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幻之盛唐 作者:猫痞(起点vip2013.09.21完结) >

第742部分

幻之盛唐 作者:猫痞(起点vip2013.09.21完结)-第7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谓穷奢极欲到了一定程度,就变成了家常过日子的返璞归真。

  不过相比花出去的钱,赚进来的更多,至少在开支的两三倍之间浮动,而且还在不断的增加,因为只要我随意一个想法和创意,拿出去可能都会变成新的收益项目。

  只是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没法马上变现的实物收益,还有很大一部分被投入到南方领地的经营,以及我私人名义对那些幕僚、下属、军将、士官的补贴上。

  所谓的忠诚这种东西,也需要水磨工夫的稳定利益纽带来维护的。这样背叛的代价,也是格外无法忍受的。

  然后是近些天的府上受贴的情况

  这些天,梁府也接待了络绎不绝的访客,有的是随行求官,有的是求前程和军功的机会,还有的则是求我一句安心的话,或是一个承诺的。随员的名单一气增加到上千人,各色扈从、卫士、亲事、押衙的规模,也超过了前往回纥会盟的规模。

  “昨日莲花生大师亲来府上留话,景愿相从……”

  初晴念道这一段,我微微点头。

  随行的宗教团体中,已经确定了他的名字,虽然失去了在吐蕃传法并成为藏传密宗开法祖师的机会,但是所谓历史名人自有历史名人的格局,就算是换了个全新舞台,他也照样能够崭露头角,

  借住我的权势和吐蕃覆灭的大势,他现在已经在长安成功站稳脚跟,并混的是风生水起,通过翻译校正大量各族文字的佛典,传播身口意三密之金刚化现法。得御赐紫衣,四品大僧官供奉,身受十数所寺院轮流供养,坐下弟子数百,信众盛名卓誉,被誉为最有可能成为唐传密宗中,继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之后的第四大士。

  由于他在房中术和内宇宙观修的养生法门上,有独到之处,在天子身边也不断有人说他的好处,毕竟对一个庞大帝国的上流社会来说,饱暖思淫欲,繁衍和长寿是永远受到追捧的话题,因此很快就被天子诏对,赐金鱼袋归,并成为正在编修的大藏经《乾元藏》的监修之一,乃至在大朝日宫廷拜竭的资序中,也仅次与当代的国师不空上人两三个身位而已。

  做到这一切,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敬鬼神而远之,有事才拿来用的实用主义,因此但凡是外来宗教,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蜕变和融合的过程。

  虽然对佛教发源地已经式微的外来僧侣来说,中土这个人口和版图在世界上都是数一数二的国家,才是佛教发展的真正乐土,但是关于信仰和教派的竞争也是极其激烈的。

  因此来中国做高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门槛之高,不亚于后世博导考评入院。

  首先是语言和口才关,

  起码要汉语六级,并通晓基本的历史国情的典故,如果沟通交流关都没法过,又怎么向别人输灌你的理念和主张,忽悠别人捐献供纳奉养你呢,这些只是最基本的要素,就算是普通寺庙的知客僧,也能掌握的。

  高僧不可能是狂信徒,因为狂信本身是与理智和思考相勃的,虔诚的信仰和无条件的狂信是两回事,没有一个理智而清醒的头脑,就只能象西方历史上那些被忽悠去做炮灰的所谓虔诚十字军成员一样,大部分不是死在路上,就是替野心家和投机者做了嫁衣。

  然后是标新立异,却又有着相对周密逻辑循环的理论体系,让人耳目一新有觉得很有深度,才会吸引足够数量的第一批好奇者来了解自己,发展出潜在的信徒。而为了信徒和政权的支持这些社会资源,佛门各派本身理论更新换代的需求,也是竞争极其激烈的。

  光看历史上那些层出不穷的一代代派系祖师什么,就知道这个行业的演变进程。

  光是精通佛法还不够,没人会喜欢一个整天满口大道理的和尚,还要求至少能够精通历史典故,精通一门到数门的诸如文学、诗歌,乃至茶道、书法等被社会各阶层认可的有品位的专长。

  然后把自己总结的思想和理论,蕴含在这些接人待物的社交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结交各种社会阶层的人物,以扩大自己的影响和威望。这也要求圆润自如的社交手腕。

  就像很多寺庙愿意叫厢房借住给那些学子,本身也是一种潜在的投机,利用这些可能在仕途上有所发展的知识分子阶层,进一步扩大自己所在寺院的口碑和影响。

  但做到这一步,也就是各个能持家善于经营的寺院住持而已,距离高僧还远着呢。

  所谓雅俗共赏,成为高僧的进阶,就是善于在那些看起来平凡庸俗的事物中,发现世间共通的哲理和佛门有关的感悟,

  有足够的弟子和稳定的信徒不断为自己宣传和造势,在往来的人群中,也有足够分量的上层社会和官僚体系的成员,为自己鼓吹和赞扬,基本就可以步入高僧的门槛。古代,口碑和名望都是靠有权势和名望的人,口口相传而产生的。

  然后要会炒作,而且善于利用无遮大会,变法论经之类的一切公众场合,制造话题炒作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类似教门之争的辩经说法,是最好的捷径之一。所谓外来的和尚会念经,那是因为他们总能带来标新立异的东西。

  在缺乏足够丰富多彩娱乐项目的古代,看两个或是更多声名在外的公众人物(高僧),用丰富的学识和独特的见解,相互打嘴炮,本身就是一种门槛极低的大众娱乐,就好比后世的百家讲坛、名人访谈节目一般,总是不缺乏喜闻乐见的围观群众,有时候甚至可以通过事先约定好的内容,达到双赢的程度。

  因为围观的群众中很大部分都是学识有限,或是干脆就没受过教育的白丁,这就要求你,必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对文学口才修辞造诣的基础,要求相当的水准,没有人会喜欢一个迟纳寡言的高僧。

  所谓道教主张修行的地法财侣,在高僧进阶之路这里也是通用的。有道场才能收徒传法,接受信徒的供养,积累足够财富和田产,才能修更大的寺院和更多的造像,吸引更多的信众香客,供养更多的徒子徒孙进行脱产修行,每天吃饱睡足了没事就是唱经观想,编书印经研究佛法,并有余力频繁的进行布施和赈济,在社会下层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声望和影响。

  自己不善经营没关系,只要收一个善于经营的徒弟就可以了。所以说一个有职业专长的弟子,对发脉的发扬光大有莫大的好处,就如后世释永信之流,如何在世间争议无数,都无损他身为少林CEO的地位一般,只是背后的佛教界僧人集团需要这么一个经营世俗利益代表而已。

  从某些方面说,佛门习惯沉溺于内心感悟中的修行方法,属于一种节能环保少污染低排放的技术,所以对那些无力从事宗教活动的底层人民来说,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做到这些,你也不过是天下众多高僧中寻常的一员而已

  然后下一步的目标就是把影响从地方上,向代表政治权利中心的首都发展,这也就是为什么佛教八大宗,有六宗都是首发在长安的,首都作为人口云集,精英荟萃的政治经济中心,在这里起点高,影响传播快,诸如历史上的法显、玄奘、慧能、神秀,乃至近代的金刚智、不空、善无畏之流,莫不能免俗。

  就连佛教最早传入的记载,也是在东汉都城洛阳的白马寺。这并非无独有偶的巧合。这里也是高僧竞争白热化的地区,虽然大家都是外来佛教的传播者。但是法有先后,僧有阶级,每一个新法统的诞生,都代表着对就有格局和资源的再划分。

  先来中土发展的既得利益阶层,是不会轻易甘心让出巨大潜力的信徒市场的,借住官场和社会资源,打压新来的竞争者那还算好了,为了法统兴亡之争,各种来自阴暗面的手段也是屡见不鲜。

  当年六祖慧能继承五祖弘忍衣钵之后,也被五祖的大弟子神会派人追杀,而不得不避到遥远的岭南去开辟南禅道场。莲花戒来吐蕃传密教,结果被当地发展多年的禅宗“摩柯延纳”,派弟子袭击道场打烂了睾丸。

  如果没有足够的名气和权贵的背景作为奥援,或许就算死了也是默默无闻无人关注的。

  但到了这一步,你只是那些众多知名高僧中的一员,要想脱引而出还有路要走,作为天子最高权力的统治者,皇帝的关注和认可是不能绕过的。必须有足够来自公卿权贵阶层的强力人士作为引荐,通过某些公众场合的言行,给天子留下足够深刻的印象。

  想要列身朝堂,成为受皇家供奉的一代国师,那除了基本的文学诗歌等素养之外,政治经济天文地理这些方面的涉猎和专长,乃至知道一些诸如医术药理,养身健体之道,甚至是房中术之类的外道法门,以迎合最高统治者从生理到心理的需要。

  在这个层次上的博弈,精通佛法学问高深都只是最基本的要素,作为佛门内部,不乏同样拥有宠信和名望的强力对手竞争上岗;在外,有本土发展起来宗教道门的强力竞争,因此高僧们既有对外的联合也有内部的对抗。

  理论上那种关起门来精修的高僧,是不存在真正的历史上的。象名动一代,开法四宗的玄奘大师归国后的余生,除了编经译法和传授弟子外,也是追随皇帝奔走于两京之间渡过的。

  所以史上那些着名外来高僧的背后,是更多死在求法半路上,或是不得其法泯然与默默的倒霉蛋。

  所以当初达摩,鸠摩罗什之流来动中国后,都四处碰壁扑街过一段时间,因为他们发现原本那套东西不适合中国国情,知道改弦更张收了本地的弟子拥有最初一批追随者后,境况才开始好转……

  在这些外来高僧最辉煌的时代,当属北朝,那些胡人草莽出身的北国帝王们,本身就缺乏足够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特性,因此很容易就接受了这些看起来很美的外来信仰以及附加的政治经济理论,因此这些僧侣们在朝堂和地方享受着众多的权利和崇高地位,甚至有人因为君王的宠信,而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倾朝野执领国政的一代国师、僧相。

  不过这个莲花生倒也识趣,我仅仅稍稍透露出点意思,他就断然就放下长安现有的一切,随我远去西方,

  西域哪里还有一个悟空和尚在打头站,据说他率领的僧团,已经在北天竺重新站稳了脚跟,开始传播中国化的新佛法。不过悟空毕竟是中土出身,在西域乃至天竺的人文地理风物上,还是不及游历多年,与各国王姓、寺院都有往来接触的莲花生。

  因此作为报偿,我也对他画下一个大饼,只要能够带着天朝王师,回到佛祖发源的祗园精舍和那烂陀寺,他就有机会成为龙树、马明之后,领导佛门复兴的新一代肉身菩萨,在达罗毗荼自己传法建寺,成为新一代密宗的祖庭。

  并且可以扶持他俗世出身的乌仗那王族,成为当地摩揭陀国的新一代天护王,

  ……

  谢翎文也在烦恼,自从他那位名义上的堂姐,谢元为瀛洲公诞下了嫡长子后,作为名义上最亲近一只亲族,他全家也自然水涨船高,一贯本分无争的老爹老娘,也荫补了散五品的官身和诰命,而那些家有待字闺中的官宦、富豪人家,再度无视了“杀妻如流灰熊猫”的名声,而纷纷聚拢而来,向他提出婚姻之好的暗示。

  舅将军的传奇字号,再次被人好事或是恶意的传颂起来。但是家里却表示不希望他再上战场,而转入军中的文职。

  虽然他不甘就这么结束他的军旅生涯,家里拿出的理由也很简单很有力,父母在,不远游,这是最基本的孝道。

  ……

  下美索不达米亚的运河农业区的沼泽中,再次走出一只衣裳褴褛皮肤黝黑的军队,他们是巴士拉奴隶大暴动的幸存者,经过长时间的拉锯和生存抗争,活下来的人们终于在某种外部因素的帮助下,重新聚集在了一起,拿着简陋的武器向海滨的第一大城市巴士拉进军。

  巴士拉被围困了半个多月,在来自海上的袭击和城中走私集团的内应下,终于沦陷了,然后变成这些曾经奴隶们,一次訾议报复过去的大狂欢,昔日的主人及其妻女族人被成群结队的拉出家门,在广场上享受凌辱和肆虐的快意,然后扩大到那些富商身上,

  这座港口城市的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居民死去,漂浮的尸体一度堵塞了港口,最后还有近三分之一的居民被当做奴隶贩卖出海,幸存下来的只有不到一小半,心惊胆战,抱着衣裳不整的妻女低声哭泣着,无奈接受了奴隶们组建的联合新政权。

  土地被重新分配,城市被重建,大量的豪华宅邸也换上了新的主人,新的政权没有奴隶的概念,只有雇工和佃农。

  然后作为幕后支持者的外来者,轻易取得了在城市管理层中的语话权,而将剩余的暴动奴隶简单的训武装,继续向北方进军,以解放他们同样受到奴役的各族同胞。



【西北偏北】第六百七十四章 度让

  尼谢普尔城,

  兼新任东方诸省统帅的皇太子马赫迪,也在眉目紧锁的听取各色人等的汇报,对呼罗珊战役的得失进行评估和推演。

  失去了大呼罗珊这片占据昔日波斯帝国小半疆域,四通八达一望无垠的战略要冲,除了拥有内布沙尔作为屏障的法里斯省区,连带王朝在剩下东方诸省的统治,也如充满裂隙的水坝一般摇摇欲坠,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奔泻不可收拾了。

  因此他迫切的需要从逃亡到内沙布尔的各色人等口中,获得他们所面对敌人的详情和细节,以决定下一步的战略。

  关键人物卡塔赫总督自从带着少量随从逃回内沙布尔之后,就病倒卧榻不起,麦海迪也只能从身边一起回来的人口中得到一些间接的描述

  作为呼罗珊方面的全权总督,显然主动性严重不足,从一开始就没有想要发动呼罗珊赖以成名的骑兵,奉行积极的进攻战略,烧掠摧毁沦陷省区的物产和人口,以挫败削弱敌人的战争潜力,仅有的几次象征性的出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