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曾仕强剖析三国演义 >

第2部分

曾仕强剖析三国演义-第2部分

小说: 曾仕强剖析三国演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经验宝贵,要真正在日常生活中多实践。
  明白《三国演义》所揭示的道理,还要通过实践的检验,看看自己的体会,是不是正确?需要做出什么样的调整?知道却做不出来,等于不知道。一定要行之有效,才算是真正的知道。做得出来而不做,那就是知而不行,和不知并没有什么两样。一定要知行合一,即知即行,才能够养成习惯,成为自己的东西,不再是故事中的情节。类似《三国演义》的人物,代代都有;所遭遇的状况,随时都会发生。衣服换了,地点不同,情节有变化,道理却是一样的。
  第三,人品宝贵,要培养有情有义的道德情操。
  一个人有没有价值?一个家庭能不能兴旺?一个国家是不是强盛?整个人类会不会共存共荣?关键只在一个“品”字。品格高尚,这个人就有价值。一家人品德良好,这一家庭必然兴旺。国民重视品德修养,这个国家自然强盛。人类全面提升品格,当然能够共存共荣。《三国演义》的重大启示,即在有情有义远比权贵名位,更值得大家尊敬。我们读《三国演义》,如果不能提高自己的人品,促进家人的品德修养,就等于白读。品字三个口,表示众人都这样说。不要自己夸口,要大家众口一致,认为我们的品德修养良好,才算数。读《三国演义》的用处,要在这里表现出来。
  一部《三国演义》,那么多人物。真正流传后世、传布的地区最广、受崇拜敬仰的人最多的,应该是关羽。大家都尊称其为关公。主要原因,即在关羽一生,所表现的忠义精神,令人十分感动,也觉得应该学习。关羽死后,在儒、道、释三大信仰中,都获得非常尊贵的地位。儒家尊称为武圣,和孔子这位文圣相当。道家尊称为关帝圣君,位阶也很高。释家则称为伽蓝菩萨,和观世音菩萨一样,家喻户晓。民间信仰,更把他视为财神爷,加以顶礼膜拜。
  关公的忠义精神,是现代人最为需要的。不忠不义的人很多,造成社会的不安。忠义仁孝智是三国人物的五道德,也是现代人应该拿来自我检讨的五大项目。如果谈《三国演义》,能够深切体会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知道他们所追求的目标在哪里,有哪些唯恐为天下人取笑的忌讳,用来鉴古知今,并且由自己做起,那社会风气之端正就会很快了。
  3。《三国演义》可以分成那四大阶段?
  我们把《三国演义》分成四个阶段,分别为桃园三结义、诸葛亮下山、大意失荆州、三国归一统。并说明如下:
  (1)桃园三结义。
  要完成大事,凭个人单打独斗,根本不可能。刘备虽然贵为中山靖王之后,汉景帝玄孙。如果不能获得有力人士的支撑,恐怕穷其一生,也难有表现。有力人士,最好是有钱的金主,以及有势的力主。张飞生财有道,堪称金主;关羽武艺高强,当然是力主。刘备素有大志,平日专好结交天下豪杰。如今遇见这两位难得的人才,自然不肯放过。心想三人结为异姓兄弟,协力同心,必然可图大事。张、关两人欣然同意,在张飞庄后桃园中,焚香祭告天地,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有了坚强的组织,具备高度执行力。在缺乏令人注目的成果展现之前,仍然吸引不了大家的眼光。没有人把他们当成对手,也就不容易有所斩获。战乱中救了董卓一命,由于没有身份,董卓十分轻视。屡次建功,也等了好久才奉派为小县令,备受督邮的勒索。直到关羽温酒斩华雄,才获得曹操的嘉许。三英战吕布,曹操更加器重。引见汉献帝,认刘备为皇叔。曹操煮酒论英雄,把刘备的身份拉抬到当世少见的英雄。桃园三结义,加上曹操的赏识和提供机会,刘备集团的潜力,为水镜所重视。推介诸葛孔明,充当专业经理人,这才无中生有,造出一个蜀国来。
  (2)诸葛亮下山。
  水镜集团由司马徽出面,先布局,再造势,使刘备三顾茅庐,诸葛孔明提出三分的隆中决策,前呼后拥地应聘上任。然后新官上任三把火,把自己人和外人全都摆平。
  这一个人才集团,先把诸葛瑾和鲁肃安排在东吴集团,以便制衡曹操集团。现在看到刘备集团甚具潜力,而且缺乏军师,正陷于困境。于是决定布局,引出诸葛亮。
  时间方面,选定刘备跃马檀溪,惊魂未定,看到南漳美景,充满好奇心的时刻。派出牧童跨坐牛背,口吹短笛,见面就说出刘备姓名。然后介绍师父司马徽,引见水镜先生。趁机指出刘备至今落魄的真正原因,在左右不得其人。刘备被击中要害,赶忙请问奇才何在?司马徽只提伏龙、凤雏,不谈细节,使刘备获得十分深刻的印象。
  接着徐庶出场,表现得让刘备衷心折服。徐离职前力荐孔明,全力为诸葛亮造势。三顾茅茅庐,把孔明捧得天高,这才推出隆中对策,使刘备对三分天下,确信不疑。孔明下山,几番出奇制胜,对内摆平所有同仁,对外让曹操、孙权都刮目相看,奠定了顶级军师的崇高地位。水镜集团完全掌控刘备集团的人心,实在是最佳的控股方式。孔明完成隆中决策的使命,将蜀国推到三国鼎立的状态。
  (3)大意失荆州。
  魏、吴、蜀三大集团,一大二小,若是坚持联合二小对抗一大,天下殊唯统一。让魏国消灭二小,又不合天道人心。为了打破僵局,促进天下早日统一,唯有打破蜀国的联吴政策,再使魏国传入他人手中,以便三国归一。
  要打破蜀吴联盟,关键点在荆州。因为孔明向孙吴借荆州,一直拖延不还,使孙权耿耿于怀。孔明气死周瑜之后,水镜集团的鲁肃继任为东吴大都督,原本以为蜀吴可以相安无事,协力抗曹。不料孙权几次差遣诸葛瑾、鲁肃,向刘备索还荆州,好像不还不行。吕蒙接任都督,即屯兵陆口,时刻留意荆州动态,准备随时夺回。孔明委派关羽镇守,丝毫不敢怠慢。吕蒙于是和陆逊商议,自己托病请辞,荐由陆逊继任。陆逊年轻,关羽不放在眼下。又差人呈书备礼,用高帽子策略,将关羽捧得高高,完全失去戒心。吕蒙则率部众伪装客商,将关羽所设烽火台上官兵缚倒,长驱大进取得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吕蒙又设计活擒关羽父子。孙权劝降无效,推出斩了。张飞闻讯悲痛异常,神思昏乱,限三日内制办白旗白甲,三军挂孝伐吴,为部将所杀。刘备这时已是汉中王,为了履行桃园三结义的誓言,不顾孔明的反对,誓死攻打东吴,为两位弟弟报仇,因此病死白帝城。刘、关、张相继死亡,蜀国之气大伤,又和东吴结下深仇大恨,彻底毁灭二小抗一大的盟约。三国鼎立的局势,由取得荆州建立,也由失去荆州而解体。
  (4)三国归一统。
  《三国演义》的结局,是晋王司马炎比照汉献帝受禅予曹丕的故事,接受曹奂的禅让,即位为晋武帝。那时候曹操、刘备、孙权都已经归天。刘备的儿子刘禅用不着禅让给别人,便低头向魏国称臣,迁居洛阳,乐不思蜀了。东吴的孙皓,是孙权的长孙,以三国时代最残忍、最暴虐的君王而闻名。前后十几年,杀忠臣40余人。晋武帝兴兵讨伐,吴主孙皓大惊,把自己绑起来,率领文武百官向晋投降。
  司马炎统一天下,在位25年。他能够迫曹奂退位,实际上要感谢祖父司马懿的老谋深算,耐心等待。天道虽然好合却应该合乎天理。东汉13个皇帝,除了光武帝刘秀和明帝刘庄是成年后担当大位之外,其他都是未成年登基,甚至孩童时期就糊里糊涂地充数。桓帝、灵帝只活到三十几岁,已经算是长寿。好几位连过十岁生日的机会都没有。所以皇权旁落,宦官、外戚当权,以致互相残杀,动荡不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加上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狂语,当然不能够让曹氏统一天下。孙权性多嫌疑,杀人如麻。这样残暴的君王,也不能担当统一的大任。因此水镜集团,才看上刘备集团,千方百计推出主要成员孔明。司马徽心中有数:伏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后来刘备急于复仇,兵败猇亭。孔明辅助幼主阿斗,虽然六出祁山,却遇到司马懿的阻挡,弄得精疲力竭。司马懿吸取各方的宝贵经验,加上能屈能伸,耐力极强。逐渐将魏国的军政、经济大权,都揽在手里。司马氏一统天下,似乎是相当勉强的事情。所以晋武帝就位不到十年,便发生贾后之乱和八王之乱,引起五胡乱华。可见不能以道德统一天下,维持的时间不可能长久。
  桃园三结义种下三国鼎立的因,诸葛亮下山结成三国互争统一天下的果。大意失荆州种下三国归一的因,司马炎篡位,结成三国归一统的果。
第一部 桃园三结义
  曹操年轻的时候,就投入一家规模宏大的集团公司。主持人汉灵帝昏庸无知,又不务正业。大将军何进和宦官组成的十常侍,两大派系恶斗不休。加上黄巾起义,声势浩大。为了应对内忧外患,密召西凉刺史董卓入京。灵帝驾崩,董卓废少帝立献帝,掌握军政大权,又引起各地方势力的不满,组成讨董联军。由于各怀鬼胎,缺乏国际精神,反因内部矛盾而解体。曹操行刺董卓不成,回乡募集黄巾余党,以大义公布天下,誓要扫清华夏,剿灭群凶。
  公司派闹得太不像话,曹操运用市场派的势力,来控制公司的营运,这是曹操集团起家的主要策略。
  孙坚是一位骁勇善战的虎将,少年时代就威震四乡,被任为长沙太守,又封为乌程侯,不幸在战斗中,被荆州刘表的部将黄祖乱箭射死,留下孙策与孙权两个儿子。孙策继承父业,用孙坚所藏匿的玉玺,向南阳太守袁术借兵三千,攻占江东市场。东吴这一家族公司,孙坚是发起人,孙策才是集团的首任领导人。他那小霸王的名声,使得曹操也不敢轻视,只好借汉献帝的名义,封他为讨逆将军。孙策病死,孙权继承父兄的基业,成为典型的家族企业集团。
  刘备可以说是白手起家的个体户,28岁时还穷困不堪,以编草席、做草鞋为业,过苦日子。要不是关羽、张飞看他胸怀大志,又是汉室后裔,愿意和他结义,同心协力,创造一番事业,恐怕一辈子也闯不出什么名堂。个人能力有限,不如找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创业,这是刘备的经营理念。合伙做生意,资本比较雄厚,也比较容易罗致人才。但是合伙人容易变节,蜜月期间如胶似漆。一旦赚钱就因利而翻脸。刘备未雨绸缪,先见及此。好不容易找到关、张这样如意的合伙人,赶快结义为盟,以求长期合作,而且彼此信任。个体户联合起来,照样可以做大。桃园三结义是良好的开始,对刘备集团的兴起,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后来,果然吸引力较大,马上有人加盟。
  不论是曹操的股份公司、孙权的家族公司,还是刘备的合伙企业,所面临的,只有一个共同市场。他们不可能各走各的路,彼此不相干。却必须你争我夺,做大自己的市场。一旦占有率够大,便可以统一天下,成为同业共主。《三国演义》,实际上从桃园三结义开始,可见其重要性。
  公司的型态、经营者的性格,以及所采取的策略,各有不同。但是经营的目标,做大做强,则是一致的。
  曹操先推举司隶校尉渤海太守袁绍为反董联军的首领,企求内部改革。后来运用市场派的力量,用“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方式,取得相当的正当性。逐渐演变为“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才引起各方的不满,被当做汉贼,为刘备以皇叔身份讨伐曹操提供了正当性。但是刘备毕竟势力单薄,只好到处闯荡。他由于曹操的抗举,使其誉为当世英雄,逐渐引起各方的注意。为了取得市场区隔,刘备不断打出仁德的形象,以彰显曹操的阴险奸诈。倒是孙权固守江东,默默经营,被曹操封为将军,结为外应。看来刘备集团的当务之急,应该是寻求立足之地,做好自己的定位,然后才能够谋求发展。
  从显秩序来看,这种个阶段的主角,好像是曹操、孙权和刘备。他们各有理想,也都闯出了一些名堂。虽然刘备尚未有立足的基地,却由于曹操煮酒论英雄时,把当时的知名人士,淮南袁术、河北袁绍、荆州刘表、益州刘璋等,都批评得一文不值,只把这位亲自在住处后园浇水种菜的刘备,捧成和他相提并论的英雄,因而名闻天下。这三人的互动,几乎可以决定未来的动向。
  然而从隐秩序来评估,这一阶段的灵魂人物,应该是关羽。好像谁能够得到他真心的拥戴,他便是今后的最大赢家。请问:刘备如果没有关羽相助,他能够在战场上有多大胜算?在当时动乱的时期,一切唯力是尚。谁的武艺高强,便能够令人刮目相看。当时的武将很多,孙坚、吕布、张飞、华雄、颜良、文丑、于禁、典韦、张辽、孙策、夏侯惇,何止数十位。然而,论忠诚、讲义气,关羽无论如何,都名列第一。所以隐秩序把焦点放在关羽身上,最为合理。曹操爱才,却把吕布斩杀,原因是怕他还会叛变。关羽在土山约三事,明白告诉曹操,他坚持一听到刘备的消息,便要离曹操而去。这样的做法,和叛变有什么不同?但是曹操居然答应下来。若不是显秩序受到隐秩序的影响,怎么可能如此!
  关羽自己,不可能知道这种讯息。因为隐秩序不明言,也不会透露这种讯息给他。在不知不觉当中考验众人的智慧,是隐秩序的常规。关羽心甘情愿地和刘备结义,还要看刘备是不是同样有仁义分修养,会不会变节?所以未来的变数还是很多,必须步步为营,谨慎小心!
  1。为什么天下大势,分久必合,而合久必分呢?
  《三国演义》开始第一回,劈头便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告诉我们一个十分重要的道理:一切都事在人为。分久了,人心想着要合,天下就统一了。合久了,产生很多矛盾,彼此不能协调。人心急着要分,天下就分裂了。看起来是自然的趋势,我们称为天意。实际上是人为的,取决于人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