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恐怖悬拟电子书 > 虚线的恶意 >

第28部分

虚线的恶意-第28部分

小说: 虚线的恶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医疗行业,《天使之刃》集中探究了青少年犯罪的问题,以及本书——《虚线的恶意》,描写了电视行业的另一面。
  我一向都觉得电视台这个行业很不错,某种程度上说他们拥有话语权,可以引导舆论。这部小说正好就描写了引导舆论的问题。剪接师远藤瑶子作风大胆,常常对采访节目做出一些明显带有主观色彩的剪辑,或许正是这样的作风,“事件检证”赢得了许多观众的热爱,而这种热爱也助长了远藤瑶子不顾一切的冒险精神。终于有一天,在她播出了一段别人送来的跟吉村律师死亡事件有关的录像后,引发了轩然大波……
  看完这本书,我才明白电视台这个工作时刻都处在紧张之中。节目的播出时间是固定好了的,如果在播放前的一两分钟节目出了什么问题,而又找不到备用节目时,此时的局面就很尴尬了。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电视台虽然能够引导公众舆论,但也不能完全预测到节目播出后的反响,故事中的远藤瑶子就面临着这样的局面。节目的播出造成了录像带中人员的名誉受损,还因此失去了工作和家庭。小说写法真实而凝重,结尾处的意外结局也让人感触颇深,或许最后的结局并没有被完全揭示,但是作者所描写的一切真的足够了。
  
  观察永远不会客观
  
  读完本书后,除了对电视台的工作有了一定了解,其余的便是对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关系的一些有意思的思考。我在标题中所说的观察永远不会客观,是指观察者会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在观察的过程和描述自己观察对象的过程中带入主观色彩。文字是一项相当主观的表达,所谓的真实反映现实生活的小说或者报告文学之类的,都是作者观察后经过自己的主观加工产生的作品。或许很多人会认为摄影是一项相当客观的记录,但是《虚线的恶意》告诉我们,在剪接师的手中,主观因素同样可以被大大加入,通过各种手法,也能达到剪接师想要表达的主观意愿,故事中的麻生公彦,被远藤瑶子以主观的剪接手法暗示为杀害吉村律师的凶手,而几乎失去了一切。不见血的刀子最伤人啊。

  这种由于自己的主观观察对别人造成客观伤害的事例在网络上真是屡见不鲜。我稍稍整理一下,大致有三类。

  一是小题大做。以前猫扑上有一个例子,“老外北京街头劝阻违规司机,被骂多管闲事”。猫扑上有人拍下了当时的照片,并且号召大家展开人肉搜索引擎把这个司机找出来。最后这个司机家里的电话号码,手机号都被网友找出来了。接下来的事情可想而知,他家里的电话都被打爆了,家人精神上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只好被迫更换了电话号码。最后上了北京台的电视,请求网友放过他和他的家人。我在想猫扑上发帖的那人究竟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诚然这个司机有做的不对的地方,仅仅是做的不对而已,但是他在精神上所受的折磨远远超过了他应有的惩罚。那个在猫扑上发帖的人究竟是有意还是无意,这点恐怕没人知道。如果是有意为之,此人的居心就太可怕了。

  二是歪曲事实。图片比文字要客观,但是网上流传的图片一般都有文字说明,文字说明就能做很多文章。我记得以前有一张S。H。E穿和服的照片,发帖的人在文字说明中指责S。H。E亲日本,是汉奸之类的话,当然也就引起了许多网友的群起而攻S。H。E。在网上看到无数份指责S。H。E的帖子后,我终于看到了一份出来澄清的帖子,那个和服照片只是她们为了一家公司做宣传时的代言服装,绝非网友所描述的带上了政治色彩。

  三是过滤真相。具体而言就是一个问题大家有很多看法,但是你只选择对自己有利的看法来报道,哪怕持有这种看法的人是少数。

  在这个信息铺天盖地的时代,如果一条颇具煽动性的假消息在网络上发布出来,在各大论坛、博客、QQ和人们的言语中就会迅速传播,而此时即使掐断消息的源头,或是再发布一条消息来澄清,都不可能将此前的假消息所造成的影响完全消除。就像传播一个电磁波,波已经传播出去了才关闭发射器,还能指望波动停止么?观察永远不会客观,而接收者又是带有主观色彩来看待这些消息,两者之间存在以真相为基础,但又存在偏移的互动上。电视台或者网络报道一条新闻,观众对此的反映很好很强烈,可能电视台今后就会着重注意这个类型的新闻而忽略了其他的信息,这就造成了一种信息上的不对称性。读者只喜欢读自己想读的信息,而媒体也乐于只报道这些信息,当然,媒体会在其中加上自己的私货——用于引导读者的思考方向。
  所以有时候看见网上的新闻不要盲目轻信,自己要好好想一想,毕竟新闻报道出来都是过滤了一遍的。当然,断章取义地理解就更要不得了,麻生公彦所受到的伤害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