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论语集注(朱熹) >

第2部分

论语集注(朱熹)-第2部分

小说: 论语集注(朱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末也。穷其本末,知所先后,可以入德矣。”洪氏曰:“未有余 

…  1…

论语集注                                                               ·9· 

力而学文,则文灭其质;有余力而不学文,则质胜而野 。”愚 
谓力行而不学文,则无以考圣贤之成法,识事理之当然,而所 
行或出于私意,非但失之于野而已。 
      子夏曰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孔子 
弟子,姓卜,名商。贤人之贤,而易其好色之心,好善有诚也。 
致,犹委也。委致其身,谓不有其身也。四者皆人伦之大者, 
而行之必尽其诚,学求如是而已。故子夏言有能如是之人,苟 
非生质之美,必其务学之至。虽或以为未尝为学,我必谓之已 
学也。游氏曰 :“三代之学,皆所以明人伦也。能是四者,则 
于人伦厚矣。学之为道,何以加此。子夏以文学名,而其言如 
此,则古人之所谓学者可知矣。故学而一篇,大抵皆在于务本。” 
吴氏曰 :“子夏之言,其意善矣。然辞气之间,抑扬太过, 
其流之弊,将或至于废学。必若上章夫子之言,然后为无弊也。” 
      子曰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重,厚重。威,威 
严。固,坚固也。轻乎外者,必不能坚乎内,故不厚重则无威 
严,而所学亦不坚固也。主忠信。人不忠信,则事皆无实,为 
恶则易,为善则难,故学者必以是为主焉。程子曰 :“人道惟 
在忠信,不诚则无物,且出入无时,莫知其乡者,人心也。若 
无忠信,岂复有物乎?”无友不如己者。无、毋通,禁止辞也。 
友所以辅仁,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过则勿惮改。”勿,亦 
禁止之辞。惮,畏难也。自治不勇,则恶日长,故有过则当速 
改,不可畏难而苟安也。程子曰 :“学问之道无他也,知其不 
善,则速改以从善而已。”程子曰:“君子自修之道当如是也。” 
游氏曰:“君子之道,以威重为质,而学以成之。学之道,必 
以忠信为主,而以胜己者辅之。然或吝于改过,则终无以入德, 
而贤者亦未必乐告以善道,故以过勿惮改终焉。” 

…  2…

论语集注                                                                ·10·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终者,丧尽其礼。 
追远者,祭尽其诚。民德归厚,谓下民化之,其德亦归于厚。 
盖终者,人之所易忽也,而能谨之;远者,人之所易忘也,而 
能追之:厚之道也。故以此自为,则己之德厚,下民化之,则 
其德亦归于厚也。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 
抑与之与 ?”之与之与,平声,下同。子禽,姓陈,名亢。 
子贡,姓端木,名赐。皆孔子弟子。或曰:“亢,子贡弟子。” 
未知孰是。抑,反语辞。子贡曰 :“夫子温 、良、恭、俭、 
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温,和厚 
也。良,易直也。恭,庄敬也。俭,节制也。让,谦逊也。五 
者,夫子之盛德光辉接于人者也。其诸,语辞也。人,他人也。 
言夫子未尝求之,但其德容如是,故时君敬信,自以其政就而 
问之耳,非若他人必求之而后得也。圣人过化存神之妙,未易 
窥测,然即此而观,则其德盛礼恭而不愿乎外,亦可见矣。学 
者所当潜心而勉学也。谢氏曰 :“学者观于圣人威仪之间,亦 
可以进德矣。若子贡亦可谓善观圣人矣,亦可谓善言德行矣。 
今去圣人千五百年,以此五者想见其形容,尚能使人兴起,而 
况于亲炙之者乎?”张敬夫曰 :“夫子至是邦必闻其政,而未 
有能委国而授之以政者。盖见圣人之仪刑而乐告之者,秉彝好 
德之良心也,而私欲害之,是以终不能用耳。” 
      子曰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 
道,可谓孝矣。”行,去声。○父在,子不得自专,而志则可 
知。父没,然后其行可见。故观此足以知其人之善恶,然又必 
能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乃见其孝,不然,则所行虽善,亦不得 
为孝矣。○尹氏曰 :“如其道,虽终身无改可也。如其非道, 
何待三年。然则三年无改者,孝子之心有所不忍故也 。”游氏 

…  3…

论语集注                                                               ·11· 

曰:“三年无改,亦谓在所当改而可以未改者耳。” 
      有子曰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和者,从容不迫之意。盖 
礼之为体虽严,而皆出于自然之理,故其为用,必从容而不迫, 
乃为可贵。先王之道,此其所以为美,而小事大事无不由之也。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承上文而 
言,如此而复有所不行者,以其徒知和之为贵而一于和,不复 
以礼节之,则亦非复理之本然矣,所以流荡忘反,而亦不可行 
也。程子曰 :“礼胜则离,故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以斯为 
美,而小大由之。乐胜则流,故有所不行者,知和而和,不以 
礼节之,亦不可行。”范氏曰:“凡礼之体主于敬,而其用则 
以和为贵。敬者,礼之所以立也;和者,乐之所由生也。若有 
子可谓达礼乐之本矣。”愚谓严而泰,和而节,此理之自然, 
礼之全体也。毫厘有差,则失其中正,而各倚于一偏,其不可 
行均矣。 
      有子曰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近、远,皆去声。信,约信也 。义 
者,事之宜也。复,践言也。恭,致敬也。礼,节文也。因, 
犹依也。宗,犹主也。言约信而合其宜,则言必可践矣。致恭 
而中其节,则能远耻辱矣。所依者不失其可亲之人,则亦可以 
宗而主之矣。此言人之言行交际,皆当谨之于始而虑其所终, 
不然,则因仍苟且之间,将有不胜其自失之悔者矣。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 
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好,去声。不求安饱者,志有 
在而不暇及也。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尽其 
所有余也。然犹不敢自是,而必就有道之人,以正其是非,则 
可谓好学矣。凡言道者,皆谓事物当然之理,人之所共由者也。 

…  4…

论语集注                                                              ·12· 

尹氏曰 :“君子之学,能是四者,可谓笃志力行者矣。然不取 
正于有道,未免有差,如杨墨学仁义而差者也,其流至于无父 
无君,谓之好学可乎?” 
      子贡曰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乐,音洛。好,去声。谄 ,卑 
屈也。骄,矜肆也。常人溺于贫富之中,而不知所以自守,故 
必有二者之病。无谄无骄,则知自守矣,而未能超乎贫富之外 
也。凡曰可者,仅可而有所未尽之辞也。乐则心广体胖而忘其 
贫,好礼则安处善,乐循理,亦不自知其富矣。子贡货殖,盖 
先贫后富,而尝用力于自守者,故以此为问。而夫子答之如此, 
盖许其所已能,而勉其所未至也。子贡曰 :“诗云:‘如切如 
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磋,七多反。与,平声 。诗 
卫风淇澳之篇,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 
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子贡自以无谄无骄 
为至矣,闻夫子之言,又知义理之无穷,虽有得焉,而未可遽 
 自足也,故引是诗以明之。子曰 :“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告诸往而知来者。”往者,其所已言者。来者 ,其所未言者。 
愚按:此章问答,其浅深高下,固不待辨说而明矣。然不切则 
磋无所施,不琢则磨无所措。故学者虽不可安于小成,而不求 
造道之极致;亦不可骛于虚远,而不察切己之实病也。 
      子曰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尹氏曰:“君 
子求在我者,故不患人之不己知。不知人,则是非邪正或不能 
辨,故以为患也。” 

                        为政第二 凡二十四章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共, 

…  5…

论语集注                                                               ·13· 

音拱,亦作拱。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 
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北辰,北极,天之枢也。居其所,不 
动也。共,向也,言众星四面旋绕而归向之也。为政以德,则 
无为而天下归之,其象如此。程子曰:“为政以德,然后无为。” 
范氏曰 :“为政以德,则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 
所守者至简而能御烦,所处者至静而能制动,所务者至寡而能 
服众。” 
      子曰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诗三百 
十一篇,言三百者,举大数也。蔽,犹盖也 。“思无邪”,鲁 
颂駉篇之辞。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 
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然其言微婉, 
且或各因一事而发,求其直指全体,则未有若此之明且尽者。 
故夫子言诗三百篇,而惟此一言足以尽盖其义,其示人之意亦 
深切矣。程子曰 :“‘思无邪’者,诚也。”范氏曰:“学者必 
务知要,知要则能守约,守约则足以尽博矣。经礼三百,曲礼 
三千,亦可以一言以蔽之,曰 ‘毋不敬’。” 
      子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音导, 
下同。道,犹引导,谓先之也。政,谓法制禁令也。齐,所以 
一之也。道之而不从者,有刑以一之也。免而无耻,谓苟免刑 
罚。而无所羞愧,盖虽不敢为恶,而为恶之心未尝忘也。道之 
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谓制度品节也。格,至也。 
言躬行以率之,则民固有所观感而兴起矣,而其浅深厚薄之不 
一者,又有礼以一之,则民耻于不善,而又有以至于善也。一 
说,格,正也。书曰 :“格其非心。”愚谓政者,为治之具。 
刑者,辅治之法。德礼则所以出治之本,而德又礼之本也。此 
其相为终始,虽不可以偏废,然政刑能使民远罪而已,德礼之 
效,则有以使民日迁善而不自知。故治民者不可徒恃其末,又 

…  6…

论语集注                                                              ·14· 

当深探其本也。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古者十五而入大学。心之所 
之谓之志。此所谓学,即大学之道也。志乎此,则念念在此而 
为之不厌矣。三十而立,有以自立,则守之固而无所事志矣。 
四十而不惑,于事物之所当然,皆无所疑,则知之明而无所事 
守矣。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赋于物者,乃事 
物所以当然之故也。知此则知极其精,而不惑又不足言矣。六 
十而耳顺,声入心通,无所违逆,知之之至,不思而得也。七 
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从,如字。从,随也 。矩,法度之 
器,所以为方者也。随其心之所欲,而自不过于法度,安而行 
之,不勉而中也。程子曰 :“孔子生而知之也,言亦由学而至, 
所以勉进后人也。立,能自立于斯道也。不惑,则无所疑矣。 
知天命,穷理尽性也。耳顺,所闻皆通也。从心所欲,不踰矩, 
则不勉而中矣。”又曰:“孔子自言其进德之序如此者,圣人 
未必然,但为学者立法,使之盈科而后进,成章而后达耳 。” 
胡氏曰 :“圣人之教亦多术,然其要使人不失其本心而已。欲 
得此心者,惟志乎圣人所示之学,循其序而进焉。至于一疵不 
存、万理明尽之后,则其日用之间,本心莹然,随所意欲,莫 
非至理。盖心即体,欲即用,体即道,用即义,声为律而身为 
度矣。”又曰:“圣人言此,一以示学者当优游●泳,不可躐 
等而进;二以示学者当日就月将,不可半途而废也 。”愚谓圣 
人生知安行,固无积累之渐,然其心未尝自谓已至此也。是其 
 日用之间,必有独觉其进而人不及知者。故因其近似以自名, 
欲学者以是为则而自勉,非心实自圣而姑为是退托也。后凡言 
谦辞之属,意皆放此。 
      孟懿子问孝。子曰 :“无违。”孟懿子,鲁大夫仲孙氏, 
名何忌。无违,谓不背于理。樊迟御,子告之曰 :“孟孙问孝 

…  7…

论语集注                                                              ·15· 

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孔子弟子,名须。御,为孔子 
御车也。孟孙,即仲孙也。夫子以懿子未达而不能问,恐其失 
指 ,而以从亲之令为孝,故语樊迟以发之。樊迟曰 :“何谓 
也?”子曰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生事葬祭,事亲之始终具矣。礼,即理之节文也。人之事亲, 
 自始至终,一于礼而不苟,其尊亲也至矣。是时三家僭礼,故 
夫子以是警之,然语意浑然,又若不专为三家发者,所以为圣 
人之言也。胡氏曰 :“人之欲孝其亲,心虽无穷,而分则有限。 
得为而不为,与不得为而为之,均于不孝。所谓以礼者,为其 
所得为者而已矣。” 
      孟武伯问孝。子曰 :“父母唯其疾之忧。”武伯,懿子之 
子,名彘。言父母爱子之心,无所不至,惟恐其有疾病,常以 
为忧也。人子体此,而以父母之心为心,则凡所以守其身者, 
 自不容于不谨矣,岂不可以为孝乎?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