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 >

第203部分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20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真实智慧的选择。他真的能把大菩提落实在生活上,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落实在教化众生。千年万世,多少人景仰他,多少人向他学习,大乐!没人能比。这个我们要认识清楚。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七八卷)  2005/1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78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长行第四段,我们把文念一遍:
  【云何得因力。欲力。方便力。缘力。所缘力。根力。观察力。奢摩他力。毗钵舍那力。思惟力。】
  这十种力都是对於修行、开悟、证果所不能够缺少的。前面我们学习到方便,就是『方便力』,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注解。「方便者,谓造修力,依六方便,成悲智故」,造修,造是造作,修是修正。我们言语是口业的造作,动作是身体的造作,起心动念是意业的造作。你看对不修行的人常讲,「你造业」!这是真话,我们凡夫哪个不造业?业里面有恶业、有善业、有无记业,造善业,得三善道的福报;造恶业,那就是地狱、饿鬼、畜生的苦,三恶道的苦;非善非恶叫无记业,无记业也有果报,愚痴。所以修就非常重要,怎样把这三类的造作修正过来。
  六道里面的造作都不得其正,所以统称之为轮回心、轮回业,这是我们六道凡夫。什么叫正?什么叫不正?正跟不正的标准是什么?这里头有一个绝对的标准,那就是性德,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与这个相应,这是正;与这个相违背,就邪了,就不正。我们是凡夫,我们现在造修依什么?一定要依圣人的教诲。圣人,他们的三业造作都能够随顺性德。我们虽然没有见性,不知道什么叫真如自性,但是我们能够随顺佛菩萨、随顺圣贤人的所作所为,跟著他走,就不至於有错误。
  大圣是佛陀,佛的心是禅,禅是佛心;佛的言语是经教,经教是佛的言语;佛的行业是戒律。你看看这三样东西,经律论这三样东西,这三样东西就是修正我们三业行为的。戒律修正我们口业的行为、身业的行为;经论修正我们见解、思想错误的行为,我们有依据。经律论虽然多,我们这一生当中学不完,要怎样修?一部就可以了,经律论里头一部就行了。现在学术界一般有个观念,跟圣贤人不一样的。圣贤人自己修学、教人,他都遵循代代相传古圣先贤传下来的老规矩,就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看看《三字经》,《三字经》里面开头教导我们,「教之道,贵以专」。教要专,不能杂,不能多;学也要专,也不可以杂,也不可以乱。
  我跟李老师学经教,那个时候我们同学二十多个人。我们那个班像私塾一样,不是一部经教大家一起学,不是的,各人学各人的。你喜欢学什么经都可以,你自己选,《大藏经》里面选。你选,老师给你鉴定,老师要看看你选的这部经,你的程度够不够,你的根性够不够。如果你的根性、程度不够,「不行,再去重新选一部」。实在选得不妥当,老师替你选一部,而且所选的都是小部经,因为你开始初学!
  我们那个班是讲经的班,学讲经。学讲经,这部经上台去讲,讲几次?老师规定,最少不能少过三次。像《八大人觉经》,讲三次圆满。实在讲,三次,一次是二个小时,二个小时里面有个翻译。一个人讲普通话,那时候在台湾,一个讲台语,所以两个人翻译。看起来好像是两个人翻译,实际上二个人共同学一部经。上台,普通话先讲一段,讲台语的也讲这一段,好像是翻译,其实他们两个人用的是同样的讲稿,所以实际上就是一个小时。三次,三天,这部经就是三个小时。初学讲经这个方法很有效,让我们学习的人士气非常旺盛,学得很有兴趣。最长不能超过十次,就是十天,这老师规定的;最短的三天,最长的不可以超过十天,这是台中当年的经学班。
  选择的经论要很浅,自己真正有程度接受,能够理解,你才会讲得让别人也能理解,也能生欢喜心。当年我们经学班就跟私塾一样,二个同学学同样的一部经,就是一个讲普通话,一个讲台语。这个班开了两年,我们同学二十多个人,轮流讲,但是上课的时候所有同学统统都要到。上课的时候大家都要用心听,用心学习,你看这也算是广学多闻,但是自己功力是用在自己所学习的这部经上。其他同学们所讲的、所学的,可以来帮助我对於自己所学的这部经理解更深入,这个方法确实非常好!决定不可以同时学二部、三部经典,老师是决定不答应的,他不会教你。你跟他学,只能学一样,一样学好,才可以学第二样。什么叫学好?你上台去讲,讲到他老先生满意,点头了,算是这部经你学好了,你才可以学第二部。所以我在台中十年,十年学五部经。这五部经要普通在佛学院里面,一年就毕业了;我们是十年,一门深入。
  我学的经要跟诸位报告出来,你们看到之后,一点都不希奇。我跟李老师第一部学的经,是《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这个经我也有讲义;第二部是《佛说阿弥陀经》,第三部是《普贤行愿品》,第四部是《金刚经》,第五部是《楞严经》。由浅而深,由小而大,有一定的程序,可不能乱了。你学得踏实,学得够深度,得受用!学习受用你能得多少,那要看你你理解的深度,契入的深度。契入是什么?你真的在生活上用到了。我们今天讲,在生活上、在工作上、在处事待人接物,我真用上了,你这是享受。方东美先生讲的,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一点都不假。
  方先生说享受,也就是孔子在《论语》里头头一句话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就是享受,那就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你要不能够解,所以讲深解,经典佛也常讲深解义趣,你要解得深,你要行得力,认真努力依教奉行。所学的东西就是我的生活,我的生活就是我所学的,这个才有味道。今天我们学《华严》,一定要入华严境界,我们的生活就是大方广佛华严,大方广佛华严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这才真正得受用。
  所以在造修,一定要有方便,才能成就你的大慈悲,成就你的大智慧。「成悲智故」,慈悲、智慧,智慧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就叫做方便。什么叫佛教?佛教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悲是慈悲为本,智就是方便为门。佛在此地给我们讲六种方便,「一慈悲顾恋,二了知诸行,三欣佛妙智,四不舍生死,五轮回不染,六炽然精进」。这个六句说起来很简单,每一句里头深广无际,义趣无穷。现在我们的国家讲和谐社会,现在世界上也在呼吁如何落实和平,这几句就行了,特别是第一句「慈悲顾恋」。
  慈悲是什么?是真诚的爱心。一切众生有没有?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怎么会没有?慈悲是德,一切众生统统都有。很可惜,众生久远劫前就迷失了,慈悲心没有了。偶尔之间,好像黑夜里面一道闪电,慈悲心发了一下,很短,马上就没有了。不能像诸佛菩萨,慈悲心永恒保持,一切时一切处一片慈悲。这是方便里头头一个,你没有慈悲心你还修什么?所以佛法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
  慈是与众生乐,悲是救众生苦。众生有苦难的时候,你要帮助他化解,这是悲;众生得不到真正的快乐,你帮助他得乐,这是慈。苦乐的根源就是迷惑,迷了,迷失了自性,不知道宇宙人生真相,你没有一样不苦。人在迷的时候,把一真法界、把华藏世界变现成十法界,这个苦。真正的乐是什么?是觉悟。悟了之后,转识成智,心开意解,转十法界为华藏,这就是「若能转境,则同如来」,这是真乐。所以慈悲对一切众生表现在哪里?表现在教化。教化里头最重要的是身教,以身作则,常讲的现身说法;你不懂,讲给你听你怀疑,做给你看。现在人,做给你看,你也看不懂,你也会怀疑。
  早年,我们在新加坡办了个「弘法人才培训班」,短期的,三个月一期。第一期开办的时候,有九个学生,我来教。学生疑惑,不能接受,怀疑我们,「你们办这个班,找我们来学习,你的用意在哪里?目的在哪里」?这么一个疑问,搞了一个半月才算是搞清楚了。我们没有目的,我们也没有任何用意,我们只是看到佛教里面弘法人才太少了,希望真正有志发心弘法人才,我们全心全力帮助你。他是我们对他太好了,他怀疑:你是什么用心?是什么用意?到一个半月搞清楚了,一个个都是嚎啕大哭,跪在地下忏悔。我们三个月的时间去了一半,不容易!你今天好心、善心待人,人家一生当中不但没有见过,听都没有听说过,他怎么不怀疑你?
  所以现在好事难做,不像从前。他把你打成许许多多的问号,这些问号能不能完全化解都很难讲。可是这个事情要不要做?要做,随缘,我们就很自在了。有缘,你怀疑也好,不怀疑也好,只要你肯来学,我们都热心教你,帮助你,成就你。你要不能接受?不能接受你可以走;多数人不能接受,我们就停办,那就不办了。佛教导我们,随缘而不攀缘!随缘就是这个时节因缘还可以,还能办,虽有障碍不要紧,还能办,要办!严重的障碍,不能办,赶快就收摊子走路,而我们自己的功德是圆满的。《楞严经》上说得好,「发意圆成」,圆满功德!不是我不做,环境不许可。大家不知道这个东西好,不能接受,那我们就换另外的方法。
  像现在我们用的这个方法,我们用网际网路、用卫星。喜欢听的人,你可以天天接收,可以天天听;不喜欢听的人,你就不要拨这个频道,你永远看不到。这个好,一丝毫没有勉强。我们每天在萤光幕上见面,你对我很熟悉,我不认识你。今年六月我到伦敦去访问,访问了牛津大学、伦敦大学,里面有几位教授很亲切的接待我。他们是英国人,可是普通话讲得很好。到以后才晓得他们是专门研究汉学的,研究中国的东西。跟我很亲切,我也很感激。这教授告诉我,「法师,我认识你很久了」,我就很惊讶。他说「我们天天看你的卫星,看你的网路」,在网路上很熟了,见面就更亲切。欧洲人对汉学很重视,他们研究得很有成就,很难得,我们看到了非常欢喜。
  所以慈悲是最重要的。中国传统的教育失掉了,真正叫太可惜了!如果你要懂得中国传统教育,我们今天是一片真诚的爱心帮助别人,他就不会疑惑了。为什么?从小教出来的,很正常的!哪里还有什么企图,还有什么目的?没有,很正常的。中国五千年前重视教育,教什么东西?就是教这句话。这句话是佛门的,中国不是这样讲法,中国叫什么?父子有亲。你们想想,「父子有亲」跟这里「慈悲顾恋」是不是一样的事情?真的是一样。婴儿刚刚生下来,他父母对他照顾,一时一刻都不离开,那叫恋!母亲到哪里办个事情,心里想著小孩现在怎么样了,事情办完赶快回来,顾恋!真的就是慈悲顾恋,这父子有亲。这个时候小孩刚刚生下来,特别是在半年之内,一般还不会讲话、还不会走路。你看父母对他的爱、对他的顾恋,全部的付入,不附带任何条件。什么条件父母也忘掉了,心里头只有这个小孩。
  中国的教育就是从这个字生出来的、兴起的,这是天性,父子、母子,天性!教育的目的,是如何把这个爱,就是父母对儿女这种亲爱,永远保持,保持你一生不会改变,这要靠教育。所以中国教育第一个目标,就是这桩事情。今天我们极力提倡的《弟子规》,《弟子规》不是教科书,不是给小朋友读的,而是什么?而是给父母的。做父母的人,你统统做到,你做给你的儿女看,用身教。小孩出生二、三天,眼睛张开他会看了,耳朵会听了,他看到大人一举一动、一言一笑,佛法里面讲,统统落在阿赖耶识里头,就变成种子。所以父母在儿女之前(婴儿之前)言谈、举止都要规规矩矩,完全让他吸收正面的,负面的决定不能让他看到。你看他从出生二、三天就开始学了,学到三岁的时候,古人讲「三岁看八十」,不是没有道理!他这个三年的薰习,根深蒂固,八十年都不会改变,就这个意思。「三岁看八十」,八十岁都不会改变,他统统都学到了。
  所以《弟子规》是家教,是父母用身体表现来给儿女看的。三、四岁的小孩就有能力辨别是非,看到人做事情,「他错了,他对了」,他就懂得对跟错,他就有标准。他这个标准就是《弟子规》的标准,他都学会了。到六、七岁的时候上学,老师教他,老师也是以身作则,是家庭教育的延续。老师教孝、教悌、教忠,父母对儿女教尊师重道。在学校里学什么?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尊师重道。侍奉老师如同侍奉父母,学生要做,不是光讲,要做。学著怎么样侍奉老师,因为回家就会侍奉父母;怎样侍奉学长,同学年岁比我大的,你回家就会侍奉你的哥哥姊姊。最重视的是身教,言教是辅助。小学教育都是属於德行,德行是第一,所以德行、言语老师要教,错误的要帮助他纠正。
  这个年龄,在人的一生过程当中,记忆力最好。凡是古圣先贤的这些典籍,需要记忆的,统统叫他念熟,念得会背。能背了,而且背的时候,古时候念书测验学生,学生程度不一样,根性不相同。像我们现在这个课本,每面十行,一行二十个字,古时候的书籍排版大概都是这样的。不管哪一家刻的版,统统都是一面十行,一行二十个字,这很科学。所以问你第几页、第几行,都一样的,不管哪一家印的书,统统都相同的,这是属於科学,统一的。
  所以念的时候,天资好的大概就是一天可以念一页,一页就是二面,二面差不多四百个字。你看一行二十个字,十行二百,二面是二十行,四百字。这算什么?上根人,好的学生,上根的,一天可以背二十行。还有特别聪明的,一天可以背六百字的,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