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 >

第282部分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28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在这个学校学的有成就,要感谢校长,当然也不能忘掉为我们上课的老师。上课的老师不称和尚,称「阿闍梨」。阿闍梨也是梵语,意思叫轨范师,你看看和尚叫亲教师。这轨范师,轨是轨道,范是模范。这个老师他的德行、他的学问可以做我们的模范,做我们的榜样,不称和尚。所以一个道场只有一个和尚,一般所讲道场的住持称和尚,其他的人都称闍梨。我们现在习惯上,其他的都称法师,这个对的,称法师是对的。一个寺庙有很多法师,但是和尚只有一个,不是人人都是和尚。在现在,像大学里面有指导教授,指导教授可以称和尚,那多半是念研究所的学生,像硕士班、博士班的指导老师可以称和尚。
  从这些称谓上它的意义,你就晓得佛法是教育不是宗教,宗教里头没有这种称呼;像亲教师、轨范师,没有这种称呼。你看一般宗教称牧师、称神父,不是称亲教师、轨范师,不是这种称呼。他们的关系是跟神、上帝,有这个关系存在,佛里头没有。佛里面,我们学佛跟佛产生关系。佛是什么人?佛是大师、亲教师。大师,或者称大导师,或者就是称导师。导师、大师、大导师,都是对佛的尊称,菩萨不用这个称呼。我们尊称菩萨称大士,士农工商的士,观音大士,文殊大士;菩萨也称开士,开悟的开,这说明他已经开悟。士是读书人,是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这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他开悟了,所以称开士。
  你从这些称呼上就了解寺院庵堂是教学的场所,在前面讲的「僧伽蓝」,梵语称僧伽蓝,我们现在称为道场,就是教学的场所。你看「入僧伽蓝」这首偈,下面是「演说种种,无乖诤法」,这是教学。佛家的道场是上课的,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天天上课,讲经说法就是上课。现在叫上课,那时候叫讲经说法。我们亲近老师,就是要向他学习,要学做好人,就是佛经里面常讲的善人。经典一打开,诸位都能够常常看到「善男子,善女人」。我们学佛头一个目标,最近的一个目标,就是要做一个善人,善人的标准是十善业道。
  所以学佛从哪里学起?《观经》的净业三福,我们采取它做修学最高的指导原则,就是循著这三条的教导,我们认真努力来学习。第一条四句话,「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我们把这两句落实在《弟子规》。《弟子规》百分之百的做到,这两句就落实。下面两句,「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两句落实在《十善业道经》。佛在经上这四句话,两部经典,这两部经典都是根本的戒律。真正做到了,就取得佛法里面的标准,「善男子,善女人」的标准。这两门东西没有做到,不是经上讲的善男子、善女人。那不是经上称的,换句话说,这个经就不是你所学习的,你的程度不够。所以一切大小乘经都要先取得这个标准,你才能入学。
  不但是大乘,小乘也是从这入门的。有这样一个基础,你才能够受三皈五戒。三皈五戒是以孝亲尊师、十善业道做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不能受三皈五戒,所以在受三皈五戒之前要学。现在就不讲究,什么人来皈依也都不必具备这些条件,就受了皈依。这种皈依,佛门称为名字皈依,有名无实。皈是回归,依是依靠,我们后面会讲到。就是在这一段,这属於第二段「出家受戒」,在第九、第十、第十一,三愿,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你才晓得皈依佛,佛是觉而不迷,换句话说,从迷惑回过头来,依自性觉,这叫皈依佛。我们受了三皈依,有没有从迷惑颠倒回过头来?没回过头来,你没有皈;你要不依自性觉,你没有依,皈跟依都没有,只是形式上做了一下。这种形式,佛不承认,护法神也不承认。
  真正皈依,真正皈依三宝,戒经里面说得很清楚,就有三十六位护戒神保佑你。听说这个好,三十六位护戒神护持我,我赶紧去皈依去。如果你是形式不是实质,没有护法神护你,你要有实实在在的。真正有实质,没有形式的皈依,不要紧,世间人不承认你,佛承认你,护法神承认你,龙天善神承认你。於是你就晓得皈依证不重要,那个戒牒也不重要。「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这是我们初学佛的时候老师教我的,章嘉大师教我的,他教我学戒,而不是教我去受戒。戒,你学一条,你做到一条,你就真正得到一条,叫得戒;你做到两条,你就得两条。戒经上讲得一条戒有五位护戒神保护你,你得两条戒,你就有十位护戒神保护你。
  在家同学受了五戒,五戒都得到,什么得到?做到,这个做到不是一时的,这一生当中无论在什么环境里面都不会犯,你就真得到。真得到了,五戒有二十五位护戒神日夜保佑你,不会离开你。就是你一定要真干,要真正做到。所以对於戒律的意义,你要真懂得,要认真去学习,不是说形式上受了,那个没有用处。可是李老师也鼓励我们去受戒,无论在家的、出家的,李老师是鼓励,你受了三皈之后,鼓励你受戒,但是绝不勉强。为什么鼓励你?他不是随便鼓励人,他得看什么人,有些人他根本就不鼓励,鼓励你受戒之后,好好的学戒。这是对的,这个心很慈悲、很难得,受戒之后,认真学戒。特别是出家戒,受了不学,那是挂了个出家的名,没有实质,这是错误的。
  我们也常常提到,中国佛教里头有个很好的典范,蕅益大师。蕅益大师受了三坛大戒之后,他知道比丘戒做不到,那就不能挂个比丘的名,所以他在佛菩萨面前退戒。退戒很容易,只要在佛菩萨面前,跟佛菩萨说这个戒我不能持,我退戒,就退掉。受戒,三师七证很麻烦,退戒很容易,所以他退比丘戒。沙弥戒他能做到,所以他老人家一生称沙弥不称比丘,菩萨戒沙弥,给我们后人做很好的榜样。他的学生,我们世俗里称徒弟,中国古时候称徒弟就是学生,现在称学生,成时法师,蕅益大师的《全集》,成时法师编辑的,把它刻版流通。老师称沙弥,他不敢称沙弥,他称出家优婆塞。我对他非常尊敬,给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沙弥戒做不到,那怎样说?三皈五戒十善这个他做到,名实相符,所以称出家优婆塞。优婆塞是在家居士,但是他出家了,就是说出家的居士。
  我们今天的身分是在家,真的是要努力做到出家居士就不错。出家居士,今天我们讲的三个条件,弟子规、十善业道、三皈五戒真正能落实,那你是名符其实大小乘经典里面所称的「善男子,善女人」,你当之无愧。展开经典,这个经佛对我说的,不是对别人说的,我是当机,就不一样。
  今天我们把这个落实。大师,我们修净土的,前面我也跟诸位介绍,大师是阿弥陀佛,那为什么不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教我们皈依阿弥陀佛,我们听话,释迦牟尼佛绝对不见怪,他教我们皈依阿弥陀佛,我们皈依阿弥陀佛,他一定非常欢喜。如果我们不肯皈依阿弥陀佛,我们乐意皈依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一定说这个学生不听话,你们想想对不对?不听话。教你皈依阿弥陀佛什么意思?教你在这一生成佛。你要不皈依阿弥陀佛,你这一生成就不了,要慢慢来。证个阿罗汉,诸位晓得,证得初果之后,天上人间还要七次往返才证阿罗汉果。人间寿命不长,天上寿命可不短,七次往返,你要知道那是多少年!可是你要皈依阿弥陀佛,一生成就,成就太殊胜了。释迦牟尼佛慈悲,释迦牟尼佛没有门户之见,把自己的学生推荐给阿弥陀佛,哪个人接受,哪个人这一生成就,无比的殊胜。
  所以我们今天大师,阿弥陀佛,《无量寿经》。我们依《无量寿经》、依《阿弥陀经》来修行,这是亲近大师。经典念一遍就是亲近大师,听大师的教诲,恭恭敬敬,读诵受持;受,接受佛陀的教诲,接受之后一定是依教奉行。小师是我现在亲近的老师,李老师给我介绍的是印光大师,印光大师在哪里?留下来的《文钞》,我天天读《文钞》、学《文钞》,亲近小师。大师、小师都不在我面前,大师、小师从来没有离开我,不即不离。你要这样学,你这一生决定成就。
  形式上的皈依、受戒,我不反对,应该要去接受三皈,接受五戒。为什么?接受之后你认真奉行,这是给社会大众看到佛教的真面目,你这就是弘法利生,给社会大众看到佛教一个好的形象,这个功德就不可思议。如果我们受了三皈、受了五戒,做不到,我们就把形象破坏了,社会大众看人,学佛的人是这个样子,所以他不骂你,他把整个佛教都骂了,这个罪业很重。谁叫他造罪业?是我们自己做得不好,让他在造罪业,他堕落,我们会受连带。他是因为我做得不好才毁谤、才侮辱三宝,我变成罪魁祸首,逃不了责任,三途苦报,这一定要懂。但是在受三皈五戒之前,最好先学《弟子规》,有这个基础,你这个皈戒就能受持,就不难。十善业道你能够做得到,你明了,你懂得,你会认真努力去做,这是在佛法里头根基奠定了。没有这个根基,念佛都不能往生,这个诸位一定要知道。
  我们还知道有些人根本就没有皈依三宝的。我记得以前我提过几次,早年我住在美国,华府有一位周先生,叫周广大,在那里开个面包店,一生不信奉宗教,人是个好人,没有宗教信仰。临命终时,他得的是癌症,医生放弃治疗,家里人所谓是临时抱佛脚,找到佛教的道场,看看有没有救。华府,我们那边有一个净宗学会,那时候不叫净宗学会,叫华府佛教会,我还在那里挂名做会长。同修们告诉我,他找到那里去了。
  我们的同修很发心去看他,看他确实是不行,这些同修也很难得,也常听经,懂得一些道理,就劝他念佛求生净土,这个世间太苦了,不值得留恋。周先生这个人有善根,听了之后很有道理,就告诉他的太太、他的儿女:你们统统念佛帮助我往生,不要求我的病好,帮助我往生。全家,我们佛教会的一些同学都去帮助他助念,助念三天,他就走了。走的时候瑞相非常好,那边同学打电话给我,这就是什么?连三皈仪式都没有,他真往生。没有形式,他有实质,真的回头、真的依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自性佛,这句佛号就是自性法,这么多朋友帮他助念,这就是清净僧,三宝具足。他以这个为依靠,三天三夜念佛不间断,他走了。
  有很多人问,他为什么能走得了?他能走得了,宿世的善根,这个人肯定是多生多世修净土,总是临终有障碍,没去得了。这一生当中是在临命终前三天遇到净宗法门,他听了就相信、就接受,不是过去生中深厚的善根,做不到。所以我向同学们解释,那是多生多劫的善根在临终这个时候现行、起了作用。这就是《无量寿经》的四十八愿第十八愿,临命终时一念十念都能往生。所以经上讲的话不假。
  可是这样的机缘很难得,为什么?他必须要具足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临命终时头脑清楚,这个条件非常难得;如果头脑不清楚,你跟他讲,他不懂,这就一点办法都没有,头脑很清楚!凡是临命终头脑清楚的人,纵然不学佛,他不会堕恶道。诸位想哪个人头脑清清楚楚,会去到畜生、饿鬼那里投胎?不可能!所以临终一迷惑就麻烦,迷惑颠倒才会到恶道去;头脑清楚的人决定不会。我们学佛,天天用功、天天修福,为的是什么?就是求临命终时心不颠倒,就是清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你当然会念佛!那怎么会不往生?所以你想想看,谁有把握临终时头脑清楚?很难很难,这个要知道。有福报不要现在享,临终享,临终头脑清楚,那是大福报,决定你来生,比什么都重要。第二个条件,遇到真正的善友劝你念佛往生,第二个条件。临命终时,来了这么一个人劝你念佛往生,这也是不容易的,正好碰巧碰到。第三个条件,你听了之后立刻接受,毫无疑惑。你就想这三个条件多困难!周广大这三个条件具足。
  古时候我们在《往生传》里面看到,唐朝的张善和,杀牛的,临命终时,牛头人来跟他要命,他喊救命。这喊救命,刚好有一个出家人从他门口经过,到里面去看他,什么事情?好多牛头人问我要命!这个出家人点了一把香交到他手上,赶快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他念了几十声阿弥陀佛,他说:牛头人没有了,阿弥陀佛来了。他往生了。这都是这三个条件具足,所以不可以侥幸。我们如果侥幸,希望多做一点坏事没有关系,临终的时候还来得及,就怕临终的时候迷惑颠倒,现在所讲的老年痴呆症。年老了,已经就迷惑颠倒,临终念佛往生就不可靠。所以这个福,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希望在临命终时心不颠倒、正念现前,这才能往生。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再看第三首偈的后面两句:
  【巧事师长。习行善法。】
  这两句话在《华严经》最后一段「入法界品」,善财五十三参为我们圆满的表现出来。非常之难得,善财是一个学习大乘的,他的启蒙老师是文殊菩萨。在文殊菩萨座下得根本智,那就具足参学的条件,没有得根本智,没有资格参学,得根本智了。文殊菩萨叫他出去参学,同时给他一番开示,开示的话虽然很多,纲领就是这八个字,特别是教他要懂得『巧事师长』,什么叫巧事?尊师重道!只见老师的长处,不见老师的缺点,这叫巧事。
  诸位要知道,世间许许多多人求学求道,遇到真正善知识,不懂得巧事,最后都失败,为什么失败?不肯跟老师学。所以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就把这桩事情表演得淋漓尽致,做给我们看。你看看有没有人毁谤他?有,外面毁谤的还不算,外面是六师外道,有嫉妒障碍、毁谤释迦牟尼佛的,太多了。这个还不算,外人!里面提婆达多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兄弟,这一家人,又出家跟释迦牟尼佛学法,你看是亲戚又是弟子,这个毁谤人能不相信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