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幸福的方法 泰勒本沙哈尔 >

第7部分

幸福的方法 泰勒本沙哈尔-第7部分

小说: 幸福的方法 泰勒本沙哈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通常,我们会被一些内在或是外来的,自己可以控制的事情所干扰,而远离了我们最幸福的生活——好像我们的习惯、恐惧、工作或是他人对自己的期望。再看一下以上的图表,然后问自己:我在哪里花的时间太多了?我可以大幅度地删除什么或是完全删除它?我是否在网路、电视或是会议上花太多的时间了?如果这是一个游戏的话,我们可能得从列表下面的项目开始筛选——对一些事情说“不”,这样我们才可以对有价值的事情说“好”。

    经常重复这个练习,时常看看“正直镜”。深刻地改变,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

    重要的是,要把你的活动规律化。在创造规律之外,试试看制止负面活动的规律,比如说每天的某某时刻“不”可以做什么。好像上网一样,列出一段不可以上网的时间。现代人花太多的时间在电脑上,每隔几分钟就查查Email什么的,实际上这会严重影响我们的生产力,而最终导致我们不快乐44。

第四章 至高财富 至高财富

    未来的路和以往的经历,都没有心灵力量那么重要——

    RalphWaldoEmerson

    MarvaCollins是芝加哥市的一名教师,芝加哥市中心则是毒品和犯罪的温床,一个毫无希望与乐观的地方。由于这种恶劣的环境,许多教师担心这里的儿童无法逃出那世代相传的贫困与绝望。

    在1975年时,Collins在她所居住的小区里成立了城西预备学院,她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同一小区,他们都是由于恶劣品行或是不良成绩而遭到之前学校开除的学生。所以,可以说这个学校的意义是帮助他们重新回到正常学校而做准备。城西预备学院,是他们流浪街头前的最后希望。

    今天,这些曾被认为“无法教育”的学生已经在读莎士比亚、爱默生的著作,有人四年级就读到了犹瑞皮德的诗集。那些被看成无药可救的孩子几乎都上了大学。Collins的学生们证实了她的信念——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力;他们学会建立自信心,学会为将来打算,尔后实现自己的梦想。

    MarvaCollins成立学校时资金很少,开始时还用她自己的家作为教室。在后来的20年里,她在经济上不断挣扎,还曾数次面临倒闭的危机。今日,很多州都成立了MarvaCollins学院;世界各地的教育家争先恐后地到芝加哥学习她的教育方式,以及去感受她的精神。

    Collins的经历暗示我们:幸福感才是至高目标的重点。Collins本来在一家数十亿资产的上市集团工作,至于为什么会选择教学,她在她的一个学生Tiffany身上找到了答案:

    Tiffany是一个被认为有自闭症、不爱说话的孩子,一个被专家们认为无法去关爱、无法去教育的孩子。然而有一天,长久以来的耐心、祷告、关爱以及决心都有了回报,Tiffany对我的第一句话是“我爱你,Ollins太太。”她漏了我姓氏里的那个C字,但我当时唯一体会到的是:光是那对小眼睛里的泪水就足以使我成为世上最富有的人。现在,Tiffany开始学习数字、单字,开始与人交谈,最重要的是,那眼神里喜悦的神采,仿佛说着“我也很特别的,我也可以学习”——这对我来说比什么都值钱。

    对于另一个在城西学院改造命运的孩子,Collins写道:“看着他眼里那种可以在未来照亮世界的光芒,我忽然感觉,那些为了资金问题而失眠的日子全都是值得的。”

    MarvaCollins曾有极好的机会,她大可不必担心什么学校经费什么倒闭这种问题。80年时,Reagan&Bush政府曾邀请她出任教育部长,面对如此高的荣耀和声望,她拒绝了,因为她相信,课堂里才是她真正能创造出非凡的地方。

    Collins觉得自己是“世上最富有的女人”,觉得教学带给她的快乐是“任何钱财所买不到的”,至高财富是幸福,而不是钱财或声望。

    反思:对你而言,什么比金山更重要?

第四章 至高财富 幸福,这至高的财富

    想象一下以下的情节:一个金星人走进一家我们的商店,他要买一件一千元的物品。他给老板两个选择,收一千元现今或是一个金星的货币,而这个金星货币在金星上的价值,相当于地球上的一百万元。老板想,我永远也不会去金星,而这个金星币在地球上也没有价值。这时,除非老板考虑其纪念价值,否则他一定会选那一千元。

    当我们衡量事业的成就时,我们的标准是钱。我们用钱去估计资产和债务、利润和亏损。在衡量的过程里,所有与金融无关的都不会被考虑进去。当我们衡量事业的成就时,金钱就是至高财富。

    人和事业一样,也有利润和亏损。但不同的是,衡量人的标准既不是金钱,也不是知名度、命运或是权力。衡量一个人的成就所用的标准是幸福。

    金钱和声望在幸福面前并没有固定的价值。但为什么金钱和声望的魔力这么大呢?这是因为有些人认为它们可以带来幸福。金钱和声望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如果无法带来任何幸福,没有人会去追求它们。好比在公司里,货品是资产的一部份,它们的价值是以钱来衡量的。声望和金钱最多不过是幸福的一部分。

    对某些人来说,把幸福作为至高财富,似乎有点戏剧性。举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在一百万现金和与一个好友交谈之间您会选择哪个?正确答案是:选择那个可以让自己更幸福的。如果谈话让你觉得快乐又有意义,那我们就应该去选择它。以至高财富的理念为标准的话,和朋友谈话确实可能带来更多的幸福。

    如果只是因为我享受与朋友说话的感觉,所以金钱不算什么,其实是不成立的。一百万可以买不少东西,很有可能帮助您免除未来的烦恼。有了这些钱,您也可以从事许多您觉得有意义的事,而不用为生活担忧。在仔细考虑后,如果真的发现和朋友的谈话,可以带来更多的快乐和意义的话,那它的价值是可以盖过那一百万的。就像心理学家CarlJung说的“有意义的事无论价值再小,也比无意义的事有价值。”45

    同样,我们的一百万只有在至高财富的衡量标准里,才能达到其价值。在商业里,资产越多越强大;对人而言,幸福感越高才会越强大。我们应该以幸福感为基础来衡量我们的行为,因为它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

第四章 至高财富 财富与幸福

    金钱除了可以提供食物和住宿以外(不是指鱼翅和城堡),只是一种向目标进发的方法。有意思的是,我们经常搞不清楚目标和方法的区别,而牺牲幸福(目标)来换取金钱(方法)。

    如果像一般社会风气一样,用金钱来作为至高财富的衡量标准,那一切就容易得多了。并不是说赚钱或存钱是错的,物质上的富有可以帮助个人甚至社会得到更多的幸福。金钱上的保障,可以让我们向不喜欢的工作说不,或是让我们不为账单烦恼。还有,赚钱的欲望成为挑战,甚至启发我们。但是,钱本身并没有价值,而是因为它所可以带来一些丰富的经历。物质本身并不能带来意义或是精神上的财富。

    根据研究显示,财富与幸福之间的关联其实和大众一般所想的很不同。在不同文化背景情况下所做的幸福调查指出:心理学家DavidMyers和他同事们发现幸福与财富之间的关联性非常低,唯一的例外是在一些极穷困的地区,当一些基本生活条件都不足的时候。另外,报告指出,在过去的50年里,美国每一代的富有程度越来越高,但幸福指数却没有什么变化46。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DanielKahneman在过去几年里,把他的注意力转到了有关幸福的主题上。在他的研究中,Kahneman和他的同事们找不出什么可以连结幸福和财富的事情。

    “大部分的人会认为高收入=快乐,但事实上这个说法是极虚幻的。高收入的人对生活会比较满足,但不会因此而比其他人更幸福,他们甚至更容易紧张,也比较不会去享受生活。收入对于生活的影响是短暂的。我们认为,人们之所以会过度的去宣扬,说收入就是幸福的标准,是因为他们只是用普遍的角度去衡量自己,以及他人。”47

    令人惊讶的是,许多人在富有之后居然比在努力致富的过程中还要沮丧。忙碌奔波型认为,他们的行为可以为将来带来好处,这样可以令他们的负面情绪稍减,然而一旦达到目标,发现所得到的无法使他们快乐时,他们就无法自拔了。这时,他们会充满了绝望,因为没有目标他们就失去了可以指望的快乐。

    太多成功的人有着压力和烦恼的问题,他们甚至为此而酗酒或是吸毒;比如猫王、玛丽莲·梦露、丽丝·泰勒、比利·好乐迪以及马拉多纳等等。矛盾的是,成功反而使他们不开心,在成功之前他们可能也曾有不开心的日子,但他们一直相信,只要成功了,他们就会得到快乐。而当他们达到目的时,才发现,原来所谓的目的根本就不存在。而在此时,他们感到他们的梦想被剥夺了——物质和地位可以带来永久的幸福,而得了“现在怎么办”的病。在发现他们所有的努力和牺牲并不能带来幸福后,他们一个个都掉进了“习得性无助”的境界。他们接着经历虚无主义的心态,相信世上再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带来快乐,于是就去找寻另外一些解除痛苦的毁灭性方法。

    既然财富无法使人幸福,为何还是放不下呢?为什么财富可以盖过意义呢?为什么我们在对物质作决定时,可以这么自然,而在精神方面却这么困难呢?

    用一个比较革命性的说法:有可能是我们的过去影响了我们。当人类还在原始时代时,更多的物品决定我们是否可以渡过下一个严冬,或是大自然灾害,因此,储存成为了一种习惯。至今,很多未来已经相当有保障的人,仍然在拼命储蓄。储蓄不再是为了生存,而仅仅是为了“储蓄”。我们不再为生活而储蓄,而是变成为储蓄而生活。

    在决定和判断的过程中,人们通常也会将物质放在精神之前去考虑,主要原因是物质容易计算。我们习惯性对物质作出评价,比如财富和声望,而不是无法衡量的情绪或意义。我们所羡慕的是物质上的东西。有钱人因为他们的财富被尊敬,就好像物质变成了用来衡量的唯一标准。学术界的人,以出版量来衡量升职的标准。我们在每一个时期结束时,会以物质上的东西来衡量我们的成果,例如我们“赚了”多少。就像LaurenceG。Boldt在《禅与生活的艺术》里说的:社会教我们的道理就是物质——唯一作“数”的事,只在乎些可以“数”得出来的48。房子的价值可以用多少元算出来,我们对家庭的爱却不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在书店可能是10元一本,它给每个人所带来的价值却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反思:你会不会因为关心财富或是名望上的东西,而影响了你的幸福感呢?如果是,是什么样的情况?能不能改变呢?

第四章 至高财富 感情上的破产

    就在我们不断累积物质财富的时候,我们的“至高财富”却面临着破产的危机。就像公司可能破产一样,心灵也可能破产。有收入,公司才能维持,但前提是收入必须要高过支出。

    在看待自己的生命时候,可以把负面情绪当作支出,把正面情绪当作收入,当正面情绪多余负面情绪时,我们在“至高财富”上就盈利了。长期性的压力可说是感情破产的一种——负面情绪的长度和强度渐渐压倒了正面情绪。

    社会整体也有可能面对这种问题——大萧条——如果个体的问题不断的增长。同样的,焦虑和压力的问题越来越多,社会正在逐渐走向“大萧条”这个趋势。就在科学和技术大迈进的同时,我们在感情和情绪的状况上却在不断倒退。

    不幸的是,目前没有任何改善的迹象。将近1/3的美国青少年有压力的问题。美国、欧洲、澳洲以及亚洲的报告指出,当今孩童的心理压力比起以往任何一代都要高得多。这种趋势发生在各个文化背景以及各个经济层次中。

    在《情的智慧》一书里,作者DanielGoleman指出,在20世纪里,每一代人心理压力指数都高过他们父母那一辈——不光是指悲情,还有其它症状,诸如无精打采、沮丧、自哀及烈的绝望感。Goleman在这里提到的正是社会里流传的感情破产症状。所谓强烈的绝望感——虚无主义型——来自于人们对自己的绝望,觉得自己无法克服那种种的负面情绪。

    根据Goleman指出,“使人焦虑的时代”曾是20世纪的外号,现在它已经开始转变为“使人悲哀的时代”。在《人类对意义的找寻》一书里,ViktorFrankl说道:20世纪里一个常见的情况,就是“实在的空虚”,并且指出他25%的欧洲学生以及60%的美国学生感到他们就活在这种“实在的空虚”里面,一种内在的、从自身产生的空虚。

    今天的情况,比Frankl在1950年写书时更为严重,一个最近的调查证明了这一点。(49)在1968年,刚入大学的新生,41%想赚大钱,83%想要追求有意义的生活。这个情况在1997年时大不相同,75%选择赚大钱,而只有41%想追求有意义的生活。由于越来越多的人将物质放在首位,所以越来越多的人不开心,社会整体所面临的感情破产危机就更加严重了。

    感情破产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是吸毒、酗酒、以及宗教狂热。其实不难看出吸毒者的逻辑,一个人生活乏味、压力大,而毒品可以帮助他逃避现实。同样,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人利用宗教力量动摇人们,那么成为宗教狂热分子,去做疯狂的事也就不足为奇了。

    幸福不只是一种我们所追求的东西。越多的至高财富,越能提升个人的生活质量,也能让时间成为一个更和平、更好的地方。

    练习

    填写句子

    “填写句子”这个方法是由心理学家NathanielBranden所发现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