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读者〉2007年合订本 作者:多人 >

第231部分

〈读者〉2007年合订本 作者:多人-第231部分

小说: 〈读者〉2007年合订本 作者:多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后,我一直在揣摩着他企图和我说的话。“你就是想一个人呆着。”我自言自语道。
  他的观点很明确,这也难怪。大约一年前,在经历了漫长的疾病折磨之后,他失去了妻子,他们没有孩子,他一直在和生活中的空虚和孤独抗争着。他当然不愿意一个人呆着。
  我一直向他抱怨着我的周日,一个我什么也不想做的日子。我不想去任何地方,也不想去见任何人。我只是想一个人呆着,我猜测。
  我和妻子来到楼上,打开电视,开始看一些老电影。事实上,我们根本就没法看进去,因为,不是被电话铃声打断,就是我们很快就睡着了。
  但是今天,我决心不被打扰。“我不会接任何一个电话。”我宣布。
  在“安宁和静谧”中呆了仅仅10分钟,电话响了。“别理它。”我说道。
  我们没能做到。
  5分钟后,它又响了。我知道这个时候再次响起肯定是我的儿子基思打来的,他总是一打就是两次,有时候不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他的一个小小决定。这一次我站起身来,拿起了电话。
  他一定能从我的声音里感觉到一点我的不悦,我尽力柔和一点,我不想让他意识到我不愿意和他通话。
  之后,我爬回床上。我家的狗,里基和露茜也常常和我们一起小憩。通常,它们都睡得很沉,然而今天,每一点轻微的响声都会让它们叫个不停。里基有个习惯,一有动静,它就跳下床来,几分钟后再返回到床边,抓挠床沿或者低吼,让你知道,它需要你请它回到床上。这一小会儿,它这样做了3次。
  我刚刚安定下来,电话又响了。我妻子说:“别理睬它。”但是,好奇心使我拿起了话筒。这次是我哥哥。他在试验他的新手机,并把号码告诉我。我俩谈了一会,我隐隐感到,或许不接电话并非明智之举。我哥哥让我笑出声来,今天我需要笑出声来。
  不足15分钟之后,电话再次响了起来。“你厉害!”我喊道,“我服了!”我抓起话筒几乎是吼道:“你好!”话筒里传来街道对过邻居的柔美声音。这个时候接到她的电话非常罕见,我猜想一定有什么麻烦事了。“鲍勃,我是格雷茜,我只是想给你打个电话。”她说道。
  “是的,就像今天的其他人一样!”我暗自忖道。
  “我刚刚做好午饭,我坐在这里向我家的窗外望去,每一次我都对自己说,‘你知道你应该给鲍勃打个电话,并且对他说一声谢谢’。我一直都在享受着你劳动的果实。你的花儿太美了,鲍勃。我坐在这里,一边吃着午餐,一边观赏着你种植的那些娇艳的鲜花。每一次我都对自己说,我应该打电话告诉你。我爱你,鲍勃!”
  我回想起上一个周日。我的儿子打了两次电话来只是为了告诉我他一切正常,也是以“我爱你”作为通话的结束语。11月11日,是他癌症康复10周年纪念日。你肯定知道,在这一天的任何时候他的来电都足以让我心存慰藉。
  当我打算再睡的时候,我的狗儿们叫着,哼着。在我生活中的每一天,它们给了我无尽的帮助,然而,不论我在什么时候搅扰了它们的美梦,它们却从没有发怒、不耐烦过。
  我哥哥打电话来,他使我笑出声来。仅仅是上周,我还非常为他担心,我以为我就要失去他了。听到他的声音,对于我的耳朵而言,无疑是最美妙的音乐。
  我的邻居,她打电话告诉我她感激我,仅仅因为每天都能看到我种植的美丽的花朵。她柔美的声音和轻笑声填补了我生活里的某种空缺,她让我想起了因为癌症而逝去的妈妈,那一年我才21岁。
  我的周日,7次打扰,7次恩惠。
  感谢上天,没有让我拥有一个不被打扰的周日。
  我在想,我应该给我的亲友打一个电话。我知道他们并不想一个人待着。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14期P62
  《读者》2007年第15期目录
  心声文  苑?卷 首 语?人因工作而存在马克?奥勒留?安东尼1?文  苑?冒险旅程卡尔文?路易斯?富吉4人心的法则舒 婷5迟暮的花何其芳6雨荷张晓风7三更有梦书当枕祝 勇10豹王之死陈 俊12诗二首国 风15枯叶蝶与荆棘鸟紫 蝶33夏感梁 衡49圣诞夜的亮灯礼小 羽60
  人  物?人  物?殷海光:孤独的自由林天宏14命运多蹇的莱蒙托夫周庆熙40?名人轶事?赵元任的“新式结婚”李淑华32?历史一页?被冤枉的刽子手张晓红30
  社  会?杂谈随感?如果我死了朱铁志18铁板的呼吸肖复兴28慈善的不是钱,是心一 哲29打手们夏坚勇39?今日话题?老百姓要交哪些税孙 刚 胥 玲36
  人  生?人 世 间?永远和你在一起海 宁8每一个善意都值得尊重王建兰16一次感动张鸣跃26台风中的一碗米线李红英52打给爱情的电话朱 砂54?青年一代?“网客”新时代张 琴50?婚姻家庭?穿袜子的椅子雪小禅17爱过半世纪朱俊英23让我永远忠于你叶细细55?人生之旅?人生三题彦 火11鲁迅后院的蜗牛陈丹青24指尖流过沧桑程应峰62?两代之间?雨儿龙应台22两个人的马拉松肖 文42
  生  活?生活之友?你能为地球“降温”做什么黄 敏56?心理人生?用心看世界亨利?鲍瑞尔20老三哲学吴淡如43因为他更需要我刘 墉48飞越喜马拉雅山董保纲53用理解来表达需要蒋光宇59?经营之道?要“园丁”还是要“渔夫”成君忆31?理  财?战胜自我——股票投资中的十大心理误区梁军儒46
  知  识?知 识 窗?假如地球上没有人类曹 颖44想象与发明李忠东26
  看 世 界?在 国 外?高棉的微笑赵 洁19车祸比埃尔?埃努文58
  点  滴?漫画与幽默?漫画与幽默 34?言  论?言论 38?意  林?意林利希腾伯格等25?补  白?自救流 沙9爱人安妮宝贝13十种朋友不可交潘国彦21小理想陈绍龙27蝴蝶兰王 蒙47聪明的女人朱孝萍48流言的自白王启国49祈祷王国华58幸福摩天轮柠 檬59失败的决斗吴水群61一念之差雅克?萨洛美62
  交  流?编读往来?短信平台 63?封  面?嫩竹(摄影)
  自救●流 沙
  一位在公安厅干了30年的老警察给社区市民上课。其中有一个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当发现自己的孩子突然失踪时,如何通过警察求救?
  老警察说:“当孩子突然失踪时,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并不是报警,也不是向警察求救。”市民哗然。老警察说:“你们要做的是,马上再找四个认识你孩子的人,以最快的速度赶到车站,假如是人贩子,他们可能会通过车站将孩子带出去。留一个人在家里,接听电话。”
  市民质疑,难道警察没有责任去截住人贩子吗?老警察说:“有,但必须要在报警24小时之后。这是规则,适用于每个人。”
  老警察说了一个故事。
  我在基层派出所工作的时候,处理过一起小孩失踪案,一个五岁的小孩在公园里被人带走,五分钟后,小孩的母亲发现孩子失踪了,马上报了警,警察建议她赶快通知家人,告诉她应该到车站、码头等地设法截留,孩子的母亲照此做了,通知了亲人,但她的亲人赶到后,却认为警察失责,纷纷闯进派出所,派出所当时只有六位民警,而且不知道孩子的相貌,在纷争中,自救的良好时机被耽误了。这是谁也不愿看到的结果。
  这是一个陌生人的社会,许多事件的运转,需要种种条件。警察是维护社会安定、保障每个人生命财产安全的人,但是,他们也需要一种规则来建立良好秩序。在孩子失踪前,没有人知道这是意外走失,如果每一个孩子的走失,都要求警力全城搜捕,社会秩序就会遭到破坏。
  何况,在孩子走失时,最佳的搜救人选并不是警察,而是孩子的亲人。
  这是一个常识问题,自助者天助,但许多人并不知道。
  本文摘自《读者》2007年第15期P09
  指尖流过沧桑●程应峰
  都说莫扎特的曲谱是“上帝借他之手”谱就的。在你用心感受它、触摸它的时候,心灵的震颤刹那间就滑过了指尖,将你带入无穷尽的遐想之中,让你看见时光的叶片,在风雨飘摇中,一刻不停地演绎岁月深处的沧桑。莫扎特的音乐细节,就是生活的细节,它有如一棵绿树,一段红墙,一片蓝天,让你的心灵刹那间触摸到生活的脉络,感受到雨的灵性,风的清和,叶的色泽,土地的凝重。
  天才的莫扎特,那个在旁人眼里年少轻狂的莫扎特,在指挥台上激情飞扬,在钢琴前热情澎湃,在乐谱纸上灵感横溢,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取得他人永难企及的成就。有人说,莫扎特的音乐,是眼泪中的微笑,是枪炮丛中的玫瑰,大抵是欢快多于悲愁,清明胜于斗争。傅雷先生也曾说,歌德经过了六十年的苦思冥想,经过了狂飙运动和躁动的青年时期,而后获得清明恬静的境界;莫扎特却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做任何主观的努力,就达到了拉斐尔的境界,以及古希腊的雕塑家斐狄阿斯的境界。
  然而,王公贵族,除了把他的音乐当作偶尔的娱乐,没有谁真正听得出他音乐里的欢喜或悲愁,更没有谁真正赏识和珍爱他的天才。甚至崇拜他的妻子,对于他那颗被他自己的音乐灼烧着的心也不能明白多少。如此种种,他怎能不寂寞,怎能不凄凉?好在,有一个萨列里。
  萨列里,唯一一个理解莫扎特的音乐,珍惜莫扎特才华的人。他自己耗尽才智去接近音乐,去寻求恢宏绚丽的乐章,却了无进展。而莫扎特,在他面前一出现,出手之间,就是他追寻已久、梦寐以求的华丽乐章。从那一刻起,他觉得上天不公,于是下意识地嫉妒陷害这个毫无心机的天才同行,阻挠他在宫廷的发展。然而,音乐,终归是萨列里与莫扎特共同的灵魂,萨列里不忍心让莫扎特的天才埋没,让那些美妙的音乐未出世就夭折。所以,他会在莫扎特最潦倒的时候送去钱财,在莫扎特倒在剧场时送他回家,甚至甘愿为莫扎特写下最后的生命乐章……莫扎特之所以成为独一无二的人物,一方面是因为具有天生的清明气质,另一方面也许是残酷命运造就的。
  莫扎特与萨列里,两个为音乐而生的人,当他们的灵魂碰撞在一起的时候,音乐,在生活之间流过的,一面是沧桑,另一面是震撼。
  ——摘自《读者》2007年第15期P62
  赵元任的新式结婚●李淑华
  1921年6月1日,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与医生杨步伟喜结连理。在当时,他们的结婚仪式足够个性,被称为我国最早的“文明结婚”的范例之一。
  当时,赵、杨二人的亲朋好友都是通过一份结婚通知书才得知这一喜讯的。与我们现在熟知的结婚请柬相比,这份结婚通知书实在有些另类:
  赵元任博士和杨步伟女医士恭敬地对朋友们和亲戚们送至这件临时的通知书,告慰诸位他们两个人在这信未到之先已经在十年六月一日(西历一九二一年六月一日)下午三点钟(东经一百二十度平均太阳标准时)在北京自主结婚。
  告慰诸位,他们结婚的仪式如下:
  第一节 第一段 由本人和证婚人签名,证婚人:胡适之博士,朱征女医士。
  告慰诸位,因为要破除近年来新旧界中俗陋的虚文和无为的繁费的习气,所以他们申明,除底下两个例外,贺礼一概不收:
  例外一:抽象的好意,例如表示于书信、诗文或音乐等,由送礼者自创的非物质的贺礼。
  例外二:或由各位用自己的名义捐款给中国科学社,该社各处的住址如下:
  南京成贤街中医科学社胡刚复博士,上海大同学校胡明复博士,北京西四牌楼羊肉胡同四十五号任叔永社长。又告慰诸位,他们两个人旅行到六月底回来之后,很希望朋友们、亲戚们常常到北京小雅宝胡同四十九号宿舍来茶谈叙旧知新。
  第二天《晨报》就以《新人物的新式结婚》为大标题,宣扬了一番。赵元任在美国威斯康星州有个研究天文学的朋友,在接到英文通知书后,将其贴在天文台的布告牌上,结果二人结婚竟然成了一种“天文现象”。
  他们是在东城小雅宝胡同49号租房成婚的。二人到中山公园拍了许多照片,最后选了一张在格言亭拍的照片连同结婚通知书一起寄给了亲友。一共寄了400份左右。
  胡适是赵元任的同学,也是他们的证婚人,对于自己为这场“文明结婚”的证婚经历,他曾经这样回忆:
  有一天,元任打电话给我,问我明晚是不是有时间来小雅宝胡同49号和他及杨小姐,还有另一位朋友朱春国(朱征的号)小姐一块吃晚饭。城里那一带并没有餐馆和俱乐部之类用餐的处所,我猜想是怎么一回事。为了有备无患,我带了一本有我注释的《红楼梦》,像礼物一样,精致地包起来。为防我猜错,在外面加包一层普通纸张。那一晚,我们在精致小巧的住宅里,吃了一顿精致晚餐,共有四样适口小菜,是杨小姐自己烧的。饭后,元任取出手写的一张文件,说要是朱大夫和我愿意签名作证,他和韵卿将极感荣幸。赵元任和杨步伟便这样结了婚。我是送给他俩礼物的第一人。
  对于这样一种结婚方式,赵元任后来还回忆说:
  后来我问罗素先生我们的结婚方式是不是太保守,他答称“足够激进”(罗素来华讲学,赵为其做翻译)。
  我们这种激进方式触怒了若干我们不想触怒的人士。我最喜欢的姑妈送来一个花篮,我未听韵卿的劝告,退回了,因为既不是文字,又不是音乐作品。此后我一直在追悔,那个花篮总可看作精心制作的祝贺卡片呀。
  赵、杨的结合,堪称现代最美满的婚姻之一。他们互敬互爱,白头偕老。曾有人称他们是“一对为人所羡慕的佳偶”或“神仙伴侣”。
  1981年3月,杨步伟女士仙逝,享年91岁。对于爱人的离去,赵元任悲痛万分。他在致友人的信中悲伤地写道:“韵卿去世,现在暂居小女如兰剑桥处,一时精神很乱,不敢即时回柏克莱(赵元任曾在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