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科幻世界电子书 > 小寒资料集 >

第106部分

小寒资料集-第106部分

小说: 小寒资料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光之内”。最后,“以鼻目收光,徐徐引吸,入真中之形,回丹房上泥丸之内”。⑵分点过程贯串于法师的存想和内炼外接。ZqfcaSXs4P'UVtTK,
由于从阳燧取火受到阴雨天气的条件限制,后世对取火的方法作了许多因地制宜的改变。南宋道士金允中在《上清灵宝大法》中曾经指出:“浙东有数郡却亦先点一灯在高功手中,长跪致词,道众却受之以进入三清天尊前,逐位宣白文,点之方行分光。”⑶金允中认为这是“理大不通”的。但是,毕竟演习方便,遂流传至今。上海道教《进表科仪》的“分灯”,就是高功喝白道:“夫灯者,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化九,九九化为八十一灯,无幽无烛,无暗不明。”以虚的分灯程式,实的喝白经文,加上晃动火束的动作制造气氛。接着,高功大声问道:“灯光明否?”众答:“灯光明!”再问:“灯光变否?”众再答:“灯光变。”接着在众举“灯光朗耀天尊”声中结束,达到“进表”科仪“启坛”部分的高潮,既体现了分灯的教义思想,又适应了上海地区无以阳燧取火的社会条件,同样达到了吸引信众的效果。5,^D3LFXaVqHa_FR
注释26HDIr_'^FX6XpB2_
⑴⑵⑶《道藏》第31册210页,210页,466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解冤释结
解冤释结在科仪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谓冤结,主要指世间种种人际冤对,引起了阴讼牵连、人鬼牵连,阴鬼受难,阳世受报等,认为须用科仪和符文,解冤释结,以求阴鬼升仙,阳世平安。宋代王契真《上清灵宝大法》卷四十三称:6。'oWgYItTek3Gta
“凡人处世,多因躁心害物,或欠命负财,积诸冤结,以致阴讼牵连,无由托化,既承天恩开度,得领荐修,但其间怨气切齿,因邂逅恐生紊乱,当依斋法用符文,随事与之解释,使回心向道,解结和冤,庶可同登乐土矣。”⑴在道教科仪中有独立的解冤释结斋仪,也有将解冤释结的内容包含在某些科仪中,前者如《太上道君说解冤拔度妙经》《太上三生解冤妙经》和《元始天尊说东岳化身济冤保命玄范诰咒妙经》等,后者如炼度仪和施食仪。⑵不论是独立的斋仪或是被包含在某些科仪中,解冤释结都属于黄箓类的内容。的3Ka98t59bOa^FO7
早期道教的《太平经》认为,以道德准则为指导思想的社会是无冤结社会,称“道兴者主生,万物悉生,德兴者主养,万物人民悉养,无冤结”,认为“君为父,象天臣为母,象地民为子,象和。天之命法,凡扰扰之属,悉当三合相通,并力同心,乃共治成一事,共成一家,共成一体也,乃天使相须而行,不可无一也。一事有冤结,不得其处,便三毁三凶矣”。而神仙世界,也是“诸神相爱,有知相教。有奇文异策相与见,空缺相荐相保,有小有异言相谏正,有珍奇相遗”。⑶以这样一种无冤结的太平社会理想作为追求的目标,反映了两汉社会绝大多数民众在被压迫,被剥削的冤对中寻求出路的一种美好愿望。但是,据现存的史料,早期道教的科仪似乎尚未有解冤释结的内容。HGmd5nck7QnlQUKS
《云笈七签》卷一百一十七至一百二十二有《道教灵验记》,记载了许多修道学道获验的故事,其中《赫连宠修黄箓斋解父冤经》《李承嗣解妻儿冤修黄箓斋验》《公孙璞修黄箓斋忏悔宿冤验》《徐翥为父修黄箓斋验》和《鲜于甫为解冤修黄箓道场验》等大都与解冤释结的内容有关。⑷这些故事大多发生于隋末唐初,皆称由于人世的杀戮冤对,致使生人或后代灾疾不断,经过修建黄箓道场后,永解冤结,生人消灾平安,亡人升登仙界。但在这些记载中,也未见单独的解冤释结科仪的内容。be2qs4SWYmXiVSmm^
《道藏》收有《太上道君说解冤拔度妙经》,全文仅三百余字,说太上道君在玉京山所见众鬼在地狱受苦,皆因生前不忠、不仁,不慈、不孝,杀害众生所致。只有专志入静,持斋行道,诵念此经,才能解冤拔度,各获超升。文字古朴,仪式简便,便于个人诵念行持;再从其用“太上道君”神号这一点来看,估计此经出于六朝时期。《道藏》另有《太上说通真高皇解冤经》⑸,经文与《太上道君说解冤拔度妙经》大致相同,当系重出之误。但其中神号已改为“天尊”、“太上”,当指道德天尊与太上老君,疑为唐代以后道教中人所改。ct0ORe1‘KbmcrZ
唐末五代杜光庭编撰的《无上黄箓立成仪》和《道门科范大全集》等收有大量道教科仪经文范本,虽无独立的解冤释结科仪,但在科仪中多包含解冤释结的内容。如《忏谢疾病仪》的《清旦行道》祈请众圣“为弟子某削除死籍,汪上生名,解厄祛灾,和冤释对,宿瑕清荡,积过销平,星辰回临照之文,年运息刑冲之咎”。《午朝行道》称“沥恳披心,立斋祈福,按灵仙品格,开八景坛场,精备香灯,虔伸忏谢”,“伏冀玉清万圣,金阙众真,鉴纳丹诚,降流玄佑”,“地无简对,水绝盟言,鬼断冤仇,人销谋议。星辰行度,无临照之凶;本命行年,无刑妨之咎”。《晚朝行道》则忏谢“前生今世,宿罪深尤,或违天地覆载之仁,或亏日月照临之德,犯二气五行之性,伤三光六纪之和,前冤未除,后罪重结,故杀误伤,肆意任心,不识因缘,罔知忌讳,六情所起,于犯幽明,三业所犯,负越经训,成兹报对,构此灾危”。⑹所有这些解冤释结的经文,都是以道士表白祈奏,请求神灵宽恕,解除冤对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在北宋末年形成而在南宋时期起广泛流传的炼度、祭炼、施食仪中一般都有解冤释结的内容。Yk的dlmLVbnlp1cOrT
至今仍在香港地区演习不衰的《先天斛食济炼幽科仪》中,将人生的冤对概括为十种,即“十伤”:杀伤、自缢、溺水、药死、产死、伏连、冢讼、狱死、邪妖、积生。⑺其中“积生”冤对是因为“纵幸免于人间,必萦缠于地下”的人际冤对的延续,只有“邪妖”冤对是非人际的内容。北宋末年和南宋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相互交织,“累世仇雠,历推迁而不释”的人际关系,便成为科仪经文中有关“冤结”的主要内容。至于解除冤结的方法,除了祈请神灵宽恕以外,还采用符、咒、诀等方术化解冤结。《灵宝领教济度金书·;符简轨范品》有“解诸类冤结”的内容,除了同上述“十伤”相对应的解杀伤冤符、解缢死冤符、解溺死冤符、解药死冤符、解产死冤符、解伏连冤符、解冢讼冤符、解狱死冤符、解妖邪冤符、解三世冤符外,还有解冤释结符、和冤释对符、解咒诅符以及拔罪解冤符等。⑻在《灵宝玉鉴》中也有“解冤符”,全称灵宝解冤释结升度真符,符文包含“解释冤结”和“升度朱陵”等八个字,称“神符告下,解冤释结,永脱仇雠,执对分别,衅缘俱尽,不生恶业,出离寒庭,罪根消灭,一如告命”。⑼近代上海道教有独立的解冤结科仪,形式是两名道士坐于灵位前,边念白边唱赞,旁有乐队伴奏,类似说唱。上海道教协会藏有光绪三年(1877)道士康友梅的该科仪抄本,据抄本附记称“丁未生人海上闲鸥道作于听经山房之最华堂”,该科仪可能出于清代末。科仪经文讲述了虞舜、汉文帝、曾参、丁兰等二十四孝故事,申述斋主以香钱忏之罪愆,“求解冤结,阳上报恩”之意,历数人生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十和百岁的追求目标和伦理规范,感慨“人生好似一张弓,终朝每日逞英雄,忽然一日弓弦断,两头着地一场空。生也空,死也空,生死如同一场梦。生如百花逢春景,死如黄叶遇秋风。天也空,地也空,天长地久不相同。ddLkQpIaDJo_Ntl
日也空,月也空,来来往往各西东。田也空,屋也空,几番换了主人翁。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在手中。妻也空,子也空,鬼门关上不相逢。佛教经中空自色,道教经中色自空。GoBnPdjLL1TVDf78p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世人识得真解悟,到头终是一场空”。mX3fQoch_FUbU50'5
以生死、财帛、妻儿皆空的思想来化解人生冤对。VbHlYsHX'FNdXI'1
注释o'',P56N8Xoqi^TX
⑴⑵⑸⑻《道藏》第31册93页,第6册278、313、第34册729页,752页,第8册326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mIII4L4pNksb。TfZD
⑶《太平经合校》第219、150、539页,中华书局,1960年HaIm'aNNKK4jeS1c1
⑷⑹⑼《道藏要籍选刊》第1册836、837、838、840、844页,第8册119、122页,80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aHgk,DqRBrr‘K^WKs
⑺《中国人的宗教仪礼》(日文版)第893页,日本福武书店,1983年
礼三师
礼三师是科仪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所谓三师即度师、籍师和经师,有天上和人间二种。“天上三师者,太上老君为度师,虚皇大道君为籍师,元始天尊为经师也”。人间三师者,“所为师者曰度师,度师之师曰籍师,籍师之师曰经师”。⑴在科仪中,道士要先存念人间三师,次存念天上三师,“乘青黄白三气下降,心礼三拜,次五方卫灵诀,随方掐卯午酉子中,内思五脏、五岳、五星、五帝,各统从官兵马,备卫身中,四灵列侍,五色庆云,满身直射,五方罩覆,坛所吻合。内外之境,无感不通”。⑵故唐代道士张万福在《洞玄灵宝三师名讳形状居观方所文》中称:“先存三师,然后行道。凡厥读经、讲诵、行道、烧香、入室、登坛,皆先礼师存念次当起愿,开度九祖,及以己身。此法不遵,真灵靡降。”⑶即将“礼三师”置于行仪之先的地位。eF。kk4TfITh'ID。ZY
尊重师长是道教的传统。《道德经》第二十七章有云:cHH3SO19Z5FLmRU6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意思是不尊重他的老师,不珍惜老师的借鉴作用,而自以为聪明的人,其实是最大的迷误。早期道教的《太平经》将师长与父母、君王同称为“道德之门户”和“性命之门户”,认为“古者圣贤皆事明师,以解忧患”,如果“弟子不顺,则不能尽力修明其师道”,“罪名不可除也”⑷。葛洪《抱朴子内篇·;勤求》也称:H1VgKP'mDm。oYPq
“夫人生先受精神于天地,后禀气血于父母,然不得明师,告之以度世之道,则无由免死,凿石有余焰,年命已凋颓矣。由此论之,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⑸南北朝时期成书的《无上秘要》卷四十二,其《事师品》,引《洞玄隐注经》称“经不师受,则神不行”,强调道士受经必须通过师尊,不然经就不灵验;引《洞玄法轮经》称:“师者宝也。ga6bcNDlq的JYgdt
为学无师,道则不成,非师不度,非师不仙,故师我父也。”KPcham3'h2aGl^9i
指出学道升仙都要依靠师尊,不然不能成道,不能登仙,又引《升玄经》,指出择师应不分贵贱高下,年岁长幼,待师要谦下,即“求法事师,莫择贵贱,勿言长幼”。不然就是“怀死生俗闲之态,不解至真平等之要”。因为“人无贵贱,有道则尊,所谓长老不必耆年,要当多识多见”。一个道士可能有不止一个师长。《升玄经》要求道士对“先师后师,并皆有敬。LKZpa,q‘9Nai6t_tY
所以尔者,本师者,学之根也。譬如为山,由于一匮之土,渐渐得其高大,本师者亦复如是,乃为发蒙之基。后师者,备成也。喻如严装服饰,众事已办,唯未加冠,不可以行。人事后师,亦复如是”。⑹三师之说,大约形成于南北朝时期。《无上秘要》卷三十四,引用的《洞玄金箓简文经》有三师的说法,称“奉师威仪,经师则经之始,故宜设礼,三曾之宗;籍师则师之师,故宜设礼,生死录籍所由;度师则受经之师,度我五道之难,故应设礼。为学不尊三师,则三宝不降,三界不敬,鬼魔害身。”⑺至唐代,三师之说已广泛流行。唐代成书的《洞玄灵宝三师记》称“受道尊奉其为度师”,“度师之师曰籍筛,籍者嗣也,嗣籍真乘,离凡契道。籍师之师曰经师,经者由也,由师开悟,舍凡登仙。三师之重,媲于祖宗”。⑻同时,将三师确定为“经师南岳上清大洞田君讳虚应”,“籍师天台山桐柏观上清大洞三征君冯君讳惟良”,“度师天台山道元院上清大洞道元先生赐紫应君讳夷节”。但是唐代道士张万福的《洞玄灵宝三师名讳形状居观方所文》中另有“正一师讳”、“五千文师讳”、“神祝师讳”、“洞神师讳”、“升玄师讳”、“洞玄师讳”、“上清师讳”等名目,要求存念三师名讳、形状、住观和方所,并不确定三师的名号,因此,将三师确定为田虚应等,可能是江浙一带灵宝和上清派道士的做法。QknTSIeOI6IeZ的GHS
在道教仪式中,安排礼三师的内容,是在南北朝至唐代时期出现并形成规制的。据唐五代道士杜光庭《太上黄箓斋仪》,各种黄箓仪式均在上香后有“礼师存念如法”的内容。'BmR6GFLkBifRte1
杜光庭自注曰:“法师临目存见,太上三尊乘空下降,左右龙虎,千乘万骑,三界尊灵,群真侍卫,罗列在座,乃为弟子奏陈斋意。次思经师,侍太上之右,心拜三过,愿师得仙道,我身升度。次思籍师,次思度师,愿念如初夜法。次思青云之气,布满斋堂,青龙狮子,备守前后,仙童玉女,天仙、地仙、飞仙,日月星宿,五帝兵马,九亿万骑,监斋直事,三界官属,罗列左右。次思青气从师肝中出,如云之升,青龙狮子在青气中,天仙、地仙、飞仙,五方五帝,兵马匝覆斋主家大小之身。又思五脏五岳五帝,如初夜法。”⑼据此,礼三师之法在仪式中主要是法师的存念和心拜而并无唱、念、做的动作。在南宋道士编纂的一些科仪总集中,礼三师仍是科仪的重要内容,只是灵宝三师已经进入神仙谱系,并已列入神位。王契真的《上清灵宝大法》卷十总录高真上圣,称灵宝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