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 >

第175部分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17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把握,生天是肯定有把握,一丝毫疑惑都没有。有生天的条件,对净宗真信切愿,一心修学,往生净土你就真有把握,一丝毫不怀疑了。
  既然往生西方净土,亲近阿弥陀佛,诸上善人是我们的同参好友,这个世界过不了多久,我就离开走了,这个世界上一些找麻烦的人还跟他计较吗?不应该。无论找什么大的麻烦都不要计较,心平气和。你在这个世界还有得过,我马上要走了。纵然这个人把我杀掉,我非常感激他,为什么?他叫我马上就走,真的是送我到极乐世界,要不然我还得住两年;他把我害死了,我立刻就走了。一丝毫怨恨心没有,一丝毫报复的念头都没有,你才能往生。如果你有怨恨,你要报复,好了,你还堕三途,然后找机会来报复,那就错了。百千万劫难遭遇作佛的机会,哪有那么轻易就丢掉?那是业障深重,真错了!
  所以学佛,我们一定要把念头转过来,基本的。教学,我对许许多多从事教育工作的人说过,在大学我跟许多教授们说过:从事教育工作的人,第一个信念要肯定人性本善,中国《三字经》里面讲的「人之初,性本善」,你才有资格从事教育工作。人性本善,为什么变成不善?他没有受到好的教育。《三字经》下面接著说「性相近,习相远」,性相近是孔子说的,习是习惯,不善的习惯使他跟自己的本性(本性本善)逐渐逐渐的远离,他受了外面境界的影响,学了一些不善,是这么个道理。
  教育之建立就是为这个事情。古书里面所记载的,尧舜那个时候政治办得好。尧王、舜王都是仁德之君,教化百姓,使百姓们都能够丰衣足食,社会安定,天下太平。但是,如果这些人不教他,饱食终日无所事事,这跟禽兽有什么两样?所以这才委任契(契是一个人,人的名字)做司徒。司徒是政府一个官位,掌管教学,这是中国政府里面设专职管理教育的开始,像现在国家的教育部。中国早,尧舜时代政府就设这个官员专门管教育。教什么东西?教伦理道德,也就是教你要知道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你把这关系搞清楚了,关系处理好了,家和、国泰民安这个目的就达到了。其他一切的这些技术,小事情,人是根本。所以中国教育是人本教育,是圣贤教育。人人都是圣贤,人人都是好人,人人都懂得「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人人都懂得尊重别人,敬爱别人,互助合作。
  近代西方的教育偏重在科技。科技,这是事物上的教学,把人本疏忽掉了。科技是发达,愈来愈进步,人与人的关系愈来愈陌生,甚至於父子相残,这种事情常常听说;兄弟互相残杀,学生杀老师,同学杀同学,常常听到,已经不是新闻了。这就是尧舜所讲的,没有伦理道德的教育,人连畜生都不如。中国在几千年前,就看出这个事实真相,所以历代帝王没有一个不重视教育,提出是「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再国家治国。社会怎样能安定,国家怎样能够昌隆(国运昌隆),靠什么?靠教育;不是靠法律、不是靠警察,靠教育。古时候政府组织,教育排在第一。宰相下面六部,第一个就是教育部。那个时候不叫教育部,叫礼部,礼部尚书就是教育部长,六部里头他最大。这些设施都给我们后人,特别是现代人,很大的启示。
  家庭重视教育,所以在家教里头有所谓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后」不是说你有子孙,不是这个意思;你子孙里头有没有贤人,这是大事。圣人、贤人是教出来的,所以无后为大就是你的家教最大!在从前的社会,夫妻结合组成一个家庭,家庭里面两桩事情两个人要分担,所以「夫妇有别」,不同的任务。先生负责经济,家庭经济,这物质生活,他去谋生赚钱养家,太太在家里面教下一代。下一代,你家里头有没有圣贤,有没有君子,有没有好人,太太的任务。所以太太的工作比先生大得多!先生只是赚钱养家。你家里面有没有前途,有没有希望,靠底下一代的子女成不成材。
  所以印光大师在《文钞》里头说得很多。今天讲男女平等,男女在争权,印祖就说得很好,中国自古以来,女子的权力超过男子多多。家道能不能传下去,事业能不能传下去,甚至於国家政权能不能传下去,都在后继有人,所以无后为大。你要没有后代,你家就完了;你的事业,你底下没有传人,到你一死,事业就完了。培养继起的人才比什么都重要,这是家庭里头的大事业,妇女承担。孔夫子,多少人知道孔夫子的母亲,不知道孔子的父亲;多少人知道孟子的母亲,不知道孟子的父亲,为什么?母亲教出来的,道理就在此地。
  所以印祖的主张,女子不要跟男子在社会上争权,好好在家里把儿孙教好,使你家里出圣人、出贤人。不但你家庭里头光宗耀祖,全国的人、全世界的人都得到你们家的福荫,这个工作多伟大。可惜现在没有人讲,没人知道,我们要不看《印光大师文钞》,也不知道。多少人看《文钞》看到这一段,也就大意的疏忽了,没有留意到这是根本,这个事情太大!所以自己一定要发大愿利益一切众生。
  这个地方一百四十一愿,愿愿都是利益众生。见到恶,要想方法帮助别人断恶,用什么方法?用自己断恶,做出来给别人看。你不用去劝他,你劝他,他未必能接受;你天天这样做,他天天在这里看,二年、三年他不觉悟,十年、八年他就觉悟了,「你做得对,我做得不对」,就觉悟了。要时间、要耐心!见善,希望别人也有善(也有同样的善),也是要做出来给人看,不做决定收不到效果。
  现在社会动乱,冲突频繁,所以在这个社会上,国家的领导人,企业团体的领导人,宗教的领导人,学术界的这些学者专家,哪个人不关心化解冲突,促进安定和平?联合国设专门机构来研究这桩事情,每年不知道开多少会,投下去的人力、财力、物力,我参加过五次,我了解,收不到效果。我们听听专家学者的谈话,有道理,说得头头是道,最后怎么样?不能落实。动乱频率年年上升,灾害一次比一次严重,使许许多多参与和平工作的人都丧失了信心。会开完了之后,有很多学者专家(我们很熟了),地位很高的,有些是担任国家教育部长的、大学教授的,见面谈谈都苦笑摇头,做不到。这些会以后我不再参加了,我明白了,了解了。不参加不知道,参加之后统统了解,根本原因在哪里?我们自己本身没做到,所以不具影响力,自己没做到。
  自己不高兴的时候还发脾气,还拍桌子,这怎么行?这怎么能和平?心平气和,你看平就有和;心要平,气就和了,和平从这里来的。平等对待后面才有和睦相处。我参加会议也讲了不少次,我也算是一个主要的讲演人,每次我都提出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大国跟小国要平等,富国跟穷国要平等,种族要平等,宗教要平等,每个行业也要平等,平等后面才有和睦相处。如果不平等,哪来的和睦?不平等就会产生冲突,会造成误会,会造成对立。所有一切冲突的根源就是不平等,平等对待太重要!
  中国人讲和平,和是果,就是和睦相处。果从哪里来?平等对待,那是因。中国跟印度有很多相同的地方,都是把果报讲在前面,因说在后头。世间人都重视果报,你先讲果,他注意了。然后讲为什么会有这个果,因是什么。和睦之因是平等,平等一定是从本身做起。从哪里做起?要把自己内心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对立的念头化解掉,误会的念头化解掉。别人误会我,可以,我不误会别人;别人跟我对立,可以,我不跟他对立。诸位要晓得,对立一定是两方面的,一方除掉了,那一方就对不起来了,他对立,我没有对。冲突是双方的,误会也是双方的,只要我这一方没有了,他那一方一定慢慢也就化解了。佛菩萨修行之所以能成佛,道理就在此地。
  所以我们中国古圣先贤就教导我们,「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在这上下功夫,无论世法佛法都能成就。怎么样教人修善?怎么样教人断恶?都从自己本身做起。「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要做出好样子来给人看。人生在世很短很短,一百年确实一弹指、一刹那。我八十岁,想到以前在农村里面生活,七、八岁的时候就像昨天一样,八十年一弹指,有什么意思?佛讲的话一点都不错,「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这个世间什么是你的?哪一样东西你能带走?身体都带不走。既然带不走,就全部放下,不要了。带得走的,那要特别留意,唯有业随身。恶业你会带走,善业你也会带走,净业你也会带走。你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最好带净业。
  净业是什么?以纯净的心、纯善的心,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带得走。你的来生是在天上不在人间,你修净土,你在西方极乐世界,你一生成佛,这多殊胜!带净业不带染业,善恶都是染业。什么叫净业?行善而不著相。断恶修善不为自己就是净业,没有自己,只为众生,这就是纯净纯善,四弘誓愿的菩萨行。好,这堂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接著看下面的《疏》文,「故智首总标诸德以求其因,文殊令善用心,顿获众果,但言惟愿,岂不惑哉」。这句是总结,前面是「解妨」,假设有人提出这个问题,这一百四十一愿里头好像没有行,只有愿没有行。在这段清凉大师给我们分析,细分说了十四种,大分也有六段。所以总结里头讲智首菩萨,这品经是智首菩萨问,文殊菩萨来解答,这一问一答让我们开智慧。
  智首菩萨。你看他名号,这名号都是表法的,这不可以不知道。总标诸德。一切诸德智慧为首,这是因。所以前面行里面,在事行里头有理行、有智行,这是修行证果的真因。文殊菩萨答覆,都是叫我们在一切境缘当中善用其心,你就能顿获众果。这我在前面讲了不少,要会转境界,《楞严经》上佛说得好,「若能转境,则同如来」,无论什么境界,再恶劣的境界,一转都变成善因。前面我说过,纵然有个人无缘无故把我杀掉了,我一点怨恨都没有,一点报复都没有,我还欢喜感谢他,为什么?他把我送到天上去了,他把我送到极乐世界去了,要不然我去,总还要耽误若干时间,他这么快就把我送去了。念头一转,一丝毫恶意都没有,纯净纯善,决定不结冤仇。纵然过去世的冤仇,那统统都化解了,善用其心。
  宗门常说,考验学人,你会么?这个「会」就是你会不会用心。凡圣就是用心不一样!会用心,纯净纯善,没有一样不善。这个人,甚至於是神经分裂症,无缘无故到道场来吵吵闹闹的,要会用其心,若无其事,也是为我们大家消业障,来考考我们大家的定力,考考大家的智慧;如果你心一乱,证明你修行没功夫。你如如不动,善巧方便,应付得圆圆满满,不结怨怼(不对立,不结怨),顿获众果。众果是很多果在里头,不是一个。往往这一桩事情六波罗蜜都成就,《华严经》上十波罗蜜。但言惟愿,岂不惑哉。这句是责备的口吻,你怎么能说这一百四十一首偈只有愿,没有智、没有行?这是你迷惑。文殊菩萨一讲解,你就明了了。
  这下面还有两段,我们看这前面一段的问答,「复有问言」,这是又有,又有人提出疑问,「夫妙行者,统唯无念,今见善见恶,愿离愿成,疲役身心,岂当为道」。诸位想想,有没有人提这个问题?有,而且很多!总是离不开妄想分别执著,提出这个问题。要讲到妙行,妙行是高等的修行,我们现在用这个讲法,大家就容易懂了,佛门里面讲「向上一著」。无论是哪宗,无论是哪派,显教密教、宗门教下、大乘小乘向上一著,统唯无念。讲到最上层的,无念。惠能大师传的禅宗,「以无念为宗」,宗就是宗旨,修行之最高指导原则是无念。这个地方看到,这修行人、这些菩萨见善见恶,善愿成,恶愿离,这不是分别执著吗?对自己不是疲役身心吗?疲是疲劳,修得很辛苦!岂当为道,这是菩萨道吗?菩萨道是这样的吗?菩萨道应该离念。我们听起来好像满有道理。
  再看看清凉大师底下给我们的解释,「答,若斯见者」,所以像上面这种见解,「离念求於无念」,他的见解功夫不过如是,离念求於无念;「尚未得於真无念也」,你说他是不是真的无念?真的无念就不讲这些话。说了这些话,他已经起心动念、分别执著,他哪里得无念。「况念无念之无碍耶」,这才叫真无念。念即无念,无念即念,念跟无念是一法不是二法,那才叫真无念。他犯的毛病在哪里?都堕在二法里头,无念跟有念对立,见善跟见恶对立,愿离跟愿成对立,全是二法。要用《坛经》的话来说,二法就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六祖惠能大师答覆印宗法师的话,你想想看有没有道理?那叫真无念。
  念即无念,这真无念。不起作用的时候,真的什么念头都没有;起作用的时候,什么都明了,无量的愿行起作用。不起作用是体,起作用是相用,体相用是一不是二,有体有用,有用有体,体不离用,用不离体。如果有体无用,这个体也就没用处了。法性是体,法相是用。法性空寂,痕迹都没有,我们讲空,空也没有,法性;法相无有头数,无量无边,虽是无量无边,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说它是有还是没有?性相不二,理事一如,真无念。这个道理很深很深,你对这个要是没有一些认识,这个大乘圆教,你的疑问可就多了。
  所以最上一层,无障碍法。《华严经》清凉大师《疏钞》里面给我们讲的四种无碍,「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四种无碍,这才是诸法实相,一切法的真相,怎么会妨碍?我们今天怎么样?我们今天是事事都有碍,理事也有碍,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