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读者〉2007年合订本 作者:多人 >

第349部分

〈读者〉2007年合订本 作者:多人-第349部分

小说: 〈读者〉2007年合订本 作者:多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们发动核战争,美国在头18个小时里将有1。5亿人死于非命,这相当于美国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经历了500场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他主张与社会主义国家和平共处。他在美利坚大学发表演讲说:“世界和平并不要求每一个人都爱他的邻居,只不过要求他们在相互容忍的情况下共同生存,使他们之间的争端得到公正与和平的解决。”
  令人遗憾的是,在世界上的核武器已足以把地球毁灭33次的今天,美国拒不参加促进《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生效大会,并单方面退出被公认为核大国战略稳定基石的《反弹道导弹条约》。肯尼迪46年前的一段话仍然回响在我们耳边:“如今,所有的男女和儿童都生活在达摩克利斯的一柄核剑之下。这柄核剑由最细的线悬挂着,这根线随时都有可能由于意外事件、估计错误或神经错乱而被人割断。除非人类在社会和政治发展方面能与武器和技术的进步并驾齐驱,否则我们的巨大力量就会像恐龙一样,变得无法控制,而人类也就会像恐龙一样,从地球上消失。”
  让我们为地球而祈祷和平吧!
  (一泓秋水摘自《新民晚报》2007年9月22日)
  马克?吐温的“透支”人生
  ●慧雯
  马克?吐温是美国幽默小说大师。遗憾的是,这个在文学创作方面少有的天才,在投资方面却是一个十足的傻帽儿。他一生中的两次投资行为,是两次伤心的“失败之旅”,是两次“黄金梦”的破灭。
  打字机变成“无底洞”
  马克?吐温的第一次投资活动,是研制打字机。那是1880年,马克?吐温已经45岁了。在此之前,他靠爬格子发了点小财,并有了点名气。一天,一个叫佩吉的人来敲他的门。佩吉对马克?吐温说:“我在从事一项打字机的研究,研究马上要成功了,产品投放市场后,金钱就会像河水一样流来。现在我只缺最后一笔实验经费,谁敢投资,将来他得到的好处肯定难以计数。”马克?吐温本来就有想人非非的毛病,经对方这么一说,脑子里幻想的火苗一下子被煽得很旺。他想,靠爬格子只能发小财,要想发大财,只有投资商业。他爽快地拿出2000美元,投资研制打字机。至于实验者的研究能力、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和确切价值,他一点儿也不知道。一年过去了,佩吉找到马克?吐温,亲热地对他说:“快成功了,只需要最后一笔钱。”马克?吐温二话没说,又把钱给了他。两年过去了,佩吉又拜访了马克?吐温,仍亲热地说:“快成功了,只需要最后一笔钱了。”3年、4年、5年……一晃就是7个年头,这个“快成功”的打字机还没研制成功。马克?吐温屈指一算,先后有两万多美元在佩吉的“亲亲热热”中丧失。马克?吐温哪能料到“真正的成功”被无限期地拖延下去!他45岁开始投资研制打字机,到已是满头白发的60岁的老人了,打字机还没研制成功,而被这征底洞吞掉的金钱,已达15万美元之巨。这些钱如果堆积起来,恐怕能淹没一个人。马克?吐温决定再也不当傻瓜。但当善于花言巧语的佩吉出现在他面前时,他想发大财的欲望又被煽起,决心又动摇起来。佩吉最后一次对马克?吐温说:“打字机已研究成功。机器没问题,只要调整一下,就可以投放市场。如果你愿意拿出最后一笔钱,当然要多点,那就……”“要多少”“4万!”“4万就4万吧。”佩吉高兴得差点跳起来。他心花怒放地对马克?吐温说:“我们的好船长,好望角就在眼前,只要再坚持一下,就能看到它了。”“好望角”永远没在马克?吐温这个傻船长眼前出现,相反传来的是犹如晴天霹雳的坏消息——其竞争者已把打字机发明出来了,并已投入工业生产。马克?吐温投资的那个还在“调整”的打字机,即使这时能投放市场,也赚不了大钱。发大财的美梦成了泡影,用心血换来的19万美元付诸东流。此刻,马克。吐温才完全明白了,可他损失的尊严和金钱,却再也找不回来了。
  开出版公司导致债台高筑
  马克?吐温第二次投资是创办出版公司。他50岁的时候,名气更大了,所写的书有不少都成了畅销书。出版商看准这一行情,竞相出版他的作品,因此而发财的大有人在。看着自己作品的出版收入大部分落入出版商的腰包,而自己只能拿到其中的1/10,马克.吐温颇有感触。他想,为什么我不自己开个出版公司,专门出版、发行自己的作品呢这时候他手头有6部作品即将脱稿。他仔细算了一下,如果把它们交给出版商,最多只能得到3000美元的稿酬;如果自己出版,至少可以获得2.5万美元的收入。二者相差8倍之多。他决心当个出版商,自己出版自己的作品。可是,马克?吐温没有任何建立和管理出版公司的经验,就连起码的财务知识都不懂。他只好请来30岁的外甥韦伯斯特当公司的经理,由他出面贷款购买了20部印刷机,建立了7家装订所,还雇用了1万多名推销员,大张旗鼓地干了起来。马克?吐温自己出版的第一本书是他的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本书以深刻的思想和新颖的文笔,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书的销路很好。第二本书是他的《格兰特将军回忆录》,该书的主人公格兰特是美国南北战争中的北方总司令,曾继林肯之后连任两届美国总统,是美国人心目中的伟人。由于美国人对这位前总统的命运十分关心,所以这本书成了畅销书,出版不久就销售761万册,获利64万美元。马克?吐温把其中的42万美元赠给这位前总统的遗孀,18万美元分给出版公司,4万美元留给自己。这4万美元,就是前面提到的研制打字机的最后一次投资。马克?吐温被这两次偶然的胜利搞得飘飘然,他继续扩大出版业务。而经理韦伯斯特除了比他多懂得一些财会知识外,对经营管理也一窍不通。他们两人的关系,是一个外行不断地向一个门外汉下达一些稀奇古怪、充满浪漫色彩的指示。后者无法理解前者指示中的奥秘,双方经常为此争吵不休。到了第三个年头,韦伯斯特感到难以再干下去了,便卷起铺盖一走了之。马克?吐温只得亲躬财务。可是他一看到账目就头痛,更别提怎么去管理好整个出版公司了。这个出版公司勉强维持了10年,最后在1894年的经济危机中彻底关门。马克?吐温为此背上了9。4万美元的债务,他的债权人竟有96个之多。马克?吐温最终在经商活动中彻底失败。
  为还债而漂泊
  在马克?吐温的生活中,每当经济状况不佳时,他总是借助写作和演讲来使自己摆脱困境,而且屡屡奏效。于是,马克?吐温通过他从前的演讲代理人庞德安排了一年的巡回演讲计划。1895年7月14日,马克?吐温和妻子莉娃、次女克拉拉一起,开始了全球巡回演讲。他们首先横穿美国大陆,再赴加拿大,接着去澳大利亚,还到新西兰、印度、南非等许多国家。在旅行中,马克.吐温不断地将赚到的钱寄给经纪人罗杰斯,由他来替自己还债。令他们一家高兴的是,随着旅程的即将结束,欠债额也在迅速减少。1896年8月,马克?吐温一家又来到英国,在伦敦近郊租了一所房子。马克?吐温准备在这里完成《赤道环游记》,以便还清剩下的债务。随着《赤道环游记》的出版销售,经过马克?吐温的拼命工作和全家人的勤俭节省,到1898年1月底,他们最终还清了全部债务。美国各家报纸都用长篇社论赞扬马克?吐温的成就和顾全声誉的事迹,并用大号标题发表了他还清全部债务的消息。一身轻松的马克?吐温想起阔别多年的祖国和家乡,妻子莉娃也对漂泊动荡的生活倍感厌倦。1900年10月16日,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马克?吐温一家结束了流浪生活,返回纽约。如潮的人流涌向码头,来欢迎这位伟大的作家和演讲家。《纽约时报》用大字标题发表这位白发老人还乡的喜讯。面对前来迎接他的众多记者和读者,马克?吐温激动地说:“我只要上了岸,就要砍断两条腿,让自己再也不能离开了!”
  (张青摘自《财富人物》2007年第9期)
  《读者》2007年第23期目录
  2007年第23期(总412期)十 二 月 A 目录文  苑?卷 首 语?为什么王文华1?文  苑?为我唱首歌吧艾德里安4草原上的日出多丽丝?莱辛6诗二首爱德华多?卡兰萨等7有关故乡的若干词条罗鹿鸣27冷冰冰的微笑儒勒?列那尔33等待马蹄声响起卢一萍36窗前的树张抗抗60孤独的舞者zhang sha 61人  物?人  物?残杀光明于格?德?蒙达朗拜尔12竺可桢:“淅大保姆”张 伟39社  会?杂谈随感?与世界和解长 河14请务必幽默连 岳15虚拟与现实伊格纳西奥?洛佩斯16收摊的话陈丹青17钱是青春无法驾驭的马未都28他在这里吗黄珠婷45好东西不敢用武夷山62?社会之窗?2006年上课记王小妮18?今日话题?男孩危机大卫?德莱赫利42人  生?人世间?第156张票根朱成玉22送行刘永飞23?青年一代?迈向未来的五种人Horard Gardner41?婚姻家庭?往事的回忆马克?罗伊考26老房子里静静地烧着火崔建平46?两代之间?妈妈的坟墓金 河5最自豪的母亲乔安娜?罗杰10后半生的魔法师落 落50?人生之旅?雨珠和雨靴Amber Price 11照见一生的那面镜子钱定平24把信寄给朱丽叶李 蕾32生  活?心理人生?生生长流刘 塘8风不能把阳光打败毕淑敏9最后一个沙丘孙道荣48快乐日记目代市由53?生活之友?四个小孩和一只狗熊的故事史宪文40人生必须掌握的28条常识谭山山62?经营之道?向解放军学分配张建华54分享原则韦业宁56知  识?知 识 窗?1℃是值多少钱谢在永49?体育之窗?第一届奥运会的10个细节李 梓57?生物世界?流浪者帕迪刘士聪47看 世 界?在 国 外?圣洁的报酬一 一30谁是最后的幸存者朱宇航58?风 情 录?鸢尾花奖韩 秀52点  滴?漫画与幽默?漫画与幽默 34?言  论?言论 21?幽默小品?高兴过早胡 佳53?语  丝?三毛谈心三 毛7?补  白?反思塞涅卡9尊重“小人物”李忠东17所谓平安王发财27关于钱的五件事东东枪29纯金的椅子张玉庭29特殊的遗嘱韦盖利31挪动的帐篷齐? 民38真正的高贵海明威44爱马哈茂德?舒凯尔47我在这头,慈禧在那头李耀军57全球生活质量排行榜 59交  流?编读往来?短信平台 63
  摄影欣赏
  窗前的树
  ●张抗抗
  我的窗前有一棵树。
  那是一棵高大的洋槐。树冠差不多可达六层的楼顶。粗壮的树干与三层的阳台相齐,碧绿而茂密的树叶部分正对着我的四楼的窗户。
  坐在我的书桌前,一树浓阴收入眼底。从春到秋,由晨至夜,任是着意的或是不经意抬头,终是满眼的赏心悦目。
  那树想必已生长了多年。我们还没搬来的时候,它就站立在这里了。或许,我还没出生的时候,它就已成为一棵树了。就因着它的缘故,我们曾真心希望能拥有这个单元的一扇窗。后来果真如愿,我们从此天天享受着它的清凉与恬静,便因此很是满足,很觉幸福。
  洋槐在春天,似乎比其他的树都沉稳些。杨与柳都已翠叶青青,它才爆出米粒般大的嫩芽;只星星点点的一层隐绿,悄悄然决不喧哗。又过些日子,忽然就挂满了一串串葡萄似的花苞,又如一只只浅绿色的蜻蜓缀满树枝———当它张开翅膀跃跃欲飞时,薄薄的羽翼在春日温和的云朵下染织成一片耀眼的银色。那个清晨你会被一阵来自梦中的花香唤醒,那香味甘甜淡雅、撩人心脾却又若有若无。你寻着这馥郁走上阳台,你的身子为之一震,你的眼前为之一亮,顿时整个世界都因此灿烂而壮丽:满满的一树雪白,袅袅低垂,如瀑布倾泻四溅。银珠般的花瓣在清风中微微飘荡,花气熏人,人也陶醉。
  便设法用手勾一串鲜嫩的槐花,一小朵一小朵地放进嘴里,如一个圣洁的吻,甜津津、凉丝丝的。轻轻地咽下,心也香了。
  洋槐开花的日子,是我们的槐花节。
  槐花开过,才知春是真的来了。铺在桌上的稿纸,便也文思灵动起来。那时的文字,就有了些许轻松。
  夏的洋槐,巍巍然郁郁葱葱,一派的生机勃发。骄阳下如华盖蔽日,烈焰下送来阵阵清风。夏日常有雨,暴雨如注时,偏爱久久站在窗前看我的槐树——它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歪西倒,满树的绿叶呼号犹如一头发怒的雄狮,它翻滚,它旋转,它战栗,它呻吟。曾有好几次我以为它会被风暴折断,闪电与雷鸣照亮黑暗的瞬间,却窥见它的树干却始终岿然。大雨过后,它轻轻抖落树身的水珠,那一片片细碎光滑的叶子被雨水洗得发亮,饱含着水分,安详而平静。
  那个时刻我便为它幽幽地滋生出一种感动。自己的心似乎也变得干净而澄明。雨后清新的湿气萦绕书桌徘徊不去,我想这书桌会不会是用洋槐树木做成的呢?否则为何它负载着沉重的思维却依然结实有力。
  洋槐伴我一春一夏的绿色,到秋天,艳阳在树顶涂出一抹金黄,不几日,窗前已是装点得金碧辉煌。秋风乍起,金色的槐树叶如雨纷纷飘落,我的思路便常常被树叶的沙沙声打断。我明白那是一种告别的方式。它们从不缠缠绵绵凄凄切切,它们只是痛痛快快利利索索地向我挥挥手连头也不回。它们离开了槐树就好比清除了衰老抛去了陈旧,是一个必然一种整合一次更新。它们一日日稀疏凋零,安然地沉入泥土,把自己还原给自己。它们需要休养生息,一如我需要忘却所有的陈词滥调而寻找新的开始。所以凝望这棵斑驳而残缺的树,我并不怎样觉得感伤和悲凉——我知道它们明年还会再回来。
  冬天的洋槐便静静地沉默。它赤裸着全身一无遮挡,向我展示它的挺拔与骄傲。或许没人理会过它的存在,它活得孤独,却活得自信,活得潇洒。寒流摇撼它时,它黑色的枝条俨然如乐队指挥庄严的手臂,指挥着风的合奏。树叶落尽以后,树杈间露出一只褐色的鸟窝,肥硕的喜鹊啄着树枝喳喳欢叫,几只麻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