没事了,正想说几句老婆。谁知道黄张氏比他的火气还大,“你什么时候能把沼气池修上?”
  “就修,就修”,妻子一打岔,黄仁倒忘了生气。
  不是黄仁不想修沼气池,只是沼气池花费不小,他还没想好怎么修。池子挖深了,取肥料就要费劲了。可东北地区气温低,池子挖浅了不保温。冬天不出沼气不沤肥,就等于废了。再说,就算挖深点儿,也不一定保温。
  思来想去,黄仁用了个笨办法——“人冷了,住房子,穿衣服;沼气池也一样,衣服穿不上,可以让它住房子”。黄仁直接在沼气池上面盖了间房子来保温,这房间是不能够住人了。但当个仓库、放个杂物,还是可以的。这样一来,房子也不用修的太好,土坯房夹板墙。
  还真别说,效果真不错。只是在最冷的时候,得用沼气在这房子里取暖。但这样也值得了,至少取暖之外,还能有足够的沼气来做饭。
  ……
  在北方生活,还有许许多多的不同,但黄仁一家总算把寒冷的冬天熬了过去。大雪纷飞,初次看到还觉得很美,但一冬天看到了几十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