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 >

第229部分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2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佛菩萨用什么方法来帮助众生?释迦牟尼佛就给我们做了榜样,我们学佛就要学释迦牟尼佛,你看看,他真的是放下。我们世间人求什么?求富贵,求荣华富贵,求名闻利养,求五欲六尘的享受,求做大官、发大财。这些事情,释迦牟尼佛统统都具足,他是王子,他要不出家,他继承王位,中国人所谓是「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世间人所希求的,他全部得到。但是做国王也苦,苦事多多,如果是一个错误政策,你要害多少众生受苦受难?一个好的政策,当然利益无边,都在觉跟迷。所以释迦牟尼佛要想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他现身说法,出家去求学,这就是只有真正的学问才能解决问题。十九岁出家,离开家庭去求学,在当时印度著名的学者专家他都参访过,这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普遍参访,觉得不满意,再回到恒河流域,在菩提树下,这个故事诸位都知道,「夜睹明星,豁然大悟」。这就跟禅宗里面所说的一样,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个时候他三十岁。
  孔老夫子十五岁有志於学,三十而立。释迦牟尼佛十九岁离开家庭出去参学,三十岁大彻大悟。悟了以后,他选择教学这个工作,他没有回去做国王,他没有回去,没有回去继承他父亲的王位,他选择了,现在人所说的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所谓多元文化,他教学的对象不分国家、不分种族、不分宗教,只要你肯来学,他都很乐意教你。而教学的内容非常广泛,世出世间一切法,只要你提出问题,他都会给你圆满的解答,内容太丰富!不是像学校一个学系、一个学院,不是的。这部《大藏经》里面的内容,比现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学都多,没有一个学校能够跟它相比,这也是属於多元的。最难得的,他是一个义务的老师,这么一个好老师不收学费,你给他,他也不要,过最简单的生活,「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我们讲苦行僧的生活。这是我们世间人不愿意过这个生活,我们觉得这个生活太苦,而佛菩萨这个生活太快乐了。
  我们世间人认为苦,佛菩萨乐;我们世间人认为乐的,佛菩萨说那个苦。这个道理深了,在中国有没有人懂得?有,孔孟老庄懂得。你看看夫子赞叹颜回,颜回的生活不就跟苦行僧的生活一样吗?箪食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夫子赞叹说「回也不改其乐」。这就是物质生活再苦,他里头有乐,中国从前读书人所谓「孔颜之乐」,孔子、颜回他们这个乐不是一般人的境界。所以世尊所示现的那个乐是真乐,为什么?没有一丝毫副作用。世间人享受这个乐,佛讲「乐是苦因」,你现在在享受乐,你是在造苦的因,那苦是什么?三途,地狱、饿鬼、畜生的因,业因,因是什么?贪瞋痴慢,它里头有这些东西在,所以说乐是苦因。我们如果不是稍微契入经藏,也是不容易体会佛法讲的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
  释迦牟尼佛一生没有建道场,带著这么一批学生,学生人数实在是不少,在经上我们常常看到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这出家众,还有在家众没有写出来的,这个团体真不小。住在哪里?树林,树下一宿。吃饭,出去托钵,一天吃一餐。除这个之外,就是上课。佛跟大家上课,天天上课,上课之后,同学们研究讨论,遇到疑难的问题,向世尊请教,世尊一一向他们解答,这以后记录下来都变成经典,现在的《大藏经》。
  我们现在中国翻译的《大藏经》,只有世尊讲经的我想一半都不到。那个时候交通不方便,运输非常困难,印度高僧到中国来,总是精挑细选,选几部能带得动的到中国来。中国高僧到印度去取经,也是精挑细选,没有办法全部带回来,你才知道多艰难。带到中国来,中国再从事於汉文的翻译,翻译的时候又淘汰一部分。所以我们现在这个《大藏经》是世尊当年教学的,可以说是精华,不是完整的,这要知道。这是他们的生活方式。护持,那个时候的护持都是在家居士,护持这个僧团,当然这里面也有不少是国王大臣担任护法,那都是佛的在家学生。
  所以他们的乐,正是《论语》里面头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个乐是孔颜之乐,一般人决定无法想像。不乐,怎么能持久?释迦牟尼佛干这个事情干了四十九年,从三十岁到七十九岁,他是七十九岁圆寂的,我们一般人讲过世,七十九岁过世的,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乐此不疲。弘法的人乐,护法的人也乐,契入这个境界怎么不快乐!
  你要想快乐,必须身心世界一切放下,真正向释迦牟尼佛学习。不讲经没有关系,不讲经要听经,要明了宇宙人生真相。这是四十九年所说的,没有别的,就是宇宙人生真相。我们通常,这是古大德讲的,用六个字全部包括了,宇宙万物,「性、相、理、事、因、果」,这六个字全都包括了,不外性相理事因果。愈学愈明了,愈学愈通达,愈学境界向上提升,现在科学家所说的突破无限的空间维次,那个生活范围就大!我们今天生活范围,说老实话,今天科学技术发达,我们的生活范围还限於这个地球。虽然现在向外太空探险,但是还不出太阳系,太阳系还是个小圈圈。而且我们这个技术还不够,像我们要到月球、到火星、到金星去旅行,不能够像我们现在到美国、到欧洲这么样的方便,还做不到。
  但是诸佛菩萨在禅定当中突破了空间维次,他不但突破六道轮回,也就是六道里面无论哪一道如在面前,而且还突破了大世界。大世界是一尊佛的教化区,就是大千世界,突破大千世界,突破大千世界叫遨游诸佛刹土。在《藏经》里面诸位看到《佛名经》,世尊给我们介绍一万二千多尊佛,实际上这宇宙之间诸佛菩萨无量无边,说出这一万二千多尊佛,这个诸佛刹土来去自由。给诸位说,实实在在在那个境界上没有来去,你想哪个佛,这个佛的刹土就现前,为什么?时间空间没有了。时间没有了,没有先后,空间没有了就没有远近。就像我们现在看电视按频道一样,你按哪个佛刹的频道,这个佛刹立刻就在萤光幕上显现出来,就是面对面,没有距离。
  这个时空的突破,近代科学家才提出这个理论。我是在两年前,有个同学送这份资料给我看,是美国太空总署发表最新的科学报导。说明空间不是真的,时间也不是真的,在某种条件之下都等於零。空间等於零就没有距离,时间等於零没有先后,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都能亲近,你可以回到过去,可以能够契入到未来,你说那个人怎么会不乐!他那个乐,凡夫怎么会知道?不但佛乐,释迦牟尼佛出现那个时候,印度是宗教之国,高级宗教统统修禅定。最著名的印度教,也翻作兴都教,它的前身就是婆罗门教。婆罗门教它的历史比我们佛教至少要早五千年,但是他们自己讲的比佛教至少早一万年。印度人不重视历史,没有文字记载,说的都可以相信。但是世界上的学者承认比佛教早五千年,就是他们有八千五百年的历史,佛教才二千五百多年。在禅定境界里头,突破了时空维次。
  六道轮回的发现是婆罗门教,不是佛教,他们对六道的情况讲得很清楚、很明白。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后,把六道所以然说出来了。这是婆罗门教里头没有的,只讲到六道轮回的这些事相,但是六道怎么形成的,什么原因形成的,这个没有说;怎么样能够真正脱离六道轮回,这个也没有,这都在佛法里头。所以你要真正懂得这些理论与事实,你才能体会到他们那个生活之乐,不但我们人想不到,娑婆世界十八层天,诸天也想不到。
  他那个示现,就是示现一个榜样,我们会学的要学他,这是我们修学的依靠。具体的来讲,你说学佛太难了,释迦牟尼佛那个生活真是叫我们没有法子学习,他一生当中都能够露宿,身体健康,没有毛病,我们要是到外面,晚上一晚坐在树底下,第二天就到急诊室了,这身体不如他们。佛在第一部经里面就讲清楚了。佛法修学第一部经是什么?《十善业道经》。《十善业道经》是佛法的入门,佛就讲清楚了,有一段非常精彩的开示,他说「菩萨有一法,能离一切世间苦」,这句话了不起!一切世间就包括十法界,三途、六道、声闻、缘觉、佛、菩萨,十法界都苦。十法界里面的佛法界,十法界的佛,天台家称为相似即佛,那不是真的,为什么?无明没破。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无明没破,那就是他的苦,所以他出不了十法界,但是他绝对不会再有六道轮回,阿罗汉就没有了。
  所以这个「能离一切世间苦」,包括四圣法界,这还得了,这是什么法?佛就说,所谓「常念思惟观察善法」,这个句子我们换个念法,大家就懂了,「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善法是什么?十善业道,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这是十善业。常念,心善;思惟,思想善;观察,言行善。后面又说了一句,「常令善法相续」,念念相续,「不容毫分不善夹杂」。换句话说,你的心、你的思想、你的言行纯净纯善,就能离一切世间苦。这个开示多精彩!再仔细观察释迦牟尼佛一生,他都做到了,一生做到了。我们学佛就要向他学习,他能做到,我为什么不能做到?这我们一定要跟他学。
  这个十善详细的解说在《十善业道经》里。重点、精要的解释在戒经里面,像弘赞法师的《沙弥律仪要略增注》,那就说得相当详细。这是祖师大德就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做了详细的补充说明,应当学,这是我们真正的依靠。儒要依靠礼,礼没有了,儒就没有了;佛要依靠戒,以戒为师,以苦为师,不怕吃苦,要严持戒律。所以我跟我们一些同学们常常提醒,因为烦恼习气太重,十次、八次,一百次、二百次,不够,回不了头来,要学世尊为人说法,真的是千言万语,无数的重复,显示出无尽的慈悲,天天在提示我们「以苦为师,以戒为师」,认真学习,成就自己的德行。
  今天为什么学善、持戒这么困难?这我常说,我们没有受过基础教育,这点要懂得。佛教从汉朝传到中国来以后,这两千年当中,中国历代无论在家出家修行成就的人,太多太多!超过印度,都有基础教育。这个基础教育是孔孟老庄,有这个基础教育,然后才学佛,所以对佛法这些善戒没有问题。我们这才提出一定要学《弟子规》,一定要落实《弟子规》。由《弟子规》扎根,然后《五种遗规》里面,特别是前面的两种,「养正遗规、训俗遗规」,这两样东西要认真学习,能够坚固《弟子规》的根本,再入佛门不难了;要从这里扎根。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十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大家请坐。我们接著看经文,经文第一句:
  【云何得与一切众生。】
  这一句是贯穿下面十句,第一句里面讲「为依」,第二句应该是「云何得与一切众生为救」,所以这一句是贯穿下面十句的。
  【为依。】
  世尊为我们示现,诸菩萨乃至於历代的祖师大德都给我们做出最好的示范、最好的榜样,我们要用心留意向他们学习,才不辜负我们这一生。所以有许多人问我生命的意义、生命的价值,意义、价值都在此地。
  【为救。】
  「回向品」里面说,「悉令解脱诸烦恼故,为一切众生作护」,这比前面意思就又深一层。确确实实,救度众生怎么个救法?从哪里救起?我们要知道。众生迷惑颠倒,烦恼习气很重很重,正像《地藏经》上所说的「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为什么这个说法?这个说法是不是太过分一点?你要真正懂得佛法,你就晓得他讲的句句都是实话,决定没有一句是虚妄的。阎浮提众生,哪个不把身体当作我?这是佛家讲的身见,头一个错误的见解,头一个错误的执著。这个错误就一直贯到底,没有一桩不错,然后你才晓得《地藏经》上说的话不假。为什么执著这个身是我就错?这个道理很深,如果不是佛法给我们说得这么清楚明了,我们不会懂得的。
  哪个人不把自己这个身看作自己?身不是自己,那我自己在哪里?这个身不是我,什么是我?西方哲学家比较聪明,他想到这个问题,他也认为这个身不是我。什么是我?「我思故我在」,我能够思惟想像,这个能思惟想像的这是我,这就比一般人高出一等。我思,在佛法里面讲第六意识,把第六意识当作我,西方哲学家。在东方确实也有一些人认为身是假的,为什么?身有生死。东方人相信轮回,什么人去轮回?灵魂。实在讲,灵魂是真的不灵;如果他要是灵,他去投胎,他怎么会到恶道去投胎?在人间投胎,为什么不投胎到大富大贵家里?投胎到贫穷下贱的人家,很苦!不灵,灵就好了。
  所以还是孔老夫子讲得有道理,孔老夫子不说灵魂。你看他老人家在《易经》里面,《易经.系辞》彖文,「系辞」是孔子作的,「系辞」里头讲过,「游魂为变,精气为物」,这两句话讲得好!夫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是什么样的境界,能说得出这样的话来?这两句话在佛法里是大菩萨的境界,不是普通人。夫子不常说,偶尔露那么两句,很值得我们去体会。游魂为变,游魂是说这个魂速度很大、变化很大;为变是什么?六道里面去投胎。人做了不善,堕到畜生道里,由人就变成畜生。但是还是一个灵性,认为那个灵性是我,这还是错误,但是说得就高明多了,游魂为变,把事实真相说出来了。
  精气为物,这句话说得尤其不可思议。物是什么?物质。物质从哪里来的?精气为物。这句话里面讲的,这个物质它有灵性。现代科学家证明了,日本江本胜博士做水实验,水是矿物,这是物质不是生物,植物还属於是生物,矿物不是生物,做了十年的实验,确确实实证明水有见闻觉知。见闻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