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曾仕强剖析三国演义 >

第3部分

曾仕强剖析三国演义-第3部分

小说: 曾仕强剖析三国演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意。实际上是人为的,取决于人心。周末七国纷争,弄得民不聊生,盼望早日统一,所以并入于秦。秦朝焚书坑儒,真正的用意大家不容易了解。秦灭引起楚汉分争,又造成西汉的统一。现在天下大乱,三国鼎立,暗示大家最后也会统一。
  为什么人心会变?有时候想分,有时候想合呢?时至今日,我们应该明白,合才是常,而分则是变。全球化表示人类即将趋于统合,国际化代表世界将会有某种程度的统一。从时势的演化来推论,现在正是合的时期。因为科技发展,毁灭性的武器太过厉害,人类已经没有战争的本钱,大家有见于此,因而人心思合,朝统一的方向而努力!
  最要紧的是:合的时候要避免分的因素,而分的时候,应该制造合的气氛。合久必分,表示合的时候,已经种下很多分的因素,日积月累,终于爆发成分的局面。分久必合,同样表示分的时候,必须产生很多合的缘由,才会在时机成熟,统合在一起。而这种种,都在于人为。所以人心的变化,至关重要。《三国演义》开始于公元184年,当时人心思乱,盗贼蜂起。中原和边境地区,爆发了黄巾起义,摧残了东汉王朝,这才产生很多曲折的情节。
  我们从中国的历史来看,百姓渴望统一,远大于分。和西方历史,分大于合,呈现不一样的心态,这也影响了东西不同种族,对事物的不同理解。
  在古老中国,农民发展出一套农业灌溉系统。农民必须和睦相处,以便共同用心,并且确保没有人动歪脑筋搞鬼。西方文化则根植于希腊,有较多的农民自力经营农地、种植葡萄和橄榄,有较多的农民,自力经营农地、种植葡萄和橄榄,就像个别的商人那样,可以独自完成任务。因此凡事以个人为主,随时保持竞争的心态。东方人多,社会互动比较复杂,必须更加注意别人的反应。西方人稀,社会互动相对地单纯,所以个体。甚至于日常生活、观念和态度也不一样。譬如吃饭,中国人把所有的菜肴放在桌上,多人合在一起,各取所需。西方人每人一份,就算坐在同一桌,也是各吃各的,互不干扰。分合之间的选择,东西显然有差异。
  但是,分了以后要合,往往诉诸武力。换句话说,打到统一为止。而合了之后要分,好像也是非打不可。打来打去,倒霉的是老百姓,跟着打,却不知道为什么?三国时代,由于王室不振,中央集权弱得控制不了地方势力。如果以西方的观点,干脆各自独立,也就算了。但是中国人观点,别人起来就是叛乱,非加以剿灭不可。自己出面则是为了保护皇室朝廷,正气凛然。在这种情况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特别高涨。中华民族得以凝聚、同化、生存、发展,其实有赖于这种合大部分的精神力量,不可忽视。
  2。黄巾起义,为什么在那个时候产生?
  任何行动,都需要正当的理由,才能够号召大众,产生力量。张角兄弟,既没有良好的学历,又没有什么社会地位,要想起义,真是谈何容易!因此巧立名目,等待时机,往往成立有心人的共同策略,这是守时待命。
  守时方面,恒帝禁锢善类,相信宦官,已经种下太监弄权的祸端。灵帝年幼,由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共同辅佐。于是官僚与宦官斗争,宦官居于上风,十大太监朋比为奸,称为十常侍。各种不祥征兆纷纷出现,时机已到。
  待命方面,张角入山采药,遇仙人授以太平要术。能呼风唤雨,为人治病。于是自号太平道人,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为号召,用甲子做代号。百姓参与行动的,多达四五十万。人人头裹黄巾,被朝廷称为黄巾贼。
  历来改朝换代,或者合而又分,都是由于朝纲不振。老百姓不能安居乐业,这才人心思变,引起各种动乱。当时的情况,正是如此。难怪黄巾起义,愈来愈势力浩大。
  说起来当皇帝也实在不容易。相信官僚,宰相也会造反;相信宦官,太监就会弄权;相信外戚,皇后的家人就趁机胡作乱为。采取中央集权,大家认为太过霸道,导致秦朝突然灭亡。汉代采取地方分权,又造成各地的军阀势力。黄巾起义,正好给这些地方势力找到正当的借口,表面上是朝廷需要,实际上是趁机扩展自己的势力。一旦到了相当的程度,那就挟天子以令诸侯。《三国演义》从桓、灵二帝的乱源,黄巾起义的导火线说起,实在是事出必有因。
  尧禅位给舜,舜把王位礼让给禹,这种大家引以为荣的优良禅让方式,为什么传不下去?一定要由公天下变为私天下,然后大家群情激愤,却又无可奈何呢?
  因为尧把位子传给舜,舜并没有把尧全家杀死,采取斩草除根的方式,要永绝后患。倘若当年舜起了邪恶的念头,把尧的家人处死。大概舜自己也不敢禅让于禹,而禹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办才妥当?可见传位的人,和继位的人,双方都有很大的责任,要把传承工作做好。
  一直到现在,我们依然十分关心,接任的人是谁?是自己人,那就比较安心。至少不会被掀旧账,并且加以抹黑,弄得离职之后,还不得安宁。任何职位,都会处心积虑,千方百计,想要安排自己人继位。说不定离开以后,还可以为旧人讲讲话,继续发挥影响力。何况皇室权力年限大,那里肯轻易放过,拱手让给别人?
  就算坐轿的想下来,抬轿的也大多不肯罢休。非抬不可,而且一定要抬这一家人,目的无非是要保存既得的利益。汉桓帝崇信宦官,即使他自己想禅让给天下的贤士,以仿效尧舜所为。宦官也不肯从命,弄权的人,尝过权力的滋味,总是至死才不得不放手。灵帝号称为灵,却显得很不灵光。往后的皇帝,更是愈来愈不像话。
  放手不了,继承不得。造成子孙一个比一个痛苦,连累了无辜的百姓,也跟着受害。近百年间,打来又打去,杀来又杀去。难怪到了最后,群臣迫汉帝逊位,简直到了穷凶极恶的地步。而黄巾起义,必然也选在这样的时机。人心思乱,盗贼蜂起。令人觉得不乘势取天下,更待何时!
  3。大青蛇、冰雹、地震、海水倒灌,代表什么意义?
  就显秩序来说,大青蛇出现,大雷雨加上冰雹,有时候地震,有时候海水倒灌,都不过是一种自然现象,并不值得大惊小怪。现代科学技术发达,很容易解释生成的原因。加以统计和比较,可以获得相当正确的答案。
  然而,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从科学报告上面可以看出不同的单位,彼此的解释未尽相同。甚至于公开承认真正的原因,迄今仍未知晓。而比较的结果,也各有不一样的分析。因为科学的认知,毕竟还是有限的,而科学家也大都承认,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尽管说法不一样,却隐隐约约地在发挥作用,很难不加以理会。
  隐秩序无形无迹,除了通过人来透露以外,异常的自然现象,也是常用的媒介。我们把它称为征兆,其实就是一种对于人类的警告或惩戒。大地震之前,一般动物似乎都有预感,做出若干反应。只有人类茫然而没有感觉,宣称地震是不能预测的,来自我安慰。
  汉灵帝的宫殿里,出现大青蛇,从梁上飞下来,蟠在椅上。这种现象,按理很不可能发生。雌鸡变成雄的,更是奇怪。地震、海水倒灌这些现象,若是接二连三,接踵而来。恐怕都有人为的破坏因素渗杂其中。议郎蔡邕上书,说大青蛇和雌鸡变成雄的,是妇人干政的警讯。听起来十分牵强,若是把它看成一种机会对皇帝进行教育,不管两者有没有关连,也不免是下对上沟通的权宜方式。结果却加以其他罪名,将蔡邕罢官,放归故里。更加证明当时的朝政败坏,以致人心思乱、盗贼蜂起。
  4。不贤无能的人,怎么可以当皇帝害百姓呢?
  我们看到桓、灵两帝的昏庸和无能,一定有这样的怀疑:如此不贤无能的人,怎么可以担当这样的重责大任。难道老天无眼,或者不能体恤老百姓的痛苦吗?
  这就是显秩序不能圆满的无奈,必须借重隐秩序,才能取得互补的功能。谁当皇帝?按理由显秩序来决定。但是人类的语言、文字,本身就有相当的障碍。加上人为的弊端,甚至于恶意的破坏。任何显秩序,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也就是有利有弊,具有相对的好坏,而不能绝对地良善。譬如皇帝的任期,若是不加限制,当上的人非做到死不可。年轻时缺乏经验,年纪老大后贪得无厌。总有乱七八糟的那一段日子,令人受不了。假定有所限制,那就三年官两年满,刚接任一切还待摸索,快到任了整天闲荡,把烂摊子留给下一任。这还算好的,遇到那种抓紧时间,尽量搜刮财物,全力充实自家的财富,不管百姓的死活,岂不是更加可怕?再说产生的方式,那就更难评断。不论那一种方式,都有一大堆问题,解决不了。现代干脆废掉帝制,看起来倒也聪明。
  灵帝依靠显秩序当上皇帝,隐秩序让宦官曹节等弄权,又促使窦武、陈蕃谋害他们,结果反为所害。这种方式,使宦官更为专横。同时通过各种异常自然现象,希望能够唤醒众人,赶快想办法改善。实际上,使不贤无能的人当上皇帝,是显秩序的功能。而使将要登上皇帝宝座的人先不贤无能,却是隐秩序的独门功夫。老天有眼,只是不明言而已,大家要有信心才好!
  5。刘备为什么要和关羽、张飞结拜为异姓兄弟?
  刘备字玄德,幼年丧父,和母亲相依为命。家境清寒,以编织草席、贩卖草鞋为生。由于祖先是汉景帝的儿子中山靖王刘胜,常觉得自己有破贼安民、维护汉室的责任。因此热衷于结交天下义士,并不太专心读书。
  他很会看人,看到关羽和张飞的武艺高强,若是具有共同的理想,密切合作,应当能够发挥更大的力量。而与之结拜为异姓兄弟,则是最好的方式,值得尝试。
  刘备先认识张飞,张有一些资财,可以拿出来召募乡勇。而且志同道合,愿意同举大事。关羽原本是外地人,因为在家乡杀了恶霸,逃难在外,才和刘备、张飞认识。三人愈谈愈起劲,既然有意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民百姓。当然结拜为兄弟,发誓齐心一致。跟着刘备这位大哥,要干出一番大事业!
  我们奉劝各位,少动这种脑筋为妙。当今社会,各种组织已经相当繁多而且周密,用不着这种方式。万一找错了对象,怎么办?这种以性命做赌注的结拜,除非准备赖账,否则千万不要轻易答应。事实上一旦发誓,要赖账都非常困难。因为不在意的就用不着抵赖,遇到必须赖账的,便十分棘手,经常是赖不掉的。
  朋友之间,可以采取谨慎的态度,逐渐加深彼此的认识,拉近彼此的距离,但是结拜这种事情,最好能够避免,以策安全。特别是现代社会,变动性很大,谁也料不到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多交一些朋友,少动结拜的脑筋,应该是良好的态度。结义是美谈,欣赏就好。
  当然,刘备会这样做,有其特殊原因,分述如下:
  (1)刘备为皇族的后代,从小存有做皇帝的梦想。可惜幼年丧父,家境贫穷。到了28岁,仍然以贩卖草席为生。幸好他15岁时,便开始游学,在汉末名臣卢植处学习。既有伟大的抱负,又有识人的能力。看到关羽、张飞这样的人才,当然不肯轻易放过。当然虽然没有什么名位,却也隐约可以看出领袖人物的风度。所以抓住良好机会,一开口便获得两人的回应。
  (2)刘备待人诚恳,聪明机警,十分受人欢迎。以他这种人中英雄,来号召关羽和张飞,成功率很高。因为关羽最喜欢读“春秋、左传”,是一位富有正义感的豪侠。而张飞声若巨钟,很喜欢以武会友。三位都是了不起的人物,彼此的能量和频率都十分相接。当时桃园中花开正盛,社会又有聚合人才的需要。刘备看出天时、地利、人和三种条件俱全,自然提出结义的呼吁。
  (3)黄巾举事时,申言“汉运将终,大圣人出”,无形中引起三人的共同目标。刘备自我介绍:“我本汉室宗亲。”张飞自称“颇有资财”,关羽又刚好“逃难江湖”。心中都有一种默契,要联合起来,做出一番大事。果然皇天不负苦心人,桃园三结义发挥了很大功能。
  但是,正因为它是十分特殊的举例,所以流传至少,仍然使人津津乐道。如果自古以来,那么多的异姓结拜兄弟,都很有成就,恐怕大家也不致如此重视刘、关、张三结义了。义这个字,说起来容易,真正做起来,非常不简单。并不是一时兴起,便可以随便结义的。
6。刘、关、张桃园结义,为什么脍炙人口,传为美谈?
  中国人重视伦理,讲究亲疏有别。自家兄弟,当然血浓于水,十分亲密。友情也很可贵,和兄弟比较起来,究竟有一些差别。于是,我们想出一种结拜为异姓兄弟的方式。把朋友的关系,更为加深,使其和兄弟一样,可能更加密切。这种方式,并不是从刘、关、张三结义才开始的。但是,我们最看重这一次的表现,理由有三:
  第一,刘备、关羽、张飞是三国时期叱咤风云、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们的作为,不但在当时产生很大的作用。而且对于后代,也有很大的影响。一般人的结拜行为,在刘、关、张身上,就称为结义,可见其不同凡响。
  第二,结拜的时候,通常都会对天发誓:虽非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实际上真正做到的并不多,刘、关、张却能够说到做到。尤其是关羽遇害、张飞被部将砍杀,那时候刘备已经当了汉中王,还能够不顾一切,替兄弟报仇,因而病死在白帝城,实在难能可贵。虽然说他的决定,不见得正确。但就结义这一件事情来看,遵守誓言,永远不违背,刘备是确实做到了。
  第三,关羽和张飞的武艺,都十分高强,在当时的环境,想要独立门户,自立为王,也有很多的机会。尤其是关羽,得到曹操的赏识和礼遇,远在刘备之上。却能够忠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