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 >

第210部分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2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这个智为主。智就是止观,在前面我们所学到的,真正的止一定有观,真正的观一定有止,止观不二,止即是观,观即是止,这才是真实的。说两面,实际上一桩事情,一体之两面。佛法的修学,我们讲佛法修行,修什么?止观两个字统统都包括了,所以止观圆满收摄一切法。
  我也特别跟大家报告过,我的老师教导我,他换了个名词,因为那时候我初学,刚刚接触佛教不到一个月,什么都不懂。我向他老人家请教,我说我知道佛法好,佛法殊胜,有什么方法让我很快能够契入?这个问题问得真大!他老人家确实有善巧方便,告诉我,「看得破,放得下」。看破是观,放下是止,他不用止观。如果讲止观会把我讲糊涂了,那用看破、放下,我好像一听也能够懂得意思、也能够接受,这就是善巧方便。怎么样教初学?老师给我们做了一个示范,不要去讲这些名词术语,名词术语讲半天也讲不清楚。所以,这是佛法修行总的纲领、总的原则,从初发心到如来地,你都离不开这个原则。止帮助观,看破帮助放下,放下又帮助看破。这两个互为宾主,互为体用,像上楼梯一样,一层一层达到究竟圆满。
  平常我也跟同学们报告过,我们放下一切执著,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著了,就是阿罗汉;放下一切分别,於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分别,你说心多清净,清净是智。清净心起作用,照见外面的境界,那个照见是观。止即是观,止是体,观是用;观是体,止是用,你那个寂静的境界,一定向上提升,那个要观。看不破你就放不下,人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这时候在现前我们大家都争著要求取的。只有看破的人,他怎么看破?他晓得这个世间是假的、是空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万法无常,他看破了。看破怎么样?他不争了,他不再执著了。看破帮助放下,放下之后又能帮助你更看破一层,提升了。
  看破什么?看破欲界天,欲界六层天,比我们人世间殊胜太多,一层比一层殊胜。虽然福报大,寿命长,还是离不开生老病死,这看破。看破之后,对於欲界天羡不羡慕?不羡慕,天王也不羡慕,中国人讲玉皇大帝也不羡慕。那就再上一层楼,你欲界放下了。欲界放下,色界现前。色界天里面没有欲,财色名食睡这个欲没有。他有色相,有色身,没有饮食、睡眠、男女,没有这些东西,比欲界清净多!细细观察色界有十八层天,苦苦虽然没有了,坏苦还有,依旧不是究竟。欲界天人看到那是非常羡慕的。所以你看穿之后,色界十八层天你要不要?不要,放下!
  再上去无色界天,无色界天连身都不要,我们一般人讲灵界,他没有肉体。中国老子说过这么一句话,「吾有大患,为吾有身」。他说我有很大的忧患,是什么?我有身体,没有身体多好!老子有这种想法。确确实实无色界天的天人不要身体,身体是累赘,所以比色界就更清净。但是怎么样?没有法子破无明,没有法子出六道。境界虽然好,寿命之长,这是非想非非想天,佛给我们讲寿命八万大劫,没法子计算。可是八万大劫虽然长,它还是有数量的,有没有到的时候?当然有到的时候,到了还要往下坠落,因为上头没有了,不能再往上去。轮回的现象!所以你看破,你才会放下。
  轮回的现象是什么?根本的原因就是执著,执著就是放不下。对於六道这个情执放不下,放下之后,你才能超越六道,这比什么都重要。什么时候放下?随时都要放下,你才没有障碍。不是说我到什么时候我才放下,不可以,随时放下,心地里干干净净,什么都没有。我们要想往生极乐世界,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只有极乐世界,其他的统统都没有,这才行。你有丝毫的留恋就出不去。对这个世间有丝毫留恋,你没有办法脱离这个世间,但是这个世间你又要清楚人身难得,想想自己,我这一生做人基本的道德有没有做到?基本的,在中国人讲仁义礼智信,在佛法里面来讲就是五戒十善,你有没有做到?
  五戒十善要拿六十分及格,来生才可以不失人身,又到世间来了,不失人身。如果我们的五戒十善六十分拿不到,那就三途去了,畜生、饿鬼、地狱。所以世间人常讲人死了就做鬼去了。人死了做鬼,这个话说得没道理。人死了之后,来世去投胎有六个地方,鬼是其中的一个,怎么说人死了都到鬼道去?这讲不通的。可是这句话细细想起来也不无道理,那是什么?人死了以后,真的是多半都到鬼道去。鬼的业因是什么?悭贪。你想想,我们现在在这个世间贪心重不重?这个也想要,那个也想要,这样也舍不得给人,那样也舍不得供养,悭贪。悭贪是饿鬼道的业因,所以谚语讲「人死了都变鬼」,想一想也有道理。几个人在这个世间,我们现在讲的《弟子规》做到,五戒十善做到了,决定不失人身。他来生一定在人天,绝对不在三恶道。那我们想想现在这个社会几个人做到?不要想别人,回过头来看自己,自己做到了没有?我自己要是没有做到,那你就要有高度的警觉,你来生是三途有分,人天没分。这个太可怕!
  所以,不仁、不义、无礼、愚痴、妄语骗人,我说这个是什么?这是五常的反面。中国常道,仁义礼智信。无仁,无义,无礼,愚昧(愚昧是无知),欺骗别人是无信,这就是三途业因。有人说:我们今天要讲仁义礼智信,可是别人对我都不讲,我不就吃亏上当?没错,你不肯吃亏上当,那你来生就到三恶道去;你肯吃亏、肯上当,你来生不堕三途。这个帐要好好算算,不可以大意,不能马虎。该止要止,就是要放下;应当要通达明了,你要看清楚、看明白,那是看破,观,有止有观。
  到普眼,前面跟诸位说地上菩萨,不是普通人;严格的说,七地以上,跟究竟果位很靠近,普眼。普门,普眼齐照,对於整个宇宙人生,我们常讲的性相、理事、因果完全看透彻,一丝毫差误都没有,叫大菩萨,这不是普通人。我们在六道里头,最重要的是因果,善因一定感善果,恶因一定得恶报,因果报应丝毫不爽,古人常讲「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到的时候,你后悔来不及了;趁著时候未到赶紧回头,那就对了。只要一口气没断,彻底回头,都有救。所以《华严》的止观可以说是究竟圆满的止观,它以普门之智为主,这个智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根本智,实智。
  故顿照普门法界。普门法界就是我们常常讲的遍法界虚空界。顿照,一照一切照,一个都不漏。必摄一切为伴。必是必定,摄一切法门为伴,《华严》为主,主伴不二。无尽无尽。这是《华严》止观,这句话我们要能够体会。说《华严》所求止观,就是圆教初住以上的境界。我们现在读的这个经文是十信菩萨,还没到,但是已经做邻居,再往上升一级就是圆教初住,就契入这个境界,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你看看,见思烦恼放下,见思烦恼是执著;尘沙烦恼放下,尘沙烦恼是分别;无明烦恼也放下了,无明烦恼是妄想,不在十法界里头,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就是华藏世界。所以《华严》的止观,我们就晓得是圆教初住菩萨以上他所得的。
  虽然在华藏世界还有四十一个阶级,你们诸位想想,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妄想就是我讲的起心动念;换句话说,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个境界里头,哪来的阶级?如果还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换句话说,妄想分别执著统统具足,全都在,就是这样。妄想分别执著全都没有了,哪来的阶级?真的没有阶级。没有阶级,佛给我们讲有阶级,这个阶级从哪来的?无始无明的习气没断,无明是没有了、是放下了,习气没断。这在前面我把习气,古人讲的用酒瓶那个气味比作习气,这个比喻我们好懂。那要相当长的时间自自然然没有,就是古人所讲此处用不得力,为什么?不能起心动念。起心动念,那是无明起现行,根本就不起心、不动念,清净寂灭,这是真智。所以他那个观能观普门法界。就是遍法界虚空界,而且是重重无尽的法界,他都看得清楚、都看得明白。遍法界虚空界是一体,一法界,所以叫一真,法界才称之为一真。我们从这个地方稍稍体会一点,这体会得少分。法身菩萨跟我们不同的地方究竟在哪里?这说清楚了。
  后面还有第十,十是思惟,『思惟力』,「思惟者,筹量应作不应作故」。我们今天讲思考。你多想想,你要是把这个统统都明白、清楚了,不能说十分清楚,有个一分、二分,你就会想想今天在这个世间,哪些事情我该做?哪些事情我不应该做?不应该做的决定不要去做,应该做的好好去做,这就对了。大乘佛法有体有用,对自己来讲,不断提升自己境界是应做的,如果障碍自己境界提升,那是不应该做的,这要懂得;对别人来说,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该做的,叫众生因我而受苦的,这是不应该做的。我们要落实、要真干。我真修行,真正如理如法,自自然然就加持别人。别人看到生欢喜心,赞叹,向你学习,这就是利他。所以自利就是利他,利他是真正自利,自他不二。晓得什么事应当做,什么事不应当做,这比什么都重要。
  这十句清凉大师讲得很好,这十句都说之为「力」。这个力能帮助我们道业增长,能帮助我们境界提升,十种力。当然,经上所说的都是举例,明白这个道理,凡是帮助我们道业增长的这个力,我们统统都要去做,这是我们修行的增上缘。再看下面经文第五段,五段是讲「善巧」,我们把经文念一段:
  【云何得蕴善巧。界善巧。处善巧。缘起善巧。欲界善巧。色界善巧。无色界善巧。过去善巧。未来善巧。现在善巧。】
  我们看清凉大师的《疏》,这是别说里面的第四段。「第四於法善巧,皆约流转以明」。这段完全是讲事,不是讲理,完全讲事。十句里面分成三段,前面四句是「流转之体」,流转就是我们讲的六道轮回,出不去!所以这些话专门对六道众生说的,可以这么讲法。「蕴、界、处、缘起」是流转的体,「欲界、色界、无色界」,这是流转的处所,你在哪里流转?三界流转,在这个三界。三界就是六道,出不去。「过去、未来、现在」,这是讲时间,「三世,流转之时」。现代的科学家相当聪明,他们已经发现时间、空间不是真的,在某种条件之下,空间等於零,空间没有了;在某种条件之下,时间等於零,时间没有了。时空不是真实的,佛在三千年前就给我们说明了。
  相宗入门初学的课本,《百法明门论》,在这一份教材里面,佛就讲到空间跟时间。佛将一切法分为五大类,第一类心法,第二类心所法,就是心理的现象,心理的活动。第三种是讲色法,色法是物质。心心所都不是物质,我们讲精神,色法是物质。第四讲不相应行法,就是它有这么一个东西,它又不是心法,它也不是心所法,它也不是色法,但是它与它们也没有办法离开,这一类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抽象概念,不是真的。其实统统都不是真的,但是这个就是太假了。第五个是无为法,那是真的,永恒不变的。空间跟时间在这五大类里面都是属於不相应行法,用现在的话说,空间、时间怎么来的?抽象概念,绝非事实。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的,今天被科学家发现。
  科学家说的在某一种条件之下,这条件是什么?这个条件在佛法讲就是止观,止观就是禅定。所以「禅定」这个名词是梵华合译,两个字,禅是「禅那」音译过来的,是梵语;定是中国文字,因为禅那确实有中文「定」的意思在,所以翻译的人把禅那就翻成禅定。解释,禅定就是静虑,静是静止,虑,说这个静止它不是死的,它是活的,所以他有观。如果说是有静没有虑,有止没有观,最高的境界是四禅天里面的无想天。他有定,定功很深,定里头没有观照,所以那个定是个死定,不起作用,那个定不生智慧,那个定永远不开悟。错了!佛法讲定中是有境界的,这个境界是观。
  这就是前面讲的,前面讲那个范围大,「普眼齐照」、「顿照普门法界」。这个范围大,这是明心见性的菩萨才能做到。三界之内这些修行人达不到,没有那么深的定,所以没有那么大照的能力。小定,他就有小的观照能力,大定有大一点的观照能力。定的功夫,严格的说,每个人不一样。同样一个人,他真正修行,年年不一样,一年比一年深,一年智慧比一年大,他天天有进步。佛给我们讲只讲一个概略,那细讲是没法子讲的,每个人不同。就是一个人,他每年不同,每月不同。所以静虑、寂照这都是禅定的翻译。寂是寂灭,寂灭就是止;照是照见,这就是观。
  『善巧』,完全是从观上讲的,看到宇宙之间这些现象,时空也非常善巧。善是好,巧是妙!我们不看这个经文,我们如果细细观察我们的人身,你说是不是善巧到极处?眼能看,耳能听,鼻能嗅,舌能尝,身能触,意能知,你看这个,实际上这里都有,这是什么?『蕴善巧』,我所讲的包括在蕴里头,蕴是五蕴,色受想行识。色是物质,我们今天讲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意根是属於心法,前面五根,眼耳鼻舌身都是色法,心法里面有受想行识,这是五蕴。你细细去观察、去思惟,它是不是善巧到极处?巧是巧妙。眼睛两个,两个才调焦距,有焦距才显示远近;如果只有一个眼睛,远近就看不出来。这最显明的,我们用摄影机,一台摄影机照的时候是平面的,两台摄影机同时把焦点对好了照是立体的。我在美国看过立体电影,没有别的,就是两台机器同时放,让你明显的觉察到立体的感觉。蕴善巧!
  『界善巧』,界是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这叫十八界。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