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 >

第243部分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2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你是五戒十善业,不错,你到人间来享。如果你没有五戒十善,你自私自利,贪著名闻利养,甚至於做一些损人利己的事情,那你可能到畜生道享。畜生道享什么福?福报可大了!我相信很多人都见过,富贵人家养的宠物。一家父子未必和合,但是对那个宠物没有不爱护的,对它饮食起居照顾非常周到。享福,人不如它!我们一看就晓得,过去生中修的福报大。饿鬼道中享福的,作城隍、作土地公、作山神,都有人去祭祀,都有信徒去供养,饿鬼道。所以你的福报到哪一道享,可不一定,与你的德行有关系。
  德行里头最缺德的是瞋恚、是嫉妒、是傲慢,这三样东西是最麻烦的;瞋恚重,嫉妒重,傲慢,统统都是往三恶道去。可是你修的福,到三恶道还是会享福,他还是有福报。如果人这三种心能够断掉,於一切逆境、恶缘不生瞋恚;看到比自己地位高的,或者修学功夫好的,有才华的,没有嫉妒心;对人谦虚,没有贡高我慢,决定生天。这个不能不知道!天层次愈高,慈悲喜舍这四无量心愈大。由此可知,这三样东西确实障碍慈悲喜舍。瞋恚、嫉妒、傲慢,慈悲喜舍没有了,这个东西障碍人天福报,我们不能不知道。
  这是说才发心,什么叫发心,什么叫才发心,要知道,千万不要误会。我们现在才发心,我们现在怎么可以做第二导师?没这个资格。圆教初住菩萨称他为第二导师,可以,不为过。为什么?他现在已经到法身菩萨的地位,分证佛位,他不是相似。在这个位次上就能够应化在九法界,应以佛身得度者,他就能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佛身来教化众生。到这个世间来示现成佛,圆教初住菩萨就有这个能力。像观世音菩萨一样,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一丝毫障碍都没有。
  十法界里面的四圣法界比不上他们,他们真的是无障碍了。所以清凉大师说「道亚至尊」,这是讲道德、智慧、神通、能力比究竟圆满的果位(佛位)差一等,他是菩萨!但是这个菩萨是正等正觉,诸位要晓得,四十一个位次都是正等正觉。从圆教初住,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这四十一个位次,都是正等正觉,亚圣。上面呢?上面是无上正等正觉,那是第一导师。在佛门里面的习惯(这是常识,我们要知道),导师是称佛,是对佛的尊称,还有大师是对佛的尊称;我们一般人不可以用这个称呼,用这个称呼太过分了。你看古来真正这些高僧大德,没有人称大师的。一般是他过世之后,后人尊称他为大师,他自己也不知道,当时在世,没有!这个诸位要懂,这是常识。太过分了,也是不如法,礼是有节度的,不能过分,也不能不及。
  你看像鸠摩罗什、玄奘,这还得了!没称大师,称法师。翻经,称三藏法师,三藏是他的学历,冠上三藏,说明他对於整个佛法通达无碍,经律论三藏他都通,有这个条件才有资格翻经。所以在中国习惯上,你看禅宗称禅师,律宗称律师,教下称法师,没有听说称大师、导师的,没有听说。末法时期有很多人不懂,认为称大师、导师是尊称,其实不应该。为什么?大师、导师是对佛的尊称,这就显得过分。我们自己要明白,别人如果称我们大师,要把道理告诉他,不可以,称法师。
  在这个世间,最尊贵的称号是和尚,和尚比法师更要尊重。和尚是印度话,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叫亲教师,这个关系不一样。他能够住持教化,教化一方,这种人才能称和尚。所以在古时候,丛林寺院的住持、主席,那一个人称和尚,这是常识;其他的出家法师都称法师,印度话称闍梨(阿闍梨)。阿闍梨意思就是说,这个人他的道德、他的行持,可以做大众的模范、榜样,这称为法师,而不称和尚。和尚只有一个人称和尚,就像学校,校长称和尚,教员叫法师。这些称呼我们要搞清楚,这是属於普通常识,也是属於礼节。此地,「故云第二」,第二导师。
  下面清凉大师告诉我们,「然旧经中亦云而为众生第一尊导,故知第二,译者意也」。晋经,这是《华严经》的原文,里面的意思是第一尊导,尊是尊重,导就是导师。这是对他特别的尊称,为什么?确确实实法身菩萨!那不是凡人,超越十法界。他到我们这个世间来示现的,是哪些人?初住以上,就是正等正觉。在十法界里头,代佛教化众生,如佛无异,跟佛没有两样;他们的道德,他们的行持,所示现的跟佛没有两样,所以都称为第一尊导。他说此地第二导师,这是翻译人的意思,这个意思也很好。第二导师,名实相副;第一尊导这是佛说的,对他们的尊敬。从这个地方看到佛,佛没有嫉妒,佛没有傲慢,佛心平等,佛心清净,佛对一切大众真诚恭敬。称他为第一尊导!这第一段,文殊菩萨的答,「标因成德」,这段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下面第二段,「指事显因」,答覆前面徵因,所以「酬其徵因」。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注解,「於中三」,它分做三段。「初」,这第一段,「总徵」,就是把前面的问题再重复提一提,这样就更明显。第二段「别显」,第三段就是「后总结成益」,现在是第一段:
  【佛子。云何用心。能获一切胜妙功德。】
  这是重复智首菩萨所问的,文殊菩萨自己在前面答的,前面答覆他,这句非常重要!清凉大师在注解里头给我们说,「别显中,五门分别」,这句说得也非常详细。第一段,「总明大意,文中总有一百四十一愿」,这就是后面的偈颂,每一愿是一首偈。这个偈颂都是四言偈,就是四个字一句,四句是一首,四四十六个字,总共有一百四十一首偈,就是一百四十一愿。「菩萨大愿,深广如海,应如回向,非止尔也」。这个回向就是十回向品,到十回向里面,我们就能看到菩萨的大愿,真的是无量无边,无有尽处,深广无尽。这个地方只是略略的提个纲,这一百四十一条是提纲,是纲领,展开来是无量的弘愿,不止这一百四十一愿。
  首先说明,「此盖示於体式,余皆仿此」,这是文体的一种格式,像这种格式后面就很多,实际上前后都很多。「又非无表」,这句话重要。表是什么?表法。为什么一百四十一?为什么不用一百四十二?为什么一定会有一百四十一?下面就说这是表法。正如同《华严经》,在总的来说,《华严》用十表法,所以十不是数字,表圆满,代表圆满;这个地方一百四十一,也是代表菩萨大愿的圆满。「一百者」,先说一百,一百从哪里来?「十信圆融,一一具十也」,这十信位每一位都具足其他的九位,初信位也具足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统统具足;十信位也具足初信一直到九信,统统具足。十乘十就一百!这个里面含的深意就是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任何一法都具足圆满,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
  所以佛法里面讲,「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华严经》讲的四种无碍,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所以大小不二,先后不二,远近不二,《华严》是入不二法门!大小不二,世界大,这个经上讲华藏世界;微尘小,一粒微尘里面有具足华藏世界,华藏世界里面也具足一微尘。微尘没有放大,华藏没有缩小,这个不可思议,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是《华严经》上佛常讲的,这是真的!这是什么?法性,法性没有大小,法性没有长短,法性没有去来,法性没有前后;这就是说明法性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没有时间,就没有先后;没有空间,就没有远近,就没有去来。这是真理,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我们迷失了自性,所以就产生许多的错觉,变成许多的障碍。佛陀的教诲没有别的,无非是帮助我们恢复自性而已。所以《楞严》上说,「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到了证到究竟佛果,你以为还真有得?什么都没有。你所得到的是什么?是你本来有的。因为你迷,本来有的不起作用,现在觉悟了,完全恢复作用,就这么回事情。这是一百里面所含的深意。
  四十一也有讲究,「四十一者,即四十一位也」,所以一百四十一,一百是十信位,十信位是十法界里面的;超越十法界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里面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四十,加一个等觉,四十一,四十一是这么来的。清凉大师说,「明此诸位所有惑障」,就是我们连前面十信讲有五十一个位次。五十一个位次所有的迷惑障碍,惑是无明,障是烦恼、所知,统统「由此能净」。后面这一百四十一首偈,你能够依照这个修行,能除惑障。你照这个修行,真的能把见思、尘沙、无明,都能够断掉吗?你信不信?能,也未必。这话怎么说?前头头一句的总纲你要记住,善用其心就能,不善用其心就未必,关键就在此地。善用其心的人,他心是真心,就是说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没有。你照后面一百四十一首偈去做,真的能净所有惑障。
  换句话说,法身菩萨应化在九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他们真的是住无障碍的净土,真的是心净则佛土净。乘愿再来的这些人,在中国《神僧传》里面,《居士传》里面,有这些人。大家所熟知的,天台国清寺里头,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菩萨;丰干和尚是阿弥陀佛,这是国清寺山志里面所记载的。宝志公是观世音菩萨化身的,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来的,永明延寿也是阿弥陀佛再来的。最近的,大家都熟悉的,印光大师是西方极乐世界大势至菩萨再来的。天台智者大师是释迦牟尼佛再来的,这些透露了身分。没有露身分的多,暴露身分的少数。他们都是住净土,到我们这个世间来,跟我们这些众生在一起,和光同尘。他是真正给我们示现,你仔细观察他们的一生的行持,你看与一百四十一愿相应不相应?愿愿相应。
  「所有胜行由此能行故」,行就是日常生活行为,太殊胜了。「此」就是指一百四十一愿。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九四卷)  2006/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94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经文「指事显因」的第一段,我们把经文念一遍:
  【佛子。云何用心。能获一切胜妙功德。】
  这是文殊菩萨说的,文殊菩萨称『佛子』,就是对我们一切大众的开示。在《华严经》上是智首菩萨作代表,这个「佛子」是称智首菩萨,他作我们大众的代表。这一句徵问很重要,「总徵」。怎样用心,前面我们也说得很多,在「别显」的五门当中,第一段前面也说过了。今天我们接著看第二段,「通显文旨」。
  清凉大师告诉我们,「然此诸愿,句虽有四」,这个「诸」就是指向下的偈颂,一百四十一句,就是一百四十一愿,每愿是四句,它是四言颂。说「句虽有四,事但有三」,实际上所说的事,只有三桩事情。譬如偈颂里面讲,「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这个「当愿众生」,一百四十一句统统有,就是这第二句没有意义,只是当愿众生。所以事情,说事,三句,三句展开来,意思有六。先说三事。「初句」,这是后面一百四十一句没有例外的,都是这种格式,所以第一句是所愿之事。我们通常讲的「三皈依」也在这里头,「自皈依佛,当愿众生」,自皈依佛就是我们「愿所依事」,这是第一句。
  第二句是「愿所为境」,境是境界。我们自己皈依佛了,也愿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都知道皈依佛,这是我们愿所为的境界,这个境界是为一切众生。一切众生,不但包括我们世间的人类,包括九法界,范围不仅是我们娑婆世界,心量就拓开了。遍法界虚空界,无量无边诸佛刹土,都是我们发愿的境界,这个心量多大!可是发的时候要真发,如果只是念这首偈,心口不相应,那就不是修普贤行。普贤菩萨内外一如,我们中国人所讲的表里不二,外表跟内心是一致的,这样心量才能够拓开。不起心、不动念则已,起心动念都是以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为境界。一百四十一愿展开来,就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没有一法漏掉,这个道理一定要懂。这是佛心,这是佛愿,这是佛行。
  所以,我们提到普贤行愿,一般人只知道十大愿王,十个总纲领。总纲领展开来,可以说这个地方一百四十一是目,纲目,展开来每一句每一愿里面都圆满具足十个纲领。十个纲领每一条,譬如「礼敬诸佛」,这一条具足这个地方一百四十一愿;一含摄多,多归纳为一,一多不二。今天我们很清楚、很明白,这一百四十一展开来是无量无边!日常在生活行为、起心动念点点滴滴,重重无尽,不可思议的境界。所以《四十华严》,就是《华严经.入法界品》,《四十华严》的经题是「入不思议境界普贤行愿品」。你才真正能懂得什么叫做不可思议境界,就是「愿所为境」,不可思议。
  后面二句,就是第三句、第四句,「愿境成益」;愿是第一句,境是第二句,三句、四句成就它无量的功德利益。我们一般在三皈依里头,第一条「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这是愿境成益。自己(愿是属於自己)发无上菩提之心,成就大道是愿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成无上道!自己发无上菩提心,愿一切众生同成佛道。你看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统统具足。
  这是三桩事,三桩事展开来,「开为六者,初事有二」,事里面有二。一个是内,「一者内,谓菩萨自身根识等,经云,菩萨等故」。这是从内,我们自身的根是讲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识是讲的六识。在我们现在十法界里面的凡夫,都是把识,就是八识五十一心所,当作自己的心。没错,这是心,是妄心,不是真心。十法界里面统统用妄心,愈往上面去,妄心愈接近真;愈往下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